中美贸易失衡的经济理论分析
——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基础(上)
摘 要: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试图通过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求解还尚属少见。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虚拟资本理论、两大部类理论和汇率理论对于研究现实的中美贸易关系仍然裨益匪浅,从中也可以窥见中美贸易失衡的必然性。
关键词:中美贸易,美国贸易失衡,中国贸易失衡
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失衡表现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中美贸易失衡不仅引起中美两国政界、实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人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产生的原因,提出的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各种各样。然而,如果运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中美贸易失衡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中美贸易失衡有其必然性。因而,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方案也就只能从这个必然性中寻找。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一个十分浩瀚的理论体系。在本文中,我们只运用马克思的部分经济理论,以分析中美贸易的失衡是怎样产生的。
一、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导言”中,马克思谈了他在《经济学手稿》基础上未来的写作思路。在准备写的5篇中,第四篇的内容是:“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从马克思的这一写作提纲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国与国之间的商品的输出和输入看成是“生产的国际关系”的一个内容。而商品的输出和输入是在国际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世界唯一的生产关系的背景下,国际交换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私人之间的交换。“私人交换产生出世界贸易,私人的独立性产生出对所谓世界市场的完全的依赖性”。
运用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中美贸易关系,我们可以看见,当代的中美贸易关系以及中美贸易的失衡是在新的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的国际分工是指20世纪80——90年代的产业的国际转移,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生产投资品与消费品的产业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生产这些产品的“世界工厂”。
为了专注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美国政府和私人都把投资大量投到IT、生物和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而将过去生产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实体经济产业大量转移到国外,从而使美国经济日益空心化。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New Economy),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并存。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下,第一,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工资)不断上升。2007年1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法案规定最低小时工资为7.25美元,但到2009年7月平均小时工资已经达到18.56美元,是法案规定的2.5倍。第二,由于产业向外转移,美国投资和消费的物质产品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物质产品消费的40%来自其他国家。第三,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使人们更倾向于负债消费,从而使储蓄急剧下降。美国的个人消费占到了GDP的3/4左右,而私人储蓄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10%连续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5%以下。除1998—2001年外,美国政府更是一直处于负储蓄率状态。这样,美国的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距越拉越大。第四,经济的强劲发展也使美元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坚挺状态,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元都处于升值的通道中。坚挺的美元虽然使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但却使美国的贸易逆差更为严重。
在美国将这些所谓“夕阳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是,中国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向美国出口主要是土畜产品、工艺品、五金产品、纺织品等;20世纪80年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最大宗产品,其次是原油和成品油;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上升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但鞋类、纺织品等在中国向美国出口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家具协会称,中国家具产量的大约40%销往海外,其中一半出口到美国。正因为如此,美国有人曾经想过没有“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日子,但却做不到。
我们可以预料,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发展的将来,只要美国仍然不发展自己国内的与人民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仍然从中国进口,那么,美国的贸易逆差和中国的贸易顺差就还将继续下去。
二、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
如果说,马克思的生产的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论证了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产生,说明了一国通过商品的输出和输入产生对世界市场的完全依赖性,那么,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论则为我们分析国与国之间贸易失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说:“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不是同一的东西,但“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然而,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出供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我们仅就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不仅创造出消费的材料和消费的对象,而且“它也给予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生产出“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马克思还强调,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的客体,而且创造着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马克思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观点虽然没有区分国内和国际,但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观点是能够用来分析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消费资料)的生产之分;消费也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区别。但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的消费最终是为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了生活的消费。而直接满足人类吃、穿、住、用的消费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延续的基础。因此,马克思说,生产不仅生产出消费的客体(物质对象),也生产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首先有一个是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还是使用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问题。很显然,如果美国不愿意消耗自己国内的生产要素生产物质资料,那么,它就只能消耗其他国家的生产要素,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些物质资料,否则,美国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都成问题。一方面扩大进口,而另一方面又限制出口,美国就必然是贸易的逆差,而中国也就必然是贸易的顺差。根据EC排行榜,2008年2月,中美两国100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大都是日用消费品,例如服装、鞋类、床上用品、家具和旅行用品等,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排在前20位的除了粮食、大豆、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仪器仪表是顺差外,其余的,如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汽车等,都是逆差。其结果是:前20种商品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是258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是110亿美元,即中国顺差148亿美元,也就是美国逆差148亿美元。
(来源:《财经科学》 2009年第10期)
责任编辑: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