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美经贸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下)

美次贷危机后中美经贸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下)

 

三、未来中国扩大中美贸易促进就业发展的对策


  从宏观上看,未来在扩大对外贸易,包括中美贸易,促进我国就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危机预测和应急机制,促进劳动就业的持续发展


  任何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但偶然性隐藏于必然性之中,因而金融危机都有其前兆、发生、发展的历程;而目前已驶入快车道的经济全球化又使国别经济不能独善其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外部经济风险性增强。对此,我国已几次亲历,未来如境况不变,痛处必然会更加深刻。因此,建立和完善金融危机预测和应急机制已是势在必行。金融危机预测和应急机制应针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国的政策干预情况,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世界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中国经济可能和已经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判断,为国家及时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具体措施来看:一是要建立跨部门的预测和应急机制,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二是与美日欧和中国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随时交换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三是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专业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二)实施全方位的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劳动就业的外向型发展


  中国对美外贸依存度从2003年起就已超过了50%,所以,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国风险早已存在,而当前的次贷危机使这一风险变为了现实,这就使中国加大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中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也增强了进一步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结合十七大提出的自由贸易战略,本文认为,当前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也更能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促进就业的外向型发展,减轻我国的就业压力。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进而也分散我国领导就业的外向型风险。


  (三)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劳动就业的健康发展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丰富而廉价的低技能劳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鼓励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发展而不是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发展,那么,这种做法将有助于就业规模的扩大,但相应的,也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起伏跌宕。目前中美贸易及其相关就业境况即是如此。中国通过对美国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包括:纺织、服装鞋帽制造等),产生了持续的巨大贸易顺差,为带动相关领域的劳动就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亦如前所述,也因美次贷危机的影响,中美贸易的萎缩而导致大量的失业。因此,在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出口结构,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地促进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应当在这方面先走一步;另一方面,对于就业效应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要进一步发展,注意其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尤其注重提高其产品的档次,提升其产品的品牌形象。可以说,上述两个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是规避经济异常因素冲击,保持中美外贸及其相关领域就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这一调整已初见成效,如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器材等行业的对美出口就是中国以就业增长为重要目标的新兴外贸出口主导产业,这一领域的外贸出口比重的快速上升,正在逐渐显示出其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活力。


  (四)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促进劳动就业的快速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随着国际市场垄断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也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因此,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跨国公司在就业方面的带动作用也不容忽视,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摸爬滚打,所以其人员眼界开阔,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素质较高。这对国内企业及其员工起一个参照、带动作用。同时,跨国公司到境外进行生产经营,或进行承包工程等经济合作,可直接带动大量劳动力出国就业,而其使用的机械设备也可本国生产,这样也扩大了产品出口,间接促进了就业。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对外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中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竞争力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美国。因此,在中美贸易中,应鼓励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育中国大型的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并且国家应给予这些企业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这样必将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就业质量也显著提高。


  另外,如大力开展加工贸易,重视激进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中美贸易与就业关系复杂而多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多项措施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文中主要数据均根据2005、2006、2007和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推算。
  [2]华而诚,刘都生,李昊.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政策走向[J].国际经济评论,2008,(5—6).
  [3]柳德荣.美在华直接投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秦江波,于冬梅.美国次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5).
  [5]陆玉霞.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的警示[J].中国科技信息,2008,(8)。
  [6]熊伟.试析我国对外贸易与劳动就业的相互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1999,(3).
  [7]罗良文.中国贸易深化的就业效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
  (作者简介:金玉秋(1966一),女,吉林东辽人,燕山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就业、市场经济。)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文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