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显示,经平面媒体报道后,相关报道在网络上已有了较为广泛的传播,通过百度新闻搜索以"南京 假羊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获得相关新闻213篇。
据报道,"假羊肉"已引起了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目前工商部门已全面介入调查。
新华社舆情分析师认为,食品安全一直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江苏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屡有发生,去年以来,仅南京市就连续发生"毒豇豆"、"小龙虾"等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和管理执行力受到了群众的质疑和问责。
反思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很多问题往往是在已经发生并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以后,相关政府部门才被迫启动相关应对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有时甚至不知道该从哪一环节、从谁问责起。
新华社舆情分析师认为,此次"假羊肉"事件的曝光充分反映出,当某种新的食品种类已大规模进入市场、走向餐桌的时候,相关的市场监管、卫生预防和标准制定工作未能及时跟上,未能从源头上把好"市场准入"的大门,直至问题食品进入市场零售终端后,才因媒体报道而引起各界关注,并进而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和恐慌。这种现象应引起各地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
农历新年在即,食品安全问题丝毫马虎不得。新华社舆情分析师建议,江苏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扭转上述"事后监管"、"出事再管"的做法,把监管、监督重心前移。各地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门、质监部门、农业部门、疾控中心以及工商部门等多部门应有效联动,进一步上溯源头、严密防控,做好事关国民食品安全的监督、预警、评估与监测工作。同时,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后,相关部门还应及时向消费者发布预警信息,避免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过度惊慌。
(来源:中广网河南分网 20110114)
责任编辑: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