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晋城市“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晋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根据《山西省“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和《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晋城市“十五”对外开放情况回顾


  “十五”期间,晋城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增强“大晋城、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并组团参加高交会、厦洽会、广交会、华交会、西洽会、上海铸博会、东北亚博览会、德国汉堡工业品交易会、日本东京轻工品交易会等活动,使得富士康、盛固、鲁能、天脊等大公司、大集团纷纷落户晋城。


  (二)对外贸易队伍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外贸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不断壮大出口队伍,优化出口企业结构,“十五”末,全市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69家,其中生产企业50家、流通企业19家,民营性质企业有30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


  (三)招商引资的势头越来越好。“十五”期间,全市共审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5个,实际利用外资8275万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6倍,成为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投资来源。“十五”末,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05亿元,超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四)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从2002年起,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四年实现了“四个千万美元”的跨越,2005年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281万美元(按收发货地统计完成27537万美元),较“十五”初期增长了近十倍。


  (五)开发区和园区建设速度越来越快。2005年,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工贸收入增长26%,生产总值增长30%,并初步形成了国际电力园区、国际铸造园区、阳城建材陶瓷园区、高平化工工业园区、泽州巴公工业园区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园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积聚效应日益凸现。


  (六)“走出去”项目有了开端,投资意识逐步增强。2005年,晋城市山西大泽源贸易有限公司已首家到阿联酋开办机电产品装配有限公司,实现了“走出去”项目零的突破。


  纵向相比,晋城市“十五”期间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横向与全省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们也存在着起点低、基础差、步伐慢、总量小等问题。主要表现:


  一是对外开放领域尚未拓宽。商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有企业并购和产权置换等外资企业都还没有进入。


  二是利用外资规模偏小。2005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003万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7.3%,而同期晋城市周边的运城市为3547万美元,焦作市为10088万美元,济源市为2374万美元,都高于晋城市。


  三是外贸进出口总量不大。“十五”期末,全市全口径外贸依存度只有7%多一点,比全省低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50多个百分点。全市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虽然突破1亿美元关口,但只占全省的1.9%,在11个地市中仅高于阳泉市、忻州市和朔州市。而同期周边的长治市为1.7亿美元,临汾市为2.7亿美元,运城市为6.5亿美元,焦作市为9.1亿美元,均明显高于晋城市。


  四是开发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晋城市唯一的省级开发区,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吸引外资的能力,都远不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利用外资的引擎作用发挥不够。2005年,开发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只有4亿元和8015万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只有1.26%和1.29%。


  五是对外经济合作步伐不快。“走出去”战略推进缓慢,到国外办企业的只有1家;在国内合作方面,政府搭台虽和日照、徐州等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并提出加入陇海兰新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加快接轨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构想,但基层和产业界具有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很少。


  分析其原因:一是开放意识还不够浓。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僵化,开放意识不强,总感到,有煤炭挖着,日子过得就不错,因而缺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魄力。二是开放力度还不够大。不知道怎样去扩大开放,办法不多,渠道不畅。至今全市仅有一家国内上市公司,还没有海外上市公司。招商方式单一,推介力度不大,引进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不多,个别县外资、外经、外贸仍然为零。三是开放环境还不够优。硬件方面,没有设立海关、商检机构,竞争力不强。软件方面,各类行政审批事项还比较多,审批程序既不够透明,又不够便捷。行政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导致效率低下,办事难。吃、拿、卡、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还在部分单位、部分工作人员身上时有发生。四是适应能力还不够强。缺乏开放眼光和战略思维,缺乏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方法和能力,缺乏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五是引资的载体还不够明。工业、流通整体规划的具体蓝本没有出台,加之开发区的存量土地不足,需要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好项目少。六是体制机制还不够顺。县级负责对外开放的商务机构职能迟迟没有理顺,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也不到位,对外开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七是适用性人才还不够多。懂外语、熟悉国际贸易和融资规则的人才严重不足。


二、晋城市“十一五”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具有良好的机遇和条件。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转移为晋城市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快速成长的经济体,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首选目标和国际投资的重要流入区;亚太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国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向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迅速转移,为晋城市承接国内外制造业、服务业的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晋城市扩大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步入互动合作、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既有利于晋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又有利于晋城市借助中部崛起的整体优势,利用更大的交流平台,在更大范围实现生产要素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跨越。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晋城市扩大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太焦、侯月两条铁路纵贯市境,晋焦、晋长、晋阳、晋济、晋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或正在建设,距郑州、洛阳、长治三个机场均不足两小时的车程,距天津、日照、连云港、青岛港一天之内均可到达,对外联系交流便捷通畅。另外,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等活动,晋城市的人居环境也大大改善,都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四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宏伟事业为晋城市扩大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新型产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把晋城建成全国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立足晋城市实际、着眼全国、全省大局特别是产业分工格局提出来的,是晋城市扩大开放的最大平台,为国内外财团、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为加强与省外、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各类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五是对外开放软实力明显增强为晋城市扩大开放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晋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和对外宣传力度加大,特别是编印《晋城投资指南》和《晋城招商引资项目册》,组团参加“港洽会”、“中博会”“珠洽会”等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图文并茂、精彩的演讲,通过国际商报、香港财富报、香港文汇报、中央电视台、阳光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使晋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提高,软实力明显增强,许多国内外客商涌入晋城,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的氛围。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扩大开放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产业指导目录调整,晋城市普通产业限制类项目增加,土地征用更加困难,园区建设受到限制,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取消,招商引资将受到影响。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省市之间利用外资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晋城市配套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也不同程度会给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带来一定的 影响。


三、晋城市“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及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把扩大开放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以解放思想为基本前提,以优化环境作为关键举措,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有效途径,以开发(园)区为重要载体,以深化改革为必要保障,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在扩大开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战略目标


  1.拓宽开放领域: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业服务、中介服务、信息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和国有产权交易对外开放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力争在每个领域或行业发展1—2个由外商投资的独资或合资项目。


  2.利用外资:“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含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部分),年均增长30%以上,较“十五”期末增长6倍,引进一批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和对晋城市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


  3.对外贸易:全口径外贸进出口在2005年2.75亿美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突破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超过10%。自营进出口额在2005年1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以16%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力争突破2亿美元。进出口企业在2005年69家的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超过100家,同时,再培育3——5个进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


  4.对外经济合作: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办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力争外经企业数量达到3至5家,在外人数逐年有所增加。


  5.开发(园)区经济:根据晋城市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加强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匠工业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园区,使其经济总量翻番,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开发(园)区吸收外商投资额力争达到全市总量70%以上,争取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入区,区内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十一五”末,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0亿元。


四、晋城市“十一五”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


  (一)以扩大外资规模,优化外资结构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1.加强产业政策指导,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引进成熟的国际先进技术和专利,进行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化大型矿井和非煤产业并举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利用,鼓励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和焦油深加工,鼓励建设坑口电站,以及煤矸石、洗中煤电厂和热电联供项目;全面开放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此外,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结合晋城市实际情况,还要积极探索,吸引外资加快上马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和水能等方面的产业。


  国外优惠贷款重点投向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和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基本卫生医疗条件改善、扶贫等领域。


  2.积极引入战略投资,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的大资本。一要对世界500强等大集团企业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全球经营策略,以“条件引资”来打破和改造常规的“项目引资”模式,瞄准500强等大集团核心产业可迁移部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吸引入晋。二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以条件适应度与外方进行对接洽谈,主动策划条件引进项目。


  引导跨国公司并购晋城市国有企业。鼓励、支持国有企业向外资出让国有产权,除煤炭开采企业外,其他企业股权全部对外商开放。选择规模大、资产质量高、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对外商吸引力大的企业,采取向外商转让全部或部分产权、股权、债权等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步伐。


  积极推进企业上市,通过股权转让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间的联合,培育发展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3.建立健全投资促进机制,加快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加快投资促进体系建设,开展对目标投资者的投向、兴趣点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推进投资促进工作,设立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基金,建立重大项目推进跟踪制度,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推行招标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尽快实现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向以贸促机构、中介组织、企业等为主的转变,积极发展专业招商公司和招商中介机构,同时通过合资组建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外专业招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中介机构,推动全市范围内招商引资代理制。


  促进招商载体多元化。一是注重实现开发区整体招商,即依托园区载体,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注重产业链招商,吸引一批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招商进入,构筑完整的产业链;三是结合晋城市产业优势,注重产业集群招商等。


  4.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外贷款,提高贷款质量。强化项目管理。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严格贷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推行招标采购制度,落实工程施工监理制。简化贷款的审批和使用程序,加强国外贷款的培训和指导,解决好国外贷款项目的配套资金、银行转贷、担保工作,提高贷款成功率。


  运用新的国外贷款方式和模式。支持和帮助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发行B股和H股等方式扩大融资领域,改进和完善补偿贸易、国际租赁融资业务。


  加强对国外贷款的“借、用、还”全口径管理,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借用还机制,建立有效的转贷和担保机制。健全债务统计制度,建立外债考核体系和外债预警、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债务的规模、分布、结构、偿债难点及动态情况。


  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偿债能力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项目法人的汇率风险意识,鼓励贷款项目主动采取多种金融手段,防范汇率风险。


  (二)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着力培育外贸主体和载体。以大企业为龙头,培育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骨干力量,同时,扶持一批有出口能力的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为发展重点,促进更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加进出口企业要达到50家左右。


  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以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为龙头的高科技光机电产品生产基地;以高平泫氏、阳城华王为龙头,建设离心铸管生产基地;以汉通机械、盛固、小笠园、金工铸业等为骨干,以开发区国际铸造加工园区为载体,建设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以高平化工为龙头,建设糠醛、糠醇、甲醇等出口化工产品基地;以兰花科创、天泽化工为龙头,发展尿素为主的煤化工出,口产品基地;以绿洲纺织、红萍服饰、森鹅服饰为龙头,建设大麻系列产品、丝绸服装产品的纺织品出口基地;以东方玻璃、九州玻璃为主,发展玻璃器皿、工艺、建筑材料等轻工出口基地;选择生丝、蜂蜜、大豆蛋白、冻干蔬菜、核桃(仁)等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出口基地。


  2.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的挑战。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尽快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与国际及有关国家权威认证机构相互认可的机制,积极开展企业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和环保要求,研究对策,尽快提高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力。采用绿色技术,搞好绿色管理,培植绿色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认证。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积极组织企业主动走出去,使“销地”变“产地”,以有效避开技术壁垒。


  此外,要抓紧组建进出口企业协会,协调出口价格,把握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和特点,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扩大产品出口。


  3.加大国际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大对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大外贸发展资金的投入,用于市场开发、人才和业务培训、出口品牌注册、质量认证、技术研发、信用建设、反倾销应诉以及产业损害预警调查等方面的扶持。


  4.提高进口商品的比重。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战略目标,着力扩大先进设备、技术专利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


  (三)以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重点,提高晋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1.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研究制定晋城市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国际、省际多边合作,并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外汇、保险、信息、中介等支持政策,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大力发展境外投资与境外加工贸易。积极引导市内实力较强、管理科学、产品有市场、国外有信誉的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贸易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发展先进的过剩产业输出与境外加工贸易。


  以晋城市对外贸易重点国家和地区(如欧美、日韩、港澳地区)为重点成立贸易型境外企业。以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委内瑞拉、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海岸以及东南亚和北非各国)为重点成立资源开发型境外企业,如采矿业、铸造及加工业等;以纺织、轻工等产业为主,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成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努力向欧美、南亚、大洋洲和南美洲市场拓展,成立承包劳务型海外企业;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以服务于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与吸引投资为主成立服务贸易型海外企业。“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发展2—3家。


  同时,鼓励晋城市的优势产品开拓西部市场,引导晋城市企业向西部寻找产品和原材料市场,支持生产能力相对充足的产业向西部转移。


  3.努力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按照“壮大优化主体,扶优扶强促小,规模效益并重”的工作思路,支持鼓励晋城市建筑施工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劳务经营权,鼓励申办对外承包劳务经营企业。加强外经企业与国际国内著名工程咨询公司的联合与合作,“借船出海”,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


  (四)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重点,提高晋城市自主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1.强化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引导机制。根据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大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工作的资金引导力度,对于能够解决制约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瓶颈的高新技术项目,在项目资金上重点给予连续扶持,并引导、带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起到引导、整合、集成资金和资源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事业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2.搭建平台,开辟多种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渠道。发掘和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对外合作项目需求库,充分利用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和科技资源数据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对外合作信息交流,扩大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深度、效率和水平。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对外总体布局,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开展双边及多边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外方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科研装备,进行合作研究开发、联合研制生产、联合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并注重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晋城市的科技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五)以开发(园)区建设为重点,发挥对外开放主要载体的作用


  1.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开发(园)区。各开发(园)区要结合区位、产业和资源分布特点,全力打造各自的特色。主动引导外资企业进入规划园区,形成既有主导产业、企业,又有配套产业、企业的产业集群,不断增强对外吸引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工程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开发区产业配套和支持条件。


  2.增强土地集约化利用,提升投资强度。整合土地资源,对新规划园区实行供地量与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挂钩。


  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提高开发(园)区整体素质和水平。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抓好一批“高、大、新”项目的引进和已投产项目的增资扩产,巩固市内龙头地位,努力跻身省内一流。新规划的各园区要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产品配套企业,逐步打造优势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成立海关、商检机构,设立保税物流园区。加快海关、商检机构在晋城市的设立步伐,并力争建成1个保税物流区。


  (六)以落实产业层面的合作与项目的带动为重点,推动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


  1.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


  2.扩大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鼓励晋城市优势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开拓市场,扩大晋城市产品在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同时,争取国家对能源原材料、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3.融入中原城市群。充分发挥晋城市的比较优势,准确把握在中原城市群中的角色分工,主动接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融入中原经济圈,提高产业对接和经济互补,力争在区域性统一市场、工业产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4.结对国内外友好城市。“十一五”期间,从实际出发,再发展一批国外友好城市。一是要建立高层互访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口部门间的协作、合作与互动;三是要加快企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内容要落实到产业层面的合作与项目的带动上,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


  (七)以拓宽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大发展


  1.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各种方式,参与晋城市服务业发展。城区政府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北环路物流园区的建设步伐,构筑全市物流交易平台。各县(市、区)要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和各类批发市场,增加外商投资流通领域企业的数量,允许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


  2.鼓励外商投资信息、咨询、评估、会计、律师和投资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十一五”期间,力争每个县(市、区)发展1—2个。


  3.加快旅游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工作力度,打造“神奇太行、经典晋城”的城市旅游品牌,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展洽会,征集旅游文物招商引资项目,加大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景区利用外资开发的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境外企业投资晋城市旅游文物业零的突破,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旅行社驻晋办事处,大力开展外国游客招徕工作。


五、晋城市实施“十一五”对外开放发展规划的措施


  (一)加大整治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力度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育全社会的开放心态,大力宣传、全面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在全市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2.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工作“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实现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对各部门的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已取消尚需政府监管的行政许可事项,要搞好事前服务,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要在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简化审批环节、方式和程序,变分散审批为集中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前置审批为后置审批。有行政许可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都要实行“窗口式”办公和“一站式”服务。


  3.规范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进一步清理各类涉企收费项目,完善涉企收费公示制度,同时,规范中介机构收费行为,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努力优化收费环境。


  4.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透明度。所有涉及外来投资管理、监督、审批、提供服务的政府部门和被赋有某些行政管理和收费职能的企事业单位,必须把相关的政策信息、管理内容、审批条件、办事程序、申报文件的内容及要求、办事地点、办理时限、收费项目及其标准和依据等,在政务大厅或受理“窗口”公布,便于前来办事的人员咨询、查看,接受社会监督。


  5.认真落实首办负责制并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建立并严格执行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对各部门及其公务员的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要作为部门评优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年终考核。要把整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作为监察工作的重点,对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的行使进行全程监督。完善行政效能监察的举报、投诉机制,落实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机制。


  (二)加大构建对外开放平台的力度


  充分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手段,搭建政府间、对外投资促进机构与行业协会间、企业间的多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


  l、搭建广阔的开展对外交流的合作平台。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市场为主体的会展经济,争取利用晋城市建成的多功能文体馆举办1—2次有影响的展洽谈。


  2.整合打造晋城对外开放精品网站,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晋城形象。宣传晋城投资环境,开展网上招商、网上交易,发展电子商务。搭建晋城企业与国内外企业信息交流、合作的平台。


  3.完善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市商务局牵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开发引资亮点,完善和补充招商引资项目库,并为招商工作提供保障。


  4.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和地区性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投资贸易洽谈活动。精心组织,很抓落实,利用好国内外各种有影响的展销会、投资洽谈会。


  (三)加大对外开放工作组织领导的力度


  1.理顺县级管理机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县级行政机构改革的意见,组建县级商务局,理顺职能,建立上下对口,运转顺畅的管理体制,加强县域经济对外开放工作的组织领导。


  2.充分发挥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能。加强对外开放政策的制订及重大事宜的指导和协调;分析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协调解决优化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招商引资进度通报制和组织招商引资调度会等。


  (四)加大对外开放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


  1.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派市县业务部门中青年干部到国外或开放省市对口部门挂职短期学习,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市委党校要以对外开放为主题,强化对县以上领导干部涉外业务理论知识的轮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市、县涉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市、县组织部门要注重在开放领域选拔和使用干部,把培养对象、后备干部放到外向型部门、外向型领域和产业的第一线去锻炼和培养。


  2.加强涉外部门公务员队伍、招商引资人才、外向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三支队伍的建设。目前,晋城市的涉外队伍建设无论从量上还是从素质上,都满足不了晋城市对外开放发展的要求,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一批精通国际市场运作,熟悉掌握有上爬关国际经济法规基本内容的对外开放人才队伍,提高晋城市的对外交往能力。


  3.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和服务机构等人才载体建设。要结合晋城市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制定和完善吸引留学生人员到晋城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创业园区,吸引留学人员来晋城市创业。


(来源:山西门户网站  20100114)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