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陕西省“十一五”粮食流通产业专项规划

一、粮食流通现状

(一)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现状分析

陕西属于粮食产销基本平衡省份,年平均粮食产量为220亿斤,其中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60.6亿斤。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和退耕还林(草)面积的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在逐年减少,加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消费看,正常年景我省粮食消费总量大体在240亿斤左右,且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总体上仍属于基本自给、丰年有余、品种调剂,总量基本平衡的格局。每年约需要调剂调入小麦15亿斤左右,大米需要调剂调入58亿斤左右,玉米需要调剂调出20亿斤左右。小麦主要从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调入,大米主要由黑龙江、吉林、宁夏、安徽等省调入,油品油料主要由青海、内蒙、安徽、新疆等省调入;玉米和部分小麦主要调往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云南等地,汉中大米部分销往成都、重庆等城市。

从地区分布看,关中及汉中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而我省退耕还林面积主要分布在陕北的延安、榆林和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随着这些地区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全省粮食供需矛盾和粮食生产与消费地区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规划建设内容基本情况

1、国家粮库建设。1998年以来,国家计委和国家粮食局先后三批安排我省国家储备粮库建设项目29个,20个库点,总投资67134万元。经过几年的建设,实际建成总仓容21.94亿斤,建成铁路专用线4条,长度5.125公里,建成了全省技术装备力量雄厚的省级粮油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目前,在这20个国家粮库建设库点中,国家有关部委已发文明确上收中储粮总公司管理的有10个库点,新增仓容13.43亿斤;尚未上收的10个库点新增仓容8.51亿斤。总的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多年来仓容不足的压力,使粮库布局更趋合理,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粮食的物流方向,粮食储备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仓储新技术广泛运用,实现了绿色环保储粮,提高了仓储企业的经济效益。

2、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各类粮食交易市场48个,其中以大宗贸易为主的12个,批零兼营的23个,其余为粮油集贸市场;年交易量10亿斤左右,交易金额12亿元左右。48个批发市场中仅有14个盈利,8个亏损,其余持平。规模较大的西安市胡家庙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只有6亿斤左右,交易额8亿元左右。而国内较大型的粮油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金额一般在10亿元以上。由于没有提供专业粮食交易服务的机构和现代化的粮油信息处理中心造成供需分割、物流不畅。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高达近百亿斤,而市场需要的小麦、玉米却销售不畅,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粮油商品的连锁经营、配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品种单一,很不适应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的需要。

3、粮食质检机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省粮油质检所为龙头,市级粮油质检站为骨干,县级和收储企业实验室为支撑的全省三级粮油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据统计,全省共有粮食质检机构74个,其中省级质检机构1个,市级质检机构9个,县级和收储企业质检机构64个。全省有只有4家质检机构取得了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计量认证和授权,其中省级1家,市级3家;全省平均每个质检机构有一线化验员34人;平均每个质检机构拥有仪器设备26台(套),总原值23.2万元,其中合格仪器设备22台(套),总原值22.0万元。10个省、市级质检机构中,有8家每年有固定的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还有2家目前尚无经费来源,县级质检机构基本没有财政拨款。

4、粮食应急体系。全省粮食系统共有粮食行政管理机构118个,事业单位53个;国有粮食企业1463个(省级企业11个),其中购销企业944个,加工企业166个,商贸企业51个,其他企业67个,形成了较完备的系统网络。建国以来历次救灾、应急粮食的发放,都是通过粮食部门的这一网络进行实施。粮源首先取自于政府控制的储备粮。在紧急状态下,粮食应急供应基本是成品粮油供应,粮食部门虽然有较健全的网络系统,但都来源于现有的粮食储藏设施,没有专门的成品粮油应急供应设施系统。主要问题是全省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成品粮油应急供应设施系统,各大中心城市成品粮油应急供应基本利用厂库的现有设施临时储备,设施条件差,库存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储备周转时间短,难以满足较大规模和较大面积突发事件的紧急供应。应急供应的粮食加工任务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运输环节靠动员社会力量完成,目前尚无专业的应急设施。

5、加工体系建设。2005年,全省有规模的各类粮油加工企业227家,其中国有企业39家,非公有制企业188家。按行业分面粉业157家,碾米业44家,植物油加工业26家,年加工能力分别为322万吨、60万吨、11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实现利润6862万元。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我省粮油加工业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企业结构得到调整展开。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企业总数约占69.1%,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省粮油加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小型企业占居主导地位,大型企业成长较快,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从产品结构看,主要集中在面粉、大米、食用植物油三大品种上,初步形成档次齐全、品种丰富的多层次加工体系,初级加工占主导地位,转化加工产品规模较小。二是技术装备及技术创新水平逐步提高。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采用粮食加工新工艺,不断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三是市场管理逐步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5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为主的规范市场主体及交易行为的管理制度,市场管理逐步规范。目前,我省已有370多家粮油加工企业通过了生产许可证的审查。

6、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我省处于起步阶段。西安市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进入项目论证阶段,设想建立市级粮食安全预警信息中心站和13个区、县级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站,以及覆盖全市国有骨干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和城镇销售网点的近300个基本数据采集点,以成品粮油购销价格波动、数量变化、流向分析以及原粮库存总量、结构、质量、储存状态等等指标为重点监测对象,实施即时动态监测管理。着手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套措施和相关法规制度,保证系统高效运转,发挥其在紧急状态下保障军需民食、救急供应、快速平抑市场粮油价格、稳定社会秩序等作用。

7、粮食信息服务系统。随着粮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全省粮食信息服务系统已初具雏形,并显现出起步稳、应用广、潜力大的良好态势。

1)粮食信息服务中心设在省粮食局,对上连接国家粮食局,对下连接全省11个市区级粮食局。其定位是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政务信息及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相关经济信息的发布。

2)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设在省储备粮管理中心,子系统分布在全省各省级储备粮库。2004年建立了陕西省储备粮管理中心的专业网站《现代粮网》,自主开发了《陕西省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已与部分省储备粮直属库建立了计算机网络连接。

3)粮食流通商务信息系统设在省粮食批发市场,子系统将分布在即将建设的5个区域性综合粮食批发市场。随着陕西省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大楼的建设,《陕西粮网》的机房、服务器等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将有较大的提升和完善,《陕西粮网》将在做好全方位、多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着力开展网上交易、栈单交易、电子商务等业务。

4)粮食质量信息系统设在省粮油质检所,子系统分布在5个市级重点质检机构,目前均尚待建立。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环节出现“四个减少一个增加”。即耕地面积连年减少,19782003年减少159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19782003年减少1996万亩;粮食产量连年减少,19982003年,全省粮食产量由260.6亿斤减少到193.7亿斤,减少了66.9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连年减少,2003年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为511.1斤,较1998年减少213.6斤,远低于2002年全国人均714斤的水平;粮食消费需求量连年增加,按综合消费折算,2003年全省粮食总需求量达到240亿斤左右;人均粮食消费量为632.7斤,比1998年增加9.1斤。

2、粮食仓储设施老化、仓型结构不尽合理,有近80%的仓库为基建房式仓和简易房式仓;仓库网点多、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现有1440个库点中,0.5亿斤以上的库点仅占2.3%;粮库技术装备水平低,储粮四项新技术应用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主体发育滞后,交易不活跃。一些规模较大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储备粮库的质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设施差,技术装备落后,检测能力薄弱,人员不足。

3、粮食加工体系建设滞后,粮油加工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很难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企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4、全省尚未形成统一的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库存规模极小,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储备时间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运输、加工等方面的隐患普遍存在。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还没有全面开始建设。粮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事粮食信息服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市场分析人员十分匮乏。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一)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环节的发展趋势

从综合省情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等,耕地总量逐年减少的趋势不会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减弱,而粮食消费刚性需求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内在消费动态的急剧变化,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逆向发展,必然加剧粮食的供需矛盾,未来一个时期粮食刚性需求的压力很大。仅2005年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88.78亿斤,占全省粮食消费总量的37%,比1998年增加22.37亿斤,年均递增6%

(二)粮食仓储设施的发展趋势

粮食流通的“四散”化作业,是国际通行的发展趋势。粮食储运“四散”化作业可以加快粮食流通,提高流通过程中各个作业环节的生产效率。

鼓励国有粮食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订单农业;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改变了粮食生产的“小、散、落后”局面,将对粮食散流通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建立起高效、快速、节省成本和费用的粮食散流通设施体系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将进一步调整、完善、创新和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粮食批发市场商流和物流的分离创造了条件,并将推动第三方物流和粮食流通新型业态的发展,促进粮食批发市场集散功能的转变。价格形成功能将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功能将拓展,综合服务功能将提升。多种层次粮食批发市场并存是我省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商流为主的交易方式将是省级粮食批发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区域性综合粮食批发市场仍将延用以物流为主的商物结合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及交易网络化发展潜力较大。

(四)质检体系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国粮食大流通的环境下,陕西作为西部大省,各级质检机构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与国际接轨,拥有先进的检测技术和配置优良的检测仪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中,国务院赋予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职能,作为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依托和技术支撑,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也将向社会化、市场化、综合化发展。按照建立突发事件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的要求,粮油质检机构应建立市场粮油质量安全监管的快速反应机制,向流动化、快速化和便捷化方向发展。

(五)粮油加工业系发展趋势

发展粮油加工业已成为重要的农产品转化后续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方向。我省粮油工业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粮油资源和现有粮油加工企业,加快产业整合,提高规摸化、集约化程度,逐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装备水平,促进粮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的转化增值,提高粮食加工的成品率、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粮食资源利用率;创建名优品牌,保障供应营养、卫生和安全的粮油产品,满足人类膳食结构调整和变化的需求。

(六)粮食应急设施和粮食预警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省实际,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建设,主要向以下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粮食应急设施系统方面,必须按照高起点、高质量、全方位、网络化、全天候的原则,进行建设和配套,必须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相辅相成,35年内实现全天候联网。要做到突发事件来临时,可立刻启动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将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建成反应灵敏、快捷迅速的信息系统,作为实施应急救助重要的硬件设施保障。二是因地制宜、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应急储备粮油仓库气密性、隔热性改善等仓储设施的投资,逐步采用绿色、“三低”和CO2气调(CA)等先进科学的储粮方法,保管好应急储备粮油,特别是应急成品储备粮油,以满足应急之需。

 

三、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经过五年的努力,使粮食流通设施更加趋于完善,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技术装备水平更加先进,物流模式和业态结构更加趋于现代化和国际化,服务领域更加社会化,经营、管理、交易、服务实现信息化,使粮食流通的组织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竞争力、流通效率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在规划期内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建成使用,最终形成高效、科学、完整、覆盖全社会的粮食流通公共服务网络系统以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粮食流通产业。

(一)发展目标

1、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将省内由具备散化作业系统建设及功能提升条件的骨干粮库等散流通设施构建的粮食商品现代物流平台的网络体系和由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构建的粮食现代商流枢纽服务网络体系作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骨干粮库等散流通设施体系构成粮食商品交割、配送等的物流平台网络,批发市场体系构成流通的商流、信息流枢纽网络,共同构成功能各有侧重、彼此相互依托、互为补充、有机统一的陕西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2、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经过五年规划期的建设,使全省粮食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省级检验检测机构,具有面向全社会提供粮食、食品等产品品质检验检测服务的能力,能够开展对各类有机、绿色原料及成品的营养成分、微生物、化学残留等进行检验检测,初步具备远程检验检测能力,达到与国际标准同步接轨的程度,同时具备粮食质量信息获取、传输、发布及数据处理功能,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区域性市级粮食检验检测机构及部分县级、粮食骨干企业的检测机构,技术装备水平和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实现由常规质量检验到品质检验的发展。建立国家在陕西的粮食电子工程技术中心,发挥其粮情监测技术、人才、服务等优势,为粮食检验检测体系提供保障。通过优化结构,组织创新,构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形成梯次配置、布局合理的省、市、县、骨干企业四级全省粮食流通检验检测体系。

3、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经过规划期的努力,在全省各设区中心城市建成成品粮油供应的应急仓储和相关配套设施,在大的疫情灾情和紧急突发事件来临时,做到稳定市场,保障有效的军需民食,全面提高全省成品粮油供应的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形成在关键时刻政令畅通、调控有力、反应及时的省、市两级成品粮油供应应急设施体系。同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依据各级政府粮食供应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粮食应急管理机制,保证省内各设区中心城市在紧急状态下,城镇人口有5天的面粉供应储备、10天的大米供应储备、60天的食用油脂供应储备。

4、粮食加工体系建设发展目标。通过市场导向、产业规划与政策引导,加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提高企业集约化程度,培育一批省级龙头企业和省级名牌,提高粮油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程,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和谐、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粮油加工业体系。

5、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经过1-2年的建设,使目前省内初步形成的省级粮食政务及粮油信息系统、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市场流通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完成与国家局、各省级局、省内各市级局、国内相关大型企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粮食物流信息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储备粮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粮食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完成粮食质量信息平台和网络建设。并对以上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省级粮食公共信息平台,统一资源管理,形成纵向互通、横向互联、资源共享的陕西粮食公共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6、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目标。在2-3年内,完成省、市、县三级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站的建设,以及各级数据信息采集点的布局设置。各级监测信息站开展与农林、气象等相关部门的并网,掌握粮食生产信息,对粮食产量进行估计。以省内原粮库存、市场价格及城市成品粮供应数量和价格波动为监测对象,实现价格、销量、库存即时动态监测管理。形成以省级粮食安全预警信息总站为中心,各市级安全预警中级监测站为框架,县级初级监测站为支撑,各大、中型粮食批发市场、骨干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及城镇销售网点为基本数据采集点的涵盖全省的粮食安全预警信息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粮食供求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二)主要任务

1、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主要任务。2007年,完成散流通设施及功能提升各项目建设任务,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平台体系;完成省级中心粮食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综合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任务,构建现代粮食商流枢纽体系;完成商流枢纽和物流平台的信息网络建设,构成完整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2、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粮食检验检测体系由省、市、县及骨干企业四级粮食检验检测机构组成。省粮油质检所是体系建设重点。同时要在全省现有的9个市级质检机构中,选择5个条件较好的机构作为骨干,予以重点扶持;选择30个有代表性的县级中心实验室及大型粮食企业实验室给予适当支持,其中县级中心实验室主要依托县中心储备粮库或收储企业实验室建设。根据省、市、县及企业四级粮食检验检测业务范围和功能需求,制订出不同层次质检机构需加强的装备和技术标准,进行分级配置。各级粮油质检所要拓展检测领域,实现面向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目标。发挥省级质检机构装备、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带动作用,提高市级质检机构的业务水平,形成完整规范的四级粮食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3、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建设主要任务。粮食应急设施体系主要由省、市两级成品粮油应急供应储备库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根据《陕西省省级粮食供应应急预案》,省级应急粮食供应重点保证紧急状态下设区市政府所在地城区的粮食供应。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各设区市政府负责本辖区内城镇人口在紧急状态下的成品粮油供应。粮食应急设施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布局,均衡建设。完成省、市两级粮食供应应急设施建设项目,同时建立健全各级应急粮食供应的管理机制,完善粮食应急供应责任制。完成与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保证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同时建成使用,发挥粮食应急设施体系的整体效应。

4、粮食加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加快扶持、组建一批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成为粮油加工企业的龙头企业。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争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在粮油加工业资产结构中,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注重粮油加工品的系列开发,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优质食用油和优质专用食品的精加工;优先发展食品专用粉,积极推进营养强化面粉,大力开发专用粉和功能性面粉;重点发展精练色拉油、并向油脂精加工、专用油脂加工、副产品深加工和植物蛋白开发延伸。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粮油精深产品,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5、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以粮食政务、储备粮管理、流通商务、粮食质量等四个信息服务系统构成省粮食信息服务系统。其中,粮食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依托省粮食局,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依托省储备粮管理中心,粮食流通商务信息系统依托省粮食批发市场,粮食质量信息服务系统依托省粮油质检所建设,依托省粮食局对四个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统一资源管理,形成陕西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及网络系统。完成对现有政务、储备粮管理、流通商务信息系统功能拓展升级,制订需加强系统和待建系统的软、硬件设施配置及网络建设和技术标准。完成建立各系统数据库、信息平台建设和系统之间的网络建设。同时,在系统及网络建设中,要借鉴、兼顾已有的应用系统及网络,协同建设,避免重复和浪费。

6、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主要任务。对由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信息站及基层数据信息采集点构成的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基本涵盖所有城镇人口;各级监测预警信息站依托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粮食政务信息中心站建设;制订各级监测站和采集点统一的设备配置和技术标准,建立监测预警和数据信息采集的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的监测预警管理机制,开展对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规划期内完成各级监测站、采集点平台及网络系统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

 

四、规划布局及有关建设项目

我省主要生产的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稻谷和小杂粮,近10年来,粮食年总产量基本稳定在200-240亿斤之间,最高的1998年达260亿斤。年收购粮食约65亿斤,销售约61亿斤,基本处于产销平衡状态。关中是主产区,陕南、陕北是主销区,但地市间的产销区互有交叉。其中位于关中的西安市是销区,位于陕南的汉中市是产区。关中、汉中粮食主产区年产粮食165亿斤左右,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1%,人口总量2488万人,占全省的68%;陕北、陕南主产玉米杂粮等,年产粮食51亿斤,占全省总量的19%,人口总量1171万人,占全省的32%,常年粮食调入量为34亿斤左右。陕北、陕南销区的粮食调入,主要由中部的关中产区调出,向南北区域辐射。陕南、陕北小品种杂粮主要销往关中腹地,同时辐射省外。为了达到粮食总量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近五年来我省粮食系统粮食年交易量为在60亿斤左右,其中,从省外调入40多亿斤,调往省外25亿斤左右。调进的主要是东北的大米、河南、山东的小麦;调出的主要是关中的玉米和部分小麦,销往川、滇、湘和粤、桂、闽等地方;汉中的大米主要销往成都、重庆;陕北的小杂粮主要运往天津港出口。

在陕西省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各个体系、系统建设的规划布局和建设项目中,充分考虑上述粮食流通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关中、陕南、陕北三大经济区域粮食商品的几大主流品种产、购、销的流向、流量的特点,以及作为各系统网络结点建设项目的区位优势、商品集散量、辐射范围、设施条件、交通运输、科技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构成产、购、销、调、存、加最佳配置的产业网络为目标,优化结构,科学布局,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一)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

1、散流通设施及功能提升建设规划布局方案及具体建设项目安排

1)规划布局

按照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散流通设施的布局要以构建全省现代粮食物流平台网络系统为核心,完善“四散”作业系统和提升现有粮库设施功能为目标,以关中粮食主产区为布局重点,兼顾陕北、陕南粮食主销区、退耕还林及灾害多发区协同布局;主要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五市形成带状布局,在汉中、安康、延安、榆林四市形成点状布局,形成纵横十字交叉、点线结合的布局结构;项目选址上,优先考虑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周围,同时具备铁路、公路沿线交通优势的建设地点;库点确定上,以1998年来已建成的国家粮库为主,重点在总仓容1亿斤以上,库内已有铁路专线和具备建设专线条件的大中型骨干库点,开展铁路和公路散化作业系统及相关设施配套建设。

2)相关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重点完成陕西省粮食储备库散流通设施及功能提升等项目的建设(见附表)。

2、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及具体建设项目安排

1)规划布局

以在西安建设1个现代化、信息化、高起点的大型省级粮食批发市场为重点,并作为陕西现代粮食物流的商流和信息中心枢纽,根据省内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粮食主流品种的分布分别在西安市建设以面粉、大米等成品粮油交易为主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在渭南市建设以小麦交易为主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在宝鸡市建设以玉米交易为主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在汉中市建设以大米交易为主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在榆林市建设以豆类和小杂粮交易为主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等5个区域性具有专业特色粮食综合批发市场,构建我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的原则分步建设、稳步实施。对于其它市、县级的批发市场,在其历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完善其信息功能,扩大交易规模,提升交易水平,力争在三年内,形成以省级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为中心,区域性综合粮食批发市场为支撑,市县级小型粮食批发市场为补充的高级、中级和初级市场相结合、现货期货交易功能齐全、信息处理及时的全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三级市场建设按照赋予其不同的功能要求,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布局结构,从而形成信息共享、功能互交、交易灵活、服务规范、相互补充、衔接密切、辐射西部及全国的粮食市场服务网络体系。

2)各级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

省级大型粮食批发市场作为我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要立足本省、面向西部、辐射全国。要求功能完整、设施齐备、服务全面、手段先进,具备紧密联结全国及省内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大型粮食加工、仓储企业、销售市场的能力。集现货、期货、交易、信息处理、电子商务为一体,具有引导大宗粮油贸易供需双方进场交易的交易中介功能;粮油市场产、供、销量等即时信息的采集、传输、发布的信息传导功能;各地市场粮油产品价格行情变化的研究、分析、综合、预测、指导的价格形成功能;为交易双方提供场地、结算、运输、仓储、咨询、网络技术、食宿等多功能服务功能。

区域性粮食批发综合市场是我省粮食批发市场体系的重要支撑,主要以其在省内所处粮食经济区域内的主流粮食品种为主导,立足本区域,面向周边市、区、县,辐射全省,以现货交易及信息采集、发送为主,是衔接省级中心市场及县级初级市场的纽带和桥梁,既独立运作,又承上启下。其它市县级的粮食批发市场,主要依托历史形成粮食集散地及集贸市场建设,每个市、县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优越,有一定交易规模的市场进行扩建改造,完善功能,主要加强信息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设施的配置,完善信息传导、采集、发布以及服务功能。

3)相关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重点完成省粮食批发市场和五个区域性综合粮食批发市场项目的建设。相关建设项目详见《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项目一览表》

(二)粮食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

1、规划布局

以关中粮食主产区作为粮食检验检测体系规划建设的布局重点,兼顾陕北、陕南的区域粮食特点,突出重点,平衡布局。以省粮油质检机构为中心,以西安、渭南、宝鸡、汉中、榆林五个市级粮油质检机构为骨干,选择30个县级中心实验室和大型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实验室为基础,建立陕西粮食检验检测体系。

2、相关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重点完成省、重点市级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完善、检验监测仪器配套,陕西省粮科院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的建设。相关建设项目,详见《陕西省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一览表》。

(三)粮食应急设施系统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

1、规划布局

按照全面均衡布局,全面建设的原则,陕西粮食应急设施系统主要布局在全省10个设区市和杨凌区政府所在的中心城市城区内,依托市区国有大型粮食收储企业或加工企业等闲置场地建设或改建,主要由成品粮油应急供应储备库及相关配套设施构成。其中,省级应急粮食供应设施依托地处西安市的省粮食储备库、省油脂储备库、省军粮供应站建设。粮食应急设施建设要在全省11个中心城市(区)全面均衡的展开,保证粮食应急设施系统的整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相关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重点完成省粮食储备库、省油脂储备库、省军粮供应站等粮食应急设施项目的建设。相关建设项目,详见《陕西省粮食应急设施建设项目一览表》。

(四)粮食加工体系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

1、产业布局

我省南北狭长,横跨8个纬度和3个气候带,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关中地区适宜建立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人口占全省人口60%以上。关中地区小麦产量占全省80%以上、玉米产量占全省67%。现有面粉加工能力占全省88%、食用油加工能力占全省82%。以此为基础,关中地区,以小麦、油料等加工业为主,以饲料加工业为辅,形成关中粮食加工带,发展规模化的大型粮油加工企业集团,进而建设关中粮油加工带极具条件。

陕北是我国著名的小杂粮生产区,具有建立优质小杂粮、薯类、牧草生产基地的独特优势。因此,发挥陕北地区粮食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对现有粮食加工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形成以小杂粮加工业为主,饲料加工业为辅,的陕北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群,进而堆积和支撑粮食加工带的发展。

陕南地区是优质稻谷和“双低”油菜种植基地。陕南稻谷的产量占全省90%,油菜产量占全省的80%;因此,发挥陕南地区粮食资源优势,形成以稻谷、油料加工为主,特色粮食转化加工业为辅的陕南粮食加工带基础较好。在此加工带中,应突出绿色概念,逐步形成以规模化的稻谷、油料加工企业和中小型特色粮食转化加工企业相结合的产业格局。

2、相关建设项目

粮食加工体系相关建设项目,详见《陕西省粮油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汇总表》

(五)粮食信息服务体系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

1、规划布局

由粮食政务、储备粮管理、流通商务、粮食质量等四个信息服务系统构成的陕西粮食信息服务体系中,粮食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依托省粮食局,储备粮管理信息系统依托省储备粮管理中心,粮食流通商务信息系统依托省粮食批发市场,粮食质量信息服务系统依托省粮油质检所建设。对这四个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统一资源管理的陕西粮食公共信息平台及网络系统依托省粮食局建设。粮食政务信息主系统在省粮食局,子系统分布在全省11个市区级粮食局;粮食流通商务信息主系统在省粮食批发市场,子系统分布在5个区域性综合粮食批发市场;储备粮管理信息主系统在省储备粮管理中心,子系统分布在全省各省级储备粮库;粮食质量信息主系统在省粮油质检所,子系统分布在5个市级重点质检机构。

2、相关建设项目

规划期内重点完成省粮食局、省储备粮管理中心、省粮食批发市场、省粮油质检所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相关建设项目,详见《陕西粮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一览表》

(六)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规划布局及相关建设项目

1、规划布局

以省粮食局为依托,建立省级粮食安全预警信息总站;在全省11个市、区中心城市,以各市、区粮食局为依托,建立各市、区安全预警中级监测站;在全省107个县县城所在地,以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建立县级初级监测站;以各地粮食批发市场、骨干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及城镇销售网点为依托,建立覆盖全省的基本数据采集点。形成覆盖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区)的陕西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2、相关建设项目,详见《陕西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一览表》

 

五、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实施粮食流通产业“十一五”规划,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以下方面提出配套措施及优惠政策:

(一)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政府相关部门组成全省粮食流通“十一五”专项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制订支持粮食专项规划实施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协调解决专项规划实施中的重大政策、技术、投资问题。

(二)建立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加大预算内资金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争取中央、省政府加大对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从新增财力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三)严格执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流通设施建设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高效率的粮食散化作业设施、工艺、机械设备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粮食“四散”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加大对快速、便携的粮食检测检验仪器设备研发、推广力度。

(四)理顺质检机构的管理体制,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明确粮食部门质检机构与技术监督部门质检机构的业务分工范围,充分发挥粮食质检的专业化优势,明确不同级别之间机构所承担的质检任务,将粮食质检工作纳入法制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五)制订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引导大宗粮食现货进入粮食批发市场交易。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各级储备粮的吞吐轮换、军供粮食、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救灾救济粮食等政策性粮食交易原则上通过省级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操作;大宗粮食现货进入粮食批发市场交易,要在税收、工商、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

(六)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机制。增加对粮食行业各类专业人员和技术培训的投入,支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层次和专业应用水平;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积极为先进设施、设备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文章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

网址:http://www.shaanxi.gov.cn/0/1/65/364/366/373/112.htm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