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日软件外包——组织经济学的视角

1、引言:


      外包 (Outsourcing)是指企业为降低成本、保留核心业务和提高竞争力而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部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 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Gary Hamel和C.K Prahaoad于1990年在 《 哈佛商业评论》 中提出的。继 20 世纪制造业全球大转移之后,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为代表的服务外包蓬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趋势。其中,尤以软件外包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主要包含企业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 应用软件系统集成、 测试与维护,以及应用系统的数据服务等。软件外包类似于加工贸易的来料加工,结合了软件业、 加工业、 对外贸易的特点。目前,在全球软件出口市场的战略格局中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个阵营是以美国、 德国、 日本为主导,其主要致力于核心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对一些非核心、非高端的软件开发主要通过软件外包的方式来实现,这类外包软件占了 70%以上。第二个阵营是以印度、爱尔兰、以色列为主导,其主要是大力承接软件外包服务和离岸开发业务。这些国家的软件外包业务占全球市场约 20%左右,但上升势头迅猛,内部竞争激烈。 第三个阵营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新兴的软件外包市场。其国内软件需求巨大,同时也致力于承接软件外包服务和离岸开发业务。所谓离岸软件外包,是指跨境的外部供应商按照委托合同,以信息通讯技术为硬件基础,提供从桌面系统的日常维护、 IT密集型的企业流程到整个网络的规划与优化等各种定制服务。IT 外包是中国外包服务贸易之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领域。2001——2006 年,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2. 1%,市场规模由2001 年的 1. 80 亿美元,上升到 2006年的 14. 3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 70 . 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份额的8. 4% ,比2005年的2. 3%高出 6 . 1个百分点。《2006 年全球软件外包报告》 认为,在 2005 年 ,中国的软件外包潜力仅次于世界第一大软件外包大国印度,但是到了2015 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将超过印度而高居榜首。中国80%的外包业务来自日本。随着日本软件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软件离岸外包的主要发包地。2004年中国 6. 33亿美元的外包服务市场中,日本需求达到 4. 02亿美元,占总量的 63. 5%。2005年日本对华发包金额为5.58亿美元,占其总发包量的 71. 5%。为什么日本会把自己的软件业务交给中国来做呢?本文运用组织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2、软件外包中的企业与市场行为


      企业与市场关系向来是组织经济学研究的重点,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科斯曾在他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年)一文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 “企业是市场的替代”。 软件外包的出现及其飞速发展为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日本软件公司和中国软件公司之间的外包关系可以看作市场式交易的一种中间状态,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进行选择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首先我们分析完全通过企业的方式来完成所有的软件工作。我们知道,日本软件公司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所有的软件工作,为什么所有的工作不由自己进行而部分外包给中国来做呢?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当企业独自完成所有的生产工作时,投入的生产要素必然增加,导致企业的规模增加,而企业扩大时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所以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其次,当企业内的交易增加时,或许企业家不能成功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再者,企业内部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众所周知,软件行业具有高度创新的性质,这就要求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来保持竞争力。而企业在研发经费方面并不都是充裕的,或者像科斯说的那样,企业的生产要素应该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如此一来,日本软件行业就需要寻找一种解决研发经费和研发人才不足的方法。


      有人提出是不是把日本软件公司和中国软件公司之间的关系变成完全的交易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总和。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同时中国公司作为利益最大化者,必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机会主义行为,难以杜绝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给日方企业带来风险。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日本软件公司面临的困境呢?


    2.1中国承接日本软件外包的优势


    中国在承接日本软件外包方面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l)成本优势。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向其他国家外包 ,最根本的动力就是节约成本。在这方面,中国具有相当的优势。我国具有丰富的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较高素质、低成本专业技术人力资源。我国劳动力成本仅为印度的70%,美国的 1/ 8。美国 《商业周刊》 指出,中国的低成本富有才干的软件技术人才是开展 IT 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2)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国家总体风险平衡。与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超前;通讯设施相当发达,能源供应充裕稳定,大型商用设施中一般均备有备用电源;投资环境理想,税收政策稳定、透明,并在WTO 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优惠。中国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3)独特的地理优势。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生活习惯和文化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国人学习日语比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优势,使中国软件企业在承接日本的软件外包业务上凭借语言优势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2日本对华软件外包的动因


    由于软件行业本身的性质,日本软件行业面临着各种困难,从科斯交易成本理论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本土开发软件成本过高。(2)人才不足。正是由于以上两点,日本软件公司才不得不把其部分软件业务外包。当日本软件公司把部分软件工作外包给中国软件公司时必然会存在着部分市场交易,既然存在市场交易就必然存在交易成本。按照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软件外包的市场交易是否能够进行,关键是看这种交易成本是不是低于企业内部进行生产的成本。一方面,软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所消耗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力资本,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它的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非常低。另一方面,我国在承接软件外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使得日本软件公司通过此种市场的形式来解决企业内部成本和研发经费不足问题成为可能。根据科斯交易成本理论,日本对华软件外包主要有以下两大动因:


    (1)利用中国低价的软件开发成本。软件外包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的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发包给成本低的企业。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外包是成本驱动型的。日本的软件外包也不例外。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表明,节约开发经费是日本企业选择离岸开发的首要因素,占软件离岸外包企业数的 39. 5%。而中国境内的软件开发成本,仅为日本本土开发成本的 1 /3左右,因此,众多日本公司积极寻找中国的开发合作伙伴。


    (2)利用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节约成本是日本软件对华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本国人力资源的短缺成为其软件对华外包的又一动因。受人口下降的影响,日本理工科的学生数趋于减少。日本软件工程师的短缺,将长期困扰日本的软件开发。而中国拥有大量价廉质高的软件工程师。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306万,其中研究生 19万,本专科生166万,网络本科生 76万,年轻工程师 15万。而且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还将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3 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1)本土软件企业规模偏小,软件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软件产业是人才高度密集的产业,要完成一定的软件订单,须有一定数量的软件工程师。但是我国软件外包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企业接的单子大多是非固定发展方向的小订单,很难形成固定的开发模式以降低成本。为了承接更多的外包订单,我国软件企业不得不扩大规模。主要根据两条途径来扩大企业规模:一是通过增加企业自身的业务量吸纳更多的员工。二是企业间进行并购,这是扩大企业规模最快速有效的途径。


    (2)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软件行业具有高创新性的性质,因而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第一要素。长期以来,我国软件人才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不合理局面。而合理的软件行业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包括了基层占大多数的软件蓝领 (基层程序员 ) ,中层数量较多的软件工程师,以及高层数量较少的既懂管理、又懂软件专业开发的人才。因此,在这方面,应该向印度学习,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较完整的软件人才培育系统。另外,我们应鼓励国内中介培训机构加强同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软件人才培训模式。


    (3)渠道狭窄,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由于国内软件出口起步较晚,软件接包渠道的网络尚未真正形成。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难以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资信度。而且信息渠道不畅通、缺少信息交流平台也影响着我国软件外包企业接单。因而软件外包服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计划逐步通过 CMM/ CMMI 各等级评估,通过认证提高企业管理规范化水平。同时可以通过收购国外的软件外包企业,利用这些企业所积累的客户资源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订单。


(来源::《新学术论坛》2009年第5期  20090527)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