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飞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农业与食品零售业。容纳自我服务(self——service)型的食品商场和商店,如超级市场、大型超级市场、折扣商店、俱乐部商店以及便利连锁商店等商业销售业态处于这场变革的中心。
现代连锁商店,通过使采购与分销规模更具经济化的方式,降低了消费食品的生产成本。那种在城市中出现的,通常是集聚在一起的颇为复杂的商业营销方式,不但降低了消费价格,而且也为消费者带来诸多方便,使食品的质量提高,食品的安全也更有保障。
半个多世纪以前,管理学理论学家彼德•德洛克(Peter Drucker)曾经说过,市场经营,而非建设制造,“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率的发动机(most effective eng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在亚太地区,现代食品零售链的传播与发展,降低了食品成本,不但对消费者,食品供应商和生产者,而且还对更广泛的经济层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图评估正处转型期间的零售业以及该行业可能对亚太农业与食品系统产生的影响。
二、亚太地区超市现状
据预测,2005年,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经济体(PECC, Pacific Ec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中, 零售食品的销售总额约为1.8万亿美元(注1),其中,现代超级市场的食品销售总额约为1.35万亿美元,约占75%的比率;传统型商店的销售额为0.45万亿美元,约占25%的比率。而亚太地区三个国家的超级市场,即中国、日本和美国超级市场的食品销售额也占上述统计数字中的75%, 或是更高于75%的比率。销售增长率增长较快的地区和经济体有:东南亚地区,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以及中国和墨西哥。在1999——2006年期间,从全球超级市场销售率不断增长的情况来看,美国的超级市场仍居领先地位(参见附表一,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经济体零售业主要指数统计)。
中国超级市场的数量、种类和销售额都在快速增长。1990年,中国的第一家超级市场才开业,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城市、城镇中,超级市场的销售额已占到中国全国营销总额的30%。据统计,2002年,在中国的食品销售总额中,中国超级市场的销售份额占11%;而10前,中国超级市场的食品营销份额则仅占不到1%的比率。2003——2004年,中国超级市场销售份额的年增长幅度达30——40%。1998——2002年,中国超级市场销售份额的年增长幅度为20——30%。据预测,至2012年,中国超级市场的食品零售额将占中国食品营销总额的50%。
2004年,印度尼西亚的食品零售额占全国食品零售总额的30%,而2000年的同类统计数字则为22%。印度尼西亚经过包装和加工过食品的营销额,其中包括奶类制品的营销额,在全国食品营销份额中增长幅度的比率更高:其中,牛乳类产品营销额增长的幅度比率达45%,瓶、罐装类食品营销额增长的幅度比率达45%,冷冻类食品营销额增长的幅度比率达72%。
在墨西哥,超级市场之花开遍全国。据统计,2003年,墨西哥超级市场的食品零售额迅速跃据全国零售总额的50%以上,而根据90年代中期的统计,这一数字所占份额比率尚不足5%。
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的发展中经济体,超级市场率先在大都市兴起,当初主要是为那些屈指可数的、高收入的消费者服务。其后,一些超级市场在小城市、小城镇中开业,持续地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商业服务。这些地区的超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墨西哥,超级市场食品营销额在几个大都市中所占的营销比率,远远超出全国食品平均营销额所占的同一比率水平。虽然在墨西哥全国,更多的超级市场不断在主要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开业,但在不足1.5万人口的墨西哥市镇中则几乎没有超级市场。
(二)、在印度尼西亚的大都市中,如雅加达,现代超级市场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印度尼西亚超级市场出现的这一发展趋势主要受下列两个因素的影响:(1)、印尼居民综合购买力的提升;(2)、印尼大城市中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三)、在中国,80%以上的超级市场及其连锁店均分部于东部沿及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分部在大城市所在地区。相比之下,中国西部地区超级市场的发展迟缓。主要原因是:中国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人口稀少且分布面广,货物配送成本高以及基础建设设施欠发达。
尽管如此,国际主要零售商加乐福(Carrefour)仍计划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新开设三分之一的超级市场连锁店。
对超级市场而言,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提高新鲜产品的销售比率,因为新鲜产品的销售利润高于其它产品的平均利润。新鲜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忠诚度,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其它上架货品的购买。当超级市场在发展中经济体刚刚开业时,由于物流业态不够完备,超级市场仅出售一些容易貯存的经过包装和加工的食品。其后,超级市场才逐渐发展到出售新鲜水果蔬菜、新鲜肉类及水产品。有些时候,超级市场中新鲜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少于其它商品。以中国为例,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超级市场中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魚类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占所售商品的10%至20%。在墨西哥,据估计,超级市场中所售新鲜水果、蔬菜的比例占销售商品比例的28%;而新鲜水果、蔬菜在街道和城市主要销售市场商品中所占的比率则高达40%。
仅管超级市场在快速发展,但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发展中的大多数经济体内,传统商店、各种类型的小商店、自由市场以及“大妈大爹”(mom——pop)商店,仍在零售行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特别是在城市地区,那些众多的商店却面临着市场中严酷的竞争以及市场中不断增强的、寻求改变现状的压力。
在中国的许多居民楼及居民小区,到外都分布着颇具传统性的食品杂货店和水果、蔬菜、小店铺。这些小商店还装备有附帐与结算系统,为附近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须品,其中包括新鲜食品、饮料、零食、小五金产品、电话卡以及自行车零配件等。在墨西哥人口居住的低密度区或者是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区,“大妈大爹”商店、公共露天市场以及街道流动商店可占零售行业中商店数量的40%。其中,“大妈大爹”商店出售各种相对固定的食品饮料,如面包、卫生纸、卫生巾、糖果点心,魚、肉、禽类食品以及出售软饮料和酒类。许多墨西哥消费者仍旧喜欢到露天市场以及街道流动商店采购新鲜食品,因为那里销售食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其所售新鲜食品价格相对较低的部分原因是那里的店铺的租金低廉,或也许可能是需交纳的税金少。
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中那些高收入的经济体中,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和美国,超级市场以及便利商店的地位早已确立,这些商店的营销额占到上述各经济体营销总额的70——90%。与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超级市场营销额不断增长的比率相比,从总体上看,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营销额的增长幅度缓慢,而日本超级市场营销额则成负增长状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超级市场营销额的增长幅度则稍快一些。在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和中国香港,商店的集中程度最高。据欧洲观察员组织统计,在人口居住密度较高和高收入的东亚地区,相对而言,便利商店的销售额在其本经济体的食品零售行业中所占的份额较高,如日本为14%,香港为11%,新加坡为15%,中国台北为19%,韩国为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传统商店开始向现代超级市场的转型。当时对超级市场的定义是:提供自我服务的商店;出售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包装商品及食品;其强调的重点是以较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商品。美国超级市场在此后的不足10年内,便将其在食品零售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翻了两倍以上。1949年,美国超级市场销售额占全美国食品零售总额约30%,而到1959年,这一比率便提高到70%。到上世纪60年代,虽然美国的大部分零售食品市场经过了现代化的改造,但却还处于不断发展的演变之中。
在新兴起的各种现代化的商店面前,其中包括将食品销售与普通商品销售结合在一起的现代超级市场、现代大型超级市场,便利商店,会员“俱乐部”商店以及“附现金购物店”,据有传统意义的超级市场对其退避三舍。其它发达经济体内也出现类似情况,但攳各有特点。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将政策限制与有限的商店销售面积和有限的商店存貯能力相结合,便派生出了颇具发展潜力的便利商店。(参见附表二,太平洋地区零售食品销售额统计)
三、来自需求方的动力及发展障碍
(一)、收入增加
在促进超级市场普及与发展的诸多动力因素中,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增加。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内,超级市场,虽不象早已成熟的市场,但发展潜力很大。人们不但需要从食品中摄取更多的热量,而且还需要得到更高质量的食品,人们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者对饮食的需求还处于低层次。当人均收入接近1万美元时,进入超级市场的客户便接近超级市场接纳能力的50%。当人均收入超过2万美元时,超级市场接纳顾客的能力便可使用到70——90%。
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发展中的经济体内,人均收入增加的幅度比率大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中产阶级。据统计,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经济体内,中产阶级的消费人数接近10亿,其中40%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分布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内。这一数字约等同于美国的人口。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中产阶人数总合约为7千万人(参见附表三,中、日、美人均食品购买额统计)。
对某些人口群体而言,社会向现代超级市场的过渡并非易事。贫穷的消费者,受习俗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是不愿意放弃不到传统商店中购物的。他们习惯于每日多次购物,但每次购物的东西却很少。相比之下,那些较高收入的消费者,他们有可供个人支配的更多收入,有房车,家庭貯存食品的空间大,电冰箱存贮容积大,每星期进行一次大批量的采购活动。与现代超级市场相比,在贫穷消费者的眼中,传统小商店出售的商品更便宜。从消费的整体情况比较,传统小商店的地理位置好,可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公共交通车辆抵达,其出售的食品价格较低,服务方式多样灵活。贫穷的消费者也可能持有如下看法,即现代超级市场出售的商品体积大,花色品种不适用。在现代超级市场中的工作人员可能对他们不屑一顾。
(二)、超市价格昂贵
在向现代超级市场演变转化进程的早期阶段,现代超级市场出售的新鲜食品的价格,其中不含包装食品,较传统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高。这种看法源于一些对有限调查研究数据中的统计,如厄瓜多尔的土豆;中国的猪肉、冬瓜、黄瓜;印度尼西亚的圆白菜、胡萝卜、土豆;墨西哥的桔柑、柠檬、做色拉菜使用的西红柿、洋葱、土豆。2004年3——4月,对泰国三个大城市市场出售的29种经常食用的及非食用的商品价格显示,传统商店出售的同类商品的价格要比超级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低5——10%。(参见附表四,印度尼西亚现代超市与传统商店主要蔬菜价格对比;附表五,韩国现代超市与传统商店6种主要食品价格对比)
超级市场出售的商品价格较高仅是过渡时期的现象。随着超级市场的发展壮大,超级市场的供应链建设日益完善,商品的价格差别也会缩小。例如在中国的成都,超级市场核定的蔬菜价格比自由市场的蔬菜价格低5——20%。这种现象在收入高的经济体,如韩国也普遍存在。
然而,价格昂贵并非是唯一的障碍。在不同收入的阶层中,都有一些人士愿意到露天市场选购一些更高质量的肉类和蔬菜。例如,一些中国的消费者愿意买到尽可能最新鲜的食品,并经常购买活鸡活魚,在现场宰杀。
还有一些消费者,对现代零售商店提供的食品安全及卫生健康水平给以更多的关注。例如,在越南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食品安全是消费者愿意选择到超级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购物的主要原因。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部分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安全程度有保障的食品(参见附表六,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经济体10大零售巨头排行榜)。
(三)、发展中经济体的城镇居民关注食品
在欠发达的市场中,城市化进程是促使超级市场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预计在未来20年内,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经济体的人口将增加5亿,几乎是该地区人口增长率的3倍。预计在新增的5亿人口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出生在不太发达的经济体,其中大部分为移居到城乡结合部居住的群体。预计中国城镇人口将增加3.1亿人,印度尼西亚城镇人口将增加7千2百万人,墨西哥城镇人口将增加2千7百万。国民收入的增加将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城镇地区,那里是大多数高收入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人士的发源地。同样,那里也是国内生产的产品人均分配最失平衡的地方。
对农业食品系统而言,城市化进程产生以下两个重要的影响:
1、居住在城镇地区的消费者平均收入较高,但却缺乏外出购物的时间和做饭时间。购物时,他们喜欢并最愿意选择的方式是“一站式”购物;
2、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必须向城镇运送大批食品,以满足需要。这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运输汽车,或采用其它的运输方式运送物品,以解燃眉之急。与此同时,这又会增加交通拥堵,给城镇基础设施增加额外负担,而扩大城镇基础设施的运载能力却并非易事。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加强对超级市场供应链的支持,可更好地周转产品,使交易成本下降。(参见附表七,太平洋地区经济体超市食品销售额统计)
(四)、老龄化与人口流动
在发达经济体内,人口统计数据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对个人收入增长统计的重要性。日本的人口正在迅速步入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人口将开始萎缩。日本的超级市场在面对更激烈竞争的同时,亦开始萎缩。
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的人口也逐渐缓慢地步入老龄化阶段。上述经济体的人口增长率是由高移民率和新移民们的较高出生率所拉动的。对上述经济体超级市场发展的预测是乐观的。但是由于消费者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增加,退休消费者数量增多,以及人口构成中少数民族的增加,因此需要做出调整,以应对不同服务的需求。据2003年的统计,美国西班牙裔人口已占美国总人口的12.5%,而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增加至19%。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的人口构成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在上述国家,亚裔人口增长的速度很快。
四、来自供应方的动力
(一)、外资的作用
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经济体的零售业革命中,外资提供资金、技术转让以及组织发明创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15年中,太平洋地区的零售业革命一直在迅速发展,近年来,又在本地区不太发达的经济体内引入了大型超级市场(hypermarket)的销售业态。
著名的国际超级市场销售商家,沃尔玛,加乐福,以及泰斯科,都将投资重点放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所属经济体。但是,排名全球世界食品零售商前30名的商家在亚洲所占的比率却不多:欧洲占69%的份额,拉丁美洲占29%的份额,亚洲却只占19%的份额。据统计,1993年,全球只经营着15家现代食品市场,而时至2003年,全球却经营着85家现代食品市场。1989年,加乐福开始对属于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经济体的中国台湾投资;沃尔玛于1991年对墨西哥投资。泰斯科于1998年开始对泰国投资。
促使国际跨国公司登陆投资有几个因素,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国际跨国公司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从不发达经济体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因为这些国际跨国公司认为,在这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内,消费者的收入增长较快,中产阶级在迅速壮大,而发达经济体的情况是市场接近饱和状态,市场之间的赢利差距不很明显。对那些想要在外国市场表现出最活跃的状态、以欧洲为基地的公司而言,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驱动力。
显而易见的是,市场不接受,外国投资是不会来到的。在过去的15年中,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不发达经济体所采取的开放市场、改良不合理政策的作法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
以中国为例。1992年,中国零售业取消限制,对外国投资开放。中国沿海省份的一些城市中心区,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充许建立合资企业。现在,中国所有省的省会,自治区首府所在地的大都市都向外国投资者放开。到2002年,中国合资企业中充许外国资本占到65%的股权,外国对批发和物流业的投资也施行了自由化。2004年12月,中国承诺对外全面放开零售业。
在国际零售业的外资中,加乐福率先进入中国。1995年,加乐福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首家大型超市。1996年,都市集团(Metro)与锦江集团(Jinjiang)在上海建立了有限责任公司(Metro Jinjiang Cash & Carry Co., Ltd.)。此后,沃尔玛公司(Wal——Mart)于1997年,澳辰公司(Auchan)于2002年,泰斯科公司(Tesco)于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与香港也对中国大陆投资。据认为,外国投资已占中国大陆所有超级市场销售总额的27%。沃尔玛与加乐福均制定了在中国进行快速扩张的计划。到2007年年初,沃尔玛计划在中国共建立90家商店,而据2005年7月的统计,沃尔玛在中国的商店总数为47个。在今后的几年中,加乐福计划每年在中国开业15家商店。
1998年,印度尼西亚取消了对批发和零售行业的限制,外国公司开始向印度尼西亚投资。1997——1999年,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当时,印度尼西亚的经济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风险,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因持有本国较为强硬的货币,一些外国投资者被印度尼西亚相对便宜的资产市值及相对廉价的建筑成本所吸引。由于节省成本,这使得外国公司开始向其它亚洲经济体投资,其中包括向韩国和泰国投资。法国零售商“大陆”(Continent)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印度尼西亚市场并向印度尼西亚引进了大型超级市场。后来,设在印度尼西亚的“大陆”被加乐福所兼併。现在,加乐福成为印度尼西亚的的主要超级市场连锁商家。在1997——199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虽然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情况不佳,传统的零售业呈大幅度萎缩的状况,但是,印度尼西亚的现代食品零售业却以2位数字的比率迅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印度尼西亚对外国投资的规定相当宽松,但是有一些规定则一直延续下来,没有变化。比如,新开设的食品零售商店,不管是由本国人开设还是由外国人出资兴建的现代化的食品零售商店,依据其不同的营业销售面积,均要于原有的传统食品零售商店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些规定还要求,发展商应拿出10——20%营业面积供传统的或中小规模的企业使用。在印度尼西亚各省会以外地区,有些规定甚至更为严格。
正如在中国所做的那样,加乐福与“马克罗”(Makro)均制定了在印度尼西亚快速扩张的计划:与2004年年底相比,至2005年年底,加乐福与马克罗两家大公司拟将其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的商店数量均增加25%。2005年,印度尼西亚本地零售商所开设的超级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也均呈快速发展态势,如当地名叫“马塔哈瑞”(Matahari)的超级市场连锁店的发展扩张速度达200%,“巨人”(Giant)超级市场连锁店的发展扩张速度为50%,属于便利商店性质的“阿尔法马特”(Alfamart)连锁店发展扩张速度为80%,同样属于便利店性质的“印度马特”(Indomart)连锁商店的发展扩张速度为60%。
上世纪80——90年代,墨西哥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一次发生在1982年,当时墨西哥拖欠的外债居高不下。另一次发生在1994年,那时墨西哥的货币比索大幅度贬值。墨西哥的经济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示较强劲的复苏。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墨西哥人均收入才超过80年代的平均水平。1991年,沃尔玛在墨西哥城开设了第一家非美国人所拥有的商店。其后,加乐福与巨人联合,于1994年开设了商店。澳辰与科斯特克也相继进入墨西哥市场。上述一切,均源于一个更开放的经济体对外国投资的回应。由于竞争加剧,墨西哥国内各公司开始注重加强巩固实力。在墨西哥,一些连锁店开始在全国发展,并在小城镇开设分店。各新开连锁店的业态和经营方式均根据当地情况而定。
上世纪90年代,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的其它一些经济体也放开了市场。1996年,韩国与越南取消限制,第一次充许外国的合资企业开设超级市场。受从1989年与美国开展的关于调整结构问题谈判的影响,日本逐渐取消了对零售业的限制。日本取消了对小商店的保护,充许零售商的经营者扩展营业面积,延长营业时间。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土地地价下跌,也吸引了对日本零售业的投资。
促使投资增加的原因,除了可以得到期望中的高回报率以外,还有下列因素:
1、劳动成本低;
2、公共基础设施较完备;
3、基本完善的公共运输系统,其中包括公路、水路、机场以及港口。
主要的国际销售商不仅仅只着眼于一国的投资,它们的投资目标通常更为远大。为了在重要的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这可以强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利,短期内是可以接受一些损失。对零售商而言,为了应对来自本国的激烈竞争,将开拓事业的眼光定位于全球变得更加重要。例如,沃尔玛在中国深圳购买的办公室,用来为沃尔玛公司的整个系统服务,包括为设在美国的3,702家商店服务。这些商店出售的相当多的非食品商品是在中国制造的。
国际零售商面对的激烈竞争来自于一些各国的零售商社,如日本的伊东商社(Ito Yokado), 印度尼西亚的马塔哈瑞集团,韩国的伊马特集团(E——Mart), 以及中国的莲华集团(Lianhua)。还有一些公司已将投资从从亚洲和拉丁美洲撤出,例如阿欧德(Ahold)公司。比利时的德尔海斯公司( Delhaize)也很可能从亚洲撤出。2005年3月,加乐福宣布将设在日本的8家商店出售给日本的主要零售商—阿依恩商社(Aeon Co.,);将其在墨西哥的全部资产——29家大型超级市场,其中包括2家定于2005年即将开业大型超级市场出售给墨西哥的主要零售商(Chedraui Group)。2003年,法国的第三大零售商——欧辰将其资产出售给墨 西哥的的食品零售商,此举使墨西哥人感到颇为满意。沃尔玛在日本面对着三友有限责任公司(Seiyu),日子过得也不尽如意。面对着对社会地位十分敏感的众多日本消费者,沃尔玛正在重新审视自己推行的低物价战略。2002年,德国的都市集团(Metro Group)打入日本市场,该集团开业的商店数量远远低于计划中开设的50家商店。
(二)、集中采购与配送
在一特定地区,当一家超级连锁市场开设了10家分店时,该家超级连锁市场的采购和配送系统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家超级连锁市场的生产线和服务系统也会变得多样化。
为了降低成本,满足消费者,拥有多家连锁商店的现代超级市场往往投资兴建统一的 库库房与配送中心。从某种程度看,这可能会提高运输成本,但由于采用这种方式减少了处理费用、提高了运货速度,特别是在出售新鲜食品方面,减少了新鲜食品的损失和浪费,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却降低了成本。
由于采用信息技术,加强了对销售的监控及对库存商品的监管,因此,营业店铺与总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当中国的营销商扩大了旗下的店铺数量时,便会营建更多的配送中心。中华资源有限企业(China Resources Enterprises),在中国南方和香港拥有456家商店,于2002年兴建了两座大型配送中心,降低了30——40的物流成本。采用集中配送方式通常先从非食用性商品及加工过的食品开始,因此这些商品宜于贮存。莲华和华莲公司从上世纪90年中期开始建立干货配送中心,最近又于上海建立了新鲜食品配送中心。2002年,沃尔玛对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商店开始进行集中式的运营管理。2003年,分布在大连和沈阳的沃尔玛商店也纳入集中运营管理之列。2003年,加乐福在中国建立了干货配送中心。
当一些中等规模的连锁商店紧盯批发商,仍旧从批发市场挨家询价采购时,另一些由同等规模连锁商店开办的配送中心却开始营业了。例如,2003年,小白羊超级市场连锁店(Xiaobaiyang)建立了三个配送中心。这三个配送中心配备有计算机查询系统,可用计算机对干货商品、加工食品和纺织品实施管理。结果是,小白羊超级市场的食品供应商由原来的1000家降为现在的300家。小规模的连锁商店无力营建自己的配送中心,它们或是加盟合伙合资企业,或是参加到大集体企业中去,由其它公司对干性商品和新鲜食品提供采购和配送。
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家大型超级市场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这三家大型超级市场是加乐福、英雄(Hero)和马塔哈瑞。墨西哥的商业企业墨西哥纳(Mexicana),于2003年在墨西哥城以北建立了配送中心。墨西哥纳在墨西哥城和墨西哥中部拥有176家分店,该配送中心掌管处理着墨西哥纳80%的干货。2003年7月,沃尔玛在蒙特利尔开设了一家配送中心,至2004年,这家配送中心仅处理冷冻食品的工作面积就达2.2万平方米。HEB是美国人拥有的国际超级市场连锁店,它在墨西哥北部地区开设了20家分店。HEB建立的配送中心位于蒙特利尔以北,该配送中心的工作面积达2.79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处理易腐烂食品及干货商品。
为了吸引顾客,商场和商店要增加所销售商品的花色品种并扩大服务,尝试推行不同的价格战略,其中包括对有些食品实行大减价,这些会带来风险。超级市场持续地扩大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应对深感时间紧张的众多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加乐福超级市场所销售商品的种类达7万余种,其中包括食品和非食用商品。沃尔玛正在扩大其销售的饮料、有机食品和天然食品的花色品种。面对提供一站式销售服务的竞争压力,商场、商店不断地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其中包括寿司饮食小店,色拉食品小店,保险公司营业部,金融与银行服务,房地产服务,药品店,DVD专营店,摄相照相部,衣物干洗店,因特网服务以及汽车加油站等。
(二)、扩大定购与采购的地理范围
对于一家营销公司中的定购采购活动而言,引进分配系统意味着扩大了该公司定购与采购活动的地理范围,将其在本地的采购活动扩大到地区、全国甚至与外国的供应商发生联系,并因此停止了与一些传统供应渠道的联系往来。配送中心配备有标准的装备与组织系统,其中包括货运标准集装箱,拖拉机,挂斗车,货盘与叉车,货品扫描识别器,仓库管理系统,这有利于国内和国际上的大宗物品交易,以及方便与其它配送中心的商业往来。
例如,沃尔玛通过其设在墨西哥的配送中心采购到鰐梨后,将鰐梨送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销售。位于中国成都的外资超级市场,到2000公里以外的上海定购、采购稀有蔬菜。设在印度尼西亚加乐福超级市场的商业分工包括:可向国外需求印度尼西亚产品的公司及下属商店出口货物;同时,它们也可以从全世界进口其所需求的商品。印度尼西亚加乐福超级市场所销售的众多非食品类商品的原产地在中国,而中国又是外国超级市场的一个主要链接之地。
许多发展中经济体正在使其沿海大城市或使其位于沿海大城市附近的港口设施现代化,有力地说明了外贸活动正如火如荼。对于某些缺乏冷冻设备及运输条件不甚完备的食品零售商面言,从遥远的国外定购和进口食品可能比在国内购买同类食品更为便宜。然而,大部分销售商的食品都是将从本地或者从国外进口的原料,在本地加工后,提供给本地消费者选择。从全球角度看,在出售的主要农产品占16%的比例中,加工的食品出售比例仅为6%。
在超级市场销售的新鲜物品中,很可能属于进口的商品包括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经过深加工的、带有特色外形的商品,如红葡萄酒,奶酪以及一些家畜产品。饲养这些家畜产品需要饲养场地及谷物饲料。诸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这些经济体均有广袤的耕地。就经过深加工的食品而言,食品生产商通常愿意选择将生产制造设备按置在距消费中心不远的地方。例如,经营销售美国制造食品分销商的营业额,就超过出口同类产品总额的5倍。
中国超级市场中营销的进口产品约占5%, 在沿海大城市中,这一比例可能很高一些。虽然在北京的外国人居住的较多,但超级市场中销售进口食品的比率很少会超过2——3%。在那些设在上海、由中国人经营的销售分店中,其所出售的进口食品更为少见。在印度尼西亚的现代超级市场业态中,其所销售的进口食品大约占销售食品总数的5%至30%不等。
(二)专业化供应的作用
在发展中经济体,超级市场有了应对集中采购的需求,专业化的供应应运而起,并以较低的价格来提供供应大宗物品的服务。这些专业化的供应商对超级市场所提出的供应高质量的产品,提供品质如一的产品以及保持不间断供货并提供新发明产品的要求比较负责。
这种调整通常较为多见地表现在处理干货、加工及半加工食品方面,有时也会影响到所出售的新鲜食品。超级商场的各销售商店,对于改进提高出售新鲜食品有着浓厚的积极性。新鲜食品的销售通常滞后于其它货物,但其所提供的利润空间却很大。
在欠发达的经济体内,食品销售业态中存在着是否采用先进技术的竞争。一些处于欠发达经济体内的食品业态较好地融入现代超级市场及集中采购的系统中,其中湧现出的那些著名的集中采购系统包括在该地区经营的大型跨国食品生产商,如雀巢公司等。
农业经济中的其它产业部门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将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得更有效率;发现并填补有潜力和可以取得更多回报的市场;与其它小农场主和食品加工商以合作或联合的形式组织起来;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副业产品或副业产品以外的收入作补充。
现代超级市场自然重视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供货商。但在经展中的经济体,只有传统行业才能在供货位置中占据有意义的地位,然而,这种传统行业通常是分散的,并受制于运输和基础设施的缺乏。
专业化的供应商正在克服那些在采购中出现的挑战。他们通过小型生产商和传统市场的渠道,帮助现代超级市场的链条运转。这些供应商的职责是,集中并包装产品,保证不间断地提供供货,有时可能会实现可以寻踪货物的目的。根据市场情况,这些供货商可能会承担一些额外的开支,如商场内举行的促销活动,使用硬币投币机的损耗费用,因使用信用卡引而起的一些其它颇有些麻烦的费用,如消费者购物时采用在30——90天内结帐付款的方式。
那些专业化的供应商是可信赖的。他们要对产品的质量、食品的安全负责,并保持供货的持续性,这些因素都会极大地影响到超级市场的商业信誉。要赢得消费者对超级市场的忠诚度以及保持这种忠诚度决非易事。消费者在选购食品的多样性以及到哪里去选购食品和是否在外面用餐方面有多种选择。超级市场的销售分店对其所销售商品的质量缺点和食品的质量问题是事先知道的,甚至知道这些缺陷来自于供应链条中的上端。一次偶然事件可能会吓跑消费者,虽然这一偶然事件并没有发生在本店,而仅仅是发生在同一品牌的其它连锁店内,但该事件产生的短期及长期的影响都是难以消除的。
一些专业化的供应商是由大型农场构成的。他们与小产品的生产者签订供货合同,也从中间商那里进行采购,采购对象中包括传统的批发市场。对其它一些专业化的在市场中进行采购的公司而言,它们的经验往往是从国际贸易中得来的。小农场主,有时在得到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会以联合或合作的方式直接与现代超级市场打交道。一些供应商以与众多生产商以扩大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谋求发展。而另一些供应商则遵循稳扎稳打的原则,他们只与那些能适应发展所需要的、并能提供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商们签订合同。
以1983年在印度尼西亚成立的一家名为“尚米望”(PT Saung Mirwan)的农场公司为例。这是一家较大规模的农场型公司,以生产蔬菜和培育鲜花为主业,有50家生产单位为其提供产品。在这50家生产单位中,有40家是小规模的生产合作社,平均可耕地还不足半公顷。这家农场公司向超级市场的中央配送中心提供18种鲜花和40余种蔬菜。这家公司发展很快,其温室面积从1991年的1.5公顷迅速发展到2000年初的3公顷 。
在上海,有家名为“心诚食品”(Xinchen Foods)的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的供应商,负责向设在上海地区的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供应新鲜的蔬菜和食品。“心诚食品”旗下拥有9家农场,共有1千公顷土地用于蔬菜生产,30公顷水塘面积用于魚类生产,其主要产品为新鲜蔬菜、新鲜猪肉制品及新鲜水产品。“心诚食品”从1997年开始向中国的三大超级市场提供产品。至2003年,“心诚食品”为500家超级市场提供产品。这500家超级市场分别由中国本土 企业或外资企业所拥有。在“心诚食品”提供的产品中,15——20%的产品出自自有土地或温室大棚中;50%的产品则分别来自于4,200家签订合同的生产商;另外有30%的农副产品则来自于批发市场。“心诚食品”也承包及租用土地, 其所生产的蔬菜则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印度尼西亚的“彼曼德利”(PT Bimandiri)是一家专业化的在市场从事采购新鲜农副产品的公司。在“彼曼德利”公司所采购的产品中有30%来自于农副产品生产商,其它70%的产品则经传统渠道提供。从1998年开始,“彼曼德利”公司就一直是印度尼西亚加乐福超级市场的忠实供应商。1998年,“彼曼德利”公司向印度尼西亚加乐福超级市场每天提供半吨的新鲜产品。至2003年,“彼曼德利”公司日提供的新鲜产品则上升至7吨。2001年,为了向加乐福超级市场提供杀虫剂含量低的西瓜,“彼曼德利”公司与100家农民签订条约。其中,半数农民达到标准,能够提供根据特别要求生产的西瓜,其所生产的西瓜每公斤售价是普通西瓜的2倍。目前,“彼曼德利”正在探讨向加乐福设在东南亚地区的其它超级市场连锁商店提供新鲜家副产品的可能性。
中国北京的三露蔬菜公司(San Lu Vegetable Co.),曾经是政府旗下的生产和采购公司,现在实现了私营化。该家公司对冷冻产品和现代食品加工产业进行投资。从2001年开始,该公司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向中东地区出口圆白菜、胡萝卜和西红柿。参与该公司生产的小农户数量增长迅速,1999年为300家,至2003年就达4,500家。这家公司通过传统的批发市场渠道出售多余的家副产品,并还是通过传统批发市场渠道买进亟需产品。
2000年,马来西亚国家拥有的“联邦农业市场局”(FAMA, Federal Agricultural Marketing Authority), 开始向超级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提供产品。马来西亚的“联邦农业市场局”与1,350家以上的生产商签订有合同,负责向市场提供水果、蔬菜、椰子、新鲜肉类及新鲜水产品。签约农民根据即定计划生产农副产品,确保供应。马来西亚的“联邦农业市场局”下属的44家收购中心,负责向7家分配中心供应产品。但是,也有些超级市场则直接从农民和批发商手中采购。
菲律宾的“布克农生菜中心”(The Bukidnon Lettuce Cluster)由5家农场组成,直接向快餐食品公司提供农产品,使用的结帐方式是现金兑付。这家中心每星期生产10吨生菜。在上述5家农场中,其中最大的一家农场发挥联络站的作用,负责协调该中心的商业运营,为买家、采购商以及运输商提供服务。
五、政策回应
超级市场的崛起成为太平洋地区的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对社会的整体而言是大有益处的。这种发展对食品系统的现代化,对降低食品价格,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大有益处。食品价格降低有助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食品上的开支花费的少,可在非食物的商品方面多增加支出,并以此类推,使其它经济产业得到发展。强化食品供应链,支持超级市场,有助于克服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在物资保障方面遇到的挑战。
衡量这种具有意义的变化就是仔细审视在食品供应链条中方方面面显示出的那些变化。受现代食品业的影响,甚至在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成员经济体的边远地区,农民们也在应对现代食品零售供应业链条中出现的一些变化。专业化的供应方式正在崛起,以适应超级市场对大批量的、始终如一的、高质量的产品的需求。这些供应商身处变革时期,他们的出现使小生产者和小市场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这些供应商们通过采取更好、更安全的生产及市场运作实践,推广应用现代技术,提高了商业经营水平。这其中发生的许多变化都是在没有得到政府直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出现的。对私营企业发展意义的认可,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们以实际方式做出回应,即强化而不是阻挡超级市场的发展。政府在资源和政策方面可做出多种选择,这有助于食品零售业由固守传统向现代化方面的转变。
现代食品零售业的发展不会走一成不变的道路。一些市场会将较大规模的零售业态,如出售食品或非食品商品的超级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与设在居民区的、小规模的商店联合运营。在一个经济体内,公司高层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宏观的连锁管理,而公司基层关注的面较窄,它们倾向于关注市场的一个具体层面。食品销售业态的多样化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撒播下各种种子。例如,东亚城市中便利商店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在太平洋地区其它经济体城市市场的发展。
政策制定者在使零售业态走向现代化方面发挥直接作用,如通过投资加强和扩大基础建设,进一步放宽关于外国投资的政策制约,在贸易方面实行改革。
政府在投资中要注重扩大和提升运输行业的基本建设,改善边远地区以及粮食生产富裕地区的运输状况,加强城市商业其中包括食品物流系统的流通。国家经济的各行各业均得益于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
减少或者取消投资障碍可为外资在零售方面的投资增加机会。外国投资不但可以用在使原有业态现代化方面,而且还可以用来开设新的商店以及营建支撑这些商店的供应渠道。
降低贸易障碍可为食品零售商和加工商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以有关方面提供的最低价格,取得所需要的、符合要求的粮食产品。这样就为生产商开拓了新市场,以适应市场需求,降低消费者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
政策制订者还可帮助数百万计的、从事于食品供应的中小规模的参与者适应新的食品环境系统。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经济体,农村地区,经过传统市场向城市提供粮食与食品供应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使食品零售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政策制订者必须考虑,政府的干预是否有益于农民和传统商人,这样作对社会有利。政策制定者在支持农民方面,可考虑采取以下做法:
1、拓宽相关服务渠道,帮助农民对来自超级市场的需求更有积极性;
2、改善生产者使用信用机制的现状,用以逐步代替现在普遍使用的、传统的用现金兑付的方式;
3、鼓励农民组织各种协会,与超级市场或者是与批发商做交易时更具竞争性;
4、如马来西亚的“联邦农业市场局”那样,促进农民与超级市场的联系;
5、如墨西哥所做的那样,从组织、管理以及金融方面为小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使他们可以直接与国内的超级市场和外国商家打交道。
在支持传统市场方面,政策制定者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帮助传统的零售商店、农贸市场、自由市场改善销售条件和设备,保证食品销售中的安全性操作。例如,香港为传统的食品营销商建立了有屋顶的营销层所及附属设备;
2、提供用以检验食品安全的实验室;
3、如泰国所做的那样,由政府资助建立食品配送中心,专为小零售商提供服务;
4、发展超级市场应注意人口、地理环境以及现有传统市场所在的置,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所做的那样。
必须依据确实的信息才能制订及出台公共政策。政策制定者们在酝酿起草政策之前,必须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调研分析,掌握了解超级市场日渐崛起的集中发展会给传统市场、农民、食品加工商以及其它市场参与者们带来何种影响。这些因素均是确立政策的基础,并又反过来为所有市场的参与者们服务。
在太平洋地区,超级市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私营企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追捧。
超级市场在为经济发展创造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为私营和公共政策制订者们带来了挑战。中止超级市场的发展进程是困难的。政策制订者们应在资源和政策层面上有选择地做出评估,以强化传统零售业向现代食品零售业的转换进程。(杨帆译)
附录:
一、超市小辞典:
1、美国首家超级市场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特点为强调自我服务及销售低价与高品位的商品。
2、1937年,超级市场内配备的首辆购物用车出现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城的超级市场。
3、1939年,美国超级市场内首次出售冷冻食品。
4、20世纪50年代,美国超级市场开始陆续采用大型玻璃门,自动门、空调、冷冻冰柜以及终端销售传带装置。
5、1962年,美国超级市场开始出售药品。
6、1963年,法国加乐福集团公司以大型超级市场的理念,率先建起营业销售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大型超级市场。该超级市场为顾客设立了12个结算出口,市场外设有400处车辆停放位置。
7、1972年,美国超级市场开始采用全球通用的、由10位数字组成的产品识别密码。
8、1973年,北美地区首家大型超级市场在加拿大开业。
9、1973年,美国马里兰州建立了首座货物分配处理中心,为仓貯商店及销售日常用品的配送服务。
10、1974年,美国俄亥俄州超级市场首次采用商品条纹扫描系统。
11、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仓貯商店率先建立起购物会员制及购物会员俱乐部。
12、1978年,美国超级市场首次出售有标记的基因食品。
13、1984年,美国超级市场内配备的商用计算机开始采用对商品数据进行扫描的标准软件。
14、1985年,沃尔玛集团与供应商之间开始同步采用数据交换(EDI)系统。
15、1988年,沃尔玛首家食品销售中心开业。
16、1995年,美国超级市场开展因特网订、送货服务。
17、2005年,沃尔玛集团使用电台 PIN率识别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对商品原产地及商品销售运行情况进行跟踪服务。
18、为方便开展全球贸易,推出了专供商品使用的、由14位数字组成的全球贸易识别数字(GTIN,Global Trade Identification Number)。
二、名词解释:
1、超级市场(SUERMARKET):
现代自选零售商店的总称。营业面积约为400至2,500平方米(1平方米等于10.76平方英尺),主要销售食品及日常用品。日常用品的销售额通常占商店营销额的70%。然而,也有一些亚洲国家超级市场的营业面积小于100平方米或大于2,500平方米。
2、大型超级市场(HYPERMARKET):
即大型现代自选零售商店。通常建于城市郊区或商业中心区,营业面积通常大于2,500平方米。一般将35%的销售面积用于非食品的销售。
3、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
营业时间长,经营销售的小商品品种较为广泛。有的便利商店开店营业时间为早6时至晚8时,有的则为24小时全天营业。营销的特色商品包括出租及销售录相、录影带;销售外卖即食食品,如加热的三明治,热狗等;出售报纸、杂志,鲜花以及生日贺卡、贺年卡等。
4、合作商店(COOPERATIVE):
零售商店的一种,创始于1895年,其宗旨为促进公平贸易,现建有全球性的合作商店同盟,指导各国或各地区的合作商店开展经营活动。。
5、独立日杂商店(INDEPENDENT):
由个人、家庭、或由合伙人共同经营的独家商店,也可由数个小零售商店联合组成,通常销售生活用品。有的日杂商店也销售食品,所销售食品的营业额可占商店营业额的50%以上。
6、大妈大爹商店(MOM——AND——POP SHOP):
由小业主经营的商店,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位于居民小区,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购物的需要。
7、自由市场(WET MARKET)
由众多商贩组成的露天市场,主要销售新鲜蔬菜、水果及食品。
(来源:中国太平洋经济委员会 20060328)
责任编辑:叶子
上一篇:沃尔玛进军日本引发零售业巨变
下一篇:日本大型零售业流通企业的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