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内蒙古自治区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

    加快实施我区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对于推进我区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力布局,提高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优势产区农牧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向纵深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力布局。

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目前我区的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优质专用农畜产品生产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些传统的农畜产品产区,由于规模小,产业链短,营销服务跟不上,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因此,大力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农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尽快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主动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与合作。

实行农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产区,是一些发达国家增强农牧业竞争力,扩大农畜产品出口的重要经验。应对入世挑战,在一些最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优势的地区进行集中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效抵御国外农畜产品冲击,提高我区农牧业的整体效益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

近几年来,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成为当前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增收最困难、最缓慢的是农畜产品主产区的农牧民。入世后,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区受到国际市场冲击的可能性最大,这些产区农牧民增收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增加农畜产品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农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开辟农牧民就业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四)有利于提高优势产区农牧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率先基本实现农牧业现代化。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是在现有国情和土地经营制度基础上推进我区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当前,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必须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加快发展步伐。

(一)指导思想

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牧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提高我区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渐进工程,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既要考虑国内市场,又要着眼国际市场;既要瞄准现实需要,也要着眼潜在需求。要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畜产品。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坚持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发展优势农畜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优势农畜产品内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提高优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选择优势农畜产品要突出经过培育能够抵御进口产品冲击,或能够扩大出口的产品,要根据入世后参与竞争的要求,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必须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双权一制政策,切实尊重和保障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自主权。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企业和农牧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坚持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原则。科技进步是发展优势农畜产品的决定性因素,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加速农牧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经过5年努力,优先培育13种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形成31个具有鲜明特色、全国知名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创造一批在国内外业界公认的知名品牌,抵御进口农畜产品的冲击,扩大优势农畜产品的出口。

长远目标:构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牧业产业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加快优势产区农牧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优势农畜产品的主要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优势农畜产品,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确定的主要原则是: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有效抵御进口产品冲击的农畜产品。主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专用马铃薯、油料、蔬菜和牛奶、肉牛、肉羊、细羊毛、山羊绒等。这些农畜产品要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扩张,稳住国内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的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搞好产销衔接。

(二)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一是资源条件好。具有生产传统、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畜产品商品率高,区域内商品总量在国内或区内占有重要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目标市场明确,流通渠道畅通,运销便捷,对产业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产业化基础强。科研、生产、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基础条件较好,有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创建农畜产品知名品牌的基础。

五是环境质量佳。具有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优先发展的13种优势农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上述主要原则和依据,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按市场需求布局”,结合我区农牧业生产实际,近期确定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专用小麦、牛奶、肉牛、肉羊以及列入自治区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质专用马铃薯、油料、蔬菜、细羊毛、山羊绒、生猪、家禽等13种在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域,积极争取投资,重点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抵御进口产品的冲击。

1、专用玉米

玉米是我区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2002年全区播种面积2343.3万亩,产量822万吨,分别占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6%58.4%,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6.3%和6.6%,均居全国第7位。我区大部分地区玉米生产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与生育期同步,可与美国玉米带相媲美。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术的应用,玉米生产在我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目前,饲用玉米及青贮玉米面积已达1300多万亩。玉米的工业用途也十分广泛,我区金河、奈伦、东信、万顺达等玉米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为70万吨,主要加工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药用、化工等系列多种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了我区玉米生产的产业化格局。

目前我区的玉米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缺乏高效栽培技术,玉米的商品品质不高不稳。二是生产成本高,种植效益低。我区玉米主产区户均种植面积从330亩不等,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物化投入比重高。三是品种多,主产区主体品种不突出。

市场预测:当前我国专用玉米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专用玉米生产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我区的玉米生产具有无公害生产的自然条件优势、临近国际主要玉米市场的区位优势和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市场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主要表现在:(1)饲用玉米需求稳定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从消费趋势看我国畜产品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近几年我区的优质肉牛产业、乳业、肉羊育肥、绒山羊生产及加工业迅猛发展,必将导致饲料消费量的稳定增加,根据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到2007年,我区每年需饲料用粮520万吨,按照亩单产400公斤的发展目标,需种植饲用玉米1300万亩,这为我区专用饲用玉米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玉米加工业发展较快,市场潜力较大。据预测,到2007年,我国淀粉加工业玉米需求量将由2000年的700万吨增加到1886万吨。(3)、燃料乙醇汽油在我国的试点推广使用,将形成一个长期、稳定、可控的玉米消费市场,市场潜力非常可观。(4)国际玉米贸易量稳定增长,我国出口前景广阔。随着欧盟和日本市场对美国转基因玉米的抵制,未来几年内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加之我国周边国家对玉米消费的持续增长,尤其是我区玉米生产资源优势明显,质量安全优势突出,且均为非转基因玉米,这都为我区玉米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机遇。

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适应我区农区畜牧业发展和玉米加工业为主的优质专用玉米生产,积极引育推广优良品种,开展模式化栽培,实行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标准化,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为突破口,节本增效,实施定单生产,提高综合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以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生产为主的玉米优势区。一是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内蒙古东部3个盟市的18个旗县区,主要布局在通辽市的科尔沁区、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开鲁县、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赤峰市的松山区、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以及兴安盟的扎赉特旗、科右中旗、科右前旗、突泉县;二是列入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的土默川、河套平原饲用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呼和浩特市的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县、和林县;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乌兰察布盟的丰镇市、商都县、兴和县、察右前旗、卓资县、凉城县;巴彦淖尔盟的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等5个盟市的18个旗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通过对玉米生产优势区域的重点建设,优势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到1900万亩(其中青贮玉米1000万亩),籽粒玉米平均单产达到410公斤/亩,使玉米商品质量基本达到国标2级(容重685g/L,粗蛋白质9%)以上标准,玉米自然含水量低于18%,基本满足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企业的需要。

2、高油大豆

我区有发展大豆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特别是东部大兴安岭南麓、松辽平原、燕山北麓,土质肥沃、光照充足、降雨充沛、昼夜温差大,是发展大豆生产较为理想的地区。大豆是我区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1998-20025年间我区大豆平均播种面积为1096万亩,总产量88万吨。2002年我区大豆种植面积为894万亩,总产量96万吨,呼伦贝尔市包括海拉尔、大兴安岭农管局约占70%。全区播种面积占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的8%,仅次于黑龙江居全国第2位,总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5.4%,居全国第6位。我区的大豆主要以原料销售为主,大豆骨干加工企业淳江油脂有限公司、豆都集团、太阳油脂公司等年加工能力为70万吨以上。

目前我区大豆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研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满足生产对科研的要求;二是品种多而杂,优质高油品种少,商品品质相对较差;三是主产区种植比例大,重迎茬严重;四是单产低,生产成本高。五是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乏力。我区有40多家大豆加工企业,但规模较小,年加工能力低,多为粗加工,真正能起到龙头作用,带动基地生产的企业少。

市场预测:大豆是植物蛋白质和植物脂肪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轻化工业等主要原料,目前以大豆为原料而生产的工业品近500种。大豆营养丰富、品味高,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21世纪最佳保健食品,大豆消费量逐年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加工业、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逐年增加,我国年需消费大豆25002600万吨左右,常年缺口大致在1100万吨左右,这部分缺口多由进口大豆来补充。如果2010年人均消费量达到18.5公斤,全国总需要量为2960万吨,按目前全国大豆总产量计算,缺口约1760万吨。从国内和国际市场来看,大豆供不应求,而且日益趋紧,加速发展优质大豆的生产,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主攻方向:以提高大豆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快选育高油大豆优良品种,推进专用品种种植,推行高产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术和轮作制度,实行专收、专储,做好产销衔接。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内蒙古东部高油大豆带,主要布局在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鄂伦春旗、扎兰屯市,兴安盟的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通辽市的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和赤峰市的巴林左旗等4个盟市的10个旗县市以及海拉尔、大兴安岭农管局。

发展目标:到2007年,我区东部大豆优势种植区域内的高油大豆单产和含油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种植面积稳定1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25公斤以上,总产量达到125万吨,含油率达到21%,大豆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

3、专用小麦

生产现状:小麦是我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02年自治区小麦播种面积为697万亩,总产量121万吨,分别占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10.7%8.6%。全区优质小麦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沿麓地区和巴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近几年虽然播种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但优质专用小麦的面积呈上升趋势,以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为主的东部盟市龙麦263U92、格来尼、野猫等优质小麦在300万亩左右;以永良4号为主的优质面包小麦在河套、土默川等平原灌溉区的播种面积超过300万亩。

目前我区小麦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用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宜加工面包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等弱筋小麦的优质专用品种比较少,不能满足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二是小麦病虫害监测体系不够健全,小麦质量检测手段落后,优质专用小麦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三是对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小麦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特别是东部区这一问题更为明显。

市场预测:我区的商品小麦具有质优、无污染的品质优势,在小麦市场上十分畅销,供不应求,很有发展前途和市场潜力。尤其是我区专用小麦的产业化经营近年来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恒丰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大公实业总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巴盟河套灌区、土默川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地区优质小麦为原料基地,以订单种植、收购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目前,全区实际加工能力约120万吨,其中以恒丰和大公集团等为龙头的小麦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40万吨,恒丰公司的雪花粉系列产品已成为国内市场的优质名牌产品,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区的优质小麦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提高小麦统一供种率,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提高麦后复种面积,增加小麦的比较效益,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加强产销衔接,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大兴安岭沿麓和河套土默川平原2个专用小麦带。一是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规划的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呼伦贝尔市的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4个旗市及海拉尔农管局;二是列入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河套土默川平原灌溉区优质中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巴彦淖尔盟的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呼和浩特市的土左旗,包头市的土右旗等4个盟市的7个旗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200万亩,稳定商品小麦质量,主攻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优质马铃薯

生产现状:我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大部地区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适宜,区内各地区均种植马铃薯。在1998年—2002年的5年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平均为858万亩,年平均生产138万吨(折粮),占全区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3%左右,播种面积、总产量已成为仅次于玉米、大豆的主栽作物,2002年播种面积866万亩,产量167万吨(折粮),分别占全国的13.7%13.8%,均列全国首位。主产区乌兰察布盟、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9%。作为食用薯、种薯和加工原料薯的马铃薯产品远销国内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优质商品薯直销东南亚各国,每年有200万吨的鲜薯调往区外。目前,我区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有以淀粉加工为主的华欧淀粉有限公司、奈伦集团、民生公司,以加工马铃薯全粉为主的富广食品公司和麦福劳公司,全区马铃薯加工总产量占鲜薯总产量的20%,马铃薯加工业已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产业。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市场的开拓和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内蒙古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已逐步发展为具有地区经济特色的重要产业之一。

目前我区的马铃薯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认识不够,脱毒种薯推广普及速度慢,私繁自留现象较为普遍;二是马铃薯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难以适应各消费市场对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三是缺乏品牌品种,特用品种规模小,种薯、商品薯及加工原料薯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低;四是加工滞后、产业链条不完善。

市场预测:我区马铃薯因独特的自然条件而表现为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表皮光滑、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因而种薯和商品薯享誉全国及东南亚市场。马铃薯消费市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种薯消费市场、食用商品薯消费市场和加工原料薯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马铃薯食品特别是休闲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工业、轻工业的发展和需求,带动了马铃薯加工工业的发展,使马铃薯国内外需求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加工原料薯市场不断扩大,同时也带动了马铃薯种薯市场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马铃薯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马铃薯加工原料薯及其种薯需求量将呈高速增长态势。我区马铃薯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稳定、发展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突出解决种薯和品种改良问题,推广优质专用脱毒种薯,提高单产,发展优质专用型品种,以适应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企业的需要。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储藏、保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阴山南北麓马铃薯优势区和大兴安岭岭东南马铃薯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阴山南北麓区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和林县,乌兰察布盟的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卓资县、丰镇市、察右前旗、凉城县、兴和县、化德县,包头市的达茂旗等3个盟市的13个旗县;大兴安岭岭东南地区兴安盟的科右前旗,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扎兰屯等2个盟市的3个旗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马铃薯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70%以上,实现全区每四年更换一次脱毒种薯的目标。马铃薯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由目前年加工鲜薯总产量的20%提高到30%40%。建成以乌兰察布盟为主,全国最大的优质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

5、油料

生产现状:油料是我区经济作物的主体,2002年播种面积1033万亩,产量109万吨,播种面积占全区总播面积的12%,占全国油料播种面积的5%左右,占全国产量的3%左右,产量和面积分别居全国第10位和第11位。我区的优势油料作物主要有向日葵、油菜籽、蓖麻籽、胡麻籽等。近5年我区向日葵的平均播种面积495万亩,平均产量66.3万吨,分别占油料播种面积和产量的48.2%66.7%,我区向日葵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均居首位。目前,我区有呱呱叫、太阳、华丰、巴彦淖尔盟植物油厂等油脂加工龙头企业,加工能力为20万吨。食用葵花除满足恒德、日兆、潘胖等加工企业需要外,主要销往南方炒货企业,如浙江“大好大”、安徽“恰恰”企业等;油菜籽是我区第二大油料作物,近5年平均播种面积314.6万亩,平均产量20.6万吨,分别占油料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0.6%20.7%,我区油菜籽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2.8%1.2%,分别居全国的第10位和第15位。呼伦贝尔市岭北的额尔古纳等4个旗市为我区油菜籽主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区的60%以上,且全为双低油菜,质量上乘,有规模生产的优势,目前主要通过定单销往区外;蓖麻籽播种面积年度间的波动较大,2000年我区的播种面积为137.6万亩,而1998年仅为18.6万亩,历史上我区蓖麻籽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曾占全国的一半以上,2002年全区蓖麻籽播种面积29万亩,产量1.4万吨。通辽市的科左中旗等3个旗县播种面积占全区的80%以上,通化蓖麻油脂企业年加工能力7.5万吨。

目前我区油料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小且不稳,缺乏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工流通企业滞后,规模化程度低,大型加工企业不多,加工贮藏手段滞后,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品、知名商品品牌很少,具有资源优势而不具有品牌优势。三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生产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

市场预测:我区向日葵、双低油菜籽、胡麻籽等食用油料品质高、市场形象好,加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今后的一个时期,随着食油消费需求的持续增加,食用油料市场前景广阔。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使植物油的需求增加;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对植物油的需求;三是我国正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大力发展旅游业,假日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都将增加植物油需求;四是按照社会购买力计算消费,2005年社会需求总量为1410万吨,到2010年为1627万吨;食油产销平衡缺口有所扩大:预测2005年缺口270-367万吨,2010年为367-528万吨,今后5-10年食油消费进一步增长趋势不会改变。食油消费总体趋势是:向优质、多品种、多档次、方便、小包装方向发展。

蓖麻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蓖麻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蓖麻油不仅是航空、航天和一切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刹车油和防护油的原料,而且是世界上被列为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可再生性石油替代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蓖麻是我区的一大优势经济作物,其深加工能力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蓖麻油的市场前景将十分乐观。

主攻方向:向日葵重点解决种源和病害问题,提纯复壮,加大引育种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突出发展流通加工业,创名牌产品。油菜籽重点扩大双低油菜籽的播种面积,提高品质和效益。蓖麻籽重点解决品种更新及产业化问题。

优势区域:向日葵重点布局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及西辽河流域,主要包括: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包头市土默特右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巴彦淖尔盟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赤峰市松山区、翁牛特旗,兴安盟科右前旗、扎赉特旗以及通辽市科左中旗等7个盟市的13个旗县市区。双低油菜籽重点布局在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牙克石市、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等4个旗市。蓖麻籽重点布局在通辽市的科左中旗、科尔沁区和科左后旗等3个旗县。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向日葵生产面积稳定在400万亩,油菜籽生产面积稳定在200万亩,蓖麻籽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品质、单产、效益都有明显提高。

6、蔬菜

生产现状:2002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310万亩,产量737万吨,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1%左右,分别居全国第23位和19位。我区蔬菜集中上市时间为7月、8月、9月,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生产蔬菜。我区满洲里口岸具有对俄罗斯出口蔬菜的优势,巴盟脱水蔬菜具有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出口优势。

目前我区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监测检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市场准入制度尚未确立,市场准入制度在我区缺乏强制性;三是标准的实施不到位,菜农标准化意识薄弱,不能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四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主攻方向:重点解决夏淡蔬菜生产数量不足的问题,提高蔬菜栽培水平,增加设施栽培面积,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蔬菜加工增值水平,实现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无公害化。

市场预测:从全国蔬菜生产布局划分,我区属于高寒地区夏淡蔬菜生产区,具有发展夏淡蔬菜生产的许多优越条件,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从地理位置讲,针对京津唐市场而言,我区夏淡反季节蔬菜生产与宁夏、甘肃河西走廊的夏淡蔬菜生产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地理优势。同时,通过科学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严格控制和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克服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污染,通过采后处理和冷链技术,可保证达到较高的商品率,有利于生产的蔬菜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高、品质好、无污染的夏淡反季节蔬菜将受到国内市场的欢迎,需求量也日益增加。通过大力发展反季节专业化蔬菜生产,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国内市场,解决夏淡蔬菜生产数量不足和品种单调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我区中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进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势区域:根据我区蔬菜生产实际和国内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西芹、中早熟甘蓝、洋葱、胡萝卜、花椰菜、保护地果类菜、根茎类、叶类蔬菜,以4个栽培区为主,建设夏淡季蔬菜生产基地及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一是重点发展针对俄罗斯出口的蔬菜生产,主要布局在呼伦贝尔市的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阿荣旗3个旗市;二是重点发展针对京津沈等大城市夏淡季蔬菜市场以及通辽市的红干椒生产,主要布局在赤峰市宁城县、松山区、翁牛特旗、喀喇沁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多伦县,乌兰察布盟丰镇市、商都县、兴和县、察右中旗等4个盟14个旗县;三是重点发展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蔬菜供应基地,主要布局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土左旗,包头市九原区等23个旗县市;四是重点发展脱水蔬菜、果菜榨汁等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巴彦淖尔盟临河市、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磴口县,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2盟市5个旗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基本解决蔬菜有机磷超标问题,实现蔬菜生产的无公害化。

7、牛奶

奶牛业是我区农牧业的优势高效产业,奶牛饲养和鲜奶生产、加工、销售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02年,我区奶牛存栏约98.4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量的14%;牛奶产量为165.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2.9%2002年全国人均牛奶占有量为11.2公斤,而我区人均牛奶占有量为72.3公斤,是全国水平的6.5倍,其中呼市地区人均占有牛奶量达265公斤,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八五”、“九五”及“十五”前期,我区奶牛业得到迅猛发展。2002年与1990年相比,牛奶产量和奶牛存栏分别增长447.1%249.7%,年均递增14.6%8.7%。我区奶牛的主要品种是中国荷斯坦奶牛和三河牛、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等乳肉兼用牛。其中荷斯坦牛存栏约52.8万头,主要分布于呼市、包头市、乌海市和盟市行署所在地的郊区。荷斯坦牛年均单产奶量为5吨左右,单产在10吨的高产奶牛约有千头左右;乳用三河牛存栏约17万头左右,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放牧条件下年单产奶量为1.5吨左右,补饲条件下可达3吨以上;西门塔尔牛、乳用科尔沁牛存栏约20万头,主要分布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西门塔尔牛年均单产奶量为3.5吨左右,科尔沁牛为2吨左右。

牛奶生产存在的问题:一是优良品种少,奶牛个体生产性能低;二是生产规模小、条件差,满足不了生产优质原料奶的需要。

市场预测:目前,我区奶牛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加工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及产品花色品种的增加,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中国乳类制品工业协会预测,未来5年,我国的乳品消费将大幅度增加,年增长率可达30%,特别是国家九部委联合推出的“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仅此一项就使我国的牛奶需求量年增150万吨。由于牛奶营养全面,已成为人们增加免疫力的重要食品。

主攻方向:加强良种奶牛繁育,扩大奶牛饲养规模,发展养殖小区,改善饲养条件,提高奶制品质量,进一步加大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占有率,抵御进口产品冲击。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中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玉泉区、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武川县,乌盟兴和县、凉城县、察右前旗、察右中旗,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正蓝旗,西部包头市九原区、土右旗、固阳县、达茂旗,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巴盟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杭锦后旗及东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海拉尔市、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扎兰屯、牙克石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扎鲁特旗、科左后旗,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中旗,赤峰市元宝山区等10个盟市的36个旗县市为牛奶优势产区,实施奶业产业化。呼市、包头市要围绕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产、优势、高效的荷斯坦奶牛;呼伦贝尔市沿“滨州线”、“三河道”一带加强三河牛的品种选育,积极发展荷斯坦奶牛,满足市场和加工业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锡盟、乌盟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退牧还草工程,积极发展奶牛业。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奶牛存栏达到214万头,鲜奶产量达490万吨,奶源基地向区域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鲜奶收贮等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奶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30%

8、肉牛

我国是世界上肉类生产大国,其中牛肉产量居世界第三。我区年出栏肉牛160多万头,约占全国的3.6%,年产牛肉23万吨左右,约占全国的3.8%。肉牛饲养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包括赤峰市、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该地区肉牛饲养量占全区的80%以上。品种有蒙古牛、科尔沁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及其杂交后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区肉牛业得到迅速发展,牛的出栏率和牛肉产量有明显提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区肉牛业起步较晚,没有专用肉牛品种,现存肉牛生长期长,优质肉比重小,高档牛肉仅占胴体重的5%,优质肉不到10%,影响我区肉牛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市场预测: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分和低胆固醇的特点,其矿物质的含量比猪肉高约一倍,食用时,风味独特,食而不腻,营养丰富,是世界公认的高档优质肉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肉食消费结构正在逐步优化,猪肉在肉类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牛肉比重逐步提高,国内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这种市场需求趋势的变化,为我区畜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牛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主攻方向:把肉牛品种改良,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提高肉牛饲养管理水平,扩大饲养规模,加强质量安全监测,改进屠宰加工技术作为发展肉牛业的主攻方向,逐步实现优势肉牛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科尔沁草原肉牛生产区,包括通辽市扎鲁特旗、科左后旗、科左中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及锡林郭勒草原肉牛生产区,包括正蓝旗、东乌旗、西乌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多伦县等3个盟市的12个旗县市为肉牛优势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把2个肉牛优势产区,建成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肉牛产业带,优势产区肉牛出栏要达到88.2万头,牛肉产量15.44万吨,肉牛自我加工率达到70%

9、肉羊

我区年出栏肉羊2000多万只,约占全国的9%,年产羊肉33万吨,约占全国的10%。主要产区为呼伦贝尔市、锡盟、赤峰市、巴盟北部牧区以及包头市的达茂旗、乌盟的四子王旗。品种以当地优良品种为主。近些年来,我区肉羊业发展迅猛。羊肉产量从90年的12.8万吨发展到2002年的33.8万吨,年均递增9.2%。并形成了草原兴发,小肥羊等一批国内知名的肉羊加工销售企业。

肉羊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四季不能均衡出栏,羔羊的当年出栏比例小;二是个体生产性能低,我国肉羊出栏胴体重平均12公斤,世界平均水平14公斤,美国30公斤。

市场预测:我区羊肉以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绿色有机的优良品质畅销国内市场,并受到中东、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欢迎。我区有较好的肉羊品种优势,引进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肉羊良种改良种比重达到80%以上,近年来,研制开发出多种适用增产推广技术,加之国内市场羊肉需求长期趋旺,有条件加快肉羊业发展步伐。

主攻方向:利用肉羊有利基因和快速扩繁技术,培育专门化肉羊品种,实现商品肉羊四季均衡出栏,使羊群的增减周期与牧草的盛衰周期同步。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中西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包括乌拉盖开发区)、西乌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多伦县,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察右后旗,包头市达茂旗,呼市武川县;东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旗,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兴安盟科右中旗,通辽市扎鲁特旗等8个盟市的24个旗县市为肉羊优势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肉羊优势区建成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肉羊产业带,优势产区肉羊出栏1504万只,羊肉产量27.8万吨,羊肉自我加工能力达89%

10、优质细羊毛

我区是全国细羊毛主产区。全区年存栏细毛羊约1400万只,占绵羊总数的50%左右。细羊毛产量为3.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2%,居全国第一位。长期以来,我区十分重视对绵羊品种的改良工作,先后培育出了内蒙古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等8个细毛羊品种。建立了细羊毛生产基地。所产羊毛细度多在6066支之间,6667支占一定比例,平均净毛率在40%以上,部分羊毛已达到或接近澳毛水平。成为我国重要的毛纺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并在抵御外毛对国内毛纺企业形成原料垄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细毛羊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优质细毛羊、细毛羊数量、产量增长缓慢,细毛羊个体生产性能不高;二是细毛羊品种退化、混杂;三是细毛羊产业化经营滞后,种羊和羊毛市场需要培育和规范。

市场预测:国际、国内羊毛市场对细型细羊毛需求一直很旺盛,价格较高。如我区赤峰市金峰澳美种羊场培育的澳美型种羊有40%以上育成羊,细度在70支以上,在国内可按澳毛价格出售,并且厂家要求订长期供货合同;鄂尔多斯细毛羊平均纤维细度以66支为主,综合品质优良,价格高、销路好。

主攻方向:采用家禽改良育种常规技术和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对现有细毛羊进行导血改良,培育细型细毛羊种羊,提高细毛羊生产性能,加快细型细毛羊的发展速度。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包括金峰澳美种羊场)、敖汉旗(包括种羊场)、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通辽市奈曼旗、扎鲁特旗(包括嘎达苏种畜场)、开鲁县,兴安盟科右中旗、扎赉特旗,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扎兰屯市;中部锡林郭勒盟正兰旗(包括五一种畜场)、太仆寺旗、镶黄旗,乌兰察布盟化德县、察右中旗、察右后旗;西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包括鄂尔多斯市种羊场)、鄂托克前旗,巴彦淖尔盟五原县、杭锦后旗等8个盟市的22个旗县5个种羊场为优势细羊毛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把细羊毛优势产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细毛羊主产区,细型细毛羊数量发展到665万只,细羊毛产量达到4万吨。

11、山羊绒

我区的羊绒及其制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有较大的份额和优势,是我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我区是全国最大的羊绒产区,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内蒙古的美誉。2002年,我区羊绒产量为4531吨,占全国产量的1/3,居全国首位。全区绒山羊存栏为1400万只,占全国的1/3。绒山羊个体平均产绒量为0.3公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区已成功地培育出了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型、二狼山型、阿拉善型)、乌珠穆沁白绒山羊、罕山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总量达480多万只。主要分布于我区中、西、东部的6个盟市,数量大,质量优,产值高。个体平均产绒量达到0.4公斤,比未选育的土种绒山羊产量提高近一倍。各地在绒山羊本品选育、杂交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丰富的山羊绒资源孕育出了鄂尔多斯、伊斯兰亚、鹿王、阿尔巴斯、兆君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山羊绒加工龙头企业。对繁荣发展自治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绒山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绒山羊饲养环境较恶劣并相对加剧了草原的退化,而草原沙化、退化也使绒山羊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二是良种改良种绒山羊比例较低,为75.23%,特别是优质绒山羊比例仅为28.77%

市场预测:世界上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对我国绒山羊遗传资源十分感兴趣,多年以前想以各种方式购买,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政府明令禁止出口。国内来看,优质高产绒山羊种羊非常紧缺,大部分用来采精人工受精使用。目前国内年加工羊绒能力远大于生产能力(约21),需求较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绒最终产品的国内市场将不断开拓;WTO的加入,为我国羊绒及其制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从长远看,我区山羊绒及其制品以其质量和产量优势极具竞争力,市场前景光明。

主攻方向:加大绒山羊种羊的扩繁和推广应用,推进绒山羊种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和完善种羊及羊绒市场,使全区绒山羊的质量和效益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西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杭锦旗、鄂托克前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包头市达茂旗,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前旗,阿拉善盟阿左旗;中东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东乌旗、西乌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锡林浩特市,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赤峰市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通辽市扎鲁特旗,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等9个盟市的26个旗县为优势山羊绒产区。优势区域实行绒山羊舍饲、划区轮牧、休牧。

发展目标:到2007年,把山羊绒优势产区建设成为国际最大、质量最好、效益最优的山羊绒主产区,优势区域绒山羊保持在1100万只左右,85%以上为良种配种,种公羊合格率达到90%以上,山羊绒总产量达到4660吨。

12、生猪

养猪业是我区传统和基础产业,是广大农牧民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调整的力度加大,农区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生猪产业化轮廊初现雏型,生猪产业已成为农村牧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据2002年末统计,全区生猪存栏681.8万头,其中可繁殖母猪达69.8万头,肉猪出栏838.5万头,猪肉产量74.9万吨,猪肉产量增长主要依赖于出栏率的提高。全区生猪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西拉木伦河流域、河套平原等地。我区现有生猪品种主要是内蒙古黑猪、东北民猪、河套大耳猪、乌兰哈达猪、宝龙屯猪、黄准海黑猪等,引进的优良品种是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经过多年的纯种繁育和杂交改良工作,全区生猪质量明显提高。据2002年末统计,全区良种生猪存栏为139.9万头,良种猪比重为20.5%;改良种生猪366.8万头,改良种比重为53.8%。生猪良种及改良种比重为74.3%。全区现有种猪场21个,年生产与供种能力达1.8万头。生猪繁育普遍采取常温精液人工授精和本交形式。全区现建有种公猪配种站点205个,年人工授精母猪18.2万头。生猪饲养以户养为主,部分生猪主产区建有规模化养殖小区、养猪一条街和养殖场。2002年养猪专业户已达到5.06万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养猪模式已经形成。同时涌现出年产猪肉2万吨的旗县7个,猪肉产量21.2万吨,占全区猪肉产量的28.3%,为建设相对集中的生猪优势产区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区建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60个,年屠宰加工能力为232万头,带动农牧户9.1万户。双汇.金锣等品牌的植入,拉动全区生猪生产,提升了内蒙古猪肉产品的质量和水平。通辽金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日屠宰加工生猪1000口的基础上,2003年扩建了日屠宰加工1万口生产线,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加工的目标。

生猪发展存在的问题:良种猪比重低,生猪养殖特色不明显,质量不优,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生猪产品安全与质量监测体系滞后。

市场预测: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理念的改变,国内猪肉产品消费相对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消费数量仍呈上升趋势。据权威专家分析,由于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肉类产品消费不足,总体上讲国内猪肉市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呈上扬态势。据统计,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均猪肉占有量为32.56千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9千克。在猪肉产品消费结构上,冷鲜猪肉消费比重在58.2%,猪肉熟食品制品占41.8%,而且近期内这种消费结构不会改变。

主攻方向:生猪养殖主推杜洛克、长白、大白等优秀品种,提高肉猪品质和档次,大力发展“四良四改”养猪模式,实行规模化经营。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部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奈曼旗,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宁城县、松山区,中西部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察右前旗,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包头市土右旗、九原区,巴彦淖尔盟临河市等6个盟市14个旗县。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肉猪出栏达464万头,猪肉产量达43万吨,区内加工率为60%,向区外出售率为10%。全区生猪产值占畜牧产值的30%。

13、家禽

家禽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家禽业以及其投资少,见效快而异军突起,逐渐发展成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和地方财政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全区家禽常年饲养量近1亿只,目前禽类养殖存栏4225.71万只,其中鸡3529.78万只、鸭285.91万只、鹅375.74万只。全区的禽肉产量,2002年达到9万吨,禽蛋产量2002年达到23.5万吨。我国饲养的肉鸡品种主要有黄羽肉鸡、青肢麻鸡(乌骨鸡)”、“快大黄”、“竹丝鸡”等,草原兴发主要发展绿鸟鸡。我国饲养的肉鹅品种主要有雁鹅、豁鹅、狮头鹅、籽鹅、太湖鹅、莱茵鹅等,我区饲养的肉鹅品种主要是雁鹅、豁鹅、狮头鹅。我国饲养的肉鸭品种主要有樱桃谷鸭、华英鸭、北京鸭等,我区饲养的肉鸭品种主要以樱桃谷鸭、北京鸭为主。我国目前饲养的蛋鸡品种中,95%来源于国外,有法国的伊沙、荷兰的海赛克斯、德国的罗曼、美国的沃沦、海兰等多个品种,我区主要以伊莎、海赛克斯、罗曼为主。据调查,全区从事家禽的加工企业达191家,主营业务收入2.9亿元,带动农牧户达8.1万户,但规模较大的不多。加工肉鸡的企业主要有草原兴发、通辽的蒙古王肉禽公司、维尔公司;加工肉鹅的企业主要有通辽市的天歌公司、宇标公司和华夏公司;加工肉鸭的企业主要有赤峰塞飞亚集团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家禽种类及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各种禽类发展不平衡,优质家禽种类、精深加工产品及熟制品占比例较低;疾病繁多,如禽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难以控制,在疫病防治、重治不重防,重大疫病增多,乱用药物,造成药物残留,家禽产品质量差;家禽场施在布局、排污、环境控制等方面不合理,优良品种高产遗传潜力不能充分发挥;饲养技术水平差,生产性能低下,效率低,饲养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市场预测:据初步统计,我国鸡蛋人均消费量,1997年是17.3公斤,我区是10.3公斤,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禽肉消费占肉类消费比重比较低,人均年消费量仅有10-12公斤,约占发达国家的25%左右,我区人均年消费量是3.95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公斤。

主攻方向:提高家禽产品的内在质量,开发生产名、优、特、稀产品,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家禽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实施标准化饲养,改善家禽饲养条件和设备,执行规范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疫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中西部呼和浩特市土左旗、赛罕区,包头市九原区、土右旗,巴盟临河市、五原县,乌盟察右前旗;东部赤峰市元宝山区、松山区、宁城县、敖汉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等6个盟市18个旗县。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饲养肉禽13180万只,禽肉产量达到27.06万吨;蛋鸡存栏1350万只,鸡蛋产量要达到20万吨。

 

四、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措施

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要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以增强优势农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产销衔接。

(一)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加快优势农畜产品发展的基础。要把种业作为优势农畜产品和优势产区发展壮大的先导产业,加大投资倾斜力度,提高农畜产品种子质量和供种能力。在专用玉米、优质马铃薯、高油大豆、专用小麦等优势产区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科研、开发、良种育繁、质量检测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在奶牛、肉牛、肉羊、细羊毛、山羊绒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种公牛站、种母牛场、种羊场等良种繁育场,显著提高良种开发、繁育、推广能力,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应用步伐。要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加快品种改良,提高优良品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立产地品牌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在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市场前景广的重点旗县市,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展“订单农牧业”,切实搞好产销衔接。加强对农牧民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工作,推动标准入户。把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农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产地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推广成套农牧业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提高优势农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含量。适应优势农畜产品及其优势产区发展的需要,调整农牧业科研主攻方向、技术推广方向和重点,整合技术力量,在优势产区开展专业化服务。一是在每个优势产区扶持建设若干个专业性或综合性的骨干农牧业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改善科研手段,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发,解决优势农畜产品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按照优势农畜产品的发展规模,在优势产区的重点旗县市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农牧业科技推广中心站,提高技术服务能力。面向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农牧业技术。在专用玉米、优质马铃薯、高油大豆、专用小麦及在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人工受精、胚胎移植和配方饲料等技术。三是在优势产区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服务水平。四是在优势产区选择一批重点旗县市优先建设完善以“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牧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牧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提高农牧民的科技素质。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优势农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一是在优势农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根据条件和需要,在这些市场设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畜产品专门交易区域。二是在有条件的优势产区实行产品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相应的流通设施。三是选择优势产区的重点旗县市,优先建设和完善农牧业电视节目的传输和接收设施,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节目进村入户普及率。四是在优势产区选择若干重点旗县市配备计算机等相关设施,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农牧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提高优势农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功能齐全、反应敏捷的优势农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农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五)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提高优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测,全面提高优势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一是制定、修改我区优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建立健全优势农畜产品的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提高对动植物危害性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能力,逐步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的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保证优势农畜产品的绿色通道。三是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农畜产品、农牧业投入品、农牧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四是建设转基因产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中心,推进非转基因农畜产品生产区健康发展。

(六)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要带动力量。采取“公司十农户”、“订单农牧业”等方式,走小农牧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利用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强、信息灵敏的优势,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组织开展农畜产品购销。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开展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合作组织等各种类型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都要一视同仁,给予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增强带动作用。

 

五、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建议

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要在稳定党的农村牧区基本政策、深化农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规划指导作用。要按照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推进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作为当前指导农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工作重点。要分类指导,强化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各级农牧业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力量,抓紧研究制定规划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要确定重点生产区域,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养殖)基地,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推行一套配套农牧业技术,明确一个目标市场,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研究制定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发展政策。要针对我区每一种优势农畜产品,制定鼓励其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优势农畜产品的发展,要研究制定如推广优良品种的财政补贴政策、生产区大型农牧业设备机具更新补助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政策、农区畜牧业发展政策等一系列保护农牧民和龙头企业利益的政策,使每一种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向专用优质化方向发展,按产业化格局运行。各级政府和农牧业部门要发挥好“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作用,为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增加对优势农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提供的政策空间,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大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项目投资力度。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农牧业投资项目对优势产区的支持。建议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将现有自治区用于农牧业方面的投资项目向优势农畜产品和优势产区集中。根据各项资金的性质和主要用途,确定重点投资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优势,重点支持优势产区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发挥财政专项支农资金在推广重大科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区重大成套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应按照商业信贷原则,进一步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畜产品经销、加工、收购资金贷款,支持优势产区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地方财政应设立专项贴息资金,采取贴息等办法,鼓励和引导外资及社会资金到优势产区建基地、办加工企业。建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调整“种子工程”的资金投向,加大向优势农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倾斜力度,同时在自治区农牧业基本建设资金内确定一块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优势产区的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和市场信息设施建设,财政农牧业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优势产区重大成套农牧业技术的推广。拓宽投资渠道,实行多元化的投入,建立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公司加农牧户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形成合力开发,为农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形成创造条件。

(四)创新项目实施和运行机制,提高农牧业投资效益。目前我区在农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工程建设质量不高,挤占挪用建设资金,自行变更建设内容,项目完成后不能发挥预期效益等问题。今后农牧业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创新项目实施和运行机制。一是对项目设计进行创新。自治区和盟市、旗县要彻底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项目设计模式,按照市场经济理念、全球经济一体化理念,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理念编制项目建设规划,明确项目建设目标、布局和实施期限,做好项目储备。二是加大项目实施监管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项目监管、委托管理、资金拨付、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制度。三是建立项目激励约束机制。对项目实施好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可优先安排下一年度投资计划和新建项目。对问题较多的要撤消项目,收回投资,追究项目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责任,并停止安排下一年度投资计划和新建项目。四是创新项目运行管理机制。项目建成后除公益性项目外,其他项目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运转,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是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要形式。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要在优势农畜产品的集中产区,选择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申请确认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加大力度予以扶持。争取把优势产区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纳入国家技改计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贷款贴息支持。要抓紧培育和发展我区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按照“农牧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总原则,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心,以政策、法律、社会化服务为主要手段,加大“扶持、引导、规范、服务”力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途径,推动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六)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大增产增效显著的适用技术在优势农畜产品区域的推广力度,突出抓好专用型优质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加大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力度;逐步形成生产推广一批,试验示范一批,研制引进一批的种源建设格局。要重点推广地膜覆盖、种子包衣、配方平衡施肥、节水灌溉、机械作业、动植物疫病虫害综合、防治人工受精、胚胎移植和配方饲料等有利于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适用技术。二是抓好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以“绿色证书工程”和“电波入户工程”为重点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牧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牧民科学种田、养殖水平和适应市场能力。

(七)切实加强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推进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新阶段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各盟市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精心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增加投入,落实项目。在推进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牧民意愿和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不要一哄而起。要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实施的机制,发挥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农牧业部门要积极开展工作,争取计划、财政、金融、外贸等部门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积极推进农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优势产区探索建立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文章来源:阿鲁科尔沁旗政府公众信息网

网址:http://www.kerqin.gov.cn/news_view.asp?newsid=623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