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宋则】流通现代化及流通业竞争力研究(中)

影响和制约我国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水平的因素

 

    “十五期间我国流通现代化已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业竞争力水平有所提升,但总体而言我国流通业还处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低,资本扩张能力较差,因而流通现代化水平和总体竞争力水平还极为有限。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缓慢,库存比重过高,流通效率低下;流通业中传统流通方式、业态仍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所占份额尚小,第三方物流仅处于萌芽状态;流通总成本过高,流通企业小散差、竞争力不强,市场集中度和信息化程度都很低下;流通业在GDP、增加就业、提供利税、加快经济节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贡献率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流通企业竞争力不强,赢利能力薄弱,偏重于数量增长。


  十五期间我国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和流通业竞争力水平发展极度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流通业的各项指标都差距极大,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地区的流通业发展较快,连锁百强企业也大多集中在上述地区;传统流通业和现代流通业并存,呈二元结构,从最先进到最原始的流通方式和业态应有尽有;第一、第二产业轻视流通、周转缓慢、库存积压,导致整体产业状况竞争力不强。


  应当说,十五期间影响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和流通业竞争力水平的因素为数众多。其中,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加快了流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流通业竞争力。但毋庸讳言,十五期间仍存在下列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和流通业竞争力水平提升:


流通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布局


  十五期间,国家及各省市相关机构对于本部门、本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但有关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流通业的发展和规划布局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同时,我国流通业体制虽然经过了几次大的改革,但其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仍然较浓烈,由于行业协会、集团公司仍然具有主管部门的职能,除粮棉、石油、烟草等某些特殊商品外,其他众多商品流通依然一个行业一套系统、一个规划。特别是流通现代化建设中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发展,由于涉及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其规划布局更加混乱。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出于本地区和本部门局部利益的考虑,利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地方、部门保护和市场分割依然存在,各行政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贸易壁垒非常严重,阻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和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流通业的立法滞后


  世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流通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专门法律法规进行扶持。如日本制定了《中小零售商业振兴法》和《大店法》等法律法规,以保护和促进流通业发展;韩国制定了《流通产业发展法》、《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与搞活零售市场的特别措施法》等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支持流通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


  十五期间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对流通业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的充分理解和认识,缺乏对流通业国内外竞争激烈程度的认真思考和应有重视,造成了我国流通业立法滞后的现实。由于很多方面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如没有《流通产业发展法》、《流通竞争法》、《电子商务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和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则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使其可操作性大大降低,不利于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效力。


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流通业基础设施条件与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使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二是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国家缺乏流通产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建设和相关标准,至今没有一套适应市场变化的、定期发布的流通产业核心指标体系和信息平台,不能客观、及时反映当前流通业的运行状况。很多信息产业机构没有认真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事,出现不同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中心采用了不同的硬件及软件标准,规范性较差;三是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各种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技术水平、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高效率、合理布局的物流配送设施对流通产业各行业、各业态、各企业的支持,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流通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流通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水平及技术熟练程度不高,某些行业专业人才匮乏,如物流业、电子商务业、会展业等的人才非常缺乏,供不应求。整体而言,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缺乏,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技术应用的专家队伍薄弱,制约了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了流通现代化进程和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


流通企业规范化管理程度低


  我国大部分流通企业集中采购、集中配送比重不高,大多数连锁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管理的科技含量较低,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投入低,国内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较差等。这些都成为制约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缺乏合理的壁垒机制


  现阶段中国流通业的市场壁垒主要表现为过低的壁垒和过高的壁垒并存,缺乏形成合理壁垒的机制。


  一方面,流通业的进入壁垒偏低。进入壁垒由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相对费用壁垒这三种经济性壁垒构成。由于流通业的特殊性和经济性,流通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业由于社会产品的相对丰富,产品差异小,新企业进入流通业的产品壁垒是较低的。新企业开办时购进设备、引进技术、寻求供应商、培训人员等费用均不高。正是流通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流通产业的经济性壁垒普遍较低。


  另一方面,地方行政性垄断、市场分割加剧,造成异地市场的高进入壁垒。流通制度变迁呈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性,由于初始的制度选择提供了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和惯性,意识形态刚性强化了流通制度锁定。政府对社会稳定与政治稳定的偏好,赋予菜蓝子工程、农贸市场、各种批发市场、大型流通集团等的政治功能与社会性质远远超过了经济功能,过多地赋予流通企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导致国营流通企业改革更多地考虑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目的,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税收、投资、银行信贷优惠等措施来支持处于竞争劣势和亏损的企业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客观上的阻止退出行为造成了较高的产业退出壁垒。


我国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思路与基本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将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将会明显加快,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各项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和流通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流通产业整体前景向好,流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流通规模伴随国民经济自然成长、就业机会继续增加的基础上,流通业需要从小散差乱的数量扩张阶段转向四个提高的新阶段(提高流通效益、提高流通效率、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流通业竞争力)。


  战略思路是:十一五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和流通业竞争力的提升要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流通业,以大幅度降低流通成本、优化整合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商品流程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进程。高度重视现代流通业在十一五期间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的天然优势,为农产品、工业投资品和工业消费品低成本、竞争性、高效率地自由流动,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全面提升流通业在加快经济节奏、优化经济结构、增进城乡消费方面的深层贡献率。


  基本目标是: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发展观和就业的需要与可能来看,要改变流通业多年来迟滞落后的状况,似应在各项安排上,允许促使该行业增长与发展略高于该行业过去,也略高于未来同期的其他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平均增幅。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例如分别在7%和5----8%,且没有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干扰,则到十一五期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万亿元;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50%左右;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4%;流通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5%;流通企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利润率不断提高;争取有2—4家流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初步实现流通领域管理、布局、技术、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使流通业的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有步骤有计划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位流通产业


  中国原有的纵向化、条块分割、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是时时处处、有意无意专门与横向性市场流通体系作对为难、”“过不去的体制,它使得原本可以更有效率的、更具竞争性的、内外贸一体化的商品流程和流通网络被切割得零零碎碎、混乱不堪,导致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十一五期间中国流通业已经不再是次要产业,而是切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天然基础。中国要将主要注意力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制造业转向贸易、市场和流通业,寻求借助流通业解决原有问题的新途径;要改变凡事习惯于越过市场流通过程这一市场经济的天然基础,直接凭借政府力量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传统做法。这是因为,从时间角度考察,流通产业通过其消除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的天然职能,可以极大地优化实体经济的流程,从而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顺畅程度和节奏、速度;从空间角度考察,流通业通过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天然职能,可以极大地优化实体经济的结构,从而提高经济效率。这是从时间继起和空间并存两个视角所做出的最高概括,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同时又是寻求流通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创性的基本路径。
为此,在流通产业的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中,最要紧的是解决好宏观层面的问题


  要突出强调第三个转变


  由于上述流通业的天然职能,针对市场体系缺失、流通业落后的状况,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塑造传导机制,提高流通效能,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以全面改善第一、二、三产业商品流程和结构为主要内容,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


  十一五期间在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和提升流通业竞争力进程中,要突出强调第三个转变,强调首先从宏观层面解决问题,这是从中国的实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绝非画蛇添足,也不是两个转变的简单重复。时至今日,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地区无不叫喊资本不足资金短缺,但同时又放任经济节奏的缓慢、迟滞和结构扭曲,任凭已经投入的巨额资本沉淀、凝固或隐性闲置。现在看来,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到处缺钱,而是循环太慢,缺少动感,几个钱不顶一个钱。


  以全面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为重点


  企业是有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企业要在市场上生存必须具有能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而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能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流通企业作为市场资源整合和提升附加值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流通企业是流通业的微观基础,是我国流通现代化的主体代表,流通企业竞争力既是流通业竞争力的首要决定因素,也是流通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十一五期间在流通现代化建设和流通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应以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流通企业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