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宋则】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已经将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的问题推向了经济工作的最前沿,流通业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内容远比狭义的商业要丰富得多,流通产业首先是宏观层面事关全局的综合性问题,流通研究首先是主流经济学的任务,原有的流通理论和政策研究迫切需要补充宏观流通论的思路创新。

 
一、流通创新的本质及其含义
 
    (一)流通创新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流通创新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探索之中,并无共识性的界定。在本报告中,尝试作如下理解和表述:流通,是指由实体经济运行引起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或总称;流通创新,是指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
 
    流通创新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即流通体制创新、管理机构创新、流通结构创新、企业制度创新、流通秩序创新、信用体系创新、中介组织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产业政策创新等等。
 
    流通体制创新,即中国流通产业要从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切实发挥市场机制在流通产业中的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管理机构创新,即同流通体制转变相适应,流通产业的主管机关切实实行职能转变,从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管理为主走向服务为主,从政出多门的多头管理走向高效、精干、务实的一支笔管理,从内外有别的内外贸流通业隔离管理走向一体化管理。
 
    流通结构创新,即流通产业结构从传统业态、方式为主走向以信息技术和新兴业态为主,从国有企业为主走向非国有企业为主,从流通产业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走向协调发展,同时促使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结构的合理化。
 
    企业制度创新,即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切实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中国流通产业的微观基础。
 
    流通秩序创新,即流通产业在反垄断、反欺诈的过程中,从低水平无序竞争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有序竞争;从行政化垄断走向规模化、大中小流通企业都得以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信用体系创新,即流通产业从信用缺失走向信用体系健全,投融资渠道畅通,商业行为信守契约和服务承诺。
 
    中介组织创新,即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流通产业形成独立自治的商业、行业协会,建立起自我约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
 
    基础设施创新,即流通产业中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必须具备的硬件支持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增加投入,从传统设施为主走向现代设施为主,运用现代设施装备起来。
 
    技术手段创新,即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与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大幅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流通业从慢节奏、高成本的传统流程走向快节奏、低成本的现代流程。
 
    产业政策创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提升流通产业政策的地位,从颇受局限的行业性政策上升到可产生多向性影响的宏观政策,在国民经济全局中突出强调和充分发挥流通产业政策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在流通领域表达鼓励、发展什么或限制、抑制什么的场合,要从计划经济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主观多变、制造歧视、基于国有经济的行政化流通产业政策,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依靠法律和法制,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覆盖全社会的市场化流通产业政策。
      
    (二)流通创新首先要寻求原创性的思路创新
 
    同原有市场经济国家相比,由于两点重要区别,使得中国在流通创新方面有希望取得原创性突破。一是历史和体制造成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强烈反差;二是历史和体制造成的市场、流通体系的严重缺失。因此,在依赖一般意义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求解中国难题的同时,更应强化流通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功能。这就需要对流通产业的地位和效能重新看,即流通产业不应被继续有意无意地当作次要产业来看待,中国要将主要注意力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制造业转向流通业,寻求和探索借助流通业解决原有问题的新途径。
 
    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
 
    第一,鉴于流通的天然功能,要明确创新的宏观目的。根本目的是强化流通、市场的传导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建立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畅销体系,改善全社会的流通环境,加快全社会资本的总周转,降低全社会的总库存和总费用,加快整体的经济节奏,提高实体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
 
    第二,要先易后难,率先强化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流通创新,加快解决流通功能弱化、资本周转缓慢、就业吸纳能力不高、经济结构极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第三,要充分依靠城市和沿海地区流通创新成果和经验,带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流通创新,加快解决农村中流通组织松散落后、一盘散沙、流通效率低下、农产品流通损失惨重、农村流通领域就业门路狭窄的局面。
 
    第四,城乡所有的流通创新,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质量提高、周转加快、效率上升、成本下降、就业增加和农村人口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现成答案和成功先例。这刚好也是考察中国流通创新并取得原创性成果的要害和希望所在。
 
    第五,中国必须寻求超常规的流通创新之路,绝不可将流通创新照搬成城市创新(这只会加大城乡差距)。
      
    (三)现代流通业区别于传统流通业的主要特征
 
    1.就流通平台而言,现代流通基于信息技术。如前所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整个产业的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近乎零时间、零距离、零成本的交易,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即时互动,流通渠道趋于扁平化。
 
    2.就流通模式而言,现代流通基于物流配送。目前,物流配送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是现代化大流通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将仓储业、交通运输业、配送业、批发业、零售业等高度整合融为一体的能力。近几年来,不仅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而且第四方物流(即所谓专门为整合第三方物流提供服务的皮包公司)的地位正在日益提升。
 
    3.就流通形态而言,现代流通基于虚拟运作。传统流通企业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实行纵向一体化运营的;而现代流通企业基于核心能力,实行横向一体化或虚拟一体化运营。这种形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集中经营核心业务、核心环节、核心流程,而其他一些非核心性工作则尽可能地实行外包,由合作者来完成。而外包现象的大量出现,展示了经济职能分工不断深化的最新前景。
 
    4.就流通方式而言,现代流通基于网络流通。任何企业,必须融入某一供应链中才能生存发展。过去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已变成了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且,一个企业所融入的供应链网络规模越大,运行平台越高,运行效率越快,运行成本越低,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
 
    5.就流通空间而言,现代流通基于全球流通。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一体化,绝大多数流通企业都将成为国际流通链条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为了提高流通效率,大家必须在各方面遵守共同规则。
 
    6.就流通要素而言,现代流通基于广义流通。流通,不仅包括商品流通,而且包括资本流通、货币流通、技术流通、土地流通、劳动力的流通、产权流通,等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纳入流通的范畴越来越广,流通要素日益增多。
      
    (四)信息技术在流通创新中占有特殊地位
 
    实际上,传统流通业和现代流通业的一切区别都同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有关。从经济发展前沿的角度来看,网络化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那种以大规模为标志的工业化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时代。
 
    过去分析家们把凯马特公司的迅速成功归结于以下几条:(1)重视资金高周转率;(2)强调低毛利、低价格和高销售量;(3)强调高质量产品及国际商标——决不经营二流货;(4)全面降低价格而不是选择性降价;(5)一次性购物商业网;(6)实行连锁式经营。其实,这些成功因素并不是凯马特的独到之处,因为这些因素同样适用于分析沃尔玛的成功之谜。实际上,沃尔玛的成功之谜另有所在,即从60年代以来不断加强了信息化的投资,因而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基础。与全球竞争对手相比,沃尔玛要在生产率方面保持着优势,就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沃尔玛成功的秘诀在于,信息技术的投资强化了企业核心价值,沃尔玛通过一系列的投资,对企业的现货和现金流量进行了实时管理,其目标就是提高销售额,加快了商品的周转速度,减少存货损失。
 
    沃尔玛十分重视全球市场的开拓,显然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拓展市场,才能提高全球市场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是沃尔玛成功的基本支点。
 
    基于信息技术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流通创新,就必须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国情,切实解决好运用信息技术面临的诸多具体问题,特别是解决好认识上的问题。
        
二、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的政策思路
 
    本报告认为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流通现代化必须着眼于如下方面:
      
    (一)流通创新的核心思路是确立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促成国民经济完成第三个转变,加快经济节奏,优化产业结构
 
    作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国家,中国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流通产业和市场体系等传导产业、传导机制的缺失。因此,在依赖一般意义的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求解中国难题的同时,更应强化流通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功能,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为此,中国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创新,塑造传导机制,提高流通效能,优化产业结构,完成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为核心,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成本、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成本、高效率的第三个转变
      
    (二)加快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要把减少耽搁迟滞、优化结构、提高流通效能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精确化、数量化,以全社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全社会流通费用率、全社会产销率和全社会产品库存率等指标为核心,建立第三个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分析、发布。
      
    (三)要首先从宏观层面强化流通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中国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
 
    流通业本身理应得到同第一、第二产业同样的政策支持,解决长期以来中国流通业政策欠帐的难题。在政策支持当中涉及到的具体政策,不应是以往主观随意性很强的政出多门、自乱其制之策,而应是有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依据,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掣肘)、透明度很高、一视同仁的经济政策。
      
    (四)进一步打破内外贸分割的局面
 
    要打破内外贸分割的局面,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理顺现有管理规章制度的解释权和归属权,防止管理上出现真空;二是废除有悖于国际通行惯例的规章制度,建立开放、公平的流通环境;三是强化流通秩序的监管,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四是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信息沟通制度;五是促进原来体制分治造成的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形成中国流通产业的龙头。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流通产业的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对抗外资巨头的竞争能力;六是追踪国际动态,引导产业走向,促进国内流通企业走向世界。
      
    (五)重视对国际市场动态和国际巨头的研究
 
    外资进入流通业,受影响最大、最深的并非国内流通业,而是中国制造业。因此,壮大国内流通业十分迫切,意义深远。中国在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也应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国内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作出独立自主的某些政策安排。
      
    (六)第一、第二产业要积极参与流通创新
 
    在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过程中,要避免割裂其内在的横向联系,要从更为广阔的宏观范围和视角考虑问题,应当引导第一、第二产业的广泛参与,否则不利于从根本上排除由部门分割造成的流通阻隔,特别是不利于解决第一、第二产业销售困难、库存积压、周转缓慢、结构扭曲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不是批发、零售业的现代化,而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部产品流程的现代化。
      
    (七)流通创新要加快发展民间流通产业协会组织,提高流通产业的自组织程度
 
    根据中国国情,大力发展流通产业的民间协会组织的关键,一是提高民众、企业、行业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负责精神,对正当权益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对经济行为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并增强其对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二是弱化行政权力对协会组织的过多干预,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三是破除依附关系,创造条件提高协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允许协会办更多的事情;四是提高协会自身的素质,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
      
    (八)流通创新要加强农村现代商业网点建设
 
    发展现代商贸带动型的新农业、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是市场经济新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
      
    (九)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本重组,推出重量级大零售商,同时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与繁荣
 
    中国迫切需要国内规模普遍过小的零售商,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双赢(多赢)目标,进行强强联合、资本重组,尽快提高零售商的市场集中度。同时,也要注重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保护和扶持流通业中的广大个体户和民营化中小企业,运用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行创新,在社区服务、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等领域,充分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积极促进带有原创性的批发市场创新
 
    本报告认为,第一,批发市场绝非已走到尽头、气数已尽,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重点精心培育和长期紧密依靠的市场组织形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杠杆和有效机制,这个基本判断不能动摇。第二,自发性是市场的灵魂,对批发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标本兼治、以疏导为主,在思路创新和不断发展中求得妥善解决。第三,土生土长的批发市场经过改造和提升,同样有资格进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因而是新时期中国流通创新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流通企业业务流程
 
    中国信息网络化建设,必须坚决突破条块体制的束缚,建立大网络的概念,走综合化、社会化的新路子,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所谓信息中心,通过联网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按照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十二)重视借助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整合物流组织,应当通过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来促使物流企业改变经营观念和进行制度创新。针对物流业发展滞后、格局散乱、家底不清的情况,要对中国目前的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摸底。
      
    (十三)加快反垄断立法,改变阻碍流通的条块分割体制和政策
 
    要尽快出台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中要将行政性垄断、行业垄断作为重点调整的对象。这不仅对促进大中小商家的成长有利,而且对开放和维权有利。
      
    (十四)进一步完善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重规范的市场秩序
 
    在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的近期对策中,要依法严厉打击伪劣假冒,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信守合同,切实保障消费者的购物安全和企业的交易安全,树立中国工商界在国内外的良好声誉和形象。
 
【参考文献】

    [1]
林周二.流通革命[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马歇尔C霍华德.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
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

    [4]
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
宋则.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
宋则.新世纪流通创新的理论思考[J].商业时代,2002,(12.

    [7]
宋则.加快流通创新步伐[N].经济日报,2001.10.29.

    [8]
宋则,荆林波.流通业态变迁及促进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建议[J].中国社科院《要报》编辑部.

    [9]
宋则.流通创新需要关注新动向打破新僵化寻求原创性[J].财贸经济,2002,(8.

    [10]
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
徐从才等.商业产业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12]
张声书.流通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

    [13]
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
丁俊发.商品流通热点探索[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15]
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16]
向欣.电子商务与流通革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7]
张旭宏.改善流通环境加速资本周转提高流通效益[N].经贸情况与研究,2002.02.09.

    [18]
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2,(3.

    [19]
张弘.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2002,(4.

    [20]
荆林波.新世纪流通企业战略定位[J].管理世界,2002,(12.

    [21]
荆林波.关于业态变迁及其促进中国流通发展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