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栾城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五”以来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克服了区划调整等影响因素,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实现了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7.8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77亿元,年均增长13.1%,超过“十五”计划3.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62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3.02亿元,年均增长14%,超过“十五”计划10.3个百分点。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6亿元,年均增长26.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7.2亿元,年均增长17.2%。外贸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由2001年的全省35位跃居到第14位。


  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提高。一、二、三产的比重由2000年的29:38:33提高到2005年的22.5:46.8:30.7。工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7亿元,年均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6亿元,年均增长12.6%。农业实现了稳定发展,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优势骨干企业进行了以转换职工身份、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为主的二次改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了粮食市场。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上划。社会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率和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投资体制改革顺利启动,对企业投资项目区别不同情况实行了核准制和备案制,放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和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引进和建设了一批立县立乡的大项目、好项目,五年累计建设百万元以上项目1651项,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48项,竣工126项,在建22项,亿元以上项目11项。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5349.2万美元,建成合资合作企业12家,神威药业在香港主板上市成功,募集资金8.72亿港元。


  城乡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1+4”组团式发展规划成功实施,巩固了老“三区”,发展了新“三区”,实施了工贸小区引领产业集群,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五年共组织实施县以上科技项目117项。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完成了一批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了布局调整工作,高标准通过了省第三轮“普九”复查验收,建立了县长教育特别奖和贫困生资助长效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建成了疾控大楼,建立了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管理机制,“五苗”接种率均达到99%以上。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乡镇建立了文化站,165个村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实施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覆盖全县乡村。依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降低到 10.84‰和5.13‰。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公民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


  站在新的起点,我县处于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发展,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有利环境。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全面升级,京津冀都市圈加速崛起,新一轮结构调整促动“南资北移”,为我们加快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石家庄市将加快实施“1+4”组团战略和五大主体战略,加速城市扩张和主导产业外延,为我县建设省会“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卫星城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县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后劲增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看到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适应国际变化、稳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我县未来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难度和风险。我县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大,结构调整任务还很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阻碍了工业集约化和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改革总体进程滞后,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体制机制等问题仍然是障碍发展的主要因素。


  面对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栾城县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一特三化”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科教兴县、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完善体制机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和谐栾城建设,实现更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到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突出任务。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深化和统筹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消除体制障碍,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培育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以产业集聚活跃经济全局。谋划建设立县项目,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重组,拓宽产业产品链条。引导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以产业集聚吸引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资源集约配置,公共设施共享,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撑。


  ——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对困难群体帮助,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以上。


  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


  3.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40%以上。


  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15:47:38。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人口总数控制在35万人以内。


  四、2020年远景目标


  2010年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30%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到12:48: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3%,人口总数控制在38万人以内。2015年,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大幅度增加,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县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05年预计 2010年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全县生产总值(2005价,亿元 ) 77 >130 >12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2005价,元 ) 23952 >35000   预期性


  全部财政收入(亿元) 3.02 6 >13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30.7 38 (7) 导向性


  服务业就业比重(百分点)     (9) 导向性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次) 6.2  6.8 1 预期性


  城市化率(%) 29  (50)   导向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2   预期性


  基本农田保有量(万亩) 33.74 33.74 0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74   预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65   预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21.2 25 0.7 导向性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8840 (3000)    导向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5000   10 导向性


  外贸收购总额增速(%) 20   12 导向性


  人口总量(万人) 32.148 <35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12   8± 导向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 9.7   6± 导向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万人) 0.202  0.6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2.3 <5   预期性


  高中段毛入学率(%) 62 90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5   约束性


  注:1.带()为五年累计。2.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预期性指标是凝聚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政府对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是在导向性、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府意图的指标。


第三章  产业支撑


  栾城县作为省会石家庄的南大门,产业发展必须坚持该控制的坚决控制,该鼓励的坚决鼓励,该支持的坚决支持,在增加总量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激发经济增长新的持久的发展动力。


  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提升扩张生物医药产业。依托现有医药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推进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集群建设。发展重点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药业,巩固化学制药业优势,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业,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高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将我县医药工业区建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加工制造基地。


  着力培育化工产业。突出抓好窦妪工业区、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建设,以新宇三阳、三农公司等化工企业为重点,努力拉长和延伸上下游产品链条,积极发展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产品,加快窦妪工业区、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多种化工相互促进,可循环的新型化工体系。


  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培育壮大栾城三鹿、冀峰酒业、凯隆达食品等龙头骨干企业,扩大规模、扩大品种、扩大市场,增强辐射能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按照“大规模、高档次、新技术、外向型”的产业定位,着力扩大纺织服装产业规模。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和高档服装,创建自主品牌,全面改造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依托河北电机、神锋公司、全鑫金属等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先进制造龙头企业。


  二、培育后续产业


  积极发展电力能源产业。全力抓好华电南郊电厂项目建设,加快落实建设条件,努力做好配套服务。加快实施宏源热电技改扩建项目和天然气开发利用,使电力能源产业成为带动我县经济和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产业的质量和水平,围绕石三环、轻轨、高速路、铁路、机场等优势,加快冶河工贸区、南宫商贸区的开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石家庄南部物流集散基地,成为服务省会及周边的物流中心。


  拓宽生态休闲观光产业。依托“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定位,完善三苏纪念馆、柴武台、柳林屯生态综合观光农业区,围绕城市居住休闲、历史文化研究、信息服务、观光农业,加大投入,促进生态休闲观光产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提高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改造提高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商贸流通、餐饮、公用服务、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现代物流、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完善提高商品市场,着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到2010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8%。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电力、交通、通讯、水利等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整体规划,滚动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效益。


  加强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大天然气工程建设和应用力度,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重点抓好南郊电厂、燃气电厂和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


  交通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道路为脉络,乡村道路为基础,建设放射状发展、蛛网式连接的公路网络。完成石环公路、体育大街南延、栾北路等七纵八横的延续工程,完成主要道路支线的接通工程等道路建设。到201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388公里,公路密度超过102公里/万平方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


  加快现有通讯网络的升级改造,形成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为一体的现代化通信体系。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构造防洪保安、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城乡供水、生态环境五大水利保障体系,重点建设城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洨河综合整治开发等项目,确保水环境安全。


  五、搞好重大生产力布局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加快医药工业区、窦妪工业区、冶河工贸小区、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到2010年,初步建立产业布局相对合理、产业特色比较突出、功能设施基本完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密切,生态环境和谐,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好的四大主导经济板块。


  医药工业区: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以建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紧紧围绕化学制药升位,现代中药升级两大目标,推动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现代化,适度发展精细化工,实现跨越式提升产业规模,到2010年,医药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年,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0%。


  窦妪工业区:规划总面积8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基础优势,促进装备制造、机械、化工等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机械制造和先进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形成石家庄的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发展基地。到2010年,用于该区建设投入达到4亿元,工业产值20亿元。


  冶河工贸小区: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该区依托冶河镇区和卓达太阳城,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商业、物流、仓储等服务业,配套进行住宅开发,到2010年,把冶河建设成石家庄市的商业服务型示范小城镇,集聚人口3万人。


  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4470亩,其中占我县郄马镇1570亩。该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三化合一”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化工基地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50亿元,预计年利税60亿元,利润40亿元。


  绿色化工基地规划图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抓好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资源再生、社会消费几个环节,促进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2010年,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


  企业层面。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积极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企业“小循环”。


  产业层面。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用先进适用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对现有园区进行整合改造,加强园区经济功能分区。通过规划和引导,推动制药、化工等重点行业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产业“中循环”。


  区域层面。探索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乡村、行业与行业间生态链接的有效形式,培育发展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产业,推进服务行业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资源节约。从区域和社会层面上实现一、二、三产间的物质循环和流动,构建区域“大循环”。


  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在资源开发、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建立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节能型工业和低耗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倡导节俭、合理、适度的消费理念,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以建立节约型机关为主导,创建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和节约型家庭。


第四章 战略支撑


  一、科教兴县战略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完善鼓励创新政策体系。营造重视、支持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到2010年,全县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达到2%以上,以加强科技服务和研发、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能力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投入机制,以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打破传统的部门、行业和条块分割,实现交流渗透和协同互动。采取开放、合作、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构建3个以上产业特色突出的技术平台,建立5个以上重点企业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实施5项科技示范工程。


  推进各领域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组织实施县以上科技项目160项。在全县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运行机制和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应用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70%以上,农业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技工贸收入达到15亿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机制。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校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学前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加大对乡镇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两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积极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多元化,创新办学体制,构建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广泛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职业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社会化服务。逐步构建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沟通,专业设置合理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二、人才强县战略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调整人才资源结构,营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努力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积极引进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紧缺的高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市场经验丰富、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支持中青年优秀科技人员承担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切实解决好人才引进、创业环境、激励等问题,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到2010年,县属人才拥有总量达到2.94万人以上,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达到15.8%以上。


  三、项目带动战略


  按照“全党抓经济,突出抓项目,合力抓环境”的要求,围绕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商贸服务、生态等方面,坚持节约资源、扩大就业、有利环保、增加税收四种意识,,谋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工作充分的重大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安排重点工业项目49项,农业项目13项,基础设施项目32项,商贸服务项目7项,总投资300亿元。


  四、城镇化战略


  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统一规划,集中用地,形成“一核两极”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重点推进县城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城档次。加快县城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增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县城建设向高标准小城市目标迈进。以窦妪和冶河两镇为重点,以“特色立镇、产业兴镇”为理念,强化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发挥联结城乡纽带、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蓄水池”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载体功能。加强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防洪泄洪能力。到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路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城区集中供热,到2010年,形成150万平方米供热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镇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高依法管理城市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行业特点的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发展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新体制,提高城市资本运营效益。强化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加大治理脏、乱、差的力度。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资源保护,切实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依法保护和开发水、土地等国土资源,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维护资源管理和使用秩序。搞好农业资源区划,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水资源: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涵养地下水源,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县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达到90%。建立和完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激励制度;加快建设和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健全以节水为核心、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进度,增强全民节水自觉性。


  土地资源:坚持政府主导,集中统一管理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实行市场运作。建立和推行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继续大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和管理保护机制,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控制能源消耗规模,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推广洁净煤等节能环保技术。重点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烟气脱硫除尘、污水处理等。加快城市供水、排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县城抓好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治理,加大建筑噪声查处力度。固体废弃物以无害化处理为核心,发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生活垃圾全部实行袋装化、分类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严格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到2010年空气质量全部达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加强和改善人口管理。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建立以充分保障制度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搞好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调控有力、管理有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畜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工程。以优质麦基地,凯隆达、胖胖面业、窦妪禽蛋批发市场和东客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推进一批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健全完善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南高乡、西营乡、柳林屯乡、栾城镇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连接石家庄、北京等清洁农产品加工、储运的集散基地;把冶河镇建设成与城乡相融合的特色农业基地,连接石家庄的农产品加工、储运、物流基地;把窦妪镇建设成满足城市人民生活需要的高质量鲜活食用农产品,并成为集农业科技、教育、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城郊型农业孵化基地;把楼底、郄马建设成省会的绿色屏障和安全空间,成为城市生态的补充和现代观光农业基地。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推广良种繁育,实施现代营销,支持农民成立合作组织,购置大型农机具,建立健全服务网络,积极促进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各类农村中介组织的发育,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农村组织创新的能力。


  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机制。


  推进农村流通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农村保险、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设,改善农民的融资环境,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金融支撑。


  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保护耕地和农民权益,导入市场机制,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三、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重点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和鼓励优质资源向农村的均衡化发展,让所有农民的孩子上得起学,让所有农民看得起病,让农民充分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体现农村历史文化特色。


  四、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


  把加强农民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地位,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资源,抓住重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在非农产业的经营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


  培育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广泛采集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劳务输出,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个重点,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民营企业筹融资的限制。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和引导工作,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落实好金融部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政策,鼓励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


  五、加强文明生态村建设


  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切实搞好村庄规划,加强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到2010年,100%的村建成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


第六章 改革与开放


  一、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推进政企、政事、政资、政社分开,提高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行政审批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改革,推进有利于扩大开放、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改革,务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相互促进。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公司和大集团。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制度。


  继续深化财政、投资、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财政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完善部门预算,合理界定对事业单位供给范围,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建立以单一帐户为基础、以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强化政府投资风险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代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深化商业银行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机构改造。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管理和业务创新,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


  二、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为重点,加强与集团公司、优势企业、知名品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


  抓住南资北移和京津冀一体化的有利时机,扩大以京津和资源大省为重点、面向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导和支持外资投向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项目,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积极鼓励我县具有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加快出口贸易发展,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培育出口市场主体,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由注重出口创汇向推进全县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转变,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努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高技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面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京津石资金、科技、人才优势,发挥我县土地、资源、劳动力优势,积极而有选择地承接、吸纳京津石产业转移,推进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抓住沿海发达地区调整结构的机遇,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建立产品制造基地。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结合我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鼓励外资参与县属企业改制、改造,促进外资与国有资产有效嫁接重组。


  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深入开展“双提三效”活动,加快政府诚信建设,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全面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形成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互动格局。


第七章 关注民生


  一、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把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大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力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展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鼓励半日制、季节性、不定期等多种就业方式。改革城镇劳动用工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统筹城乡就业。规范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帮助解决就业困难。


  按照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各类企事业单位依法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公共服务的投入,落实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资金筹集,改革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方式,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实现城镇养老和失业保险全覆盖。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


  三、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整优化城镇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监督,积极建立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95%以上。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依法加大对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和相关产品监督力度,加强食品、化妆品、消毒用品等直接与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建立统一、竞争、规范、有序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城乡卫生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基层体育组织,努力提高居民身体素质。


  四、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活。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条件。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到2010年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园林式居住区占60%以上。重视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解决好人畜饮水、公共卫生、道路硬化等基本生活问题。


  鼓励和扩大消费。引导人们树立新的消费观念,提升消费层次,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扩大居民住房、汽车、教育和文化娱乐、体育消费比重。


第八章  共建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形成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统筹发展


  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间的协调。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视发挥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缩小各阶层在改革中的收益差别,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应对人口性别比例失调和人口老龄化措施等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使全县广大群众能够分享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稳定社会根基,促进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路、农村能源、农田水利、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文化事业,提高农民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水平。


  加强生产要素互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投向农业和农村,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秩序。发展和规范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完善农民工职业介绍和就业服务各项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支持重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外资,激活民资,积极推进工业区建设和市场建设,有效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城乡交通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县至乡和乡至村的公路建设。在此基础上,实行公交线路市场化管理,实现县城到乡镇公交化,促进城乡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由流通。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现有的城镇居民保障制度向农村延伸,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同时,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设先进文化


  加强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区域性和行业性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宣传质量,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加强村村通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乡两级文化信息网络,形成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确引导文化消费。 加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盗版经营、赌博及封建迷信活动;优化文化市场经营环境,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活跃、有序发展。


  三、加强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为我县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和构建和谐栾城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完善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加强医疗、教育、法律等专项救助。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积极办好社会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扶贫济困,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五、加强社会管理


  在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同时,完善城区社区功能,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加快行业协会发展,重视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民主制度,推进政务、村务、厂务等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提高依法行政和管理水平。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难点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社会安全工程,构建现代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冶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军民共建,切实做好“双拥”工作,支持驻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化国防动员体系,提高综合防护能力。

 

第九章 规划实施


  《纲要》是我县“十一五”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要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跟踪监督、适时修订的实施机制,确保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实质和具体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好自身在规划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有关部门要在本纲要目标指导下,结合实际,修改完善“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做到与《纲要》相衔接。


  努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实施《纲要》的主体。企业要把政府的规划目标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的实施。


  把规划目标落实到项目上,实施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重点工作突破,带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带动扩大开放,带动环境优化。切实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和推进工作,确保《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有强有力的项目做支撑。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行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切实加强协调调度,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合力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实现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加强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预警和跟踪分析,及时提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建议。当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广泛开展好宣传和动员。《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广泛关注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们要在县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和推进和谐栾城建设两大主要任务,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把栾城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来源:栾城县人民政府  20100902)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