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秦皇岛市农业局2008——2012年种植业发展规划

  农业是秦皇岛市的基础产业,种植业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全市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近60%来自种植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功能将不断演进和增强,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全市农业发展现状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有关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和农民增收总体目标,实施政策惠农、措施利农、项目强农等举措,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83.6万吨。蔬菜生产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播种面积达到98万亩,总产305万吨。油料总产达到8.7万吨,基本保障全市需求。全市主要产品总体实现供需平衡,蔬菜等部分产品自给有余,完成了“十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目标。


  2.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布局趋于合理,制定并实施《秦皇岛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初步形成了昌黎优质小麦、四县优质玉米、昌黎、抚宁优质甜玉米和水稻,昌黎县优质花生、甘薯,昌黎、抚宁、卢龙优质马铃薯、青龙优质中药材和抚宁优质蔬菜等九大优势产业带,优势产区比重达到80%。品种进一步优化,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优质花生分别发展到20万亩、100万亩、36万亩,占同类作物比重分别达到100%;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0万亩,比2000年增长36%。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7万亩,全市农业特产之乡达到6个,特色产业产值在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农户“五级一户”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累计建设科技进村服务站600个。持续滚动实施“30推”计划,每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近300万亩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主要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农业信息化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秦皇岛市农业信息网已连通4个县、3个区,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84个龙头企业,75个乡镇,158个村。通过信息、网络、电话查询等多种模式为农民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8%。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积极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产前,突出产地环境评价和标准制定。完成无公害蔬菜环评44万亩。制定国家级标准1项,省级标准达到2项,市级标准16项,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产中,突出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全市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2万亩、认证产品3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8万亩,省级标准化示范区20万亩。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实施标准化生产280万亩。产后,突出质量检测和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开始试行,建成了包括1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个县级蔬菜质量速测点和两个批发市场检测点及有关基地超市速测点在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蔬菜抽检合格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


  5.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坚持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十五”以来,建设国家级作物良种检测中心1个,提高了区域种子质量监测和良种繁育能力。实施植保工程,加强对有害生物的区域监控和测报,建设病虫害测报站1个,每年防治病虫鼠1100万亩次,挽回经济损失2800万元。建设优质粮产业工程项目4个,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利用不同渠道的投资,实施旱作农业工程面积120万亩,毫米降水增产粮食由项目建设前的0.28公斤增加到0.4公斤。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全市农业总动力达到252.75万千瓦,比2000年增长19%,全市耕、播、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5%,比2000年提高10%。


二、秦皇岛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资源制约。秦皇岛市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分别为311立方米和208立方米,是全国的1/7和1/9,再加上地下水的常年超采等因素,未来秦皇岛农业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全市人均耕地资源仅为1.1亩,且耕地质量不高,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需求刚性增长,秦皇岛市耕地数量继续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短缺造成的瓶颈效应日益突显,对农业发展的压力较大。


  ——机制制约。“十五”期间,虽然农业投入有所增加,但总体上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任务十分艰巨。


  ——科技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薄弱,科技人员外流现象严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仍然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


  ——体制制约。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金融、粮食流通等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影响改革整体效应的充分发挥。同时农业法律体系、执法体制不够健全,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稳定,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仍是一项紧迫任务。


三、“2008——2012年”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发展纲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惠农政策,坚持深化改革,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中心任务和促进农业增收总体目标,重点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等重大行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秦皇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任务目标


  到2012年,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保持75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油料播种面积35万亩左右,总产7万吨以上;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9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万亩,总产量295万吨;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275万千瓦,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66%提高到7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提高7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提高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6%,人均达到4982元。


四、2008——2012年秦皇岛市农业发展方向


  (一)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作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抓住国家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总产、增效增收”的思路,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布局。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强对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杂粮、优质甘薯等优势区域的指导,促进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优化,带动粮食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落实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政策措施,强化项目落实和资金管理,真正把政策用好,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强工程建设。以秦皇岛市四县为重点,组织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旱作农业工程、“沃土工程”等重点项目实施,扩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规模,提高农机装备现代化水平,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强化技术服务。实施科技兴农入户工程,突出搞好种子、技术、植保、管理为重点的科技服务,努力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益。力争2012年全市粮食亩产达到380公斤,玉米亩产超过700公斤。


  (二)断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调整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把农业竞争力调强,把农业效益调高,把品种质量调优。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稳定发展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积极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花生、大豆等优质专用品种;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秦皇岛市缺水市情,积极扩大甘薯、大豆、谷子、红小豆等节水、高效、适销对路的小宗粮食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带。


  稳定发展油料生产。扩大花生等优势油料作物和优质品种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结合牧草生产,合理发展油菜籽等特色油料作物。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广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增产高效技术,努力提高油料单产,增加种植效益。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食用菌产业重点是扩大生产基地和加工销售,实现规模翻番。中药材重点是加快基地和主产区建设,发展黄芩、柴胡等八大主栽品种,推动中药材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花卉以城市绿化、美化和香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盆花生产,稳步发展鲜切花和草皮生产与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建设有竞争力的花卉生产基地,打造以仙客来、高山杜鹃、菊花等为主的花卉名牌。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实施和继续实施农产品安全绿色行动计划、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菜篮子”放心工程。一是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蔬菜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提高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采标率,保持农业标准的先进性和适应性。计划制订农业市级地方标准20项,其中,修订10项,制订10项。建设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强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开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在两个蔬菜大县和三个蔬菜区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进入市场的蔬菜全部进行抽样检测,2012年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二是加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积极实施农业投放品准入制度,加强对农药、肥料产品的质量检测,推广环保型农业投入品,从源头控制投入品对农产品的污染。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强化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进步,实施农产品安全绿色行动,发展绿色食品,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作用,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的例行监测工作。


  (四)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高新技术建龙头、示范园区抓带动、科技服务抓进村、农技电波抓入户”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五级一户”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市级: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县级:普及实施农技“电波入户”计划,提高节目制作水平;乡级: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增强推广体系自我完善和服务功能。村级:加大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力度,推广“民办、民营”的运行机制,技物结合,全方位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农户: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民技师评定步伐,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每年培训农民60万人次。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步伐。坚持“关键技术抓突破、市新技术抓引进、常规技术抓普及”,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一是加快建立以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技术体系,工程、农艺、生物、化学措施相结合,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加快建立以优良品种、无公害生产、农产品储藏加工为主要内容的优质高效技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以节水、节种、节肥、节药为核心的节本增效技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建设以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强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高新技术的引进、组装和集成,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行产业化开发,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以农业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区为重点,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发挥农业信息网的作用,面向基层、市场和农户,进一步完善网络功能,建设农产品网上展示中心、交易中心、视频培训系统,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推广“三电一厅”(电话、电脑、电视、科技服务大厅)等信息服务模式,2012年实现入户率90%,入村率100%。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按照民办、民受益的原则,以蔬菜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引导农民规避风险、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到2012年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的覆盖率达到50%。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农产品产销衔接,到2012年末订单农业力争达到100万亩,覆盖30万农户。继续加强产业指导,突出抓好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优质甜玉米、优质花生和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等重点产业,力争每个优势产业都有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联结、有集中的区域性基地、有“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配套机制。抓好产品加工增值,突出农产品的分选、保鲜、储藏、加工、运输等重点环节,挖掘增值潜力,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十一五”末,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45%以上。


  (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


  扩大农业交流与合作。在欧洲努力扩大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设施和农产品加工设备,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在北美重点加强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引进。在非洲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派出和管理,促进农业交流。在亚洲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扩大蔬菜、水果、杂粮等农产品的加工、出口及农业研修生的交流。积极扩大招商引资,抓好外资项目建设。积极寻找机遇、组织申报、加强沟通、改善环境,实现农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发挥秦皇岛市农业比较优势,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蔬菜、果品等劳动密集、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出口,抓好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和加工示范企业建设,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政策措施,实施一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粮食生产,“2008——2012年”期间,秦皇岛市将进一步贯彻实施好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河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秦皇岛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发展好粮食生产,使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产业带发展规模进一步巩固扩大。优质专用小麦进一步向昌黎、卢龙、青龙等优势产区集中,优质专用玉米进一步向昌黎、抚宁、卢龙等优势产区集中。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方面,着重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产出能力,以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以提高耕地质量、培肥地力、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田抗灾防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力争经过几年建设,使秦皇岛市粮食亩产能力有显著提高。一是组织实施好优质粮产业工程。通过加强良种繁育和标准粮田、农机装备、病虫害防控等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创建一批国家级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县,促进和带动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快耕地质量调查,摸清底数,完善对策。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搞好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等建设措施落实,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有机培肥、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等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三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目前秦皇岛市有2/3的粮田属于中低产田,要多渠道争取资金,多层次增加投入,加大中低产粮田改造力度,加强以田块整理、防护林网、田间灌排设施等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力争每年把10万亩中低产粮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的标准化粮田。四是大力实施旱作农业工程。进一步落实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和旱作农业的决议》,加大旱作农业工程实施力度。在旱地通过建设集雨设施、坡改梯田、客土治沙、低洼盐碱地改造、培肥改土、围埂打埝、建设生物和旱作服务中心等措施,加强旱作基本农田建设,提高旱地粮田抗旱保产能力。


五、“2008——2012年”计划建设的重点项目


  油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油料是秦皇岛市种植业生产中的三大支柱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36万亩左右。2012年末油料面积要增加到40万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以上,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5万亩、粮油间混套种面积扩大到20万亩左右、扩大优质品种的种植;加强以花生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油料产业化建设,促进全市油料可持续发展。到2012年计划争取省投资100万元,建设昌黎花生油料生产基地。


  小杂粮基地建设项目。“2008——2012年”期间,秦皇岛市小杂粮生产基地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实现小杂粮的种植区域化、产品优质化、生产基地化、栽培标准化、开发产业化、加工多样化,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到2012年末,全市小杂粮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总产6.8万吨。甘薯,以卢龙为重点,加快新品种和脱毒薯苗推广,加快加工和新产品开发,提高档次,增加效益,形成区域性新兴产业。马铃薯,以昌黎、抚宁地区为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贮备不同类型、不同淀粉含量、不同成熟期、耐贮运的新品种,建设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实行种薯工厂化生产。推行标准化栽培,提高产量和品质。加强对马铃薯加工、销售企业的扶持,壮大企业实力,扩大初、深加工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红小豆,以青龙为重点,巩固已有品种的种植面积,进行标准化栽培,提高品质,搞好包装加工,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


  种子工程项目,发展方向是:根据《种子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良种引育、生产繁制、加工包装、推广销售和宏观管理五大系统,形成一个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秦皇岛市良种的供应数量、品种质量和科技含量。一是投资300万元建设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个。二是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个。三是按照专业化、商品化、基地化原则,根据自然生态类型、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建设主栽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个。四是按照种子生产、加工的区域布局,重点扶持一批良种经营量大、覆盖面广、信誉高、效益好的龙头种子企业,投资200万元建设与完善大中型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个。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2008——2012年”期间要在现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由县级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指导本辖区内农技推广工作;区域综合技术站负责所辖区内各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县、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自己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场。建立一个设施、手段完善、技术力量先进、上下贯通、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为此,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中心建设,“2008——2012年”期间计划争取投资60万元,建设4个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二是加强区域综合技术站建设,计划在条件成熟的县、区新建6个区域综合技术站。三是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继续扶持重点乡镇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按照不同的区域,每年在全市选择2个重点乡镇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到“2008——2012年”末争取投资200万元共建设10个科技示范场,更好地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植保工程建设项目,“2008——2012年”期间,植保工程重点将支持县级区域性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控制机构和市级设施建设;强化无法定疫情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到2012年,把各级植保机构建设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高效精干、集病虫害监测预警与控制、检测与评价、技术指导与技能培训、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2008——2012年”期间,植保工程建设总投资150万元。建设市级1个、5个县级有害生物监控站。


  农村能源建设,总体思路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突出抓好沼气建设同时,加大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以及农村节能等工作的力度;沼气建设坚持“三个转变”,即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综合效益转变,由“建、管、用”向“管、用、建”转变,巩固老户,稳步发展新户,大力实施沼气“百千万”建设工程,即建立和完善县级农村沼气物业服务体系,新建中型沼气工程,实施第二个百万农户沼气建设行动计划。一是加强小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在确保完成国家沼气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加大对地下中小型塞流式水压沼气工程(30——100立方米)的推广力度,争取省级沼气建设资金向小中型沼气工程倾斜,力争每年建设16处,项目总投资约400万元。 二是实施第二个“百万农户沼气建设行动计划”。以提高沼气池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为重点,加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标准的推广力度,在巩固完善提高老沼气户的基础上,每年计划新建1.2万户,总投资约360万元。三是推动新能源工作全面发展。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太阳能利用技术,积极推广风能利用技术,重点在燕山山脉及沿海地区推行风力提水工程及风力发电工程。加大地热利用的推广力度,重点做好乡村地热采暧、洗浴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省柴节煤炉灶、节能炕、地下燃池等新技术、新产品。四是加强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国家项目县的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08年末,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村沼气物业服务体系,转变目前政府“包建、包管、包服务”的管理模式,使沼气池完好率和使用率提高到100%,延长沼气池的使用寿命,减少沼气故障,提高三沼综合效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到2012年,在完成规模蔬菜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和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基础上,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面积80万亩、有机认证10万亩、绿色认证40万亩,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达到60个、有机6个、绿色48个,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无公害农产品,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计划投资100万元建设完善1个市级、2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高检测实力。二是投资280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络系统,实现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市场的全面监管。三是投资20万元搞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环境监测评价及产地认定,实现生产环境无公害,每年认定面积绿色食品10万亩、无公害面积10万亩。四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的例行监督检验,实行农产品质量的例行检测制度,加大对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的例行监督检验力度,定期发布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年检测样品1500个。五是投资40万元用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认证管理机构,加大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督查力度,保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各项质量保证措施落实到位。六是加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在 4个蔬菜生产县区投资10万元建立 90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推行产地编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培育蔬菜品牌,尽快实现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品牌化。


  农业对外交流项目,2008——2012年期间,一是要重点构建招商引资新平台,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组织和参加各种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活动。二是要突出重点,继续加强与北美、欧洲、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扩大对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设施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三是积极争取新项目,如欧盟援助生态农业项目、德国政府生态农场项目等。四是注意发挥秦皇岛市农业比较优势,建设出口农产品基地,扩大出口基地和加工企业的规模,推动外向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外向型生产和加工龙头。


  农业科教建设,2008——2012年期间,工作重点是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为目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大力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一批骨干农民和专业大户。每年财政支持经费5万元,培训“绿色证书”学员和新型农民10万人,实用技术普训60万人次。巩固、完善、提高“农技电波入户”。在全市已建4个“农技电波入户”示范县基础上,每年财政支持2万元,用于更新4个示范县设备,提高节目制作水平,全市基本普及农技电波入户,基本实施节目编辑制作设备数字化。增加科技进村服务站建设数量,推动农技推广体系向基层延伸。在已建58个科技进村服务站的基础上,每年争取各级财政支持50万元,增建50个具备“五个一”硬件标准(含农民科技书屋)的示范村站,带动全市村站建设总数达到500个,覆盖全市40%行政村。全力抓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争取省市支持20万元,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区为重点,在全市4个县开展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入户试点行动,培养10万个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万户农民致富。


  农业信息建设项目 ,2008——2012年期间,是秦皇岛市农业信息化发展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跨越的重要时期。总体发展方向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强化网络建设,加快网络延伸,创新管理机制,全面促进信息网络资源的应用,建立起以网络延伸为基础,以建设发布、服务系统为重点,以“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为依托,建立服务功能科学、完备、实用、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化体系。一是实现农村信息应用向基层跨越发展。突破农业信息向基层跨越的“瓶颈”,投资200万元,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县、乡镇、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和90%以上的农村;二是增强政府决策和应急能力。投资100万元,建立健全农业快速应急系统,完善机制,增强政府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系统,全面提升农业各类组织和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四是提升政府对农业市场监管力度。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为先导,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实现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力度。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为先导,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实现农产品和产地市场监管的网络化。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工程的七项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提升政府监管服务能力;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农业信息利用水平,拓展网络功能,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传统农业产业;培育农村信息市场,实施基层信息培训),需用投资1000万元,其中争取省500万元,市级配套250万元,县级250万元。


  旱作农业项目,2008——2012年期间,旱作农业工程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集雨补灌工程为重点,以旱作基本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实施五大工程(集雨补灌、基本农田、技术推广和创新、服务体系、产业化工程)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促进旱区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12年,建设旱作农业工程示范区80万亩,全市旱作基本农田累计面积达到180万亩。示范区耕地生产力由亩毫米降水生产粮食0.35公斤提高到0.5公斤以上;亩产粮食300公斤以上,亩经济效益达到800元以上。新增集雨补灌工程蓄水容积50万立方米,集雨补灌工程累计总蓄水容积达到90万立方米。“十一五”时期计划投资4550万元,在全市4个示范县、1个示范区建设五大旱作农业工程:集雨补灌工程,到2012年计划投资1400万元,新增旱作集雨补灌工程蓄水容积50万立方米,累计总蓄水容积达到90万立方米。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到2012年计划争取省投资1000万元,市投资100万元建设高标准以坡耕地改造、建围埂水平梯田,排洪工程,客土压沙、田沟坝生物埂、护田从林、台条田建设内容为主的旱作基本农田60万亩,其中新建50万亩,完善提高10万亩。科技创新与推广工程,计划争取省投资1000万元,市级投资100万元,以新技术、新品种开发为重点,以赶超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实现旱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在技术核心示范区引进抗耐旱作物品种、推广地膜覆盖栽培、以肥调水、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等。到2012年旱作农业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80万亩。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到2012年,计划投资900万元,其中争取省投资900万元建设1个市级旱作农业服务中心投资600万元、1个县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投资300万元。配套建设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网点、抗旱良种繁育基地、旱农配套机具、化验室的建设改造及仪器设备购置等项建设,为各类型旱作区提供工程建设、技术指导、良种推广、农机作业、生产资料、市场销售等系列服务。产业化工程,到2012年,计划投资50万元,利用旱作农区资源优势,建设果类,绿色杂粮、薯类、优质大豆、棉花、设施果菜、食用菌、优质花生、饲草、中药材等十大产业,实现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重点扶持十大龙头企业、十大产业协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的产业化龙形经济体系,推动旱区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2008——2012年期间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完善优质种子(种苗)良繁体系,推广“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管理,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全面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中草药种植面积发展到万亩左右,形成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区域布局上,按照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中药材批发市场和骨干制药企业,重点发展黄芩、柴胡、枸杞等5个秦皇岛市具有规模优势的中药材品种生产,着重建设燕山山脉中药材产业带,以青龙、山海关生产基地为重点,发展卢龙生产基地,借助基地建设和加工龙头拉动秦皇岛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投入1000万元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建设标准化、绿色优质中草药生产基地(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包括种子资源收集、鉴定、保存资源圃的建立,优良品种扩繁,优质种苗大田生产、标准化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环境监控、土壤监测等。


  农业执法建设项目,2008——2012年期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公开透明,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广大民众,““2008——2012年”期间,农业法制主要建设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项目,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管理,配备执法装备,提高行政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计划安排综合执法项目建设专项启动资金290万元,用于1个市级、7个县(市、区)建设县级综合执法大队,配备综合执法装备,健全完善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


  沃土工程项目建设“2008——2012年”期间,“沃土工程“工作重点是:实施耕地改良与培肥,土壤监测与节肥,墒情监测与节水等措施;重点推广增施有机肥,精准平衡施肥、作物营养诊断、水肥一体化等综合配套技术,坚持保土、保肥、保水与节肥、节水并重,以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节肥节水、提高土肥水利用率为突突口,提高现有耕地质量水平。为确保工作重点的落实,要根据全市不同农业类型区生态环境、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土壤类型、代表面积、管理水平、经济基础的差异,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完善一个市级土壤质量监测中心,建设4个县级区域土壤质量监测站,监测全市80%以上耕地,对耕地土壤质量进行预警。项目建设需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市级土壤监测中心建设投资320万元,县级监测站投资220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构建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县级仲裁机构,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合法权益。健全秦皇岛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规、政策,积极探索承包期内的相互合作、有序转让、有偿转让、联合经营等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方式,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管权流转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惠农补贴力度,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秦皇岛市减轻农民负担考核办法》,落实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规定,逐步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农民负担监测体系,认真落实四项制度(涉农税收、收费、价格公示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中学和乡镇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案件追究制),严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加强农村资产财务管理。重点抓好资产监管、规范制度、委托代理、审计监督,健全集体资产产权改革、评估、清产核资等监管制度。深化农村财务体制改革,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和农村会计电算化;加强秦皇岛市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积极推进农村干部离任审计,加强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承包的专项审计,对重点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等进行全面审计。


  (二)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


  一是争取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明确投资方向,优先保证农业重点项目和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机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信息化体系、大型新能源工程、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病虫害预警体系、执法体系等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使其尽快完善,真正做到体系顺畅、责权明确、保障有力。三是合理集中使用资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重点项目或工程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五是扩大农业补贴的范围和额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加大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秦皇岛市最宝贵、最紧张的两项农业资源,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开发利用。制定相应的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秦皇岛市平原农业用水量大的实际,把平原区农业节水作为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财力、物力推行管灌、咸淡混浇、农艺节水等多项措施,彻底解决平原地区用水浪费严重的问题。积极开展降水收集等水资源的替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实施海水淡化利用工程,建设旱作基本农田,推广早作节水技术,挖掘自然降水的使用潜力。


  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有效的耕地开发复垦制度,实行政府分级负责制,确保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大力实施 “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实现农业节水增效。


  (四)提高农业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


  加强农业立法工作,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扶持农业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健全行政许可配套制度,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的条件、程序、时间等要求,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创新农业管理方式,规范执法主体,健全执法机构,2012年全市基本建立起 “四统一、一分离” 的农业综合执法体制(即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行政与事业、行政与企业相分离);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以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及配件为重点,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坚决打击制售伪劣假冒商品等不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来源: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20100909)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