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关于惠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关于惠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18日在惠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胡建斌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惠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 10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市认真落实国家 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 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契机,积极推进"三促进三保持", 努力 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迅速企稳回升,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市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可完成或超额完成。据测算,全市生产总值可 达1410亿元,增长13.2%,高出计划目标3.2个百分点;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759亿元,增长17.7%,高出计划目标7.7个百分 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亿元,增长18.8%,高出计划目标3.8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下降4.7 % ,降幅收 窄到个位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5亿元,增长30%,高 出计划目标20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78元,增长9.2%,高出 计划目标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7573元,增长14.3%, 高出计划目标7.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8.5%。外贸 出口总额未能实现增长5%的预期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部 需求大幅萎缩;二是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近八成的机电产品出口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出口产 值不能与出口数量同步增长。对比全国和全省的降幅,我市出口恢复增长的势头仍然是比较好的。


  (一)着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形势稳定。种植业稳步发展。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5.5万亩、总 产61.5万吨,分别增长6.9%和10%。畜牧业生产稳定 。生猪出 栏量、家禽出栏量及肉类总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1%和1.5%  。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八大特色农产品复种面积181万亩,产值34.7亿元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80元。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 合作社127家。


  工业增幅持续上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6亿元,增长16.9%,增 幅创上年以来新高。TCL液晶模组四条生产线和整机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联想电子、金龙 羽电缆、三星电子继续高速增长,电子行业实现增加值258亿元,增长10.9% ;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中海油开氏石化等重大石化项目全面投产,石化行业高速增长,实 现增加值174亿元,增长51.2%。内资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国有 企业和民营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5%和43.3%。


  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品房销售大幅增长。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43.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32亿元,分别增长83.8%和90.3%。金融业快速发展。惠州市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成立,浦东发展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结 构,中信、恒生等多家中外金融机构正在开展入驻我市的前期工作,亿纬锂能在创业板上市 ,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惠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市"。12月末 ,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79亿元,贷款余额113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 33.1%和50.8%,存贷比为63.7%,比上 年上升7.7个百分点。在房地产业、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实现 增加值531亿元,增长14.4%。


  (二)着力扩大内部需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积极争取中央扩大投资项目和建设资金,截至12月底,共争取四批 中央扩大投资项目69个,总投资13.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3 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7亿元。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87项重点建设项 目完成投资24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1.3%,高出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 。在中央扩大投资项目的带动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9亿元 ,增长17.7%。


  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组织开展各种政策性的促销活动,送家电、农机等商品下乡,实行 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成功举办第四届惠州国际温泉旅游 节,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3亿元,增长18.8%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37亿元,增长18.8%;餐饮业66亿元,增长1 9.3%。


  (三)着力消除外部环境影响,外经贸形势好转。


  出口降幅不断收窄。建立"惠州市重点外经贸企业办事优先卡"制度,开展"送政策下 企业"活动,安排1100万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出口信用保险和发展一般贸易,举办外经贸产品 展销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粤港经贸交流会等,出口降幅不断收窄。据 测算,全市 外贸进出口总额292.5亿美元,下降1.7%。其中,进口 121亿美 元,增长2.9%;出口171.5亿美元,下降4.7%。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成功举办了"2009惠州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推介会 ",积极参与"2009粤港——澳大利亚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中国(广东)——越南经贸 合作洽谈会"等外经贸活动,利用外资逆势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增长3.2%。


  (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经济结构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底的6.9:56.8:36.3调整为 6. 5:55.9:37.6;二、三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工业向适度重型 化 发展,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1.3%,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继续调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91.5亿元,增长 3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工业 品内销比重上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内销比重在三季度末首超外销后,年末上升至53 .8%。


  经济效益提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 163.4%,比上年提高27.9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 入完成101.5亿元,增长30%,高于上年4.3个百分点。国税收 入完成266.4亿元,增长20.4%;地税收入继续以两位数增长 ,完成82亿元,增长18.8%。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 入21278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573元,增长14.3%。


  (五)着力实施《规划纲要》,各项工作开局良好。


  “五大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方面,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开 氏石化等项目建成投产,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及100万吨乙烯等一批中下游项目按计划 推进,大亚湾石 化区己落户项目48个,总投资1300多亿元。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方面,TCL液晶模 组四条生产线和整机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茂勤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屏面板项目签约,美国 科锐公司LED芯片项目落户惠州。建设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方面,惠州抽水蓄能电站2#、3# 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国华大亚湾热电联产首期2台30万机组完成厂用受电,平海电厂一期2台 机组建设按计划推进,惠州国家原油储备基地正在开展施工准备工作,中广核惠州核电项目 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启动初步可研。建设粤港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方面,积极实施"35 10工程",总投资265亿元的18个在建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与香港旅游业议会签署合作 框架协议,珠三角九市共同签署了旅游合作《罗浮山宣言》。全年接待游客2115万人次,增 长17.2%;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增长19.2%。建设统筹城乡发 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方面,在积极借鉴重庆、成都、佛山、中山等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农 村土地流转、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各项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取得进展。与深圳、东莞共同建立了深莞惠三市联席会议制度和 工作协调机制,并先后召开了三次联席会议,签署了九项合作协议。扎实推进九个合作协议 的 落实,深莞惠三市跨界河综合整治、边界道路的建设和连接、跨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顺利 开展,规划、社会事务等领域建立起广泛协作机制。积极推动三市产业协同发展,与东莞共 建龙门、惠东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已签订入园协议项目147个,总投资160亿元;在建和建 成项目93个,投资47.5亿元;建成项目65个,投资32.6亿元。 分别与深圳、东莞签署了旅游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和金融业合作协议,推动三市旅游和金融合 作交流向纵深发展。


  (六)着力深化各项改革,体制机制焕发新活力。


  市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市直行政审批事项由573项减少到280项,减幅51 %;取消30项行政审批收费,在全省率先实行市级政府部门行政许可"零收费";147项行政 审批事项实行市、县(区)分级管理,9项审批事项下放县(区)实施。政府机构改革顺利 实施,市政府工作部门由原来的35个调整为32个。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劣势企业逐步有 序退出市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 省、市的检查验收。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价格综合改革率先在全省启动。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全市新组建各级工程中心12家,建立省 级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专利申请量1550件,增长38%;连续三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 进市"。城乡均衡教育迈出新步伐,29个乡镇建成省教育强镇,9所普通高中建成全国示范 性普通高中,全市适龄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1%,"县(区)域内教 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基本持平,城市教师待遇与乡村教师待遇基本持平,鼓励优秀大学毕业 生到农村任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文化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艺术中心、惠州会展中心等大型公 共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公共文化内容信息覆盖工程、广场文化 活动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惠州市第三届运动会;第 13届省运会比赛场馆全面建成,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未出现治疗死亡病例,重大传染病 防治工作取得成效;妇幼保健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低于全国 和全省平均水平;基层卫生建设力度加大,对14家薄弱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人口自然增 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5‰,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人口 计生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7万个 ,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 就业形 势稳定。率先在全省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网合一”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试点任务完成,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住 房保障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建成经济适用房、廉租房2999套,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逐步解 决。援建三江乡任务出色完成。全力做好援助三江乡重建工作,投资总额超过2.1亿元,46个援建项目全部提前竣工,创造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惠州速度”,三江 乡成为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主要是: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外经贸形势依然严峻;产业结构进一步重型化,节能减排压力 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升级步伐有待加快;房地产市场存在隐忧,企业生产经营面 临许多困难,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还很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体出现复苏迹象,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外部发展环境改善。《规划纲要》大力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即将出台,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TCL液晶模组及整机一体化、比亚迪汽车铁电池系统、抽水蓄能电 站、平海电厂、国华热电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达产或建成投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 改变。但也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通胀预期强化、市内经济运行还存在许多困难 和问题等不利因素。总体来看,201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要牢牢 把握住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机遇,密切关注并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全市经济仍将 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服务业增加值占GD P的37%;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GDP的1.3%;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 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为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 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全市精神,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第四次会 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各项战略部署,积极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强实力、增后劲、促 发展、惠民生"等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扩大内外需求稳增长。巩固当前经济不断向好的局面,加快发展速度 。一是推动投资较快增长。努力争取中央扩大投资项目,继续做好前四批中央扩大投资项目 的后续工作,加大督促管理力度,确保项目如期动工、顺利建设。利用国家实施扩张性政策 的有利时机,加快储备项目的报批、立项,积极争取一批大型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落户 惠州。科学合理安排财政资金,设法促进民间投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深入推进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机电下企和万村千乡市场工 程,构建城乡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繁荣城乡消费。继续推进"惠货北上",认真筹办好在昆 明、西安、沈阳举办的惠州产品展销会,帮助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 拓展新的消费模式,开辟新的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努力扭转出口下降的局面 。完善外商服务联动机制,重点抓好出口超10亿美元的三星、乐金、索尼等出口大户的帮扶 工作,鼓励企业向总部要订单,充分发挥出口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抓住国际消费市场回暖 的时机,充分利用广交会、中博会、东博会、粤港经贸交流会等平台,协助企业扩大出口。 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市场多元化推动出口稳步增长。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对 出口的支持作用,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进一步扩大一般贸易出口主体。


  (二)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结构。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积极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继续推进“双转移”。以惠东、龙门 两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为载体,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吸纳功能和承载 能力。加快启动深惠产业转移园的洽谈、选址、论证、规划和建设工作,积极承接深圳产业 转 移。加强产业园区招商工作,着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节能环保的龙头项目,带动县 域经济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二是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大力争取国家和 省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强在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方面的研发 力度,鼓励企业开拓自有品牌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三是促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全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现场会精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 进加工贸易由依赖国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由贴牌加工制造为主向自主品牌 为主转变;由产业链低端环节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变。力争实现60家来料加工企业 不停车转型为独立外资企业或其他类型企业的目标。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 。建立完善单位GDP能耗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全面落实节能降耗问责制和“一票否 决制”。加快淘汰落后水泥、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扶持再 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推广节能新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全面开展以旧厂房 、旧城镇、旧村庄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三)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实力。围绕“2+6”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产 业发展 水平,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一是壮大石化、数码等支柱产业。紧紧围绕石化、电子信息两 大支柱产业,加快大亚湾石化区建设,推动仲恺高新区“二次创业”,提升发展平台。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中下游企业落户,不断推进石化、数码产 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汽车零部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一批星级酒店建设和4A级、5A级景区创建 工作,壮大旅游、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抓好惠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期、金泽国际物流 园二期、中投物流园等重点流通项目建设,加快物流业发展。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信息服务、高级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广八 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充分发挥我市特色农业优势和毗邻穗深莞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一批城 郊型观光农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示 范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后劲。2010年全市初步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10项 ,年度计划投资281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7项,年度计划投资37.3亿元;续建 项目53项,年度计划投资185.9亿元;新开工项目40项,年度计划投资 57.8亿元。一是全力推进TCL液晶模组、科锐LED芯片、德赛汽车电子、比亚迪电动 汽车铁电池系统、中海壳牌扩产至95万吨、中海油40万吨煅后焦、中海油丙烯酸及脂、中海 油加氢尾油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产,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 二是协调推进广河高速、惠大疏港高速、粤湘高速博深段、从莞高速、惠深高速改扩建、厦 深铁路、莞惠城际、惠河城际、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惠州港荃湾港区煤码头、惠州机场 改造工程、市汽车客运南站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稳步推进惠东平 海电厂、惠州抽水蓄能电站以及500千伏惠城输变电工程等一批电源、电网项目建设,积极 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四是抓好市中心人民医院改扩建、市中医医院新院、市第一 妇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江北25号小区及45号小区保障性住房、马 安保障性住房、市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西湖景区美化亮化工程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市政 基础设施。五是抓好博罗显岗水库加固、惠州中型水 库除险加固、惠州大堤马安围平马围合围加固、潼湖围达标加固、东江高科技开发区防洪排 涝整治、淡水河惠阳段综合整治、惠东县西枝江综合整治、龙门县城区防洪等工程建设,增强防洪抗灾能力。六是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将惠州核电等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列入国家 和省"十二五"规划。


  (五)积极融入珠三角一体化促发展。以珠三角五个一体化专项规 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契 机,以“深莞惠”经济圈建设为突破口,巩固和扩大深莞惠紧密合作成果,加快融入珠三角 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六路紧联珠三角”的总体思路,加快推 进城际轨道、跨界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打通区域间及区域内断头路,尽快实现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加 强与深圳、东莞的产业对接,全力推动《深莞惠产业一体化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实施。根据 我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同周边城市 的横向经济协作。三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总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对接,推进珠三角特别是深莞惠 城镇群规划建设一体化。四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细化《深莞惠社会公共服务一体化 合作框架协议》,逐步实现三市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劳动就业“一证通”、社会保障“一卡通”、医疗卫生服务“一单通”等,促进区域内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快推进环境保护一 体化。继续落实《深莞惠界河及跨界河综合治理合作计划》,以水污染联防联治为突破口, 建立健全区域性环境问题联防联治长效机制,加强与深圳、东莞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 。


  (六)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惠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 的问题入手,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一是切实做好扩大就业 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安置网、招聘网和服务网,转移农村劳 动力4.5万人。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提高城镇就 业水平。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土地换社保”的具体办法,不断完善农村 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分类施保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全面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完善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力争用 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开展退役士兵城乡安置工作一体 化的试 点工作,完善抚恤优待、安置和双拥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程,努力 解决外来员工技能培训、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切实推动教育、医疗 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上新台阶。积极开展广东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力争再创2个教育强县和13个教育强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推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惠州文化建设“六大工程”的开展,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把握举办第13届省运会的机遇,以“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为主题,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涉疆涉少数民族维稳工 作,切实做好复退军人稳控工作,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打 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治安混乱地区(部位)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巩固提高全国 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大民生信访问题专项治理力度。加强安全 生产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对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 务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 的各项工作部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来源:惠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00913)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