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现状(2000年)
(一)北京市的农业发展居全国先进水平,都市农业特色基本形成。改革开放至今(2000年),北京市农业生产水平提升迅速,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典型的都市农业生产格局。特别是“九五”时期,北京郊区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经济总量、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农民致富的战略举措,以发展“六种农业”(籽种、设施、精品、加工、创汇、观光农业)为切入点,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全市形成了牧草、蔬菜、果品、药材、花卉、苗木、西甜瓜、奶牛、肉鸡、肉鸭、肉羊、鲟鱼等12大主导产业,郊区农业结构实现了由分散布局向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格局的转变。2000年,北京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95亿元,比1995年增长15、4%;农业增加值突破90亿元,增长10、5%;各种肉类总产量达到56、3万吨,比1995年增长48、5%;蔬菜总产量489、1万吨,比1995年增长23、1%;干鲜果品61万吨,增长30、3%;牛奶30、3万吨,增长47、1%;生猪出栏415、6万头,比1995年增长22、2%。2000年北京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7元,比1995年增长46、1%。北京市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形成,加上市场需求对农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就愈显重要。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
1、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地位日益重要,并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加工业体系。
到200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486个、工业总产值3934951万元、从业人员295501人,分别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32、5%、15、3%和26、1%。全市已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和纺织、服装、家具制造业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又以食品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2000年全市已有食品工业企业1226个,工业总产值达到2150345万元,工业总产值比1995年增长了25、2%。
2、一批规模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名优产品逐步形成
如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净资产5、3亿元,职工4000人,生产的产品包括各种奶制品、乳饮料、冷食等数十个品种,其中“三元”商标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北京华都肉鸡公司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现代化肉鸡生产加工企业,主要产品有速冻、冰鲜、熟食以及调味品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合规格,总资产3、49亿元,现有职工2500人,2000年销售收入3、38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目前,“华都”牌肉鸡在北京市场覆盖率达90%以上。
此外,如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得利斯食品集团、伊利集团、蒙牛集团、光明乳业、统一食品有限公司等众多国内国际知名农业食品企业落户北京,对推动北京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迅速形成,2000年北京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近千家,农产品加工产值122亿元,带动农户38、8户,建立原料生产基地156万亩,分别占郊区耕地面积的31、6%和从事专业农业生产农户的55、7%。如:全国合资企业500强之一的北京大发正大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带动北京郊区及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养鸡户已发展到5000户,年饲养肉鸡4800万只,增加纯收入7200万元。
4、乡镇企业通过低成本扩张,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
过去,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不太合理,远离原料基地——农村。而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阶段,其产业选择多与大城市工业趋同,长期忽视了与农村、农业、农民关系最为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业。当前,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2000年,在北京市乡镇企业中,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36个,从业人员89504人,总产值1023904万元,成为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力军。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行业 企业单位数(个) 从业人数(人) 总产值(万元)
食品工业 102 13491 368213
纺织工业 174 56821 395033
木材工业 56 7501 93412
纸品工业 79 8418 104153
医药(中药)工业 25 3273 63093
总计 436 89504 1023904
5、农业科技应用广泛。据统计,本市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7%,全市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也逐年提高。种植业栽培、病虫防治等技术推广取得较好成效;在养殖业上广泛推广良种繁育、配方饲料、胚胎移植等技术,这些都为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面临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规模较低。
我国由于长期的农产品短缺及城镇居民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在农业的投入主体放在产前,政策导向长期“前倾”,忽视了要同时发展农产品的产后产业,而且还将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工业分割开来。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食品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农业与工业早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2、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如本市通州区近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的进展,并形成了五大新型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也开始形成规模优势。2001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6个,加工领域涉及(肉类、蔬菜等)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饲料等行业。但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偏小,固定资产在100万元以上企业的还不到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60%,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总数的7、7%。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规模大、数量少、集约化程度高,而且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成为大型、集团化的跨国公司。
同时,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人数相对偏低。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有436个、从业人员89504人,仅占全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8、4%。农产品加工业相对于其它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本应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领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3、农业生产结构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以三元集团、汇源饮料有限公司、得利斯集团为代表的专用基地型,根据本企业产品的需要,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按加工所需品种、品质和技术规范指导生产;二是加工企业根据各自的需要,在北京市周边地区或其它外省市甚至从国外采购农产品加工原料;三是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就地增值转化,对加工原料没有提出质量要求,如有些果汁加工企业甚至只收购农民卖不出去的、质劣价低的水果进行加工,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农产品加工原料的现状,是制约北京市农产品加工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和产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
4、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制造和饮料制造业)中有一定规模的,多是与外商合资、合作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或设备发展壮大起来的。而众多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很低,仍然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象在国外大量使用的冷链贮运等技术比例极低。
二、北京郊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浅议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在北京市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更加紧密。由于农产品原料体积大、易变质等特点,使得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越来越靠近原料产地农村,同时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也使城市工业逐步向郊区转移。目前在北京郊区,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方式的结合,正不断形成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的现代加工行业的新格局。新形势下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在郊区农业生产中培育和发展新的种养模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模式,形成新的“市场—加工—生产”现代思维模式,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种养业结构,建立专业化、高品质、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给体系和供给基地。特别要解决以下问题:
1、树立起“加工用农产品是原料而非产品、必须按工业企业要求进行生产”的观念,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
2、调整和压缩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加工专用型、贮运专业型品种,为今后农产品由粗加工、单一加工向深加工、多品种加工打下坚实的原料基础。
3、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生产者特别是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者要严格按合同进行生产,企业要严格按合同保障生产者的利益,企业要把生产基地看作第一生产车间。
4、尽快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的培训,以保证加工业所需生产原料的标准、质量及其安全性。
总之,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基地化、标准化以及加工企业与农户的有效联结,将使农产品加工业所需原料的生产成为一项产业,以全面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技术
北京郊区一些名特优新的果蔬,如:京白梨、磨盘柿、菇类等已作为优质、高档、绿色或保健食品进入首都不同的消费群体。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及加工业,很有市场前景。优质、特色农产品必须强调产地加工,为突出其优质、高档、新鲜等特点,一般需当天采收加工后,当天消费者即可消费;或是经过相应的保鲜加工技术处理,还能使产品保持原有的性态进行贮藏,以延长产品的消费期并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半径。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融资体系
北京市相对其它省市而言,具有较雄厚的资金优势。但是相对于其它产业(如娱乐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缺乏资金吸引力的产业,这既有比较利益上的原因,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原因。而资金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建立首都现代化的、大型农业食品企业,更需要积极主动地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融资体系,如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科研开发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乡镇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外资、工商资本投资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等等。
(四)重视提高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农产品加工业要向现代工业转变,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北京市应重点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采取各种方式如合资、合作或是直接在北京建立农产品加工机械和设备制造企业,有效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