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动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双方明智之选
摘要:近几年来,中日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逐年增加,中日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两国在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方面都具备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决定了继续推动中日经贸发展的必要性。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既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中日两国,一定应该坚持原则,加强相互理解,把中日经贸关系调整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一、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和特点
(一)中日贸易
1.中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75年,对日贸易额只有38亿美元,2000年达到831.7亿美元,2004年又扩大到1680亿美元。统计显示,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至今,33年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60倍。但是,观察表1中的对日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百分比呈递减趋势。1975年为25.8%,2000年下降到17.5%,2004年继续降到15.4%。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2004年,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日本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4年日本对华贸易总额高达2132.8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20.1%。
2.中日贸易主导产品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在中日贸易过程中,机械类产品成为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2004年日本对我国出口总额为738.3亿美元,其中发动机、数字程控交换机、集成电路等机械类产品的出口额就占53%,与此同时,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机械类产品的进口额也占日本从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40.5%,排名第一;此外,矿物性燃料、纺织服装的进口也成为了中日贸易的主要产品。目前,我国主要向日本出口服装、纺织品、矿物燃料、动物制品、食品用蔬菜、家具等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电机电气设备、钢铁、机械、塑料、化学纤维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则是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二)日本对华外商直接投资起伏性增长
日本对华实际直接投资规模呈起伏性增长,1997年为43.3亿美元,其后几年呈下降趋势,2000年降至29.2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达到54.5亿美元。日本对华实际直接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又同样呈现波动状态。1997年达到9.6%,其后三年都在7.4%左右,2001年比重有所上升(2002年除外),2004年该比重达到9%。
二、中日经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一)中日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矿产品、农产品、轻纺产品等有明显优势。2004年,上述商品出口占对日出口总额的43%以上。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产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2004年,中国自日本进口机电产品651亿美元,占自日进口总额的69%;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98亿美元,占自日进口总额的32%。
南京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副教授于津平从贸易结构看,中日贸易具有较大的互补性。日本对华出口集中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日出口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中日互为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国,加强中日贸易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日两国各自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黑田东彦日本和中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得到进一步提高。日本一如既往,是对中国提供技术、资本、中间资产的主要供应国。中国从日本吸收了巨额直接投资,并向这些国家以及欧美输出大量的消费资产。实际上,可以说,东亚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供给技术、资本、中间资产的日本,另一个就是提供消费资产的中国。东亚经济整合正在飞速地前进。
湘潭大学教授陈立荣中日经贸互补性强,合作大于竞争。从两国面向对方的出口结构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品和一般耐用消费品;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从市场竞争力的角度看,中国主要与处在同等发展水平的东盟国家构成竞争关系,中日两国之间的竞争性比较弱。
(二)中日产业结构的互补性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冯昭奎从全国平均水平看,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构成为54.3∶22.7∶23.0,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这种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两国经济合作性大于竞争性。
山东大学教授王传仕中国和日本在产业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为区域内的国际分工提供了条件。从产业结构上分析,日本是高度工业化国家,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2%,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8%左右,第三产业的比例为60%左右。中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比重约为19%,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49%,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32%。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双方国际合作的基础,从产业结构上分析,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日本)和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构成了明显的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日本是经济大国,既是该地区资金、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能源、原材料及消费品的需求者。中国从日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又为日本提供主要生产零部件、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中日生产要素结构的互补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日本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无疑将继续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促进作用。中国优秀丰富的劳动力、潜力巨大的市场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也可使日本充分受益。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从生产要素结构看,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是中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也是中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近几年都位居前三位。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又是日本经济发展所特别倚重的。
三、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
(一)日本经济的复苏动力来源于中国
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黑田东彦从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10多年来日本经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从2002年起才开始复苏, 2003年增长速度达到2.4%,其中,日本向中国等东亚地区出口的增加,在经济恢复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原日本银行总裁速水优2000年至2003年的3年间,日本的贸易量增长了7%,但中日间的贸易量增长了50%。本年度上半期的中日贸易量已超过日美间的贸易量,其中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量增长了60%。可以说,中日贸易量的增加对日本景气的恢复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2003年日本对外出口增加额的67%来自对华出口的扩大。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
(二)中日经贸有利于日本中低收入阶层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冯昭奎中国向日本出口大量的价廉物美的工业农产品,为日本消费者带来实惠,成为经济长期低迷情况下日本人生活水平没有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季风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特别是1998年以后失业率不断攀升,失业人口已经超过300万人,致使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急剧增加。中国的廉价商品进入日本市场,大大减轻了无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对于他们度过难关起到积极作用。
(三)给日本创造了就业机会
商务部研究员金泊松对日本而言,中国市场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中国市场,日本的失业人口还要大量增加。
(四)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日本
日本驻华公使渥美千寻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始向日本市场进军。日本现在正在积极完善投资环境,欢迎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中国企业对日本的投资必定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
(五)延长了日本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季风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延长了日本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六)为日本过剩资金带来良好的回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季风日本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这给日本国内过剩资金找到了良好的出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四、中日经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缓解了中国的资金不足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冯昭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给中国提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所急需的巨额资金。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张舒英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助于缓解中国的资金不足问题。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张舒英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这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三)日本企业给中国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舒英日本企业来中国开办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同时,也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带到中国,对中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起着示范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季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扩大。这不仅为中国带来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提升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有利于中国就业机会的增加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华日资企业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测算,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920万人。
商务部研究员金泊松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占所有的对外进出口总额的17%,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大,但失去这个17%,很多人会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季风日本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扩大了中国的就业。目前,在日资(包括中日合资企业)的就业人员已经有几百万人,与这些企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流通企业就业人员则更多。
五、继续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日本经济的逐步复苏为中日经贸合作带来更大的机遇。中国加入WTO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强劲动力,全面小康、新型工业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遇,这都为深化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商务部研究员金泊松对日本经济来讲已经不能失去中国市场,中国也不可能失去日本市场,如果双方分离开的话,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损失会非常惨重。因此,双方都要在坚持原则、加强沟通的基础继续大力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1.坚持原则
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陈永昌只有坚持《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原则,才能使中日经贸关系稳定地向前发展。
2.增加理解,加强沟通
原日本银行总裁速水优近年来,由于中国生产的大量廉价产品的涌入,以及某些行业生产基地向中国的转移,一些人认为由此造成日本失业率的增加和经济紧缩,其实是对中国的一种误解。推进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必须增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
中南财政法大学教授张新国加深文化了解,重视合作。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乃至合作企业,应加深了解日方商业及文化习惯,尽可能重视、关心与日方合作。同时,加强双方的沟通工作,在政府、学术、企业、文化等方面建立全面有效的沟通渠道。
3.建立中日经贸关系的新框架
湘潭大学教授陈立荣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建立中日经贸关系的新框架。日本不能再把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来看待,中国则要正视日本发挥政治影响和领导作用的现实,中日双方都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经贸关系对双方和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中日双方要加强沟通,建立政府和民间的沟通机制,按WTO的规则来处理和解决发生的各种问题,争取双赢结局。
(来源: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 20050623)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