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一幸免。面对欧美经济陷入困境,欧美国家为自保先后采取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政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日两国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国家面临着选择:助纣贸易保护主义或者加强合作共度难关。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中日合作
一、金融危机使欧美经济陷入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引致全球金融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并已蔓延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全球的实体经济领域,各国不仅出现了工厂的纷纷倒闭,同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失业压力。美国作为这次危机的发源地,从银行、房地产商的倒闭,快速波及到其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紧接着钢铁业也出现了问题。主要就业行业的不景气,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形势的恶化。据美国劳工部公布,2009年1月,美国失业人数已高达近60万,失业率已攀升至7.6%,创16年来的最高点。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欧盟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起陷入衰退。据统计,欧盟全年GDP仅增长1%,大约只及前两年的1/3。经济的衰退必然引发社会问题。截止2009年1月底,欧盟失业总人数增长到1740万,比上一年多出160万。
二、金融危机对中日两国经济影响不小
危机的全球蔓延,中国和日本由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所受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此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美国金融系统的失调必然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具体表现为: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较大损失。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之一,国内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我国海外资产的大幅度缩水。此外,我国外贸也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欧美是我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市场,其经济的不景气导致消费紧缩,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我国2008年11月以来出口就持续呈现负增长,到2009年2月出口下降了25.7%。被誉为“世界工厂”的我国,出口的下降,直接带来的是失业问题。出口导向性企业的破产和裁员,使大批农民工返乡;高校毕业生正逢高校毕业生历史新高和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双重阻力,使大学生的就业雪上加霜。
危机发生后,由于日本经济高度依赖美欧等西方市场,随着美国经济指标的下滑,日本股市随之暴跌,资金出现大量外逃。同样,日本的实体经济也被波及,再次陷入困境。危机愈演愈烈,石油、原材料等的国际价格迅速攀升,增加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经营收益。屋漏又逢连阴雨,日本在2008年9月失业率为4%,突破战后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的3%的低失业率。此次危机使日本本来就不景气的经济,陷入更大的困境。
三、贸易保护主义使中日经济雪上加霜
如今,危机已波及全球,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不受其影响,如若继续持续下去,每个国家都会遭受更严重的损失,最终导致全球经济的大衰退。面对危机,主要有两个拯救途径:一是各国自救,二是国际合作。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当面,临危难时,个人或群体首先想到的是自保和自救。任何一个国家都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虽然去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G20会议,各国承诺至少一年之内不推出任何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然而在各国携手陆续出台救市政策后却没有见到显著效果时,一些国家开始暗暗筑起贸易壁垒。特别是美国,率先于2009年1月28日在其议会上通过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中提议“购买美国货”和“雇佣美国人”,这显然是带有强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政策。无独有偶,欧盟许多成员国不仅提高了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还利用WTO中的相关规定对一些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来限制进口。
显然,贸易保护主义已开始露头。数据显示,在2008年上半年中,国际反倾销的案子比上一年增加了40%。而在2009年前两个月里,印度、欧盟、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纷纷对中国提起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的调查。而日本在其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已遭受此次危机的严重打击的情况下,又逢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其支柱产业——汽车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危机下中日合作才是出路
中日都是高度依赖外贸发展的国家,近年来,虽然在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来自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外部需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抬头,必将影响到对其市场高度依赖的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危机当头,两国携手共渡难关显得更为重要。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各国不能只顾眼前一己私利,以邻为壑。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危机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国需做好打长久战的准备。当前只有各国之间加强磋商、增强合作,保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才能最终走出危机,实现各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最大的两个国家,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而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已超过美国跃然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客观上,中日两国作为邻国,在地理上有得天独厚的合作优势,在资源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再加上两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两国需求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需要中国的中低档产品,如轻工业产品、农副产品等:中国则需要日本的高端技术产品,如高端的机器设备、汽车及家电等,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从主观上,中国正在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为中国外贸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日本的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无疑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注入了活力。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是其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张,这巨大的市场无疑给长期处于萧条的日本经济带来了生机。除了贸易外,日本还是中国的主要投资国。日本有大量的闲置资金,而中国的发展又急需外资的注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对两国来讲是双赢的。毫无疑问,中国从日本的直接投资中获益,日本的投资推动了中国的出口,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由于中国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日本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绝大多数都获得成功,从而弥补了日本国内资本市场增长迟缓的不足。此外,中日两国在金融领域存在很多共性,决定了两国在金融领域拥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且都将大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金融产品,是世界上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两个国家,在此次危机中都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中日两国虽然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对于美元却几乎没有发言权,反而本国货币经常受到美欧的干涉和打压,两国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中日两国面临着相似的金融风险和外部压力,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可以大大提升两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从而逐渐摆脱欧美金融货币压制。根据以上分析中日两国在金融危机下加强多层次的合作对两国安全渡过此次危难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日两国今后可从以下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首先,继续加强经贸合作。中日经贸关系互补性强,这种局面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观。日本需要中国的资源和市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日本的高新技术和投资,这种互补性和互利性为中日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日两国政府都采取了刺激内需的政策,而且不排斥外国货物,这样对两国贸易的交互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中日两国的经济不仅影响到亚洲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中日两国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可以向世界传递抗击危机的信心,引导世界尽快走出危机。
其次,金融合作需要加大力度。在此次危机中,由于中日两国是世界上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两个国家,因此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两国的货币也都承受着升值的压力,从整体上说在这场危机中两国的利益是一致的。两国需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继续加快《清迈协议》的多边进程,扩大东亚各国双边货币的互换规模,从而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促进地区金融稳定,加快走出这次危机的步伐。
此外,中日双方还可借此契机,缓解政治矛盾,并在军事、能源等领域也作进一步探讨,从而促进两国以至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针对他国的贸易保护举措,都会使双方受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独立评价局局长韦诺德指出,贸易保护主义会加剧全球贸易紧缩,最终推迟全球经济复苏。他表示,贸易量的增加与复苏的提速具有高度相关性,复苏较快的经济体一定比较慢的经济体更多地依赖贸易。危机面前,中日两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更为全球早日渡过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新的繁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经济师》2009年第10期 20091113)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