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近年来,在美国国内存在一系列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片面认识和消极因素,如认为“中国贸易只惠己”、“中国对美出口剥夺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中国对美国企业关闭市场”、“人民币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等。从美国国内政治角度看,这些消极因素的产生和存在有其政治博弈的根源;从国际政治角度看,有其遏制中国的意图。应正确分析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消极因素,以便理性应对,推动中美经贸合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国,美国,经贸合作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和规模最大的经济体。1979—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至2500亿美元左右,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的贸易都达不到中美这样的水平,这是经济全球化和两国经济互补的结果。但全球化带来的效应并非都是正面的,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也出现了一些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消极因素。
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来,围绕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等问题,美国对中国压力不断,中美贸易摩擦较为频繁。2007年5月,在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闭幕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中美经贸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复杂的经贸关系之一。要妥善处理这种关系,推动中美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需要我们有智慧、有胆识、有能力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的确,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是客观的,频繁的经贸摩擦短时间内也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分析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消极因素,以便更加理性地应对。
一、美方具有消极影响的片面认识
在近些年的中美经贸摩擦中,美方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的议题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而美国之所以大谈特谈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前提,即在此种贸易格局下,美国是受损的,中国是受益的;而且中国的利益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美国大众和国会往往还把贸易问题跟其国内就业岗位的减少和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放缓联系到一起。这实际上是一系列的片面认识。对此,我们可以逐一分析。
(一)“中国贸易只惠己”
美国少数人认为,“中国贸易只惠己,中美贸易逆差对美国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这实际上是影响中美经贸合作的片面认识。
1.从中美贸易对美国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看。
很显然,美国消费者直接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实惠。中美经贸合作是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对美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主要包括低技术含量的玩具、鞋类、箱包、服装等,大部分为美国国内不再生产或不愿生产,但又是消费者必需的产品。大量中国产品出口使美国家庭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日常用品,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节省了美国消费者的开支。据统计,1995年至2006年来自中国的商品使美消费者节省开支6000多亿美元,特别是近几年,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的花费约在1000亿美元以上。显然,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消费者福利。
2.从中美贸易对美国企业利润的影响看。
部分美国人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必然减少美国企业的利润。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斯坦福国际发展中心的劳伦斯•洛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仔细分析后指出,事实上美国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很多利益,这是因为美国经济从对华出口上获得了更大的附加值,比中国从对美出口上所获得的附加值要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产生越来越强的溢出效应。中国的一般贸易是逆差,实现中国贸易顺差的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有80%以上是外资企业实现的。跨国公司是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据总部设在纽约的美国银行统计,以欧美为主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出口的产品占中国2006年出口产品的58%。如果把这一部分扣除,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大幅减少。而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产品在华销售总值,加上以中国为基地再出口到其他地方的总值是1100亿美元,再加上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再加上货物贸易中的逆差,这几个值相抵,实际上中美之间在贸易利益上是平衡的。中美贸易表面上顺差在中国,实质上利润在美国。对此,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说过,正因为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是互惠互利的,“中美的贸易才能一路顺风,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二)“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剥夺了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就业机会”
美国有人强调,大量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和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使本国制造业者的饭碗被“抢走”,加剧了失业问题。有人甚至指责说,中国应该为近些年美国制造业丧失的近300万个就业岗位负责。
而我们注意到,在2007年5月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启动之前,针对美国国内有所升温的保护主义思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曾专门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对美中贸易及投资的认识上,美国国内存在几大误区。其中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美国制造业的衰落,特别是就业的下降是中国造成的。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过去四十年中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在下降,因为美国经济已经从制造型经济转型为服务型经济。而中国成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则是发生在最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并非是中美贸易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
随着世界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产业分工布局不断调整,发达国家一些传统制造行业的竞争优势迅速丧失,由此出现就业岗位转移的问题。从美国制造业情况看,美国制造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逐渐失掉竞争力等原因造成的。事实上,由于中美双方产业结构本身的互补性,即使中国的某些产品被拦在了美国门外,其他国家的产品依然会取而代之占据美国市场。而中国产品对美大量出口,虽然对美国的制造业就业造成了压力,但也为美国的服务业,包括零售、批发、运输等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三)“中国对美国企业关闭市场”
在美国还有人认为,造成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是中国对外国企业关闭市场。
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中国市场面向全世界积极开放。中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一直积极增加进口。中国既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既大量出口商品,但也在大量进口商品。在中国国内,中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施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等战略都将成为世界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驱动力。中国的快速发展向世界各国提供发展的机遇、市场和空间,中国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而是一个“现实的大市场”。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发展模式显然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
尤其是针对中美贸易逆差的加大,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开始采取“一次性采购”的做法来缓解双方贸易不平衡的状况。2006年4月,由吴仪副总理率领的中国经贸代表团在美国13个州进行大采购,最后成交金额达162亿美元。2007年5月,中国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团在美国签署了138个采购、投资合同或协议,总金额达到326亿美元,采购商品包括飞机发动机、第三代核电站技术和设备、通信及网络设备、手机、半导体设备及材料、铁路打磨车、汽车及零配件、计算机软件、环保设备和一些农产品。
可见,中国从未对美国企业关闭市场。2006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合计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市场,出口总额高达730亿美元。在2000年至2006年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240%。近年来,美对华出口增速远远高于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增长速度,过去十年中增长了近四倍,中国已连续成为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
(四)“人民币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
部分美国国会议员认为,是“人民币汇率导致美中贸易逆差”。
从历史上看,大国之间争夺有利于己的汇率安排的利益斗争和较量几乎从未停止过。自2002年12月以来,美国的某些政客、学者对“人民币升值论”的鼓噪一直没有停息。美国部分议员对人民币汇率耿耿于怀,他们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便是,由于中国国内消费严重不足,于是通过低汇率等手段,形成商品低价优势,将过剩的商品推向国外市场,并造成了巨额的对美贸易顺差。而如果人民币升值,就可以大大削弱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阻止中国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同时可以扩大本国的商品出口,缩小贸易逆差,实现贸易平衡。
部分美国人,特别是部分国会议员越来越多的把人民币汇率问题视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突出问题。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莱德•伯格斯坦曾经在国会证词中说:“要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人民币对所有货币的汇率应上升20%以上,而对美元汇率要上升40%左右。”2005年2月,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和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提出著名的《舒默——格雷厄姆议案》,指责中国政府人为地把人民币汇率跟美元直接挂钩,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得到了平均27.5%的优势。为了向中国施加压力,美国的国会议员提出,如果中国在汇率政策方面不能有重大改革,就要对全部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加征27.5%的关税。
众所周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突破了7.7:1关口。统计显示,至2007年5月,与汇改前相比,人民币已净升值0.5814元,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比率约为7%。同时,中国向美方保证,会让人民币汇率区间有更大弹性。但扬言要对中国发动制裁的美国国会议员却并不领情。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后,美国部分议员仍然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依不饶。民主党参议员舒默称,他和他的同僚们都觉得“受到挫折”,因为会谈“明显忽略”了人民币必须升值的问题。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马克斯•鲍卡斯一直主张采取措施制裁中国,对本次对话没有涉及“低估的人民币”问题“深表关注”。
尽管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如此关心,部分国会议员将人民币汇率指责为中美贸易失衡和美国国内部分产业岗位流失的“罪魁祸首”,甚至试图对中国强硬施压,但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导致美中贸易逆差”实际上是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最大的片面认识。
从实际情况看,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导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仅仅是问题的表象。导致中国产品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是其他一些因素,例如,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甚至是中国的低环保成本等。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认为,在对美中贸易认识上,美国国内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人民币低估是造成美国贸易赤字并阻碍美国产品更多销往中国的直接原因。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中国尽管的确有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但人民币汇率问题绝非美中贸易的关键问题。汇率并非影响其在中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更多企业担心的是,如果两国在汇率问题上的摩擦加剧,美国企业对中国的出口可能受到负面冲击。
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也认为,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对中国大幅增加的贸易逆差等问题,并不能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强压贸易伙伴的货币大幅度升值是美国的习惯做法。美国在上个世纪曾压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在短期内将其各自货币升值40—64%,而多年以来,美国对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仍在扩大。后来,美国还将同样的手段用在了欧盟身上,从2002年1月到2006年7月,欧元兑美元升值了50%,而美国对欧元区12国的贸易逆差却从2001年的54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915亿美元,增长了70%。同样的,人民币汇率调整后,按美方统计,2007年一季度美对华逆差569亿美元,比2005年一季度对华逆差419亿美元增长了35.8%。人民币升值对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未起任何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将纺织品等产业转移到中国不过是数十年来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延续。这些产业之所以转移到中国,并不是缘于中国的汇率优势,而是因为中国有大量优秀而廉价的劳动力,这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的比较优势,因而即使人民币升值,这些产业也不会重新流回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美国解决贸易失衡和岗位流失的关键在其国内。有鉴于此,摩托罗拉公司的全球商业关系主管里奇•布莱克说过:“人民币的升值对整个美国贸易状况和国内制造业就业形势的影响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 2007年第10期)
责任编辑: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