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关联度分析

内容摘要:我们要论证两国产业结构是否互补,仅排除两国产业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是不够的,还要考察两国产业的关联度情况。两国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越高,在差异性明显的前提下,就表现为高度的互补关系,而两国经济发展之间也会因此存在方向一致的互动,即一国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对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部分试图通过关联度分析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判断。关联度分析主要包括贸易连接机制、直接投资连接机制、国际金融连接机制及经济周期与产业互补四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中美产业结构,关联度,产业互补


  两国产业结构的关联实际上是两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在产业层面的表现。理论上,连接两国产业结构的主要渠道包括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和经济周期等机制。其中,贸易连接机制是最为传统的方式。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其他几种机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联接作用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已超过贸易的连接作用,成为各国产业结构相互关联的核心驱动力量(汪斌,2002)。下面将分别从贸易连接机制、直接投资连接机制、国际金融和经济周期连接机制四方面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关联度进行考察。


一、贸易连接机制


  1979年正式建交后,中美贸易发展迅速。根据中方统计,截至2007年中,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技术进口来源地;中国也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


  贸易的扩大意味着通过贸易渠道连接的两国经济联系的更加密切。这只是个总量概念。贸易作为连接机制,不同的贸易类型发挥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根据某类商品在两国间的流动方向,可以将贸易划分为单向贸易(即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而产业内贸易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国际上通常采用贸易重叠程度来判别某类商品的贸易是单向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贸易重叠程度用经济体k从k′进口商品j的价值和经济体k′从k进口商品j的价值中最小值与最大值的商来衡量,当该值小于等于阈值(0.1)时,此类商品的贸易为单向贸易,当该值大于阈值时,此类商品的贸易为产业内贸易。


  对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划分则通过贸易商品的单位价格差异来完成。商品的单位价格差异以经济体k′从k进口商品j的平均单位价值和经济体尾,从是进口商品了的平均单位价值的商来衡量。当该值落在由阈值倒数和阈值构成的闭集内时,说明此商品是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当该值落在闭集外面时,说明此商品是垂直的(如表1所示)。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通常使用的单位价格差异阈值有2个,一个是1.15,Abd——e1——Rahman,Greenaway,Hine,Milner;Fontagné,reudenberg和Péridy等人在研究产业内贸易时都使用了该阈值;一个是1.25,这是日本学者Fukao,Ishido和Ito在进行东亚产业内贸易研究时根据东亚的情况所使用的阈值,其放宽阈值范围的原因有二:一是东亚国家贸易统计中的贸易金额受汇率变动的影响较频繁;二是由于商品编码的问题,在计算进口商品单位价值时干扰因素过多。(Kyoji Fukao,Hikari Ishido,Keiko Ito,2003)虽然中美贸易中汇率变动影响因素不大,但由于本研究能够获得的中国和美国进口商品数量所使用的编码位数不同,前者使用的是HS8位编码,美国是HS10位编码,而且有些商品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计算中美进口商品单位价值差异时的干扰因素很多。本研究将使用1.25的阈值。


 


  出于本研究的需要,我们分别计算了中国和美国编码为HS28至98的进口商品的贸易重叠程度(2001、2005),详细结果如附表1和附表2所示。根据对中美贸易重叠程度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中美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主导趋势显现。虽然就类数而言,中美贸易中单向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是增加的,但就该类商品贸易额占进口总额中的比重而言,产业内贸易占主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单向贸易比重由2001年的51%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应地上升了10多个百分点,占其从中国进口制成品的一半以上。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单向贸易比重和产业内贸易比重均比2001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但二者的相互比例却维持在1:5的水平,说明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一直以来都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中国对美国的单向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比重之所以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同期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金额增加了。(参见表2)


 


  对于产业内贸易,我们选取了贸易比重居前、贸易重叠程度较高的12类商品进行了水平性和垂直性分析。从表3所列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美产业内贸易以垂直性为主。在12大类商品中,只有两类商品(塑料及其制品和纸及纸板、纸浆及纸板制品)的单位价格差异在门槛阈值以内、属于水平性产业内贸易,其余商品的单位价格差异均属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性产业内贸易的10类商品在美国进口和中国进口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9%和60%,在双方产业内贸易中的比重均超过了80%。二是在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中,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条件优于中国对美国,即中国从美国进口商品的附加值在总体水平上高于对美的出口。如果将美国从中国的进口看成是中国的出口,那么本研究中的两国间某类商品的单位价格差异,就是中国对美国在该类商品上的贸易条件,当单位价格差异大于阈值上限(1.25)时,说明中国在该类商品对美的出口价值要优于从美国进口的同类商品25%以上,从而可以认定中国该类商品的贸易条件要好于美国。相反,当单位价格差异低于阈值下限(0.8)时,可以认为美国该类商品贸易条件好于中国。而且价差越大(小),中国(美国)在该类商品上的贸易条件越优越。在10大类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中,只有3类商品的单位价格差异大于1.25,其余7类商品的单位价差小于0.8。这7类商品在美国进口和中国进口分别为48%和51%,在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中分别为98%和85%。三是中国对美贸易条件好的商品主要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美对中国贸易条件好的商品主要是代表高新技术的机电产业。中国具有单位价格差异优势的商品包括化学品和钢铁。其中,钢铁的单位价差高达8.7,中国的贸易条件明显优于美国,其主要原因在中国从美进口废钢铁作为原料使用,并将冶炼好的钢材出口到美国。据统计,2006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钢铁废碎料、供再熔的碎料钢铁锭4亿多美元,占当年中国从美国钢铁进口总额的66%,而对美出口主要是成型钢材。美国具有价格差异的商品中相当大的比重是机电产品,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84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85章),车辆及其零附件(铁道车辆除外,87章),以及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90章),这些商品占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的47%。另外,美国在这些商品上对中国进口的单位价格差异非常低,很多商品的单位价差不足0.01,说明美国具有非常好的贸易条件。四是中美机电产品贸易中,美国在整机(车)上的贸易条件优于零部件。第84、85、87章商品整机(车)的单位价差均小于0.01,而零部件则大于0.01。(参见表3)


 


  注:①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单价是根据中国海关发布的8位码分国别进口数量和金额,经过加权平均计算获得;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单价是根据USTIC发布的10位码分国别数据,经过加权平均计算获得。由于单价涉及计量单位,因此在计算是尽量使用单位统一的数据,对于没有统一单位的和缺乏数量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剔出。本表中的单位价格比是用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单价除以中国从美国进口产品单价获得。②对此三章的数据(84、85、87)除做上述调整外,按照产品类型又进行了整机(车)和零部件的划分,前者的数量单位是个数(unit,台/套/个/张/辆等),后者的数量单位是千克。③因两国统计零附件进口时使用的数量单位差异太大,无法进行单价对比,因此仅对本类商品中的整机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统计资料计算。


  小结:随着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双边产业联系日益加强。中美制成品贸易以垂直性产业内贸易为主,反映了双边产业分工以垂直性为主的事实。且在多数商品,尤其是机电产品中,由于美国在中美产业分工链中居上游位置,美国的贸易条件占优。


二、FDI连接机制


  一直以来,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都是国际分工和产业跨国转移的主要载体。作为连接两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机制,中美间的 FDI具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两国间的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单向性。近年来中国境外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中美之间直接投资的方向仍显示出单向性,即以美国对中国的投资为主。对比表4和表5可以看出,2006年以直接投资的头寸来计,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大约是中国在美国的40倍。


  其次,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波动性。2002——2006年间,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先升后降,在2005年达到最高点,当年由中国流入美国的资本有2,74亿美元,随后急剧下降,2006年中国从美国撤出的直接投资有2.06亿美元,几乎可以抵消2005年全年的投资(参见表4)。


  

     第三,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之所以强调相对稳定性,主要是针对中国对美投资的不稳定而言。与中国直接投资的时而流入时而流出相对照,同时期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一直保持了正的流入状态,即便是在美国总对外投资下降的2005年(——277多亿美元),仍有1.44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从美国流向了中国(参见表5)。


 


  第四,美国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收益颇丰。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收益每年都在急剧增加,从2002年到2006年累计增加了近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9%(参见表5)。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收益时负时正,最高时也不过6000多万美元(2004年)。这个特点大概是造成上述三个特点的主要原因。由于美国企业在中国的高额投资收益是其不断增加投资的原始动力,而中国企业在美国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因而其投资也呈现出不稳定性,结果就导致了直接资本的单向流动。


  第五,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集中在服务业的批发零售领域。中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头寸从2002年的8100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6.14亿美元。相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投资有限,且非常不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中国对美国化学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均超过了1亿美元,也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加强对美制造业投资的一个信号。


 


  第六,制造业是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2006年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达到了100多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对中国所有行业直接投资的一半。而美国对机电产业(包括机械,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家电及构成,交通设备)投资总计为48.22亿美元,又几乎是所有制造业投资的一半。另外美国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投资占到了制造业投资的1/4。


 


  美国对中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比较分散,批发业、信息业、金融业和控股公司都是其进入的对象领域,其中投入金融业的资金相对较多,2006年共计超过35亿美元。


  小结:双边产业通过投资渠道连接的程度日益加强,其主导力量是美国。因而,美国在中美垂直性产业分工中居主导地位。结合美国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机电产业和化学产业的现状,以及中美机电产品和化学品贸易以产业内垂直性贸易为主的特点,可以认为美国对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大力投资是双边在该领域产业内贸易呈现垂直性的根本原因。美国企业通过这种投资和贸易在中国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而中国对美投资总体上不稳定,且以服务业为主,更加凸现了美国的主导性。


  根据有关理论研究,FDI和贸易间的互补关系一般孕于垂直性对外投资模型中,特别是当解释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时。中美之间的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即投资的增加,扩大了双边的贸易规模,尤其是垂直性产业内贸易。


三、国际金融连接机制


  就内容而言,国际金融连接机制比贸易和投资连接机制要复杂。按照方式,金融连接可以分为金融企业跨国经营渠道,证券投资渠道,和外部债务渠道。其中金融企业跨国经营既是金融连接机制的一部分,又是投资连接的一部分,而其为贸易企业提供的融资还可以看成是贸易连接。按照主体,金融连接可以分为政府连接和企业连接,其中政府连接包括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国家外债的变化等渠道。另外,影响金融连接发挥作用的因素也是多样的,除了资金外,还包括了汇率、利率、管制程度等。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连接问题,本研究将就中美金融连接机制中广泛受关注的主要领域进行着重分析。这些领域包括中美证券投资的情况;美国在华金融机构的运作;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


  (一)中美证券投资情况


  由于缺乏统计数据,我们只能从中国对外证券投资的情况来推测中美证券投资情况。


  自从我国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实行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以来,由于国内外利差变化、银行股份制改造、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等原因,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迅速发展。一方面,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证券投资资产)大幅增长。2006年境内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1104亿美元,是2005年的4倍多。另一方面,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证券投资负债)规模继续扩大。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流入4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2%。其中,境内银行和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395亿美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34亿美元。


  不过中国对外和境外对中国的证券投资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证券投资以债券投资为主,而境外对中国的投资则以股票投资为主。直观上,债券投资对一个企业进而对某一产业的影响没有股票投资影响大,中国通过证券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的影响要低于其他国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考虑,由于债券投资与股票投资一样,影响着对方的经济发展,从而对其产业发展产生影响。


 


  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对外证券投资中,美国机构、资金和市场的作用不容小视。在获得QFII资格的机构中,来自美国或有美国背景的很多,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有大量资金通过QFII或其他渠道从美国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而美国则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首选地之一。截至2007年3月份,仅在纳斯达克交易所就有38家中国公司挂牌上市,总市值达到300亿美元。为吸引更多的中国公司在美挂牌上市,4月4日,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宣布推出纳斯达克中国指数(NASDAQ China Index SM),这项指数将追踪在美国市场上交易的部分中国公司的股票价格情况。


  (二)美国在华金融机构经营情况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都是敦促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力,其目的就是帮助美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金融业根据WTO承诺不断开放,美国对中国金融业的投资也日益提高。到2006年美国在中国金融业的投资头寸高达27.8亿美元,占当年总投资头寸的12%以上(参见表7)。


  进入中国的美国银行主要包括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美联银行、美国银行和纽约银行。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06年年报,截止到2006年底,美资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数量为26家,仅次子香港(99家),居第二位;而中资商业银行引入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中美国居首,共有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来自美国。


  除了储蓄机构,很多美国投资银行也纷纷进入中国的证券业和证券市场。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共有12家美国机构获得了QFII资格,在所有获得资格的52家境外投资机构中占了23%的比重,居首位;而在7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中,美国机构参股的有2家,分别是摩根士丹利参股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高盛参股高盛高华证券公司。


 


  中国保险业是最先对外开放的金融领域,而美国则是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领头羊。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中国入世后,外资保险首次以较大比例参股中国保险企业也是由美国公司完成。2002年5月,美国ACE集团旗下的ACE天平再保险公司、ACE北美洲保险公司和ACE美国公司以股权受让方式,获得华泰保险公司22.13%的股权。2003年,第一家合资保险经纪公司由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AON)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组建成立。而2006年6月,中国保监会允许美国友邦保险中国区分支机构开展股票投资业务,这也是外资险企首次获准投资A股市场。


  (三)中国主权财富基金


  主权财富(Sovereign Wealth)基金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是以国际收支盈余方式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大量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高达1.5万多亿美元。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美元,因此美国一直是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投入地。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约1/3的外汇储备(2006.2)投向了美国国债市场。


 


  随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的成立,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投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来自中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予以购买,注入中投公司。中投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外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为主开展多元投资,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从中投公司的最初运作可以看出,美国是其境外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在中投公司正是成立前,尚被称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中投公司进行的首笔投资,就是以30亿美元购买了美国黑石集团部分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而成立之后,中投公司对摩根士丹利的投资使其最终持有这家华尔街投行最多9.9%的股份。


  小结:在连接两国产业的机制中,金融机制与贸易和投资机制可以直接作用到某产业不同,金融机制更多的在宏观层面起作用,即通过金融渠道,两国之间宏观经济相互联系加强,而不直接表现在某个产业上,但是宏观经济联系紧密,总要传导到牛微观层面的。从这个层面来看,金融机制对两国产业的连接起着间接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之间资金的流向和形式特点明显,美国的资金多以直接投资形式进入中国,形成资本,使美国企业得以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巨大机遇,也成为美国企业海外经营巨额收益的源泉;中国的资金多以国家外汇储备或主权基金形式进入美国的债券市场,收益率较低,而且受美国经济和美元波动的影响。


四、经济周期与中美产业互补性


  有研究将经济周期也视作连接两国经济和产业的机制之一。但是,从产业关联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将经济周期视作考察产业关联度水平的一个后置性指标更为适合。两个经济体之间经济连接越紧密、产业关联度越高,经济的同周期性越强。这种关系反过来并不一定成立,即经济周期同步性低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关联度低。


  关于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问题,国内已有专家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秦宛顺,靳云汇,卜永祥,2002年)。该研究报告显示,中美周期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5,因而判断两国经济周期的联系为弱相关关系。


 


  鉴于上述分析过于宏观,我们对1997——2004年的中国和美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了线性分析,以期更好地反映本研究的中观性质。之所以选择1997年之后的数据,是因为中国此时的开放程度较高,与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如下图所示,X和Y分别代表美国和中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国产业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小结:正如前面所强调的,中美经济周期之间弱的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两国产业的关联度低。而且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宏观经济指标,因此据此判断具体产业的关联度高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数据允许,今后可以尝试对某个具体产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来源:国研视点  20081027)


责任编辑:文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