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配额取消和美国零关税对我国鞋业出口影响
针对欧盟2005年1月1日起取消对我国鞋产品的出口配额的情况,欧盟内部正在酝酿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盟内的制鞋企业。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包括对进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进口国的调查一旦成立,就要对本国产品和行业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同时会对进口产品形成贸易壁垒。我国出口欧盟的鞋类产品价格比较便宜,一般一双皮鞋的价格在15——30美元,而欧洲皮鞋的价格是它的3——8倍,因此欧盟很多鞋类生产商将丧失竞争优势,尤其在意大利、西班牙、法等国的鞋类生产商更是感到了中国鞋咄咄逼人的攻势。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贸易商会公平贸易部负责人介绍,据欧盟律师传来的消息称,意大利是酝酿并申请提起调查的主要国家,此外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也明确表示支持。目前,欧盟方面正在审议、收集信息和数据,并正在做立案前的准备工作。由于欧盟鞋生产商数量较多,调查申请中有关行业支持率是最终决定是否立案的关键。而欧盟即将采取的措施很可能是反倾销或一般保障措施调查,涉及的鞋产品范围还未确定,但据意大利当地鞋生产商反映,由于皮鞋进口对欧盟威胁很大,估计皮鞋应在调查范围之中。
此外,面对即将到来的大量低档进口鞋,欧盟很可能将企业社会责任认证(SA8000)纳入到对生产企业的要求之列。目前我国鞋类产品与欧洲传统制鞋相比,最突出的反差就是劳动力成本,我国制鞋企业的人工成本大约每小时0.39美元,而意大利是11美元。温州一个普通制鞋企业工人的每月工资大约在800——1000元,只有西欧国家的1/10。此外,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环境保护的缺乏等,也是促使欧盟可能运用绿色标准等非贸易壁垒措施,阻止中国鞋类产品大量涌入的重要原因。
美国方面,今年8月底,沃尔玛、PaylessShoes等大型零售商组成的美国鞋业批发零售商协会来中国展开了一场零关税游说,其目的是获得中国企业与政府的支持,使中国皮鞋以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沃尔玛和PaylessShoes店中销售的鞋类产品80%以上为中国产品。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出口皮面皮鞋10.4亿双,出口金额53.6亿美元,其中美国就占了其中的60.6%。
美国制鞋业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耐克(NIKE)、康威(CONVERSE)等世界著名鞋制造商已逐渐从制造企业转型为贸易企业,以经营品牌为主。目前,在美国的鞋类市场中,由本国生产的产品只占5%,其余95%都依靠进口,因此进口鞋根本不会造成对美国相关行业的损害,也就不存在反倾销问题。但有关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鞋类特别是皮鞋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已经非常大,只要它不对中国、越南、印度等国实行歧视性关税,是否实行零关税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并无太大影响,相反却可能由于对等的零关税政策对我国高档鞋类进口产生冲击。
制鞋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鞋业生产能力过剩,出口企业数量过多,相当一部分制鞋企业,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普遍存在着短视的行为。一方面,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多以来样加工或以相互模仿、抄袭为主,很少投入必要的资金研究、开发产品,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搞系列的市场调查、分析等。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差等问题,致使出口档次提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而中低档市场也已面临越南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鞋类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一些出口企业不练内功,反而采取降价应对。一些新的出口企业为挤入国际市场,多以低价策略为先导,另外,“外商招标”压价成风也使得鞋价无法提高。在广交会上,中国企业自相残杀、恶性竞争,而外商从中渔利的显现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小,不注重产品的开发和质量,最终使中国鞋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摆脱不了低价路线。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针对企业如何面对出口障碍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企业了解、认识这方面问题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企业还根本没有意识到,更谈不上研究应对措施。
面对这种状况,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一些大型制鞋企业都呼吁采取应对措施迎接挑战。
第一,大力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档次。温州康奈集团副总经理陈增歆介绍说,目前欧洲一些先进企业,如意大利、法国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非常强,百人左右的企业年设计能力达到3000款。作为中国拥有“中国真皮领先鞋王”称号的龙头企业,康奈集团非常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该企业日前与国际著名鞋类认证机构SATRA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世界级的鞋类设计研发中心,将研究开发世界最新鞋类技术、工艺,并争取参与制定国际鞋类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等。其中,SATRA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认证,康奈集团负责投资1000万元建设该中心。目前康奈集团已拥有100多人的设计队伍,有6个设计室,年设计新产品能力已达5000个品种。
谈到我国鞋产品的技术水平,青岛双星进出口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双星集团目前建有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新产品、新材料,现已研究出包括纳米技术应用、防菌防臭新材料等新成果,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各类产品在国外大受欢迎。
第二、提高品牌意识,努力开拓市场。目前我国制鞋业大多数规模性企业产品质量已达标,但是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面对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明显处劣势。因此,我国制鞋业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中国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康奈集团为了树中国自己的品牌,2001年在法国巴黎开出海外第一家品牌专卖店,此后,康奈先后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开设了70多家品牌专卖店和专柜,并争取到2005年达到150家。双星集团也已在美国、欧洲、香港、中东、南非等地开设了办事处,积极推广双星品牌产品,逐步树立双星品牌形象。
当前世界制鞋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业内人士介绍,从世界制鞋行业来看,目前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是以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它们已脱离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实行品牌运作。它们普遍拥有全球领先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其能力甚至可以把握、控制行业变化节奏。
第二种是以英国克拉克(CLARKS),丹麦爱步(ECOO)、加拿大枫叶为代表的企业,它们拥有非常先进的设备,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以制造能力突出为特点。
第三种是以法国、意大利的高端企业为代表,它们拥有极强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产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像森达、康奈这样的领先企业,它们的制造水平可以说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齐肩,欠缺的只是品牌和产品设计能力,这也是中国制鞋企业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记者在广交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一些国际著名品牌企业开始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劳动力成本等优势,直接在中国境内加工生产品牌产品或者利用贴牌产品回销方式,进入高端产品市场,例如康奈集团为某欧洲品牌贴牌生产的产品,出口每双30美元,出口到欧洲后又返回北京,在大商场中出售,标价高达2800——3000元人民币。这些企业以国际品牌优势直接对我国自有品牌产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压力,这不仅影响中国品牌企业的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族产业的未来。
(来源:中国纺织网 20041101)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