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企业的订单状况恢复缓慢,而各种经营成本却在不断增加。
首先是“民工荒”引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在深圳,光是普工底薪,就从3年前的7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元,加班工资从4元每小时涨到6元每小时,对于拥有上千人的工厂来说,这无疑是一大笔额外的成本支出。”深圳金积嘉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外贸经理杨先生告诉记者,由此导致公司劳动力占总成本的比重上升了5%以上。
而原材料成本上涨亦步亦趋。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2月PPI同比上涨5.4%,高于市场预期。预计3月份PPI同比增长7.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比例更高。广州某鞋业公司总经理表示,劳动力成本高,可以采用购买自动化设备来弥补。原材料成本的幅度难以掌握,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而人民币升值与出口退税率,则是企业最大的利润影响力。
中国外贸鞋企的出路在何方?
在中国,鞋企绝大多数都是外贸出口型,OEM鞋企更不在少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2010年经济增长预测数据,亚洲发展中国家8.4%的GDP增长率,几乎是全球发达经济体的4倍,其中中国更是以10%的增速处于领先位置。可是荣耀背后广大鞋企却已经感觉到危机重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往靠资源优势风光的时代已经没有了,所以鞋企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下面将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广大鞋企一起探寻未来发展的方向。
今年两会提出“绿色复苏:亚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但金融危机余波未散之际,亚洲的精英们联合起来瞻前顾后,对亚洲发展模式进行新一轮反思。
在某种程度上讲,从企业经营到商业共赢、从经济增长方式到模式创新、从区域合作到一体化发展,再造全新的亚洲,梦想似乎已经愈发清晰。
反思亚洲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而选择的竞争性战略:借助外来资金、承接西方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出口创汇、为本国经济积累资本。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也借鉴了这套亚洲模式,并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
但这种增长模式,从一开始就具有过度依赖外来资本的缺陷。1997年亚洲金融[3.050.00%]风暴期间,部分国家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银行和金融也濒临崩溃。自此之后,亚洲国家一边革除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弊病,一边也开始增加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目前亚洲各国的外汇储备总额已接近4万亿美元,增强了系统抗风险能力。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虽然也出现过本币贬值,但整个金融系统并未受到严重冲击,没有陷入货币危机之中。但欧美市场的全面萎缩,令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增长模式严重受损。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声疾呼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新格局之下,亚洲新兴工业国不得不反思:这种给亚洲带来多年荣耀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仍然具有可持续性?
实现全球经济平衡
尽管亚洲在这一轮危机中率先复苏,但一些弊端也同时暴露了出来。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对亚洲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出了质疑。亚洲新兴工业国的出口比例在过去10年间从35%提高到45%以上,而国内消费比例却在2008年下跌到45%的创纪录低谷。罗奇认为,亚洲要想在全球经济中承担领导角色,就必须降低对出口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内需市场谋求经济增长。
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习惯也开始悄然改变,以往习惯负债消费的美国人,已经开始提倡适度消费,美国储蓄率也一度接近5%。在未来3年到5年内,美国消费者需求的增速最多达到1995年到2007年间的一半。
削减贸易逆差、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业已成为奥巴马经济政策的重要诉求,为了缓解目前美国失业率9.7%的高位压力,他甚至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出口振兴计划。
这意味着危机过后,欧美消费市场可能已经不能像以往那样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国的增长动力,亚洲必须另谋出路。必须改变高出口、高外储、低消费的经济模式,抓住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性缺陷的良好时机,推进亚洲模式的改进和发展。使得亚洲进一步摆脱依赖性发展,真正成为增长的源泉、需求的源泉。
提倡区域合作借鉴
在欧美之外寻找新的出口市场,分散出口渠道,已经逐渐成为亚洲国家的普遍共识。
亚洲面临的切实议题是:如何使得目前的发展,从经济结构到增长方式,更加可持续、更加稳健;东盟、日本、美国如何平衡与在这一地区中迅速崛起的中国的关系;中国、日本和美国在该地区如何良性竞争。
而构建区域间共同市场的呼声,在这一轮危机中也愈加响亮。2009年的中、日、韩等国领导人会晤中,就已经多次讨论过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设想。
综上所述,鞋企在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应该逐步走向“绿色复苏”,转换经营思路,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的探寻新的思路,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来源:中国鞋网 20100409)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