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3年内全面开放商业零售市场的承诺,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数量和设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业在我国进入了加速扩张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零售巨头已经渗透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针对区域零售商的兼并、整合成为行业未来的趋势。
面对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不断跑马圈地,中国零售业如果不整合行业、出手接招,势必丧失金融危机带来的发展机遇。这绝非危言耸听。
表面上看,中国零售企业的店面不少,也不断在扩张发展之中,但显然没法与国外零售企业相媲美。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国内零售企业的利润率远低于外资零售企业。中国连锁百强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32%,即便销售额排名前十位,其净利润也仅为1.77%,而国外零售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已达2.22%。
中外零售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笔者认为,主要是国内零售企业在管理上还沿袭传统销售模式,供应链成本是其最大软肋,价格缺乏竞争优势。当前,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手段,零售业已进入转型期,经营粗放和营销的单一价格方式,已渐被国外零售业巨头所淘汰。同时,我国零售企业“千店一面”,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制约了商家的竞争能力。然而,去年以来,本土零售企业仍把大量资金、资源用于打价格战,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因大幅度促销和规模效益下降而变弱。
相比而言,外资零售企业对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的掌握,使其能对中国企业发起强大的冲击。沃尔玛对信息技术十分重视,甚至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用以监测运营成本;在营销方面,它不断推出自有品牌产品,甚至借力中国企业组织农民为其生产农产品,谋求掌控整个产业链条降低成本,这也是沃尔玛可以“天天低价”的原因。正如经济学家郎咸平所指出,“他们不是在开店, 而是在做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沃尔玛目前的战略“根本不是在门店里进行杀价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一起竞争”。
可见,外资零售企业之所以能多业态扩张,能在二三线城市布局,并购国内地方零售企业,关键在于它们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握。因此,国内零售企业不仅要在服务和管理上进行升级,摆脱过去那种纯粹的价格竞争路线,更要专注于管理上的完善,将资金投入到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店面装修等方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争夺将是一个新的战场,如果不去跟进,仍然热衷于价格战的低层次竞争中,中国零售业就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机遇。
责任编辑: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