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考察钢铁企业时强调,钢铁行业要发展,必须有大思路、新思路。这是钢铁行业和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重新审视钢铁发展的大思路尤为重要。
产业发展必须符合市场需求。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有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结构、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资产重组、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导向,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损失。
一、调整生产结构,必须以消费结构为基础。近几年,钢铁行业调整结构取得了重大进展,工艺装备和产品结构有很大改善,但在调整中,过度地追求越来越高的板带比和相应的装备大型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国国情和钢材消费结构,使板材产能远远超过消费需求。实际上,我国钢材消费结构有鲜明的特色,从2008年消费情况看,建筑业用钢占49.5%(其中长材占68%,板材占23%,管材占9%);机械、汽车、交通、五金、造船、家电等制造业用钢占41.1%;其他占9.4%。在各行业使用的钢材中,都有相对稳定的品种结构和板材与长材的匹配。从2008年板材的消费结构与生产结构比较:板材消费量占钢材总量的35.59%;而板材生产量占钢材总量的44.86%,生产量远远超过消费量。由于板材严重过剩,尽管热轧板卷平均成本比螺纹钢筋高180元/吨,而价格却低180元/吨,每吨钢材利润水平相差360元/吨,这是造成以生产板材为主的大型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技术改造,必须以提高质量、节能减排为基础。前几年,钢铁行业技术改造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忽视质量和环保。我国螺纹钢筋年产量达到1亿吨,但低档的占2/3,中档的占1/3,而抗震、耐高温、节材20%以上的高档钢筋极少。我国年产90多亿套轴承,用国产钢材与进口钢材生产的同牌号轴承相比,使用寿命平均相差3倍。我国生产的轿车,用钢量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由于钢材质量和性能较低,用钢行业靠增加钢材消耗保持产品性能。同时,我国钢铁工业90%是高炉——转炉工艺,用煤作燃料占能源消耗的80%,是C02排放大户。节能减排成为钢铁行业的第二条生死线。因此,钢铁行业技术改造和政策导向,必须从规模扩张转向提高钢材质量和使用寿命,使全社会实现“减量化”用钢。减少钢材单耗,是最重要的节能减排。
三、淘汰落后,必须以市场需求和环保标准为基础。什么是落后产能?目前是以单体装备大小判定先进与落后,没有科学、全面、规范的界定,因而使一些装备合理、产品适销、质量优良、环保达标的中小型企业,被判定为“落后产能”加以限制,实际上这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符合我国市场规律,很难淘汰。同时,由于对落后产能界定不全面、不具体,使一些真正落后的产能鱼目混珠,增加了淘汰的难度。
四、企业重组,必须以优势互补、提高资产效益为基础。实践证明,凡是以企业为主体,在政府推动下进行优势互补联合重组的企业,多数都取得了预期效果。而目前以省区为界组建钢铁大集团正在盛行,有的甚至把原来跨地区优化组合的企业拆解,纳入省内集团。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钢铁企业优化组合而不是形式上追求规模,是钢铁行业必须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五、进口铁矿石,必须以降低被垄断状态为基础。历年进口矿石价格谈判,无不以服从于国际三大矿业集团为代价,钢铁行业损失巨大。钢铁行业必须以新思路,研究有效利用国际矿石资源的新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方位、多渠道投资海外办矿,提高掌控国际资源比重,降低被垄断程度,以保持钢铁原料持续稳定合理供应。
责任编辑: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