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美凯龙紧握着方向盘,而副驾驶座上的投资人则像是位导航员,这使他们在这场竞赛中显得相对安全。
周末上午10点,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红星美凯龙江北店刚刚开门营业半小时,门口便开始拥堵,王伟一边为来的顾客很多而高兴,一边不得不排队寻找车位。到今年年底,作为红星美凯龙京沪西南区的总经理,他直接负责的店面数量将达到21家。
频繁改造为谁善变
北京北五环店又要改造?2010年7月初当这一消息首次对外公布时,诸多业内人士觉得纳闷:去年才开业的店不用这么着急吧。但5万多平方米的容量让王伟觉得顾客大老远来一趟,没有丰富的产品实在说不过去。于是改造上马,为了提升体验感,他们决定将原有卖场与旁边的一座旧楼联通起来,总建筑面积增至15万平方米,“空港式家居购物中心”也成了红星“开发”的新词。
在管理体制上这家店则将由原本的加盟店成为由红星自己控股,而各种“变”在王伟进京伊始已有体现。
2009年6月,按照红星总部的安排,王伟北上进京。当时北四环、东四环、西四环三家店正在运转,北五环店即将开业。几家店看下来,他觉得北京家居卖场所提供的服务已经跟不上顾客的消费需求,于是便向总部提出扩大店面的建议。获得批准后,北四环店内部被全部打掉,只剩外部空壳。东四环店则租下旁边美罗城的一部分。
而两个多月后,改造完成的北五环店将以新形象接受顾客的审视。走进去不迷茫、拥有共享空间是红星美凯龙对每家店面的基本要求,而新店达到这一要求的代价则是他们将付出比一般商场每平方米高出30%的装修费用。
卖场里的地方属性
所有连锁机构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更加优化店面软硬件设施,让顾客享受到周到的服务,下次购物时依然能够想起自己,通过美誉度塑造品牌。
不同于建筑面积在7、8万平方米左右的北京店,红星美凯龙在沪大多是超过25万平方米的超级大店,一个楼层的通道就有800米,总共6层的卖场逛下来,顾客需要走上4.8公里,这几乎会吓退所有热情的购物者。
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团队灵机一动,让卖场里跑起了小火车,公园也安置其中,到了周末还会有小矮人从天而降,这让整个购物过程充满乐趣,每隔60米设置的休息区也打消了人们的顾虑。
但听起来如此新奇的创意设施却只专属于上海人,红星美凯龙并没有要在北京的店面中安排如此吸引人的设施,这不禁让消费者奇怪。
“尽管两地都存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但人们对于工作与生活的看法并不相同。”王伟发现每当在上海想找几个经销商在休息日谈谈工作时,他们大多会提到已与家人另有安排。而到了北京情况则正相反,人们会为了工作放弃家庭时间。这让他觉得不能用同一种服务来面对不同地方的顾客。可见,这家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不单纯追求一种表面的热闹。
而同样是西南地区,红星在成都与重庆的分店也截然不同,跟前者小资情调的内部布局相比,重庆店则更硬朗一些。
于是一个个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高大白色建筑物,在统一外表下有了不同的内核。
投资人带来的礼物
今年5月8日上海浦东商场开业后,红星美凯龙在全国的店面数量已达66家。其中王伟主管的区域现有18家店,年底前即将开业的有成都二店、昆明店与曲靖店。重庆起步,接手上海,直通首都。2005年来到红星美凯龙后,王伟负责的区域紧跟总部扩张脚步。此前集团总裁车建新曾表示,今年预计红星美凯龙在全国各地店面数将达到80家。这样一来,王伟所负责的店面将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
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将触角伸得很远,与美国最大私募投资基金之一的华平投资集团不无关系。
继2007年向红星注资近2亿美元后,今年6月他们与中信产业基金、复星集团、渤海产业基金等联合向其注资26亿元,这让红星在加快脚步的同时开始关注风险管控。
“没有优越感,更多的是压力。”王伟对此体会颇深。面对投资人每一次细致的发问,需要自信,有时也倍受打击。“如果广告营销费节约了50万元,他们会问是媒体降价了还是真的不需要做?一旦增加也要问为什么。”慢慢地,他发现不断回答这些看起来并不需要的问题其实是难得的自省机会。
“投资不仅仅带来资金,也让企业的决策更加民主科学。首先控制风险,然后才是追求利益。”王伟提到,第二轮融资后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使公司更加透明。
这让红星美凯龙的扩张颇显硬气。而对于同行在“扩张”上的相互追随竞争,他认为“选择扩张战略的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经营能力有判断,其次了解宏观经济环境走向,最后才是观望一下竞争对手是如何做的。”
(来源:北京晚报 20100803)
责任编辑: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