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点总体不断下降,城乡消费差距也日益拉大,但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实施了“家电下乡”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但这些政策启动农村消费的效果有限,为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必须改变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使农民“有钱消费”;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有钱敢消费”,提高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和财政补贴的针对性,使农民“称心如意”的消费。
关键词:农村消费;政策体系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外贸出口遇到严峻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实施了4万亿元的巨额投资计划,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投资、消费、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加剧的经济背景下,考虑到投资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和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实现我国经济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的转变将是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战略的重要目标,而扩大消费将成为经济顺利转型的关键。截止2008年底,我国54.3%的农村人口消费了25.1%的最终居民消费支出,城乡消费水平比达到3.6。因此,启动农村消费又是我国扩大消费的关键。
一、我国农村消费的现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严峻挑战,1998年,我国买方市场出现,国民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为给“存量供给”寻找一个“存量需求”,实现市场的供需均衡,解决通货紧缩问题,启动农村消费提上日程,但收效不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依然逐步下降。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启动农村消费又成为政府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重要举措,但总体上,我国农村消费还是呈现了日益下降的态势。
(一)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下降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增加值中,农村消费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即为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贡献率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乘机即为农村消费对当年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年度之间波动比较大,这既有国民经济发展年度波动较大有关,也与农村消费年度之间波动有关。1978年——2008年,农村最终消费年度增长率最高的是1994年,增长率高达28.9%;而年度增长率最低的是1998年,增长率仅为0.51%。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1979——1985年之间,贡献率在30%以上;除1994年之外,1986年——2001年,贡献率在10%——30%之间;从2002年开始,贡献率降到10%以下。2008年,由于出口下滑,农村消费的贡献率略有反弹,比2007年增加0.7个百分点,但贡献率依然偏低。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受农村消费波动和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共同影响,但我国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也呈现出了下降态势,从2001开始,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基本都在1个百分点及以下。
(二)城乡消费差距总体呈扩大态势
城乡消费差距包括消费结构的差距,也包括消费规模的差距。消费结构的差异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反映,考虑到食品支出大多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总体会呈现下降态势,但城市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农村。200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为43.7,比城市高5.8个百分点。考虑到城乡消费人口数量的差异,城乡人均消费增速差值的变动趋势能大体反映城乡消费规模之间的差距。1991年——2008年,城市人均消费增速平均为12.94%,农村人均消费增速平均为11.51%,城市人均消费增速比农村高1.43个百分点。1991年,城乡人均消费额比值为3.01,2008年,该比值扩大到3.55,因此,总体上,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但1991年至今,城乡人均消费增速的差值是不断缩小的,最近两年农村人均消费增速均超过城市,城乡消费差距有所下降。从2004年开始,城乡人均消费额比值逐渐下降, 2004年——2008年,比值下降了0.13。城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差距缩小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有密切关系,也与政府最近几年比较重视启动农村市场消费有关,由此说明,政府最近几年启动农村消费的政策还是有成效的。
(三)农村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农村消费增长潜力指农村居民有购买能力,只是由于购买不方便、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种种原因,农村居民的潜在需求没有转变为有效需求。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居民的生存问题都已基本解决,城乡消费差距主要在耐用消费品方面,而农村的消费潜力也主要体现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由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较大,农村的潜在需求不能通过简单对比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距来反映,而必须在同一收入层次上进行比较。
农户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与城市相比,农民还存在生产性投入,因此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城乡居民的购买能力。200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760.6元,城镇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74.9元,中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95.6元,考虑到货币购买力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农村人均收入的购买力应该介于城镇低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之间。由表1可以看出,如果我国农村居民户均耐用品拥有量达到城市低收入户的拥有量,与2008年年产量相比,洗衣机增加量是年产量的1.7倍,电冰箱增加量是年产量的2倍,空调增加量是年产量的98%,移动电话增加量是年产量的15.5%,彩电增加量是年产量的36.8%,电脑增加量是年产量的38%。如果农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达到城市中低收入户的水平,耐用消费品需求增加量将更大。
总体上,我国农村消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潜力巨大等三个特点。但最近几年来,在政府启动农村市场的政策推动下,农村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升,农村人均消费增速开始超过城市,城乡消费差距扩大的态势开始有所缓解。
二、我国启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体系
消费受消费能力、市场供给产品、商品可及性、消费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启动农村消费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全方位、持久的政策扶持与刺激。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但与启动农村消费有关的政策主要有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等三个方面。
(一)实施“家电下乡”政策,拉动农村市场需求
据工信部统计,家电和电子信息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约为10%,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5%。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家电产品出口迅速下滑,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我国冰箱出口1250万台,同比下降13.8%;空调出口同比下降35%,洗衣机出口下降18.5%。为保证经济增长、缓解出口受阻压力,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用于“家电下乡”补贴,补贴率为最终销售价格的13%。2009年2月1日,家电下乡政策开始在全国推广。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9年10月31日,家电下乡企业共销售各种家电2788万台,销售额508亿元,其中冰箱1367万台,彩电579万台,手机113万部,洗衣机341万台,电脑(计算机)79万台,空调243万台。“家电下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降低了家电的农村市场销售价格,对拉动农村市场需求,缓解家电企业的产能过剩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在“二元”的社会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处于不健全、不完善的状态。2008年以来,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规模,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增长17.6%。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2009年选择10%的县(市、区、旗)即286个县进行试点(2008年底,我国有2859个县级区划数),平均每个省市有9个县进行试点,并确定了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标准。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也将达到每人每年100元,2010年开始,筹资水平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新农合补偿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在政府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村消费的后顾之忧开始松动,对刺激农民消费将产生长远性的积极影响。
(三)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与直接补贴两种方式,影响的主要是农民收入中的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部分。2009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1元和0.13元,按照2008年的产量计算,农民增收额为746亿元(2008年,我国小麦产量11246万吨,稻谷产量19190万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230亿元(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与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农资综合补贴)。两项合计农民收入共增加1976亿元,人均收入增加274元,户均收入增加1099元。按照2008年农民54.63%的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总收入)计算(2008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60.7元,人均总收入为6700.7元),农村消费可增加1080亿元,占2008年农村最终消费支出的3.97%。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对农民消费购买能力会产生直接影响,会在短期内对农村消费产生刺激作用。
总体上,除实施“家电下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业补贴之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工程”等众多工程都对刺激农村消费有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但启动农村消费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在“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战略下,全方位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改变农民消费观念,通过启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我国启动农村消费政策的未来展望
2008年以来,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启动农村消费的政策,对刺激内需、缓解产能过剩产生明显效果,但是,为了进一步启动农村市场,有些现有政策必须完善,而有些未出台的政策必须尽快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启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体系应着重从外出务工环境、社会保障制度、有效供给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完善。
(一)改变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使农民“有钱消费”
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会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通过提高财政补贴增加农民收入,会受到政府财政实力的制约,都具有不可持续性。目前,加快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可持续性措施。2008年,农民纯收入增加620.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257.5元,占农民纯收入增加额的41.5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241.9元,占39%;财产性收入增加19.9元,占3.2%;转移性收入增加100.9元,占16.3%。工资性收入已经拉动农民纯收入增长的第一动力,如何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的关键。而我国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并没有带来城乡工资差距的均等化,相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内部本地职工与外来职工的工资差距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城乡政策是从城市利益出发制定的。因此,改变由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是使农民“有钱消费”的关键。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有钱敢消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情况与农民消费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据民政部反映,农村家庭每增加一个有保障的人口,家庭消费支出将增加483元。在政府大力投资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有所完善,但总体依然比较落后。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调查,目前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共6000万人,仅占2008年农村人口的8.32%,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约为月人均80元,不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1/10。在“农村低保”方面,还尚未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只有49元。新农合虽然农民参与率达到90%左右,但现有研究对此评价并不高,有调查显示农户对新农合能否解决家庭的医疗问题表示悲观。无论与国外相比还是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已成目前制约农民消费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三)提高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和补贴的针对性,使农民“称心如意”的消费
我国启动农村消费,必须从供需互动的角度综合考虑,只有根据农民的需求偏好提供合适的商品,才能打开农村市场,刺激农民消费。目前,很少企业真正从研发环节就开始关注农民需求,有针对性的生产在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部分企业甚至将农村市场当作“滞销产品”、“库存商品”的处理场所,农村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农民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政府对下乡商品的补贴政策,具体补贴品种的选择也不是完全从农民需求角度确定的,部分是从产能过剩、出口受阻角度选择的,目前“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预期拉动1500亿元的目标相差甚远,除补贴手续繁琐、产品限价较低外,产品补贴种类的选择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统一选择的补贴产品,不一定符合全国农村各地居民的消费偏好。企业提高农村市场商品供给的“有效性”和政府提高补贴商品的“针对性”将是未来启动农村市场的主要政策取向。
责任编辑: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