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药企业的困境与突围

    2008年4月中旬,中国第一支海外中药股同济堂宣布即将退市,这家企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不到一年。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显然意味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中药产业至今没能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中国的中药产业仍然在低谷徘徊。


  不过,整体的不景气之下,仍有众多的中药企业在锲而不舍地谋求困境突围,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本刊策划的此次《中药突围》的商业主题,希冀能对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中国的中药企业有所借鉴。


  中医中药又一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2008年4月16日,由卫生部、科技部等22个部委共同主办的旨在推广中国中医中药文化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再次拉开帷幕。


  不可否认,在西药领域不断遭遇到来自国际跨国医药企业的专利困扰的情况下,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代表的中医正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界的关注。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代表表示,中国医药业能否崛起,只能看中药的发展态势而定,因为在西药领域,西方跨国企业已经建立了足够强大的技术和专利壁垒。


内忧外患


  不过,被国人寄予厚望了的中药产业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强大。


  2008年4月中旬,几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作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药制造企业,贵州同济堂宣布将回收所有流通股份。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同济堂将在不远的将来退出纽约股市,此时距其上市时间还不到一年。


  主流的观点认为,号称中国中医海外第一股的同济堂的退市说明了中国的中药产业并没有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事实承认。


  可以说明这一观点的还有一组来自海关的数据。该数据显示,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亚洲一直都是中国中药出口的重要基地,占我国中药进出口总额的65.7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80%的中药都是以保健品和食品而并非药品的身份出口。


  天津中新药业(10.56,0.42,4.14%,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表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拦路虎。中西医是基于东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自然与西药有着巨大差别。西药化学成分少,可精确检测其成分含量,但中药以复方配伍为主要特点,产品中有成百上千种化学成分,不可能测定其所有化学成分的含量,而这恰是中药出口的巨大障碍。虽然植物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但仍遵照西药标准,与成分复杂的中药有着本质不同。


  文化差异表现在操作层面,就是各国药政部门政策法规的限制。中药如果作为药品进入欧美国家大多需要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及欧盟相关机构的认证,但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因为他们的认证标准是按照西药制定的。此外,对重金属、二氧化硫等含量的要求也阻碍着中药出口。例如,使用了朱砂的中药产品不可避免的含有重金属,中医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国外却不接受。


  外患之下,中药产业的内忧也不断。作为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在中药辉煌时期,我国曾有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但是近期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这些迹象显示出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中药行业还未从低谷中脱身。


榜样的力量


  不过,中药整体的不景气并不能抹杀众多有志于中药产业振兴的企业和企业家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而这些企业则就是《小康•财智》本期重点报道和宣传的对象,即便和西方跨国药企相比,它们到目前为止,仍显稚嫩。


  同仁堂(25.30,——0.68,——2.62%,吧)等传统老字号品牌,便是充分运用了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一优势,通过大力挖掘祖先遗留下来的古老药方,并在此基础上做二次乃至多次开发,并最终以中药的名义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加入这一阵营的也还有1978年才成立的宛西制药。在接受《小康•财智》的记者采访时,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无不骄傲地表示,宛西这家县办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缘于1999年收购了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南阳仲景制药厂,“这10年当中,我们启用‘仲景’品牌、张仲景文化、生产仲景方剂、生产仲景经方名药,使我们企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知名企业。”


  同样作为老字号的东阿阿胶则把触角伸向了海外。利用日韩及东南亚一带华人居多,更加容易认可中国和中药文化的优势,东阿阿胶依靠祖先流传下来的中药老字号的声誉,大力扩展东南亚市场,也业绩不俗。


  更为大胆的做法来自云南白药(31.39,——0.57,——1.78%,吧)集团。在通过不断变换云南白药散剂的载体而衍生出类似于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喷雾剂、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胶囊等一系列产品满足不同人群在不同时候的需求之后,云南白药集团把中药产业延伸的触角伸向了日化产业,依托高科技技术提炼出来的云南白药活性成分这一核心物质,分别以牙膏和面膜为载体进入了市场更为广阔的牙膏和彩妆领域。短短三年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就突破了6亿元,并被高露洁和佳洁士列为重要竞争对手。


  神威药业的发展则告诉我们,即便中药品牌没有很漫长的历史积累,只要扎扎实实提高产品质量、致力于稳定产品疗效,那么,这个品牌一样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校办企业直到1992年才开始转型做中药,原因非常明了:相比西药领域竞争对手实力太强,中药制造企业的规模也普遍偏小,市场竞争程度远低于西药,这样“神威就更容易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结果,15年之后,神威由中药行业的小字辈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现代中药集团,现代中药注射剂、软胶囊、颗粒剂雄踞国内产销龙头,位列全国中药行业五强企业。李振江成功了,更多的则是对于质量的执著。


  其实,它们并不是成功道路上的“孤独者”,和它们一样取得成就的中药企业还有很多,比如九芝堂(13.52,——0.34,——2.45%,吧)、汇仁药业、江中制药等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比它们还成功的中药企业也不少,比如天士力(17.57,——0.20,——1.13%,吧)就是目前国际化道路上最为成功的中药企业,它突破了中西药文化的界限,把出口的触角伸向了美国和西欧。


同仁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宛西制药、神威药业,这些企业的成功告诉我们,不论企业品牌是悠久还是短暂,也不论发展的难度是高还是低,只要能够认可中药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传统中药文化与现代中药技术相结合,不断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那么,你的企业就可以和在别的行业一样,在中药领域继续取得成功。


  或许有人会怀疑中药创新的门槛,毕竟无论是云南白药还是东阿阿胶,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但神威药业此前只是一家中学的校办工厂,宛西制药则起步于一家在当时并不符合办厂条件的县办企业。难道还有比这更低的门槛吗?


  神威和宛西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您的企业呢,做好中药突围的准备了吗?


神威药业: 质量魔方


    日前,神威药业通过香港交易所发布了2007年业绩公告。公告称,2007年该公司销售额达10.13亿元,比2006年上升20.4%,利润则同比增长了47.3%。


  神威的快速增长并非偶然。此前,凭借2002〜2004年平均每年超过130%的销售额的成长速度,神威曾经入选2005年中国成长企业百强。


  凭借良好的销售和利润业绩及成长性,神威药业在2007年再次成为了香港上市的医药股中的明星,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入选“福布斯亚洲2007最佳企业”的医药企业。


  “神威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神威人突破传统,敢于创新的精神。”在位于石家庄栾城的神威总部接受《小康•财智》采访时,神威药业总经理李振江表示。


转型中药


  你不会想到今天硕果累累的神威却起步于一家校办工厂,曾经由于管理落后和质量问题濒临破产。直到1984年9月,28岁的李振江临危受命,才改变了工厂的命运。


  然而,在大家都认为神威的日子过得日益富足之时,李振江却在1992年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和不理解的决定:放弃西药生产,由西药生产商向中药制造商转型。


  “这并不是拍脑子,而是根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医药发展趋势深思熟虑的结果。”李振江说。


  在李振江看来,医药行业存在一个怪圈:“三多三少”。即:西药企业多,中药企业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传统中药多,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少。当时西药领域因为厂家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对于生产西药的神威来说虽然自身的规模也不小,但是放在整个医药行业,神威就没有什么特别优势了。


  “而且,中国的企业在西药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知识产权,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呼声很高。”李振江由此预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缺乏知识产权的中国本土西药企业会“吃亏”。


  “中药领域就不一样了。”李振江向《小康•财智》解释说,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的中药在治疗方面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相比西药,中药对人体的副作用非常小,最重要的是,“制造中药,将会积累很多的知识产权,可以将中国的国粹发扬光大,这应该是每个医药企业的责任”。李振江对中国的中药充满了无比信心。


  另外,从竞争环境上来说,中药制造企业的规模也普遍偏小,市场竞争程度远低于西药。李振江承认神威转型中药市场与当时神威的规模有限也有很大关系,这样,“神威就更容易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就这样,在李振江的带领下,神威在顺境的1992年,主动转型。


工艺创新


  众所周知,虽然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著作和药方。但古老不变的炮制、煎熬方式,难以下咽的大药丸、苦药汤,味苦难服,见效慢,让国人对中药只停留在草根、树叶或是丸散膏丹之类的认识上,“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敬而远之。


  如何把中药变得和西药一样精致,疗效和西药一样稳定,就成为了李振江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为此,神威从引入现代科技入手,在中药的制造工艺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将软胶囊、注射液、颗粒剂等现代剂型引入中药生产,实现了中药西化,使神威产品达到了“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现代标准。


  神威把传统的大蜜丸变成浓缩丸,服用量不及蜜丸的1/5;为照顾不同患者需要,将有糖颗粒用先进的喷雾干燥技术制成无糖颗粒;传统的藿香正气水疗效显著,但含有大量酒精,又苦又辣,让人望而生畏,神威就通过中药浓缩工艺将苦口的药液用明胶包裹,制成软胶囊;神威还创造性地开展中药注射液生产研究,经过大量技术攻关,把传统中药安宫牛黄丸研制成清开灵注射液,改口服为静脉输液,适应症更广,消除了中药见效慢的错误意识,被称为中药抗生素。


  在生产上,神威采用动态逆流提取、喷雾干燥、超临界萃取等国际最新工艺技术,实现了从中药原料到目标产品的全过程自动控制,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超微滤膜技术、先进的配制设备和洗烘灌封联动生产线,解决了现代中药注射液大规模生产难题。神威现代中药提取及注射液车间因此被国家认定为中药提取制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质量保障


  在运用现代工艺对中药进行创新的同时,神威对质量的意识也一点儿都不含糊。“从建厂那天起,我就一直把质量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一直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李振江多次强调神威的质量观。


  为了使神威的产品 “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神威在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和流程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神威在中药提取这一关键环节上,一改过去单纯靠人工判断、手工操作、水煮醇提、规模不能扩大的落后状况,在国内率先采用工业集成和自动控制技术,将多种领先工艺组合运用到中药提取、浓缩、纯化过程中,提高中药提取的精度和纯度,这一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中药制剂先进工艺集成及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在中药提取方式上,神威公司投资300万元,上马了一套自动化中药动态提取生产线。这是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中药生产实际设计制造的,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等特点,自投料到出浸膏,整个提取过程均在全密闭不锈钢容器中进行,可完全满足中药注射剂生产的需要。


  作为医药企业,每道工序至关重要。有资料显示,80%的质量事故是由人工操作不慎造成的。为此,在神威药业的软胶囊车间里,又出现了从德国引进的先进包装生产线,实现了输瓶、输粒、旋盖、贴标到打批号、封口、塑封的全线自动化生产。


  “神威从中药的种植、提取、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都分别通过了GAP、GRP、GMP、GSP等国家部门的相关强制认证。”李振江骄傲地对《小康•财智》表示。


  李振江说,老祖宗留下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神威一直都被奉为座右铭。


  “追求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制药(9.83,——0.18,——1.80%,吧)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创新与质量管理并重,创立一流的现代中药品牌,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专业中药制造商,是神威的追求目标。”李振江总结道。


  正是这样的精神,使神威经过短暂15年的发展,就由中药行业的小字辈发展成为国内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现代中药集团,现代中药注射剂、软胶囊、颗粒剂雄踞国内产销龙头,位列全国中药行业五强企业.


  突围路径:通过中药现代化不断强化中药质量诉求。这类企业还有:九芝堂(13.52,——0.34,——2.45%,吧)、羚锐制药等。此类企业一般建立时间都不长,由于没有历史包袱,更愿意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


宛西制药: 文化的“钱景”


  绵延八百里的河南伏牛山中,生长着《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500多种中的1300余种中药材,这里被誉为中国中药的“天然药库”。


  南阳医圣祠,中华医圣张仲景就长眠在这座古朴素雅的汉风院落里。农历正月十八日,是张仲景诞生的日子。这一天,医圣祠里香烟缭绕,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人们,在这里缅怀医圣,祈福安康。


  1978年,就在距医圣祠不远的南阳西峡,河南宛西制药(简称宛西制药)悄然诞生。经过30年的发展,其在企业品牌和文化的成功做法,被国内医药界誉为“宛西制药文化现象”。


  2008年4月21日,《小康•财智》记者在宛西制药仲景会馆见到了创造“宛西制药文化现象”的带头人—孙耀志。一如淳朴的农人,一双厚实的大手,身材高大,宽额浓眉,目光中充满笑意。穿着不经意的米黄色休闲西服,蓝色牛仔裤,显得如此自在不羁。


凝重的使命


  “张仲景创立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医药文化活的灵魂,仲景学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仲景经方同样是祖国医学的资源宝库。作为医圣故里的中药企业,继承和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是宛西制药不可推卸的责任。”孙耀志如是说。


  在宛西制药,随处都可感受到浓厚的中药文化气息。在南阳宛西制药总部研发中心的外墙上,一组张仲景紫铜浮雕赫然在目;在位于西峡药厂充满人文气息的仲景文化广场上,矗立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医圣张仲景及历代名医的雕塑;还有医圣山、仲景百草园......


  据了解,从1999年花808万元收购南阳仲景制药厂,到2001年启用“仲景”品牌以来,累计对“仲景”品牌宣传的直接投入已超过5亿元,而现在它的品牌价值已超过27亿元。孙耀志告诉《小康•财智》:“最关键的不仅仅是这个品牌在市场流通上的意义,而是包括它的自然含量和人文价值。”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医药文化,宛西制药从2002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届“张仲景医药节”;全程参与历时三年由国家22个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出资500万元在10家中医药大学设立“张仲景奖学金助学金”......


  正如孙耀志所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国粹,仲景的学术思想及其深厚的文化不仅属于宛西制药,更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依托医圣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塑造真正的民族品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指出:“宛西制药研究仲景学术思想,我觉得是抓住了根本。”


  宛西制药依托医圣这个南阳独有的人文资源,通过传承仲景文化,培育仲景品牌,使企业迅速壮大,“仲景”牌系列中成药产品畅销全国,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仲景”品牌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品牌,并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品牌500强”。2006年初“仲景”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宛西制药“做百年企业,树百年品牌”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伏牛山地道的中药材资源和张仲景文化品牌,为宛西制药插上了两只腾飞的翅膀。然而,大自然和老祖宗的慷慨馈赠,在孙耀志眼里,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丰富资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张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到了今天,依然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医学专著,更是后来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如何使用现代化制药手段,为古老的中药注入新的活力,一直是困扰中药企业的难题。


  孙耀志认为,要振兴中药,把中药这个传统的产业做成国际化产业,必须要利用现代医药理论和科学技术对传统方剂进行完善,使它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使中药走向现代化。在他看来,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涉及方法、标准和工程技术等问题,而关键在于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药材好,药才好。”孙耀志认为,第一车间不是生产车间而是药材基地,我国中药产业之所以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药材种植不规范,其直接后果就是中药材质量不高,导致中成药质量不稳定或疗效不确切。因此,从源头做起,才能把好药品质量关。


  宛西制药依托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这一“天然药库”,先后投资8000万元在豫、鄂、皖、闽四省地道药材原产地建立了六大药材生产基地,保证药材质量,并通过国家GAP认证。并投入4000多万元,建起“仲景百草园”,目的就是为了留存这些“地道”药材。


  不仅如此,宛西制药在继承、立足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仲景百草园中建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在南阳市区建立了研发大楼,以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载体,建立了国内一流的中药研究实验室。其中开发出的“天智颗粒”填补了国内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空白。与30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引进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高速离心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


  建成国内第一条年产达20亿元的中药浓缩丸全自动生产线,这条现代化生产线集多种创新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手段于一身,将地道药材的精华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制药(9.83,——0.18,——1.80%,吧)理念浓缩在一粒粒重约0.18克的小药丸中,实现了中药浓缩丸全自动连线生产的划时代革命。


  与此同时,向下游医院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成为孙耀志最新的规划,把张仲景文化做到张仲景产业,“最终形成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科技、中药医疗养生的健康产业链。继承发展中国中药遗产,利用大自然馈赠的地道中药材和中药现代科技,打造一支承载人类健康的方舟。”孙耀志表示。


  宛西制药通过对以“医圣”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的复兴追求,大打“仲景文化”组合拳,走出了一条现代条件下的中医药文化兴盛之路。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复兴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突围路径:深度挖掘传统中药文化内涵。>>>这类企业还有:同仁堂(25.30,——0.68,——2.62%,吧)、奇正藏药等。此类企业一般以老字号居多,或自身品牌历史悠久,或企业所在地背靠悠久的中药文化。


云南白药(31.39,——0.57,——1.78%,吧): 从中药到日化


  2008年4月下旬,云南白药高调宣布其已经与日本Maleave化妆品株式会社成功签订化妆品技术转让协议,这标志着云南白药即将进入彩妆领域的消息已经由传言变成了现实。届时,云南白药将推出面膜等彩妆产品。


  作为中国中药领域的标志性企业,云南白药并不是第一次脱离中药领域,进入日化产业。早在三年前,云南白药就高调进入牙膏领域,并在短期内把云南白药牙膏从零做到了如今的6个亿之巨。


  如同三年前一样,云南白药此举也遭到了来自行业内外的诸多人士的质疑和批评,认为,这样的做法很有可能会淡化其在中药领域的权威性。但是云南白药董事长兼总裁王明辉却认为:不断扩张云南白药的用途,正是为了更好发扬光大云南白药这一传统中药影响力的举措。


开发新用途


  “一年一个新白药”,王明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云南白药将在坚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核心技术、产品主体地位不能变”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围绕止血这一核心功能,从广度和深度来扩大产品群,推动云南白药的一系列产品创新。


  从目前来看,云南白药能取得如此佳绩,也与云南白药多年来构建的多样化的产品集群密不可分。


  1999年以前,云南白药基本上都以原有的散剂为主,虽然疗效显著,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产品结构单一,云南白药利润也非常有限。


  而且,作为散剂包装难以充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致使云南白药的市场扩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仅仅局限于伤口止血。


  如此单一的用途显然并没能充分地发挥云南白药的功效。根据现代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除了作为我国传统治疗跌打损伤,祛淤止血的良药,具有活血散淤、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外,云南白药对于治疗小儿秋季腹泻、褥疮、口腔溃疡、冻疮、带状疱疹、血栓性外痔、输液后静脉炎、脓疱疮等众多常见病和多发病都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因此,民间盛传“云南白药治百病”。


  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不同用途的新产品,不断丰富云南白药的生产线,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也就成为了云南白药复兴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云南白药集团实施产品立体化战略先后开发出胶囊剂、酉丁剂、硬膏剂、气雾剂、创可贴等新剂型,使云南白药的内服和外用更加高效、方便、快捷,更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宫血宁胶囊是云南白药集团独家产品,主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症、大小产后宫缩不良,盆腔炎、宫内膜炎及避孕措施所致出血, 是妇科止血、消炎的有效药物。由于该产品定位清晰且患群稳定,销售额呈稳定增长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云南白药集团的第二大产品。


  2001年3月,云南白药集团投资500万元成立上海透皮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膏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自上市起云南白药创可贴就保持着凌厉的攻势,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稳稳坐上创可贴市场的第二把交椅,对创可贴大王邦迪构成巨大冲击。云南白药膏则是在云南白药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它借助膏剂穿透皮肤能力强的特点,进一步突出云南白药镇痛消肿、活血散淤的功效,市场前景令人憧憬。


  另外,云南白药配合云南白药气雾剂等外用药的市场反响也都非常不错,云南白药气雾剂更是成为公司一个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不难看出,云南白药集团实施产品战略时充分突出了患者使用药物的方便性,将内服和外用制剂相辅相成,构成了自己一套立体的产品体系。


进入新领域


  云南白药集团显然并不满足于在传统中药市场上的修补性产品开发。


  2003年,在云南白药股东大会上,一个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得以通过,内容就是“在营业范围内增加食品、日化用品内容”。就在当年底,云南白药就研发出了牙膏,并积极筹划上市。


  中药企业做牙膏?云南白药的离奇做法立刻招来了来自媒体和专业人士的不断质疑。


  不过,王明辉却并不为所动。这一年,王明辉提出了“稳中央,突两翼”的思路,而云南白药牙膏便是其中“一翼”。为此,集团特成立了“健康产品事业部”。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心,王明辉其实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药品的采购越来越趋向于政府主导,且政府采购也正在由过去的小量、多次改为大量、少次。医药市场的流通链正在发生变化,原来的社保以市为单位,每季度或半年度招标,但现在开始出现以省为单位,以年度为单位的招标。在此大背景下,药品降价正在成为大势所趋。这对于云南白药这样的医药企业,并不是好事。


  对于云南白药而言,随着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云南白药已经能够做到应用高分子提取技术来提取云南白药活性成分。依靠白药在中药领域的奇特疗效,切入中药以外的领域,显然就成为了云南白药集团突围中药的一条捷径。


  正如王明辉所言,对于云南白药而言,无论进入哪个领域,产品只是一个载体,其中所蕴涵的白药活性成分及其所具备的独特功效才是云南白药的真实卖点。


  这其中,云南白药把突围的第一站押在了牙膏领域。实验证明,含有云南白药活性成分的牙膏完全超越传统牙膏,不仅仅清洁牙齿,更重要的是对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口腔问题有显著效果,长期使用能有效全面保健口腔。


  这显然是一个新的市场。长期以来,我国牙周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有效的防治牙周疾病的产品。而此前,无论是外资的佳洁士和高露洁,还是本土的牙膏品牌,无一例外都把品牌诉求放在了“防止蛀牙”、“口气清新”、“盐白”等上。定位于保健品而非日化,云南白药牙膏的防止牙龈出血的功能性定位,与其他牙膏形成差异化竞争。


  于是乎,云南白药牙膏的成功也就有些顺理成章,2006年,云南白药牙膏销售额进入全国牙膏销售前5名,达到了3亿元;2007年,云南白药牙膏的销售额已经突破了6亿元,高露洁和佳洁士都已经把其列为了中国市场上最为主要的竞争对手。


  “未来的彩妆领域,云南白药面膜等产品也会和云南白药的特性相结合起来。”王明辉向记者憧憬说,“云南白药的目标是要做中国彩妆第一品牌。”>>>突围路径:不断拉长中药产业链。>>>这类企业还有:同仁堂(25.30,——0.68,——2.62%,吧)。此类企业多在中药领域建立起了超强的号召力。目前而言,这一方法并不适合大部分中药企业。


东阿阿胶: 破冰国际化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阿阿胶)的掌门人秦玉峰,虽然依然忙碌,但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的疲惫,始终满面笑容。


  这也难怪,2008年4月初,通过马来西亚卫生部认可,支持东阿阿胶生产的海龙胶口服液在当地直销;主导产品“东阿”牌阿胶通过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东阿”品牌价值上升到30.05亿元;东阿阿胶传统制作技艺初步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近他本人还获得了“阿胶文化大使”、“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胶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殊荣。


  东阿阿胶是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前身为山东东阿阿胶厂,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第一家阿胶国营生产企业。1993年5月改组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圳上市,成为“绩优蓝筹股”。


  2008年4月23日,《小康•财智》来到坐落在“阿胶之乡”—山东东阿县县城的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见到了被誉为“阿胶少帅”的秦玉峰。


跳板日韩


  世界是平的,互联网的出现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同时也让全球化变成了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而东阿阿胶在海外的拓展流程,正成功地佐证和实践着这一论断。


  日本是较早涉足中医药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中医药是秦汉以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大约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医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医疗手段,其备受推崇的“汉方医药”与中医药一脉相承。


  据日本专家介绍,汉代大医药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著名验方阿胶黄连汤在日本应用非常普遍,用阿胶治疗月经不调、子宫出血、更年期障碍、糖尿病的方剂有30余种,日本研究机构还发现了阿胶抗肺癌的作用。


    东阿阿胶为了改变阿胶一直充当药材原料出口的局面,一方面加大阿胶等中药现代化研究,用现代医学药效学等手段揭示了阿胶补血止血、增强免疫力、抑止肿瘤等功效作用机理,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开展小分子肽实验证实,阿胶补血效果明显优于日本人常用的猪皮胶原和鱼胶原。


    “日本的检测手段、技术指标在国际上都是很高的。通过在日本、韩国产品上市,以此为跳板,从而进入欧美市场。”秦玉峰告诉《小康•财智》,“日韩文化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比较相近,便于推广。”


    “聚焦日韩、进军欧美”,成为东阿阿胶海外拓展的策略。


    2007年3月20日东阿阿胶改变了有史以来产品出口日本一直作为原料出口的状况,与日本健康资讯株式会社共同研制开发出以阿胶为主要原料的新一代系列保健品—桃花姬、壮健、龟鹿三仙汤,三个新产品均在日本加工制作,各项质量指标全部符合日本保健品的要求。海龙胶口服液、阿胶西洋参软胶囊在韩国实现批量出口,日韩销售猛增56.5倍,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通过日本进一步向欧美市场延伸,扩大东阿阿胶的全球市场份额及国际影响力。”东阿阿胶国际贸易总监孟宪清说。


    经过几年运作,国际市场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开发并初步占领了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并获准加拿大GMP认证,取得了中药产品出口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合法身份,领取了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目前,与韩国东牛堂合作开发护肤美容产品的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初步获取了相关临床数据。


再造一个东阿阿胶


    秦玉峰认为只有与高手过招,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从一开始实施国际化、全球化战略,东阿阿胶就致力于在全球市场的价值探索—不是单纯为研发而研发,而是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实现全球化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走出国门,而是在海外市场上实现品牌增值。可以说,这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国际化“设计”与实践,正是中国企业应该借鉴的经典案例。


    对于东阿阿胶今后的发展,秦玉峰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中药的发展正在启动和提速,中医药必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东阿阿胶已经构筑了新的发展蓝图,那就是在三五年内再造一个东阿阿胶,打造中国第一滋补品牌。”“少帅”秦玉峰以此明志。


    东阿阿胶依托自身的阿胶传统医药优势,在全球视野下的设计、制造、营销路线图,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并具备了随时整合全球优势资源的能力,才能在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建设一个强大的、世界级的品牌,而这正是东阿阿胶已经和正在成功实施的战略。


    然而,秦玉峰并不是没有烦恼,“中药三大宝,人参、鹿茸与阿胶”,而阿胶又以补而不偏被古代医药学家誉为圣药上品。也就是说,传统上人参、鹿茸与阿胶并列为滋补领域内的顶尖产品。但事实上,目前阿胶原料驴皮资源日渐萎缩,阿胶的价值也一直被低估。东阿阿胶虽然有8%的价格升幅,但没有达到理想水平。“阿胶的真正价值应该是现价的2倍左右”。随着近段时间一系列政策正在力挺中医药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阿胶要重新回到它真实的价值地位。”秦玉峰说。


    值得关注的是,东阿阿胶正在构筑下游包括分销、终端等营销网络建设。除传统药店、医院推广外,还将投资1亿元,在全国药店及超市建设不少于300家店中店和专柜。其中超市网络,很大一部分则借助于同属华润旗下的万佳。秦玉峰说,对再造一个现有规模的东阿阿胶,有着充足的信心。而实现这一目标时,阿胶保健品的规模和现有药品规模相当,至少保健品要达到6亿元的销售额。


    秦玉峰还表示,从来没放弃对同类企业的收购,只是对收购对象有所选择。至于资金,他认为不是问题,“即便不用此次融到的钱,公司还有4亿元的自有资金”。


    东阿阿胶的实践证明,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必须将自身的价值链扩张到海外,进行全球范围的营销并打造出自己的全球化品牌才能生存,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唯一出路。突围路径:大力拓展国际化。这类企业还有:天士力(17.57,——0.20,——1.13%,吧)制药、奇星药业、中新药业(10.56,0.42,4.14%,吧)等。此类企业一般都建立了完善的中药现代化生产与管理体系。


(来源:《小康•财智》  20080618)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