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山西中药,几时可成大产业?

    我省是传统中药大省,其产业却一度落寞,引人喟叹。2009年,我省获批成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曾经辉煌的山西中药再迎契机,让人心怀憧憬。


药材道地 资源赋存得天独厚


    山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生态环境独特,自古以来就是多种中药材的主要产出地。省内现有中药材1116种,其中植物药953种、动物药133种、矿物药30种,占《全国中药汇编》收载4000余种药材的25%。


    在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明显的药材被称为道地中药。山西是国内公认的道地中药主产地,药材品质好,自然蕴藏与人工种植产量大。全省有大宗药材67种,党参、黄芪、地黄、连翘、柴胡、黄芩、款冬花、远志、知母、酸枣仁、生地、山楂为盛产。其中黄芪年产量500万公斤,约占全国年需求量的近50%。还有谷物、小杂粮、红枣、醋等食疗农产品,均是山西的原生态资源,具有地域不可替代的品种优势。小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


    作为药材大省,山西中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产业历史悠久。炎帝神农氏在上党尝百草,春秋战国时扁鹊、明清时傅山为后世医家推崇。清代4大名药店之一,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的“广誉远”老字号更是享誉海内外。


    既有道地药材的资源优势,又有名店老号的金字招牌,山西中药的产业优势却并未凸显。2000年,我国药材产值74.2亿元,其中用于收购中草药材的金额高达47亿元,而我省全年药材产值不足1.3亿元。


砥砺10年  基地建设框架初成


    1998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当年,四川省即获批组建全国首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2001年,吉林、云南、贵州、江苏等8个省成为第二批基地省。而山西却因条件不达标而无法申报。


    痛定思痛,我省加快了中药现代化推进步伐,着力优化中药产业发展环境。2001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西省发展中医条例》,2003年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还将医药行业列入具有山西优势的7大产业之一,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支持体系,开展了一系列中药现代化与产业化开发项目,初步勾勒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本框架。2008年,山西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组成立,申报工作随即启动。2009年6月,科技部批复同意我省建立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目前,全省道地药材规模化生产已见成效,中药种植面积达620.3万亩,初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浑源黄芪、陵川党参、振东苦参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已通过国家认证。远志、连翘、柴胡等GAP基地正在建设。


    全省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医药工业企业127家,中成药12个剂型,生产能力19960吨,形成大同、太原、晋中、长治、运城、侯马等6个中药产业集群。


    在大品种培育方面,全省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中药品种有亚宝药业的丁桂儿脐贴、山西振东制药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山西太行药业的清开灵注射液。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品种有41个,500万元以上的59个。亚宝、太行、振东、华康、安特、广誉远、大宁堂等中药品牌已产生一定影响。


    全省有公立中医药科研机构9个,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132所,有18家中药生产企业设立了技术中心,中药现代制剂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头大身小产业优势尚待发掘


    “目前我省中药产业"头大身小"的局面并未扭转,中药深加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中药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非常小。2008年,四川省中药产值近400亿元,吉林省300亿元,广东省280亿元,而我省仅为40亿元左右。”山西中医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刘亚明教授分析了我省中药产业的薄弱环节。


    ——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程度低,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种植体系。全省虽有3家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但面临“北药”其他种植省区的挑战,如内蒙古的黄芪,甘肃的党参、柴胡,河北的黄芩、桔梗等,若不抓紧药材基地GAP建设,现有资源优势将一去不返。


    ——中药材资源保护性开发滞后,许多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野生中药材被严重破坏和浪费。有的地方甚至掠夺性采挖,一些濒危珍稀野生中药材亟待拯救。


    ——缺乏拉动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中药材以资源输出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山西产的中草药有超过70%的份额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江西樟树等国内“五大中药批发市场”销售,只有20%左右被省内及周边中药厂消化。全省至今没有一处颇具规模的中药材批发配送集散地。


    ——传承弱化,名老品牌保护意识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原制药厂堪称全国药业“四大家族”之一。大同、太谷、新绛、侯马等地的制药厂也颇有名气,成“北有大同利群,南有广州


    白云”之势。如今,太谷中药厂的牛黄安宫丸,新绛制药厂的婴儿素、婴儿安,太原中药厂的小儿葫芦散等,都已黯然失色。


    ——科研投入不足,名牌特色产品偏少。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远低于发达地区5%以上的水平。多年来现身市场的几乎都是老面孔,缺乏具有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忽视名优品种二次开发。真正具有山西特色的仅限定坤丹、龟龄集等少数传统经典中成药。


    ——加工技术水平低,宣传力度差。省外诸多药厂早已采用先进制剂工艺,我省一些中药厂却还靠老祖宗传下的手艺,经晾干、磨粉、蒸煮、制丸粗加工后,装入粗糙纸盒内。尽管真材实料且价格低廉,却难以分到市场的“一杯羹”。同样的老字号“六味地黄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是携带方便的小颗粒,一盒能卖到16元,而省城一家药厂的同类产品却只有不到8元钱。 “这些薄弱点有待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逐步消弭。”刘亚明说。


政府主导大中药产业前景广阔


    依据实施方案,从2009年到2013年,我省将建立和完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五体系一平台”,即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研究体系、现代中药原材料体系、现代中药生产制造体系、现代中药商贸流通体系、中药国际科技合作体系和中药现代化信息平台,将中药产业打造成山西的支柱产业。 “这其中蕴含了发展大中药产业的思路。大中药产业不仅涵盖狭义的中药农业、工业和商业,还包括中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农药、兽药和中药加工仪器设备等。我们急需用大眼光、从大市场的角度来谋划中药产业发展链条。”省政协副主席、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组副组长周然表示。


    “农民种一亩粮食收入不过几百元到1000元,种一亩中药材收入能翻几番。”刘亚明说,规划发展大中药产业,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医疗改革,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然,这离不开科技创新、政策保障和部门协作。”刘亚明建议,政府应把中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展中药农业、工业及相关产业的统一规划,加强部门间组织协调,出台更为积极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由政府牵头设立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中药生产、流通企业;组建中药产学研联盟,以项目为纽带,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各层次专门人才。


    2009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已达9000亿元。预计到2012年,全国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山西中药发展任重道远!


医药业将成山西经济新动力 


    今年(2010年)2月之前,山西很多医药行业人士,还在执著于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的研究。


    而日前国家科技部终于认定山西省为第20个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这个在山西省曾经辉煌的行业终于迎来新的加速发展契机,而联系到目前山西省正在大力开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省内的医药行业人士也将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武滨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表示,"长期看来,医药行业将成为山西省新的经济增长牵引,对于本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也将越来越大。"武滨也是全程参与申报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关键人士。


复兴之路开始


    计划经济时代,山西中药业在全国地位显赫,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然而近几年,山西在中药界的话语权却逐渐削弱。据之前的普查显示,山西共普查到1116种动植物和矿物药材。


    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大宗中药品种上,山西具备绝对的优势。全国中药大宗工业原料共60种,山西就有8种。


    据了解,当时山西中药业在全国可以排到第七位,但由于山西中药工业综合能力薄弱,以至于在国家选定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时,都未能入选。


    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西)基地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中,山西中药业发展的目标,"是以现有优势中药制药企业为基础,重点支持8个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20个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以上的企业,中药工业年销售总额达100亿元以上,使其成为带动现代中药工业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龙头。"一直以来,由于医药对山西GDP的贡献率较小,因此在资金支持上也同样微薄


    但在基地认定批复之后,将迎来省财政的支持,同时,韩处长表示,将对省里对医药、教育等的补贴资金进行支持,将之前分散的资金,进行统一配置规划,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随着基地的认定和批复,山西中药工业的复兴之路也由此开始 。这个规划是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相结合的规划,其中也是促进山西转型发展的规划。


(来源:陕西产业经济网  20100417)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