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总体状况及主要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按中国海关统计,1972年恢复邦交时双边贸易额仅有10.4亿美元,2005年达到1844.4亿美元,34年中增长184.4倍,占中国当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而2006年第一季度达到459.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增长之迅速可见一斑。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两国已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及相关要素的全面考察与分析,中日经贸关系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由“垂直互补型”向“水平竞争型”方向发展


  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这是由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产生不同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这一特征反映在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就是日本对华出口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主,而中国对日出口则以技术和附加值含量较低的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低端产品为主。这也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以垂直互补型为主、水平竞争型为辅。


  从动态变化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日贸易赖以发展的分工基础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在中国对日出口的商品结构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越来越显现出“水平竞争型”特点。中国从日本进口最大的变化是钢铁比重逐渐下降,同时一般机械和电器机械迅速上升;中国向日本出口最显著的变化是原料性产品和纺织品比重下降,同时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当然,目前在中国对日出口的高端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提供的。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增长带来的产业内、企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直接推动了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向“水平竞争型”转化。


  (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投资额仅为1400万美元,一直呈增长趋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于1997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出现剧烈波动,项目数到1999年减少至1167件,合同金额减少至25.9亿美元,而实际使用金额到2000年减少至29. 2亿美元。最近几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又开始显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按照中方统计,项目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20.62%、7.94%和19.79%,实际使用金额分别达到50.54亿美元、54.51亿美元和65.30亿美元。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带动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机器设备和主要零部件大规模向中国出口,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诱发出口效果”;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不断将主要的生产和经营基地向中国转移,导致日本国内市场所需的大量产品要通过从中国进口来满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逆进口效果”。中日双边贸易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形成了中日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


  (三)中日贸易依赖关系发生变化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日本经济停滞的背景下,中日贸易的依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3.5%扩大到2005年16.7%,而同期对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2.4%下降为13.0%。还可以从贸易密集度角度分析,贸易密集度是反映两国贸易依赖关系强弱的一个最重要指标。贸易密集度又可以分为出口密集度与进口密集度。其公式为:


  出口密集度=(A国对B国的出口额/A国的出口总额)/(B国进口总额/世界贸易中进口总额)


  进口密集度=(A国从B国的进口额/A国的进口总额)/(B国出口总额/世界贸易中出口总额)


  如果贸易密集度大于1,则表明两国的双边贸易关系比较紧密,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如果贸易密集度小于1,则表明两国的贸易关系还比较弱。贸易      密集度的绝对数值表明,中日双边的贸易关系一直处于极为密切的状态,两国的贸易依存关系非常强。表1贸易密集度的数值变化则表明,中日两国的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强,特别是近些年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密集度和中国对日本进口贸易密集度一直呈上升的态势。这实质上意味着中日双边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发生着明显变化,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相对提高,而中国对日贸易依存度相对下降,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增长已经成为其恢复经济景气的重要引擎之一。


  (四)中日贸易收支向中方逆差型转变


  按照中方统计口径,在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关系中早已呈现出双方在不同年份交互出现逆差的特点,而近年则形成中方逆差(日方顺差)不断扩大的特征。在2001年的中日贸易中,中方尚有顺差21.6亿美元,2002年则转为逆差50.3亿美元,2003、2004和2005年逆差扩大,分别为147.3亿美元、208.6亿美元及164.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2006年1—2月中国对日出口124.9亿美元,由日进口149.0亿美元,逆差已达24.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步入新阶段的中日贸易在收支关系上之所以朝着中方逆差型发展,主要是基于两大背景:一是中国加入WTO后,正在逐步履行市场开放承诺,而日本早已按照WTO的要求达到了较高的市场开放度,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潜力明显小于中国;二是中日双方经济增长差异导致了明显的进口扩张能力差异。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进口增长率也大大高于日本,这势必导致双方在吸纳对方进口商品的能力上也存有很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济增长态势差别导致的进口扩张能力的差异在未来还会持续下去,由此势必导致中日双边贸易收支关系继续朝着“中方逆差,日方顺差”的方向发展。


二、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日本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增强,贸易摩擦增多


  近年来,中日之间农产品、轻纺工业品贸易冲突加剧,关于海洋资源问题的对立与摩擦日益升温。由于日本国内经济长期低迷,需求严重不足,致使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实施贸易壁垒,阻止中国出口商品的强大攻势。


  日本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产业缺乏竞争力是日本针对中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战的直接原因,而不能归咎于从中国进口的增加。日本种种贸易保护措施,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均与世贸组织规则严重不符,是设置了地地道道的世贸组织所排斥的贸易壁垒,表明日本经济复苏艰难之时就是对其贸易伙伴实施贸易保护之际。


  (二)中日双方在进出口贸易额统计方法上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在贸易差额上的分歧主要源于双方统计方法上的差异,具体讲就是中日对香港转口贸易的统计不同。日本采用的是联合国的统计方法,其原则是进口以原产国(地区)为准,出口以运输抵达目的地为准。中国则采用进口以原产国(地区)为准,出口以最终目的国(地区)为准的原则。


  日本把经由香港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根据运输抵达目的地的原则,归入对香港出口的统计数据中,而不纳入对中国出口的统计之中。相反从中国经由香港进口到日本的产品按照原产国原则纳入从中国进口的统计中。其结果必然是从中国进口的统计数据如实反映了实际情况,而对中国的出口在统计上则少于实际出口数量。而中国却把日本经由香港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纳入日本对中国出口统计中,不算作是香港的出口。中日贸易统计口径的差异已经影响了两国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甚至引发贸易纠纷。


  (三)日本国内“中国经济威胁论”严重阻碍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使许多日本人失去了信心。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格外令人关注的大辩论,其中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是“威胁”,特别对日本的制造业构成严重“威胁”,已经引起日本产业的“空洞化”的论调甚为流行。“中国经济威胁论”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凸现,它与日本国内极右势力不谋而合,是中日贸易磨擦逐渐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影响到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比如,日本政府调整了对华ODA(政府开发援助)政策:2004年12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停止对华无偿援助,2006年以后,将不再新批对华无偿援助项目。同时,继续削减对华日元贷款金额,待无偿援助资金终止一定时间后,也将全面停止对华日元贷款的援助。日本政府的这一举措严重损害了中日经贸关系。


三、推进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客观公正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自由、平等与公正是世贸组织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基础上,世贸组织各成员国达成若干协议,形成诸多规则和国际惯例。作为世贸组织的新成员之一,中国应逐渐习惯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办事。在对待日本的保护贸易政策和与日本的贸易摩擦问题上,应主动采用并同时要求对方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措施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和摩擦。这不仅有可能得到世贸组织的支持和协助,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处理国际矛盾的水平和能力。


  (二)通过谈判与对话统一统计方法与口径


  不同的统计方法是导致中日两国在贸易差额上存在巨大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是诱发双边贸易摩擦的根源。想要从根本上消除因贸易统计差异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积极的双边贸易谈判和磋商予以解决,选择一致的统计方法或者对照两国统计的进口额而不是出口额,因为两国的进口额都较为准确地统计了从对方的进口情况。


  (三)日本应该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彻底转变观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国内的贸易与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和广阔,中国制度的透明性与政策运营的透明度都将进一步提高。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将会为它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其经济萎靡的压力。强有力的事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国内兴盛一时的“中国威胁论”让位于“中国市场论”,日本政府和商界今后应该进一步转变保守的观念,用更加科学、理性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日经贸关系的未来,要建立起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正确和客观认识。


  [参考文献]


  [1]原正行.全球化时代的日本经济[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王珏.中日贸易差额分歧与中日贸易摩擦[J].现代日本经济,2005,(3).


  [4]廉晓梅.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日本经济,2005,(5).


  [5]尚鸣.中日贸易依赖关系之新变[J].中国外资,2005,(2).


  [6]赵雪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日贸易关系浅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4,(2).


  [7]江瑞平.论新阶段中日贸易五大特征[J].日本学刊,2004,(4).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80906)

 

责任编辑:小峰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