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相对集中且区域差异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地缘政治的缓和、地理上的接近、产业结构及要素禀赋的互补使局部范围内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形成区域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东南亚成长三角带”、“东ASEAN经济圈”等,这种局部经济圈的出现决定了经济合作主体不再单纯是国家,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将成为这种合作的主体。各国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本地区与外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包括单独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加强国外同地方政府间的交流等等。
目前中日经济合作在中国主要集中于:
1、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又集中于辽宁省,辽宁省又集中于大连市。2004年三省对日出口中辽宁占83.6%,而大连就占19.2%,进口中辽宁占88.1%,大连占57.5%。
2、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山东、北京、天津和日本西部地区同处环渤海黄海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地理和经济发展优势,尤其山东是中国对日经贸和合作的前沿地带;九州位于日本列岛南部,与韩国和我国的黄海及东海隔海相望,是日本参与环黄海经济圈的主要区域,被看成是日本参与环黄海经济圈的前沿,所以目前山东与日本九州地区的经贸合作发展很快。
3、以上海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日本是上海的传统外贸市场,也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1992年浦东开发启动后,世界各国企业相继进入上海,上海由此迎来了外商投资的高峰期。日本对上海的投资, 继香港、美国之后排名第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合作的地域仍以沿海地区为主,但最近开始向内陆地区倾斜的趋势比较明显,如1991年日本对中国内陆地区的投资项目数仅占当年日本对华投资总项目数的5.8%,而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1.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三峡水利工程的兴修,以及现在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吸引日本企业纷纷去西部和东北考察,许多日本大企业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地设立了办事处,以获得更多的商机。今后日资企业很可能会以东部的合作企业和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对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
从日本来看,日本的西部地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来往密切,如中国和日本北海道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山东省与日本九州地区的经贸合作、山东与日本西部的经济合作等。所以说目前中日经济合作的地域比较集中,展望未来中日合作的领域则是非常广阔的。
二、中日贸易额不断加大
中日双边贸易真正始于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1972年中日双边贸易仅为10.38亿美元,1989年达到146.63亿美元,2000年更高达831.7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75倍,比1989年增长5.6倍。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贸易迅速增长,2000年摆脱了中日贸易自1996年以来的长期徘徊局面 。2000年双边贸易额达831.7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5.7%,中国对日出口达4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同时,中国从日本进口415.1美元,同比增长22.9%。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684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三、中日商品贸易结构变化显著
长期以来,我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1980年在我国对日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占75%,但自从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对日出口工业制成品有较快增长:1980年—1985年,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日本出口中的比重平均为24%,1986年便升至34.8%,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升至39.7%和47.1%,1992年则达到64.2%,我国对日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改观,到2004年工业制品又进一步上升到81.8%。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主要有四大类:钢材(占30%)、机械设备及交通运输车辆(占50%)、化工品(占8.3%)和轻纺产品(占9%左右)。近年来,这种进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但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增加,使得钢材、机械设备、汽车等进口幅度较大。
四、产业分工由“垂直”趋向“水平”变化
1、水平性产品差异化分工就是产品从附加值和技术水平来看,没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品牌、设计、质量、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差异化的分工,这种分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其他品牌的汽车,这样就形成了水平性产品差异化分工。
2、垂直性产品差异化是基于产品在附加值和技术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分工。在同一类产品中有高附加值产品、高功能产品、高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低功能产品和低级产品,这种差异化产品的国际交换就是垂直性产品差异化分工。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出口高附加值、高功能、高级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低附加值、低功能、低级产品。中日间的国际分工长期以来表现出典型的“垂直”特征,即从日本进口的商品绝大部分为工业制成品,而对日本出口的商品则主要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以及原料制成品。90年代以来,在一些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开始出现产业内贸易逐步增加的趋势,如机械器具是日本传统的比较优势产品,1995年——2004年期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年均增长10.9%,对日本的出口也同时增长18%,水平分工的程度有所提高。
总之,中国的经济发展、积极的外资政策和日本的对华投资,为两国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开展国际分工提供了保证,只要中日双边经济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两国国际分工格局也将出现更大的变化。
五、中日贸易平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按照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日贸易中,80年代各年度基本上是逆差,10年累计逆差312.8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累计贸易额的21.4%;90年代10年累计逆差减少到50亿美元,仅相当于同期贸易额的1.1%,说明中日贸易平衡在90年代得到了明显改善。2004年和2005年,中方顺差分别达到53亿美元和286亿美元,规模不及贸易总额的2.5%,应该说仍然保持了基本平衡的状态。
六、中日经济互补性强
1、在进出口商品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品和一般耐用消费品等,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比如中国作为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每年要从日本进口大量高级钢材,这意味着在高技术产品领域日本仍占优势,中国则在低技术产品领域占优势,两国只是在部分中等技术产品领域形成了竞争。有专家计算,在美国市场上中日对美出口中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比重大约只有16%。上面曾提到中日商品贸易结构变化显著,中国对日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增加,产业分工由“垂直”趋向“水平”。 据调查,日本在华投资中大约有73%的企业会将在中国国内的加工产品出口到本国市场,因此可以认为在中国对日出口中大约40—50%左右是由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完成的。
2、在投资领域: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这导致中日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日本企业扩大对华直接投资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这既有利于日本出口增加而对景气恢复作出贡献,也有利于中国扩大生产、就业和从日本导入先进技术。在华日资企业的产品大量返销日本,促进了中国价廉质优的纺织品与服装、机电类工业品的对日出口,这既有利于中国出口增加并对维持持续增长作贡献,又使日本的消费者获得实际的利益。
所以说中日经济互补性强,这是导致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来源:全科论文中心 20090617)
责任编辑: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