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

      编制和实施以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的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构建优势产业带,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规划的规划年限为2003年~2007年,展望至2010年。

 

第一章 农业资源及布局现状

 

一、自然资源

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向盆地边沿过渡的地带,幅员面积8.23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上分属川中纬向构造带、川黔南北构造带、川鄂湘黔隆褶带、大巴山弧构造带。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

重庆市位于北纬28°10′~32°13′之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降水充沛、水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8℃,无霜期325天~345天。年降水量1000mm1200mm,平均每亩耕地拥有降水资源600m32000m3,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具有丰富的秋季气候资源,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地区,10月上旬~中旬的气温可保持在18℃左右,为晚秋作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土壤肥沃出产丰富

全市拥有3821.36万亩耕地(市国土局1998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空间分布为: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区2125.88万亩,占55.63%(其中水田1129.86万亩,旱地996.02万亩,分别占全市水田和旱地总面积的65.96%47.24%)500m800m的低山区有水田412.95万亩,旱地577.6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92%。由此可以看出,水田的90.07%集中分布在800m以下的丘陵低山区,旱地的25.36%分布在800m以上的山区。

全市耕地土壤共有8类,其中水稻土1712.9万亩,占44.8%;紫色土1181.7万亩,占30.9%;黄壤547.9万亩,占土壤的14.3%。水稻土肥力水平高,且多分布于水热条件良好的丘陵低山区。紫色土多分布于500m以下的丘陵地区,是饲料(麦、玉、苕)、油料、果树、桑树、蔬菜等作物的主产区。黄壤集中分布在海拔800m1500m的中低山地区。

()立体农业地貌明显

全市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2.84%,丘陵占20.03%,缓丘平坝仅占7.13%。山地集中分布于东南部和东部,丘陵集中在西部,中部则为山丘交错地带,缓丘平坝零星分布于各次级河流沿岸的阶地及石灰岩地区的溶蚀盆地。

地势呈现东南高而西北低的特征。长江流经的地区为全市的低地,海拔73m180m,与东部、东南部山地的顶峰相差2000米左右。显著的立体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草地资源存量丰富

据草地资源调查,全市有草山草坡323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2874万亩,占幅员面积的23.3%,载畜量219万个黄牛单位。按类型划分,山地草甸草地27万亩,山地疏林草丛草地419万亩,山地灌丛草地666万亩,山地草丛草地1130万亩,农隙草地995万亩。按面积大小划分,万亩以上的草场有259块,总面积723.5万亩,其中12万亩的146块,218万亩;25万亩的86块,277万亩;510万亩的23块,168万亩;10万亩以上的有4块,60.5万亩。全市草地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的秦巴山、武陵山和大娄山海拔1000m以上的地区,为草食牲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水资源丰富利用率低

全市有381.2万亩水域面积,占幅员的3.1%,境内除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河流外,尚有涪江、渠江、綦河、大宁河等流域面积在3000km2以上的次级河流10条,辖区总水量达到4005亿立方米。在水域面积中,河流占56%,湖泊、水库、坑塘共96.95万亩,占25.4%。三峡水库形成后,重庆境内将增加60多万亩水面。全市蓄提引水总量46亿立方米,保证灌溉面积仅483万亩(统计数),占耕地总面积的20.3%。因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m以上的地区,180m73m的低位水难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水源。地表水资源383.6亿立方米~511.4亿立方米,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蓄水保水能力弱,加之水利设施严重不足,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有水用不上的矛盾突出。

 

二、农业布局现状

()趋同的地域布局

改革开放前,沉重的口粮压力使农业生产成了粮食生产,“以粮为纲”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今天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呈现相同农业生产布局的现象。丘陵区和山区耕地与园地面积的比例相似,分别为14117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9%77%,粮经产值比分别为1.611.71,农牧业的产值比分别为1.711.61。区域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小规模的生产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虽然建立起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除柑橘、生猪等一些项目正在按照区域化布局,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模式进行建设外,其他如粮油、畜禽、园艺、蔬菜、水产等,仍处于起步阶段,户营为主,小规模、分散型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由此而引起的产业层次低,安全优质产品少,商品率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依然是阻碍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结构布局

目前,农业结构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的,从根本上讲,只是一种低层次,局部性的微调,缺乏全市一盘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缺乏前瞻性和鲜明特色,常常人云亦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桎梏,没有按照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协调统一来布局,面对入世后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其规模小,成本高,档次低,竞争力弱的问题便突显出来。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当前,重庆农业尚处于新阶段的“爬坡”时期,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业从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严峻挑战;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等阶段性压力不断加剧,市场对进一步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安全、优质、多样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后,在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重庆农产品面临更多的现实冲击和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适应新阶段发展的新要求,必须把发展优势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突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

立足重庆资源优势,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为目标,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靠科学技术,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扶优扶强,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和项目推动,彻底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现状,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区域和优势产业带,推进农业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形成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格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市场引导布局,需求决定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布局,既要充分考虑本地和周边市场,又要充分考虑整个国内和国际市场;既要立足现实的市场,又要注重潜在的市场,着眼于促进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要优先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开发前景广的产品。

——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规划重点。要突出经过培育能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够显著提高市场份额和农业效益的产品。优势产区的建设,要突出规模优势,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改变小规模,分散型的自然经济传统,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促进农业效益的迅速提高。

——科学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面对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必须跳出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的小农经济圈子,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功能和发展方向,确定产业结构,使其与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自然、经济要素相匹配,促使粮油生产从非优势区坚决退出,为发展多经生产和养殖业腾出更多的空间,尤其要注重发展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名优产品,逐步建成优势产业带,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商品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和潜力,提高利用效率。

——坚持产业开发,实现产业升级。发展优势农产品,要跳出就生产论生产的传统,要立足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优势产业群体,打造优质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生产由提供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

——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并重。在选择区域发展方向和开发利用模式时,必须把确保生态安全放在首位,杜绝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提倡寓养于用,可持续发展。

——规划布局与现有基础结合。在规划布局时,既要考虑适度规模,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尊重农民意愿;既要考虑产品生产过程及环境的优化,又要考虑方便产后加工及销售;既要突出区域优势,又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势农产品

本规划提出的优势农产品,是指列入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产品;或其资源、生产条件、质量安全、生产成本等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需求量大,商品量大,有一定产业化基础,经过重点培育和扶持后,能够显著提高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农产品。

在数十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有关农业专家和经济学学者,对全市主要农产品的资源条件、生产规模、市场区位、产业化基础、环境质量、科技水平、成本效益等,选用主要农业国和全国部分省市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指标,对农业资源和优势农产品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优质水稻、马铃薯、“双低”油菜、柑橘、南方早熟梨、茶叶、榨菜、瘦肉型猪、山羊及名优水产品等10类产品为优势农产品。其中柑桔、“双低”油菜、山羊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已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对于中药材、烟叶、麻类、玉米、蘑芋、高粱、芸豆、荞麦、生姜、肉兔及加工型辣椒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因生产规模、适宜区域范围等因素,没有列入全市优势农产品中,可能是全市特色农产品或者一定区域的优势农产品。而其他农产品在重庆则不具备比较优势,应当随着区域间农产品交流的加强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形成,逐步予以调整。

 

四、发展目标

搞好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应当立足重庆自然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资源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按照“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市场调外,区域调专,品种调优,产业调新,机制调活,效益调好”的总体方向,主动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着力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发展创汇农业;主动适应市场消费多元化和优质化的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订单农业和效益农业;主动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主动适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城乡食物营养结构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扶持、引导力度,培育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优势产品、龙头企业,建立适应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市场信息体系。

力争经过5年努力,培育壮大10个有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形成1520个优势产业带或产业区,初步建立规模较大、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效益显著、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创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与效益。

()粮油

2007年,建成优质稻产业区7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80万亩;到2010年,优质稻及高档优质稻分别发展到1000万亩和200万亩。2007年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产业区250万亩,到2010年扩大到380万亩。甘蓝型“双低”油菜产业区规模在近期和远期分别发展到300万亩和350万亩。

()多经

2007年,建成110万亩优质柑桔基地,其中锦橙45万亩,脐橙40万亩,夏橙10万亩,地方名柚15万亩,优势产区柑橘优质果率由30%提高到50%,亩产由63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商品化处理率由30%提高到60%,加工比例提高到45%,晚熟脐橙在树时间延长到3月份。到2010年优质柑桔基地达到145万亩。加工品种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60万亩和100万亩。

2007年,建成南方早熟梨基地30万亩,2010年达到40万亩。

茶叶重点是对现有低产茶园的改造。2007年完成40%改造任务,建成以“早”为主的优质茶园。同时利用25°以上退耕地新建10万亩优质茶园。

2007年,新发展榨菜原料生产基地15万亩。

()畜牧业

2007年,出栏瘦肉率在56%以上的优质猪1000万头,瘦肉率在60%以上的300万头;2010年分别提高到1500万头和500万头。

2007年,山羊出栏达到295万只,2010年达到635万只。

()水产品

2007年,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量6.5万吨;2010年分别达到50万亩和10万吨。

 

第三章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选择一批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先规划布局,进行重点扶持。确定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

一是资源条件好。自然生态条件为该种产品的最适宜区或适宜区,具有生产传统、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技术条件。

二是生产规模大。能够集中连片生产,农产品商品率高,商品总量在全市占有相当份额。

三是市场区位优。产地市场初具规模,流通渠道畅通,交通便捷,对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带动力强。

四是营销能力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好,与广大农户联系紧密,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能力强,能够有效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五是环境质量优。具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条件。

 

二、优势区域布局

()优质水稻

随着入世后国外优质大米的大量进入,城市消费群对优质米的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重庆市优质稻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首先,拥有优越的环境条件。以綦江横山、巴南樵坪、南川大观和涪陵龙潭为代表的优质稻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区内成土母质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厚砂岩,或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土壤粘沙适中。潴育型水稻土,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爽水性。砂泥岩互层形成的坪状山,地势开阔,光照强度和太阳辐射强度以及可见光中的短波成分充足,日平均温度较相同海拔地区稍高,而低于丘陵区,且气温变化平缓,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净同化率的提高;尤其在水稻抽穗至灌浆期少有高温伏旱,米粒垩白度和垩白率低,加上水质清澈,土壤未受到污染,米质达到国标二级指标,部分产品可达国标一级。“横山米”、“樵坪米”均为历史上有名的贡米,是我市绿色精品米的最佳生产基地,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区,特有的秋季气候资源为150万亩优质再生稻米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之成为重庆农业的“三绝”之首。其次,生产成本低。1999年我市水稻成本378.27/亩,比全国436.25/亩的平均成本低57.98元。第三,地产优质稻已经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随着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推进,优质水稻生产和加工基地数量在不断增加,规模在不断扩大,中高档优质米的加工能力和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优质大米加工量已达到45万吨/年。“横山米”、“樵坪米”、“大观米”及“人和米”、“天天米”等一批地方优质大米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步提高。

优势区域范围:包括方山丘陵区、平行岭谷区和盆边山地的綦江、巴南、南川、涪陵、江津、荣昌、大足、丰都、万州、忠县、秀山、长寿、垫江、梁平、开县、奉节等共16个区县(自治县、市)。綦江县的横山、吉安、瀛坪、瀛山、郭扶、三角、骑龙,巴南区的樵坪、天星寺、双寨,南川市的大观和涪陵区龙潭坝,海拔600m800m的倒置低山,因其独特的生态条件,是绿色精品稻米生产的最适宜区。

适宜区内地势开阔,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稻田分布集中,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水稻生产的区域优势突出。该区域农业人均稻田0.85亩,比全市平均0.71的水平高20%;水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60%,农业人均水稻产量445公斤,高于全市农业人口原粮占有水平210公斤的一倍,其稻谷商品率可达40%左右,是建立优质水稻商品生产基地的理想区域。

同时,江津、荣昌、永川、长寿、忠县、开县、大足、铜梁及潼南等区县(自治县、市)海拔350m以下的河谷浅丘,年平均气温17.7℃~18℃,9月中旬气温仍可保持在23℃以上,确保水稻安全抽穗扬花,是再生稻适宜区。

重点抓好规划区内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优良品种筛选、引进和示范推广,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马铃薯

2001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454.67万亩(平均亩产875公斤),居全国第四位。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经过项目带动,初步形成了以脱毒原原种繁殖、脱毒种薯供应、无毒薯商品基地化生产的产业化服务体系,率先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站,疫病预防水平显著提高。高产栽培和产业化开发成效显著。利用河谷地区小气候和丘陵区秋季温、光资源发展菜用马铃薯,产量高,效益好。过去为山区农民主要口粮马铃薯,正在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优势区域范围:包括万州、巫溪、巫山、云阳、开县、丰都、武隆、酉阳、秀山、城口、渝北、江津和綦江等13个区县(自治县、市)海拔800m1200m的山区。该区域山高坡大,气候冷凉,隔离性好,对控制马铃薯的晚疫病十分有利,加上昼夜温差大,利于淀粉积累,品质好。种植历史悠久,初步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种植技术,产量高。

目前,重庆马铃薯脱毒体系已基本建成,三峡农科所等单位筛选和引进了一批高淀粉品种,以马铃薯为原料年产精淀粉6万吨的龙头企业即将建成投产。同时,在沿长江河谷地区,利用早春气温回升快,秋季温光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菜用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可将春洋芋的上市期由5月提前到3月初,原粮亩产700公斤左右;在玉米或水稻收获后种植的秋季马铃薯,11月中旬便可收获上市。尤其巫山、巫溪等地利用冬季日照长的气候优势发展菜用马铃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山区农村优质马铃薯的发展重点应当放在加工原料方面,建立专用薯基地和脱毒种薯基地,实行深加工和精包装,树立产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

()“双低”油菜

长江流域是世界上规模及开发潜力最大的冬油菜生产带,与北美和欧洲等油菜生产国相比,具有生产、上市时间和地缘等优势,通过发展“双低”油菜,实行产业化开发,完全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重庆油菜成本纯收益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上游“双低”油菜优势区。近年来,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单产高、品质好的良种。规模在10万亩以上的油料生产大县已发展到11个,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正在形成。

优势区域范围:包括潼南、合川、大足、长寿、江津、垫江、梁平、忠县、开县、丰都、万州、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南川、武隆等17个区县(自治县、市)海拔200m~600m地区。

上述地区分别位于嘉陵江、长江、乌江流域,河谷气候特征突出,无霜期长,冬暖春早,早春气温回升快,为油菜区域性相对高产奠定了基础,是建设“双低”杂交优质油菜和商品油原料生产基地的理想区域。区内有一批拥有先进加工设施和技术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现代化的低温冷榨浸提新工艺,年加工油菜籽21万吨,引进的油菜饼粕肌醇和多糖提取高新技术的装置建成投产后,可大大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效益。

()柑橘

重庆柑橘种植历史悠久,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江津至巫山海拔400m以下的长江河谷地区,年均温17℃~19℃,≥10℃的年积温5500℃~6500℃,最冷月均温5.9℃~7.2℃,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1600小时,无霜期长达341天,年降雨量1100mm1300mm,相对湿度65%80%;加之基本无检疫性病虫害。土壤以紫色土为主,矿质养分丰富,尤其土壤具有较高的钾素供给能力。是全世界柑桔最适宜生态区之一。

2001年产量近60万吨,柑橘产量占全市水果总产量的70%左右,产值近10亿元。在全国18个柑橘生产省市(区)中居第8位,已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全国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选育出奉园72-1、中育7号甜橙、江津渝津橙、北碚447锦橙和72-1优质锦橙系列等一批优质品种,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得殊荣。初步形成了规模大,优势强,品质好的产业带,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良种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融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已经起步。汇源集团、新加坡复发中记公司、澳门恒和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投资参与柑桔的生产、加工和营销,重庆柑桔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或潜力。

全市柚类种植面积33.4万亩,仅次于广西(73万亩)、广东(46.5万亩),位居第三位,总产量7.2万吨。以长寿沙田柚、垫江白柚、梁平柚、丰都红心柚等为代表的地方名柚,多次在全国摘桂,深受消费者青睐。

柑桔优势区域范围:包括江津、巴南、渝北、长寿、涪陵、丰都、万州、垫江、梁平、忠县、奉节、云阳、开县、巫山共计14个区县(市),海拔<400m,年均温≥18℃,无霜期≥330天,基本无柑橘黄龙病、溃疡病和大实蝇等检疫性病虫害的地区。

优势区内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占全市的55.8%,产量35万吨,占全市60%,亩产616.5公斤,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通过系列配套种植技术的普及,优势区内柑桔单产水平将得到大幅度地提高。突出抓好两个基地的建设,一是长江沿岸以万州、云阳、奉节沿线的优质鲜销脐橙商品基地,品种布局上以DreamNewhallNevalina、奉园721Lanelate为主,实现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拉长脐橙的鲜果上市期。二是江津、巴南、长寿、渝北、涪陵、开县、丰都、忠县、垫江、梁平等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的橙汁加工原料基地,重点发展哈姆林甜橙、优质锦橙及伏令夏橙。

名柚优势区域范围:梁平、垫江、长寿、丰都、忠县等地沿渝万高速路区域。建设绿色名柚水果长廊,目前面积33.4万亩,以后稳步发展到50万亩,重点是梁平虎蜜柚、丰都红心柚、忠县真龙柚的壮大扩充,加大果大质优长寿沙田柚、优质耐储垫江柚的选育力度;研究优质高产栽培管理综合技术,提高效益。

()南方早熟梨

由于优越的热量条件,同一品种的早熟重庆比日本国早50多天成熟,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早15天~20天,在7月中旬~下旬大多数早熟梨品种便可上市,极早熟品种甚至在6月下旬~7月上旬即可成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南方早熟梨生产基地。现已建成以雪峰、中梨1号、翠冠、雪青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的良种为代表的优质梨基地6.6万亩。

优势区域范围:成渝高速公路沿线的江津、璧山、永川等县市。

()茶叶

茶叶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体现在“早”。春茶的发芽时间最早在2月中旬,比江浙早20天以上,是全国闻名的早春茶。其次,名茶生产时间长。开园时间可从2月一直持续到6月中旬,均衡供给新茶。第三,拥有丰富的良种资源。多样化的气候条件,使全市拥有大、中、小叶茶共40多个优良品种,其中8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第四,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农产品。2001年通过重庆口岸出口的红碎茶达1.5万吨,接近全国产量的一半,创汇700多万美圆,位居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三名。

优势区域范围:包括万州、奉节、开县、武隆、巴南、万盛、永川、江津、荣昌和南川等区县(市)海拔400米~1000米的低山地带,年均温15.5℃~17.5℃,有效积温4600℃以上,。土壤类型黄壤,pH4.05.5

从低产茶园改良着手,加快良种无性繁殖改造老茶园的步伐,加大无公害及机制名茶开发力度,重点扶持和壮大“渝洲银芽”、“巴南银针”、“毓青碧绿”、“永川秀牙”等品牌,通过包装和商业运作,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尽快扭转有(产)品无(名)牌的现状,实现名优茶的产量及产值翻番。

()榨菜

涪陵榨菜作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享誉海内外。全市作为榨菜原料的茎瘤芥(青菜头)常年种植面积约45万亩,占全国面积的45%,集中分布在涪陵区(35万亩)等长江河谷地带。重庆保存有芥菜资源约1500份,是世界芥菜的次生类型形成中心和基因中心。三峡库区长江河谷地带,春季江风大,阴日多,有利于青菜头的风干脱水保色,保持涪陵榨菜鲜嫩脆的传统风味。

优势区域范围:长江沿岸的渝北、长寿、涪陵、丰都、万州等区县。

榨菜是重庆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涪陵、丰都是享誉中外的“涪陵榨菜”原产地,涪陵榨菜种植面积占全市的78%,万州“鱼泉”牌榨菜也颇具规模。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培育推广优良品种,贯彻无公害栽培技术,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质量,保持传统风味,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拓展市场。

()优质瘦肉型猪

生猪是重庆最主要的畜产品,2000年,全市生猪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八位和第三位,养猪业总产值97.8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63.3%。随着生猪良种工程的实施,生猪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预计可出栏瘦肉猪780万头,占生猪出栏量的45%左右。重庆是全国6个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之一,同时又是全国生猪出口基地县建设省市。全市有7家加工企业获出口认证资格,大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被国家经贸委认定为活猪出口储备基地,优质瘦肉猪具备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出口条件。随着20个基地区县“百万头优质瘦肉型猪产业化工程”建成投产,优质瘦肉猪生产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优势区域范围:结合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行。布局在合川、潼南、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梁平、垫江、长寿、巴南、江津、綦江、南川和涪陵、万州、忠县、开县、云阳、奉节、武隆、秀山等共计21个区县(自治县、市)。

区内生猪常年出栏数1370万头~1380万头,猪肉产量105万吨,分别占全市的70%76%,猪肉产值占牧业总产值的64%,生猪商品率65%左右。区内温、光、水自然条件较好,饲料相对充足。农业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比全市467公斤的水平高12.6%,每头生猪占有红苕和玉米等饲料粮210公斤,高于全市185公斤的平均水平。区域内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良种猪繁殖体系、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动物疫病防疫体系。PIC重庆合川市种猪场、重庆大正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养猪研究院、重庆市华牧种业有限公司和重庆三牧集团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生猪的集约化养殖、加工、增殖奠定了基础。

重点抓好两大基地建设:一是百万头优质瘦肉猪出口创汇基地,在合川、永川、潼南、大足、荣昌、铜梁、梁平、垫江和江津、忠县、万州、巴南、长寿、涪陵以及南川、綦江、北碚共17个区县(市)发展150个基地乡镇。二是优质瘦肉猪生产基地。在上述17个区县(市)的非出口创汇猪基地乡镇和开县、云阳、奉节、武隆、秀山等区县(自治县、市)发展瘦肉型猪基地。

()山羊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将重庆确定为西南肉羊优势产区,已经启动的《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将发展草食牲畜作为安置移民的有效途径。2874万亩草地资源和543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为山羊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政策支撑。山羊商品率可达90%以上,比较效益好,是山区人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大力发展的产业。2001年全市山羊出栏数273.36万只,产肉3.4万吨,上市山羊的胴体平均重10.97公斤,平均产肉量达12.5公斤/头、人均占有占有量1.1公斤,与全国平均水平(12.31公斤/头和1.2公斤/人)相当。

优势区域范围:包括云阳、奉节、开县、万州、巫溪、巫山、丰都、武隆、石柱、酉阳、黔江、彭水、秀山、綦江、城口、江津等区县(自治县、市)海拔1500m以下的中低山区以及渝北、江北、南岸、沙坪坝、巴南等20个区县(自治县、市)。

全市的90%以上的草地资源分布在该区。生产水平较高。羊出栏总数占全市总量的81%,羊只平产肉量1220公斤,高于全市11.8公斤的平均水平。

以百万头(只)优质草食牲畜产业化工程为重点,建立云阳、奉节、开县、万州、巫溪、巫山、丰都、武隆、石柱、酉阳、黔江、彭水、秀山、綦江、城口共15个区县(自治县、市)的优质山羊生产基地。

狠抓良种工程,使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改变种群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着力提高出栏率、产肉率和肉品质,着力提高加工增值。

()名优水产品

水产养殖业是投入少、见效快、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渔业产值由1980年的4098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84274万元(1990年不变价),增长17倍。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0.5%上升到3.3%。全市形成了以池塘、水库养殖为主体,溪河、稻田养殖为补充的四大渔业基地。名优水产品产量达到3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全市水面广阔,总面积达300多万亩、三峡水库形成后将增加水面60多万亩;地下水资源贮量大,其中地热水(25℃以上)每天出量10m3以上;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包括具有出口和加工出口优势的胭脂鱼、大口鲶、黄鳝、泥鳅及观赏鱼,具有国内市场优势的三文鱼、鲟鱼、鳜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黄颡鱼、长吻鮠等,以及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大鲵、长薄鳅、裂腹鱼等资源,渔业生态环境总体较好,渔业科技力量雄厚,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渔业发展潜力大。

将城市郊区建设成为以池塘养殖为主体,特色渔业为补充,形成以娱乐休闲、垂钓、餐饮为特色的都市观光渔业带。渝西丘陵区建成以池塘、稻田、江河集约化养殖为主,设施渔业为辅,高科技渔业为补充,形成名特优新水产品为特色的经济渔业带。三峡库区建设成以保护天然鱼类资源为主,同时发展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的生态渔业带,形成名贵鱼、冷水鱼、江河自然鱼类生产、垂钓、餐饮为特色渔业区域。

优势区域范围:名优水产品以渝西地区和主城区为主,建设池塘精养商品鱼基地10万亩、水库及稻田商品鱼基地30万亩。热带鱼以江津、巴南、铜梁、九龙坡等有热水资源的区县(市)为主,建设热带鱼池塘及流水养殖基地1万亩。冷水性鱼类以三峡库区及有冷水资源的地区为主,建设池塘及流水养殖基地2000亩。

 

第四章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

 

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要以增强优势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切实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搞好产销衔接。要在每个优势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选择若干个重点地区,面向优势农产品整个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为突破口,以组装配套重大技术为手段,以加强优势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为保障,大力推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辐射带动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

 

一、大力推进良种工程,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引进、培育和推广良种,是加快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以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种子(种苗)质量水平和供种能力为目标,引进、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使优势产区的良种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十个百分点以上。其次,要在优势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新品种研究、开发、育繁、质量检测和加工基地,显著提高良种的研究、生产能力,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第三,要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在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地推行优良品种的统一供应,提高集约化供种水平。

 

二、建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培育发展产地品牌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在优势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产品市场前景广的重点区县(自治县、市),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要对优势产区实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按照产品一致性地要求,实现良种标准化;按照节本增效的要求,实现成套技术规程的标准化;按照龙头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实现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加强对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要把优势农产品产区建设成为标准化示范区。加快制定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并在示范区内推广执行。

 

三、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加强市场体系和信息化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对促进消费,引导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在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配套的产地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提高市场流通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的效率和功能,降低流通费用,建立起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格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专卖店、代理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形式,扩大市场份额。通过与国外大型商业连锁集团的贸易合作,使我市优势农产品能够直接进入国外超市,打入国际连锁营销网络。

要继续扩大和完善我市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形成队伍健全,手段先进,制度规范,信息丰富,分析准确,发布及时的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提高对优势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发布的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功能齐全、反应敏捷的优势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及时地为政府提供优势农产品的决策支持。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在《重庆市农业及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重庆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市信息港建设和农业部的投资支持,尽快组织实施。

 

四、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增强竞争力的关键。要重点在柑桔、瘦肉型生猪、优质水稻等农产品的优势产区,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全过程监测,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建设完善的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病虫害防治和控制能力。要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快制定和完善10个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并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普及,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和壮大。

 

第五章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政策建议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要在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基础上,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

 

一、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的投资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提供的政策空间,加大市级财政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集中资金,有针对性地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重点加大对前述三大措施有关项目的的投资支持。增加财政用于农业建设的投资总量。市级财政预算内非经营性基本建设资金追加投资部分,应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项目建设的投资比例。《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所确定的项目应当列入重庆市计委基本建设重大项目年度计划,以固定投资渠道保障项目建设。金融部门应当按照商业信贷原则,进一步加大扶持种、养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支持优势产区种、养大户扩大生产规模,解决优势农产品经销、加工、收购资金贷款。市级财政应设立贴息专项资金,采取贴息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外资及社会资金投资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城市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农民致富能手投入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基地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创造宽松环境,大力吸引市外的技术、资金、人才和企业到我市从事优势农产品的开发。

 

二、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实行财政扶持政策

实施补贴政策。参照国家对东北高油大豆实施种子补贴的做法,积极探索和推进对优势农产品的优质种子补贴,以及与推广重大技术有关的生产投入品的补贴。

设立政策性农业保护机构,向农业生产提供保险,确保农民收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具体承办,由市级财政设立保险补助基金,对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贴,支持具有实力的保险公司,选择风险较大的产品,率先在优势产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

进一步深化粮油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实现优质优价,推动优势农产品的发展。

 

三、扶持和壮大优势产区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倡导和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产销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的建立,培育能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经营主体,建立绿色通道,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营销效益。要抓紧组建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尽快出台农村合作社的地方法规和合作组织章程,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法律及政策保障,引导合作组织健康发展。要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的行业协会,允许和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国家和市的各类支农项目,使其迅速壮大,成为优势农产品销售的生力军。

 

四、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措施。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彻底摒弃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站在全市农业的高度,顾全大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地要按照《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进一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组织实施。各地农业部门要适应新的形势,切实转变职能,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做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在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提供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等综合性措施,推动优势农产品的调整和区域布局。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过程,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不要一哄而起。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金融、外贸等部门的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

 

文章来源:重庆市农业局

网址:http://www.cqagri.gov.cn/zw/detail.asp?pubID=80944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