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

    经贸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经贸往来在双边关系中一直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起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作用。当然,经贸关系毕竟不是双边关系的全部,良好的中美关系如果缺乏良好的经贸关系是不可想象的,但良好的经贸关系亦不能自动转化为良好的政治关系。对中美经贸关系与两国关系进行辨证认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给予双边经贸关系一个恰当的定位,既不夸大也不降低其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从而为我国的对外经贸和对美外交服务。一  中美两国经贸主要包括双边贸易、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和美国对华技术转让等方面。  1.双边贸易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1980年起,两国又相互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从而为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79——1989年的10年间,中国自美国进口和对美出口的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5%和22%,这一增长率既大大超过了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亦远远超出中国外贸的年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双边贸易额继续保持持续增长势头。1997年中美贸易额为489.9亿美元,1998年为549.4亿美元,1999年为614.3亿美元,2000年增至744.7亿美元,2001年为769.7亿美元,2002年猛增至971.8亿美元。如根据美国公布的数字,则中美双边贸易额更高,1997年为754.2亿美元,1998年为854.1亿美元,1999年为949.0亿美元,2000年增至1162.1亿美元,2001年达1214.6亿美元。美国1979年即为中国的第3大贸易伙伴,1996年则跃升至第2位。中国1980年是美国的第24位贸易伙伴,1996年起跃升至第4位。  2.在华直接投资  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国资本如潮水般涌人中国。尽管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一直是提供对华贷款的重要机构,但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已成外资的主要来源。在外国直接投资中,美国资本发展迅速,截至2002年底,美国在华投资的项目数为37212个,协议投资额为762.5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403.79亿美元。除香港、台湾地区之外,美国自1998年以来已成为对华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华投资范围、领域均很广泛,在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中有投资,涉及的行业包括机械、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能源、轻工业、食品、农业、制药业、旅游、保险、房地产、汽车以及航空工业等。名列《财富》杂志前500名的美国公司中已有300余家在华投资,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浦东投资20亿美元与中方合作生产汽车,“别克”系列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所占份额正逐年上升。  3.对华技术转让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对华技术转让一直由美国政府所掌控并受到政治因素的极大牵制。自朝鲜战争爆发至1971年,美国对华实施禁运政策。禁运取消后,对华出口受到严格限制,尤其是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限制更严。美国军需品出口管制清单(usml)、美国商务部出口控制清单(ccl)以及“巴统”协调机制便是美国对华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控制体制。根据上述机制的规定,不仅美国本身,连美国的盟国对华出口包含有美国制造的部件的两用技术产品亦受到禁止。美国在华企业,不论是独资还是合资,从美国进口两用技术、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时,均需向美国政府申请许可证。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法》,世界各国均被划为不同的类别,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被列入y组,不准进口军用高技术产品。1980年4月,中国独自被列为p组,允许自美进口某些两用技术产品。1983年5月,为推动美国对华出口,里根政府把中国升至v组,根据修正了的《出口管制法》,对华高技术出口进一步放宽。1985年12月,美国与“巴统”达成协议,简化27类技术和产品的对华出口,包括计算机、机床、机器人、软件、实验测试装备、半导体和通讯设备等。1992年10月,中美双方达成《市场准人谅解备忘录》,美国同意放宽“6•4”后实施的对华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受上述各项影响,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和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1982年,美国批准的对华技术出口许可证为2020项,价值5亿美元,1985年则上升至8637项,价值55亿美元。1992年,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占中国技术引进的22.7%,在项目数上亦超过了日本。目前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供应国。  但是,美国在对华技术转让中始终将其国家安全利益和对中国技术上的限制作为主要考量因素,从而使中国自美国引进技术遇到重重障碍,而且美国亦不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国。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表现为对中国的某些技术与商品出口审批时间过长,拒批项目过多,商业卫星发射合作尚未恢复,频繁以中国向伊朗等第三国出口导弹及其相关技术为理由而制裁中国公司等等。正由于美国在技术转让和出口两用技术、高科技产品上对中国加以重重限制,该领域从而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从而不利于消除双边贸易不平衡现象。  中美两国贸易往来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中美两国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消费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经济具有互补性。  从中国方面看,数百万工人从事对美出口的加工组装业,有利于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市场巨大,购买力强,消费层次不同,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玩具以及电子产品的良好出口市场。美国在华投资的特点是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和管理先进,在中国引进的外资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中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出口竞争。从美国方面看,仅对华直接出口就为美国提供了30万个就业岗位,双边贸易至少为美国工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且呈逐年增长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高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需求极大,中国市场对美极具吸引力。美国在华大多数企业均已盈利。中国和美国已形成一种共识,即双边贸易的发展既有利于拓展双方市场亦有利于增强各自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其次,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对华销售更多产品与服务已成为美国工商界努力不辍的目标。为达此目标,一方面美国不仅政府出面,通过谈判、对话以及施压等一系列手法,力图使中国打开市场大门,降低关税壁垒,过去的10多年见证了中美“301”的特别谈判、市场准入谈判、纺织品贸易谈判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全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美双边贸易额节节上升,双边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双边经贸往来的氛围与条件也大为改善。特别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经济发展被列为政府的首要目标。1994年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1999年中国与美国关于中国“入世”双边协议的达成以及2000年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均可视为美国政府推动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举措辞。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出于占领中国市场,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全球生产布局等全面考量,对华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美国成为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国家,从而使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更为密切。  第三,政治和战略利益是中美双方考量的因素,美国方面尤为明显。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并把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扩展到对全世界的领导。为此目的,现阶段美国对华政策依然是全面接触而非遏制,试图通过发展美中双边关系,逐步将中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体制和国际安全体制。从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在美国看来,发展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密切双方的商业利益,推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并促进中国国内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来源:嘉信论文网  20101010

 

责任编辑:小峰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