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着手,分析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美国贸易政策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结合的产物。中美双方贸易结构差异和中国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等经济因素、美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和贸易政策指定的相关规则等政治因素,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方式和特点。
中美贸易关系一方面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值得研究。中美贸易关系在双边关系中一直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但贸易关系也常常受到其他因素和双边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诸如政治、国家安全、军事、意识形态、宗教问题、人权问题等其他因素总会借题发挥,乘机制造干扰贸易关系正常发展的摩擦和争端。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的日益上升,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两国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
摩擦领域广泛化且摩擦对象呈现出“高附加值化”
入世以来,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不断有新的行业和产品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对象。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延伸,从传统的一般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吸引外资、对外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从针对企业或产业为主体、某个或某些产品为对象的微观层面向针对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因素发展,将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将社会保障问题、劳工福利问题、货币汇率制度问题、财政政策问题等也纳入进来,尤其是资源摩擦(资源产品的占有,进出口贸易、国外收购和投资等)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贸易摩擦政治化倾向日益突出
由于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因素,美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将对华贸易问题政治化,其贸易政策实际上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结合,是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相互平衡的结果。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问题就是贸易问题政治化的一个体现。为了转移美国民众对积重难返的赤字问题的关注,推卸政策选择引致“双赤字”的责任,美国通过将其归因于中国政策选择失当,以此将内部压力宣泄到本就具有争议性的中国经济上,同时迎合国内部分政治力量。
美国不同贸易领域的不同政策
(一)在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领域
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价格方面,因此美国的政策主要就是针对中国的低价格,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征收反倾销税(或者反补贴税)。随着对美出口的迅速增加,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别保障措施也不断加强,对中国纺织品的数量限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美国从知识产权角度制约中国的案例不断增多
近年,中国输入美国的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不断增加。知识技术的市场价格难以衡量,因此美国政府对其企业的救济方法就直接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通过337条款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实施,而且限制程度也更大。
(三)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领域
在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领域,如农产品和服务业,美国的政策主要是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同时,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对所谓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出口仍然限制较严。
(四) 在中国没有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域
美国特别关注这一领域,因为这是它的战略重点,也是它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美国几乎每年都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评估,并据此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知识产权不具有市场价格,因此美国为保护知识产权采取的政策就是威胁使用贸易报复手段。这种手段任意性更大,范围更广。
美国限制我国出口的新手段
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措施增多,除了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WTO允许使用的贸易救济措施外,美国又从中国加入WTO协议中拿到了12年“特保措施”、15 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8年的“纺织品限制措施”,以及长达10年的WTO多边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近年来,美国频繁应用 “非市场经济条款”对华反倾销,使其迅速成为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第一大国。美国根据“特保条款”,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数量增长过快,造成对本国同一行业的威胁进而扰乱市场为由,宣布实行配额限制。这两个条款都是对中国极为不利的歧视性条款。中美贸易存在制度摩擦的背景,因而解决起来困难很多,而爆发的频率也将很多。
非经济因素进一步加剧中美贸易摩擦
其实,作为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贸易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跨国的商业关系。对于商业而言,相互贸易就必然意味着竞争和合作、争端和协调、磋商和摩擦。所以,单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贸易上的竞争极容易引起双方商业单位的争端和摩擦。处于竞争劣势的一方可能会向本国政府寻求一些贸易保护措施来扭转和改善商业中的颓势。但是,除经济因素以外的非经济因素却时时对中美贸易摩擦推波助澜。
首先是美方对国内市场份额进行战略调控。以彩电案为例,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计算,中国彩电接近美国进口彩电总额的20%。美国显然是在考虑市场份额的平衡问题。此外美国政府启动保障措施,要提高对中国三种纺织品的关税,也不难看出同样的考虑。所以,即使是有些产品美国不再生产了,也不可能全让中国去生产,这是出于贸易战略的需要。
其次是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贸易的干扰。在大选期间美国国内的一些竞争力较差的产业往往以政治为幌子来寻求政府对该产业的保护,例如近期纺织行业申请特殊保障。美国对华出口限制问题是美国国内政治影响的典型。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高技术产品进口的一个大市场,而美国在高科技产业中拥有比较优势。但是,美国抱定冷战思维,限制并制裁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大对华出口管制力度,增加了两国企业的贸易成本,使美对华出口管制审批程序更加复杂化。同时向业界发出消极信号,影响两国企业开展高技术贸易的积极性,无益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竞争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美贸易关系中交替出现,又使中美贸易摩擦和争端总是伴随着中美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这也成为两国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中美贸易关系总能够不断往前发展。
(来源:论文之家 20101010)
责任编辑: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