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合资险企市场份额逐年下滑

    合资险企市场份额逐年下滑,引得外资纷纷减持,合资或将渐变为独资。


  俗语说:“外来和尚好念经”,不过也有例外,在保险业,这句俗语就得不到验证。自2002年2月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开业至今,已是8个年头。从最初的虎视眈眈,到如今的夹缝中生存,合资险企随着市场份额的逐渐下滑,开始自省。


光大永明成功变身


  日前,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准了光大永明人寿增资扩股和变更股权结构的申请,该公司通过股东不同比例追加投资并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完成了股权结构变更,在充实资本实力的同时,变身为中资保险公司。该公司认为,这一举措,将充分发挥本土化公司的优势,促进光大永明人寿的业务发展。


  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已增至30亿元人民币,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持有其50%股份,成为控股股东;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持有24.99%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新引进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各持有12.505%股份。


  虽然刚刚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但其实该公司老股东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和加拿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早在2009年7月29日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对光大永明人寿股权结构进行改变,增加注册资本,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利于对光大永明人寿重新定位,在成长中的中国金融领域里争取更大市场份额。


  在其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变身“中资”带来的优势,在其业绩数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记者了解,今年1至6月,光大永明人寿共实现总保费收入29.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7倍。公司规模保费收入的市场排名,从2008年底的31位、2009年底的29位上升到今年5月末的第15位。在该公司未来的商业计划中,更是提出了未来5-7年,主要业务经营指标跻身全国寿险公司前十名的目标。


  或许光大永明人寿的变身之路走得很顺利,带来的业绩转变也着实会令同样处境的同行们垂涎,但更多外资保险公司今后在中外方股东结构上的转变是否也能带来这样大的效果,依然不好妄下结论。


外资减持成趋势


  光大永明人寿并不是唯一一家闹着要分手的合资保险公司。2009年以来,已有数家合资保险公司传出股权变化的消息。


  据媒体报道,在合作了7年之后,海尔纽约人寿的中方股东海尔集团打算“单挑”,外资股东经说服也已全面撤出。原因是美国纽约人寿在这场合资“婚姻”中已看不到盈利的前景,而海尔集团也十分不满目前的经营状况。


  海尔纽约人寿于2002年11月份成立,由有着160多年历史的保险公司美国纽约人寿和中国白色家电的知名品牌青岛海尔  (600690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集团双方合资组建,双方各占50%股份。


  知情人士介绍,海尔纽约人寿曾试图把所有的海尔门店植入保险营销服务部,这一想法未得到落实。而中方股东强调的5000万家电客户,也并没有很大比例成为合资保险公司的客户。


  《投资与理财》记者注意到,目前海尔纽约人寿的合资模式还存在着,但其高管中已不见了外方代表的身影。


  此外,2009年9月,合资寿险公司恒康天安的外资股东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抽身而出,将所持部分股权转让给4家中资机构。


  在这些股权变动中,银行无疑成为了接盘主力。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获准通过旗下的中银保险,曲线收购了恒安标准的外资股东英国标准人寿的股权。根据参股方案,中国银行将通过中银保险,购入标准人寿25%的股权,其余股权将向天津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购买,最终收购完成后,中银保险持有恒安标准的股权将接近50%。


  建设银行  (60193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去年底发布公告称,接手荷兰ING集团所持太平洋安泰的50%股权。太平洋  (60109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安泰是少有的已实现盈利的公司,建设银行加盟后,业内颇为看好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2010年,北京银行  (60116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发布公告,其入股首创安泰50%股权已先后获得银监会和保监会的批文,将以自有资金6.818亿元,收购首创集团持有的首创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0%股权。


缘起市场份额缩水


  从第一家合(外)资保险公司1982年落户深圳开始,合(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中国加入WTO后,对于外资的进入,业界也曾流传过“狼来了”的担心。


  而上述的种种股权变更情况,却使得这种担心似乎成了多余。众多合资保险公司在成立七八年之际,开始“闹”起了分手。一些分析认为,合资保险公司正在呈现“国进外退”的局面。许多媒体用了“收缩战线”、“以退谋进”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外资目前的策略。


  根据国际寿险行业规律,寿险公司通常在成立后的7——8年达到盈亏平衡点,而普华永道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开业满7年的20余家外资寿险公司中,实现盈利的只有2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经营业绩不佳以及市场份额缩水是外资收缩战线的内因。与此同时,保险经验丰富的外资方和资本雄厚却从未涉足保险领域的中资方的结合方式,也为之后双方在经营理念上的冲突埋下隐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分析认为,合资保险公司的外资变为中资后,能否获得理想的效果,还是要看企业如何经营,可能转变初期在规模上都会扩大,但利润如何却很难说。因为虽然外资公司市场份额较低,但其在中国经营时相对谨慎和保守,风险控制得较好,而中资公司却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是否会因为不断“变身”而骤减?王国军认为,并不见得。根据当初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保险法》规定外资寿险公司可以通过在华设立合资寿险公司的方式进军中国保险业,外资持股不得超过50%。


  王国军认为,中国保险业开放至今,监管部门也应该总结一下开放的经验和教训,既然已经看到了以合资形式出现的外资保险公司没有很好的经营绩效,那是否就应该重新考虑一下独资的形式。这在未来并非不能打破,尤其是对一些国际再保险公司,它们对此有更大的需求。

 

(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00916)

 

责任编辑:小峰

上一篇:中国投资环境为什么会让外商不满意?

下一篇:没有了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