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浙江省流通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流通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序 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是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是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扩大就业和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载体。当前,我省正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对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回顾我省流通业“十五”发展情况、分析“十一五”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时期我省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导向。
 
本规划的范围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批发、零售,餐饮、美容美发、社区商业等生活服务业,典当、旧货、租赁、拍卖、成品油等特种行业。同时,本规划还对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现代会展等新型流通方式的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主要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测算到2010年。本规划是我省“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全省流通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流通方式取得较大进展,贸工联动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成绩显著,有力促进了我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200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1.7亿元,比2000年增长81.4%,年均递增12.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020.8亿元,比2000年增长79.9%,年均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533.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3%,年均增长17.5%。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十五”时期,全省专业市场累计成交额2879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9.7%,专业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个数、单个市场成交额3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流通业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5年,全省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435.3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7%,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
 
现代流通方式较快发展。“十五”期间,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取得较大成效。连锁经营逐步从零售超市向多领域、多行业延伸,形成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共同发展的格局;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达12.8%。电子商务稳步推进,B to B、B to C等电子商务模式快速发展,知名行业网站数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优势,通过在非典期间举办浙江省工业品网交会,有力推动了全省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物流配送效率有所提高,初步形成了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等共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格局,并涌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现代物流配送企业。
 
贸工联动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我省以流通为先导,以工业生产为支撑,形成了以贸带工、以工促贸、贸工联动的发展新格局。流通业发挥了满足市场、拓展需求、衔接产销、促进消费的作用,加快了“浙江制造”进入跨国零售企业全球供应体系的步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浙江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又促进了社会对生产、生活必需商品的需求,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大量优质商品的上市,为流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流通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2005年,全省实现商品进出口总额1073.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省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沃尔玛、家乐福、欧尚、麦德龙、百安居等跨国零售企业已在我省开设门店;华润万佳、上海联华、北京物美、江苏苏宁等知名连锁企业纷纷进驻,初步形成了外资商业、国内知名商业和本土商业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在“引进来”的同时,我省流通企业走出国门,先后在美国、俄罗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营销机构和网点,逐步向国际市场延伸流通网络,拓展市场空间。
 
流通体制改革成绩显著。“十五”期间,我省流通领域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各种经济成分在流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流通体制不断完善。通过改革商业、物资、供销等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和调控体系,市场化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流通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同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了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有效实现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省流通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对发展流通业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依然存在,尚未把流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流通工作的研究和领导不够;流通产业竞争力不强,现代流通业所占份额较小,总体上仍处于“专业市场虽大不强,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现代流通业既小又散”的现状,组织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农村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流通产业政策扶持不到位,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秩序和商业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和接轨国际市场的战略机遇期,流通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
 
流通业地位作用不断凸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流通业作为控制终端消费的重要产业,在促进内需、扩大消费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进一步向上影响生产活动,横向渗透金融等领域。同时,流通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对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流通产业与生产要素转移更加同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通和产业转移加快,终端市场控制力的竞争更加剧烈,跨国流通企业加快了全球市场的渗透步伐。“十一五”时期,我国将全面履行“入世”的各项承诺,按国际规则行事,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产能过剩,重要资源外向依存度提高,贸易摩擦加剧,都对流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流通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流通工作,《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正在形成。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和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流通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逐渐把发展流通业列入了重要工作内容,流通业发展的有利环境正在形成。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2005年,我省人均GDP达到3363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多元化消费逐步形成,为流通业开拓市场需求拓宽了新空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城乡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流通业提高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创造了新优势。此外,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有力地促进流通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科技、管理创新为动力,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促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流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为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原则
 
贸产联动原则。发挥流通业的先导作用,通过消费需求引导工农业生产,拓展服务业范围;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提高全社会资源和要素的流通效率;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新的消费品,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流通业与工业、农业及其他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内外贸一体化原则。立足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我省流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对重要资源、重要商品的分销能力,提高终端消费的控制力,确立国内企业在全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
 
品牌创新原则。围绕保护、培育、营销、宣传四个环节,加大对流通企业商标、商号及商业老字号等流通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更多流通业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和推动品牌评价、咨询服务、顾问策划等中介组织发展;加大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氛围。
 
科技兴商原则。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业的引领、推动作用,支持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在流通领域的运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人才素质。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原则。从城乡一体化和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出发,制定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统筹城市商业群和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流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突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散、辐射功能和中心地位。积极推动我省欠发达地区流通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总体导向目标是:
 
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大力推进商品市场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市场监控体系、流通法规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逐步规范流通秩序,不断创新流通业态,大力推广现代流通技术,统筹城乡流通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初步实现建设"商贸流通强省"的目标。
 
到2010年,产业发展目标是: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0亿元,年均增长12%;批零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0%;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4%;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从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8%。
 
到2010年,行业培育目标是:
 
---- 10家经营规模居全国同类流通企业前列,内外贸兼营,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流通企业集团;
---- 10家拥有自主品牌,销售规模超30亿元、门店数超100家的连锁经营企业;
---- 10家销售额超20亿元,配套功能齐全、购物环境良好的大型综合百货零售企业;
---- 10家与现代流通方式有机结合,销售额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的商品交易市场;
---- 10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品牌展会;
---- 20家拥有较高知名度,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门户网站、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
---- 20家业务辐射面广、配送规模达200亿元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配送企业;
---- 20家知名度高、特色明显、营业额5亿元以上的省级品牌餐饮企业;
---- 20条主题突出、管理规范的省级特色商业街;
---- 20个生活便利、环境优良的省级商业示范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围绕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推广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规模,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领域拓展,从中心城市向县城、乡镇和有条件的村舍延伸。加快中小型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等连锁业态发展,合理引导大型综合超市布局,积极发展家电、食品、建材、汽车、服装等专业连锁,确立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以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为重点,加快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商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生产资料加工配送中心以及第三方物流发展。以行业网站和网上商城为重点,继续保持我省行业网站领先优势,逐步扩大网上消费比例,推进全省公共商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电子商务运作能力。以综合性展会和专业性展会为重点,理顺会展管理体制,合理规划会展设施,提升会展经营理念和水平,培育一批品牌展会和知名会展企业。
 
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态。按照“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促进专业批发市场组织、经营和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引导市场经营主体从个体散户向公司制企业转变,市场管理主体从经营物业向经营市场转变。提高专业市场的信息化水平,拓展市场功能,借鉴大型购物中心和专业街的经营模式,向商品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物流中心转型,打造若干区域性、国际性贸易中心。提升百货业的经营层次,加大智能化、自动化管理等技术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商场向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发展。鼓励上市百货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输出品牌和管理,吸纳中小企业加盟,进一步做大做强。推动中小百货商店业态调整,逐步向超市和特色商店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农贸市场改造升级,鼓励“农加超”、“农改超”等不同模式共同发展。
 
(二)发挥流通集聚功能,增强城市商贸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流通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发挥流通业的要素集聚功能,促进区域中心城市流通业做大做强,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商贸繁荣、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促进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鼓励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探索建设中央商务区,有重点地建设、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著名商业特色街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引进国内外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省内设立地区采购和营销中心,提高我省流通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
 
增强城市流通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城市流通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周边乡镇、农村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交换,以城带乡,以贸促农,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流通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要求,以统筹城乡流通布局为基础,以城乡交通一体化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流通服务网点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增进城市间流通资源的互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向农村推进,加快城乡流通一体化进程。
 
(三)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积极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合理规划农村商业网点,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完成“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布点,拓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在2007年基本完成“千镇连锁超市”布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把有条件的“放心店”纳入连锁经营体系,提高农村市场的连锁经营覆盖率和统一配送率;引导和推进集购物、文化消费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发展。大力推广现代流通方式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流通中的应用,鼓励连锁配送中心与农副产品收购相结合,使更多的农副产品进入连锁配送体系。完善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加强农副产品供求信息交流,引导和指导农民生产。培育和扶持一批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流通企业以城市为中心,以乡镇为接点,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针对农村市场消费特点,组织更多的适销商品供应农村市场。支持化肥、农药、建材等生产资料配送下乡,方便农民购买;建立和完善送货、安装、维修等农村销售服务体系,保障农民便捷、安全、放心消费。探索新型消费模式,引导租赁消费等方式的发展,支持农机等大件商品进入农户,推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逐步进入农村市场。大力支持品牌和优势农副产品通过连锁网络进入城市,支持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与流通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嫁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村消费能力。
 
(四)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便民利民"工程
 
大力发展便民服务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染、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推动社区商业体系建设,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制定符合浙江省情的社区商业标准,创建一批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加快制定餐饮行业标准,实施餐饮企业等级评定,培育一批餐饮品牌,评选一批浙江名菜;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向省外和国外拓展,培育一批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集团;加快中式快餐、特色餐馆等大众化餐饮服务企业的发展,方便群众生活。规范发展美容美发、娱乐休闲等其他生活服务业。
 
规范发展特种商贸服务业。认真贯彻有关市场准入和行业标准,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范发展拍卖、典当、租赁、旧货交易、二手车交易、电子废弃物回收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特种商贸服务业。加强对特种行业的指导、日常监督和行业建设,进一步规范鉴定评估行为,推进业务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市场准入和年检年审制度,健全特种商贸服务业管理办法。完善成品油经营网络,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保障成品油市场稳定供给。继续加强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管理,推进家禽集中屠宰,实施屠宰企业资质等级认定,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规范屠宰和肉品流通秩序,保障消费者食肉安全。
 
(五)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业体制改革步伐,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建立和完善流通领域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流通行业管理和经营水平。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商品、服务和要素在全省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重要商品和领域经营,鼓励各种资本参与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公平各种所有制流通企业用地、税赋等标准,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提高流通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加强外经、外贸工作,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一般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引进对我省流通产业有升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支持跨国分销企业在我省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管理中心。注重防范和化解流通业对外开放风险,确保内资企业在我省流通业中的主导地位。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体系,增强国际资源的购销能力,推动我省产品更多地进入全球营销网络。
 
(六)加大流通领域科技投入,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
 
加大流通领域科技投入。支持流通企业在商业设施和重要流通环节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普及管理信息系统、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电子自动订购系统等现代流通技术,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业机械化和配送自动化,降低全社会商品库存总额和物流分销成本,提高企业流动资金年均周转次数。支持流通企业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先进商业运作模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水平。
 
提高流通产业竞争能力。引导和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兼并、收购、托管、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整合销售终端资源,提高市场覆盖面和竞争力。建立重点流通企业联系制度,确定一批不同类型的重点流通企业,实行重点联系、分类指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实施“品牌兴商”战略,加大对知名流通企业商标、商号的保护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流通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实行错位经营,在做精、做深、做透等方面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加盟大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建立联合采购中心,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
 
(七)营造扩大内需的环境,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营造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消费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增强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的预期,不断提高消费信心。倡导适度消费、提前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改变重储蓄、轻消费的观念。推广信用消费,引导积累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转变,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和信贷消费商品种类,简化信贷手续。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推行分期付款消费,延长分期付款期限。加强银企合作,降低银行卡费率。扩大即期消费,开发潜在消费,引导未来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提高最终消费比例。
 
积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强消费市场调查监测,掌握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新的适需商品。出台和落实相关政策,引导消费需求向国家鼓励倡导的消费热点或领域转变,继续加大对住房、汽车、家电、电子信息和通讯产品等消费热点的培育,加快推进我省消费结构从满足型、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不断拓展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性消费,努力扩大非商品类消费的规模和比例。支持流通企业加大设施投入,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档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八)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围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整治工作,重点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加强和发挥省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的作用,注重对内、对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执法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健全执法机制,落实执法责任;整合执法资源,强化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处罚衔接,加大对破坏市场经济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流通领域信用建设,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诚信兴商”。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舆论和群众监督,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推进“信用浙江”建设。
 
提高市场预警和调控能力。加快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节日市场运行的监测,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趋势。加强对产业损害、重大市场波动的预警,健全预警机制,提高预警监测质量。加强WTO规则及各国贸易政策研究,积极应对国外市场壁垒,注重反倾销工作。进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和应急商品动态资源库,确保市场供给稳定。建立猪肉、食盐、食糖等生活必需品,重要农资品及成品油、煤炭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形成政府公共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能力储备互补的新型商品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与政策导向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流通工作的领导
 
提高对发展流通业重要性、紧迫性、全局性的认识,把发展流通作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关节点,作为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立足点;把流通工作列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制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中央提出“加强内贸”、“振兴流通”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流通行业管理体制,强化流通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和省流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形成部门间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流通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落实发展流通业的相关政策,推动我省流通业发展。
 
(二)完善流通领域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认真执行《拍卖法》、《直销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成品油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典当管理办法》、《二手车管理办法》等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省实际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加强流通领域立法工作,根据我省流通业发展实际需要,抓紧制定有关商业网点管理、电子商务等流通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和完善我省流通领域法规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减少各类审批,规范审核备案,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做到公平透明,提高政府对流通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流通规划体系建设,明确流通业发展导向
 
注重流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强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将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将发展现代流通和改造传统商业有机结合,将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与中小商业的生存与发展有机结合,处理好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建立健全大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听证会制度,引导流通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加强流通领域相关行业规划工作,制定和实施成品油、定点屠宰等专项规划;明确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重点和阶段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促进流通业有序发展。
 
(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流通队伍素质
 
注重发挥流通专业人才作用,加大流通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流通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职院校开设商品零售管理、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及拍卖、典当等专业或课程,培养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完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制定人才培养、引进和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省内流通企业引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熟悉内外贸业务、拥有营销技能的高级人才。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增加培训途径和培训投入,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我省流通领域人员素质。
 
(五)加强流通领域基础工作,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注重流通理论和实务研究,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讨,重视技术攻关、理论创新和成果推广,推动现代流通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加强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省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反商业欺诈预警监管信息平台等服务支撑体系。加强流通领域的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现代流通统计评价体系,重视数据收集和分析,及时监测全省流通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和完善相关分行业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强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引导行业发展、反映行业需求、参与政策制定、开展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与重点企业间的沟通机制,完善流通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
 
(六)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切实加强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近年来出台的有关支持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切实解决流通企业反响强烈、急需解决的瓶颈制约,进一步落实有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商品经营范围、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实行统一纳税制度等方面的措施;综合运用政策支持、财政贴息等手段,增加对龙头流通企业、重点市场、流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信息平台等的扶持和投入;组建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专业机构,方便企业向银行贷款。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制定出台有利于当地流通业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文章来源:商务部综合司
转载时间:2013年06月12日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