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下)

  (三)滨海旅游业


  充分利用宁波市“港、渔、涂、岛、景”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资源整合,立足于高层次、高品位开发,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


  1.推动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


  以海洋观光旅游产品为基础,以海洋度假休闲产品为主导,以海洋专项特种旅游产品为补充,推动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依托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利用口岸、区位和交通等优势,积极开发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北仑现代化港城的观光旅游。鼓励发展大中型游船,重点培育北仑港至大榭、象山港、石浦途径的各主要岛屿和至渔山列岛的海上观光航线。二是大力发展海洋度假游。开发适应不同文化品位和消费层次的旅游度假产品,丰富度假活动内容。发展近郊家庭度假和经济型、商务型度假产品,主要发展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和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三是开发海洋文化游、海洋健身游、海洋美食游、海洋生态体验游、商务会议游和海洋节庆游等特色专项游,促进海洋旅游合理发展。


  2.滨海旅游业重点区域


  宁波市的海洋旅游发展形成北部和南部两大部分。北部主要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方大港等现代化建设成就为主,南部以象山为中心,向东西海域周边拓展。重点将形成杭州湾大桥旅游区、北仑港风情游览区、象山港旅游度假区、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等四大区域。


  ——杭州湾大桥旅游区


  该区以杭州湾大桥为中心,包括杭州湾新城、工业新区及海滨一带的慈溪杭州湾周巷镇、庵东、崇寿、新浦、观海卫城镇等乡镇的广阔水域和滩涂区域。该区以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为主,以杭州湾新区为依托,以滨海风光为生态背景的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滨海休闲度假区和滨海旅游新城。该区主要发展跨海大桥观光、海滨休闲区、海上田园休闲及滨海湿地观光区。


  ——北仑港城旅游区


  该区包括宁波北仑港、镇海港、甬江口以及镇海和北仑城区等区域。该区以北仑港为主,以宁波海洋历史文化为依托,强调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化港口城市文化的传承关系,展示宁波海洋文化向海外开放的通道和窗口的以观光、休闲、文化、工业为专项旅游为特色。该区应充分整合北仑港的海港、海岛、码头、巨轮、细浪、落日以及雄伟壮观的临港工业氛围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东方大港游、北仑港城游、港口工业游以及镇海口海防遗迹游等。


  ——象山港旅游度假区


  该区域包括宁海强蛟、西店、大佳何、奉化莼湖、裘村、松岙等象山港海域及沿海区域。以该区碧海绿岛为背景,以滨海休闲度假、水上运动、游艇休闲以及海岛游等为特色,重点发展豪华游艇俱乐部、海滨度假区、海上运动以及特色岛屿游。


  ——象山黄金海岸旅游带


  该区域包括象山东面沿海海滨及海域。该区以松兰山海滨旅游度假区、石浦渔港、中国渔村、渔山列岛为主,重点发展滨海观光休闲体验、高端度假产业、渔文化休闲体验、特色渔区民俗以及集观光、度假、休闲、海上运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风情体验区。


  (四)现代海洋渔业


  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海水增养殖业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海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搞活海洋渔业流通体系,形成生产技术先进,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渔民富裕文明的海洋渔业新格局。


  1.优化渔业经济结构


  一是依托沿海滩涂,实行开发与挖潜并重,大力发展浅海、围塘和工厂化养殖。重点发展象山港和三门湾周围海区,推进标准化池塘和标准化网箱改造,提升水产养殖科技水平,逐步把宁波市浅海建成鱼、虾、蟹、藻综合发展的“海上牧场”。继续调整海水增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名特优新品种在养殖业中的比重。建立渔业行业准入门槛,积极推动健康养殖。二是大力开拓远洋捕捞业,调整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合理保护近海资源,努力开发浙江和东海的外海渔业资源,提高远洋渔业比重,形成沿海、近海、外海和远洋四个层次的捕捞生产格局。加快现有渔船的更新改造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综合实力较强的远洋捕捞船队。积极开发国际渔场,以大型远洋渔业集团为龙头,形成捕捞补给、加工、销售相配套的集约化组织体系,提高远洋渔业在国外渔场的份额。三是合理引导发展休闲渔业。通过海上娱乐、海上观光、海上运动等形式对传统渔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在给市民提供新的休闲空间的同时,拓展渔业初级产品市场,提高渔业产品的附加值。


  2.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水产品精细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打破传统的水产品冷冻加工的单一模式。以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为中心,有重点地加强渔业科技投入,尤其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标准化的投入,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步伐。积极研制开发水产良种、海洋药物、功能食品、保健食品等,改善现有水产企业设备装置,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加工质量,改善产品包装,创建名牌产品,扩大宁波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开拓市场,建立以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渔区初级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营销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周边城市鲜活水产品直供体系。


  3.推进水产加工园区建设


  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全市水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三大发展区域,重点建设四个加工园区,培育十类主导产品。


  三大发展区域。南部区:包括象山、宁海和奉化三县(市),拥有“二港一湾”(石浦港、象山港、三门湾),重点建设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海洋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中部区:包括市六区,重点建设孔浦、北仑两个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远洋渔业、来料进料加工及信息、科技、物流、贸易区。北部区:包括慈溪、余姚二市,重点建设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华东地区最具规模、全省一流的加工物流基地。


  四大加工园区。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海洋捕捞鱼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海洋生物与医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定位是远洋渔业原料精深加工园区。北仑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定位是来料进料精深加工园区。崇寿农业食品加工园区:定位是淡水养殖渔业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品。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远洋渔业产品;海淡水养殖鱼类制品;海洋捕捞低值水产品;传统水产食品;虾蟹类产品;贝类及其净化产品;藻类产品;鱼糜及鱼糜制品;渔业饲料;海洋保健及药物制品。


  (五)海洋新兴产业


  在宁波市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的基础上,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使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信息等一些优势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提高宁波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体海洋科技水平,增强宁波市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能力,提升宁波市海洋产业层次。


  1.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为加快宁波市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加快海洋科技引进步伐,赶超先进水平。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完善海洋科技投入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投入体系,实现多渠道和多形式的集资,解决海洋开发的投资问题,引进外资、民资,采取中外合资、民间集资等途径筹办海洋科技产业;三是建立一个海洋科技园区,其功能是研究、开发和生产海洋高新技术产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移及促进其商品化和产业化,成为宁波市海洋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示范辐射源,园区拟布点在鄞州咸祥镇及其沿海区域。


  2.重点领域


  宁波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有:数字海洋、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海洋安全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工程等。


  ——数字海洋


  主要是通过建立海洋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系统,推动海洋信息化建设与数字海洋平台建设。要特别重视建设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信息系统,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海洋企业、养殖户等提供服务。


  ——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过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技术、海洋环境生物技术、海水养殖生物良种培育技术、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健康养殖技术、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及食品安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等的研发与利用,促进宁波市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在宁波市逐步建立起拥有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检测体系,并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研究开发体系。


  ——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


  通过海洋环境污染业务化监视监测技术的研发、海洋环境及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建设、滨海湿地保护及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等,推动海洋安全与环境保护,研制各类适合于宁波市海洋安全与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模式,建设宁波市渔业安全信息救助网络体系并开展海洋污损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海洋工程


  通过海洋交通设施建造技术以及海洋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增加海洋、海岸等相关工程领域的科技含量,建立海洋交通数据链系统。掌握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的核心技术,开展修造船业工艺与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五、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要充分发挥宁波市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加快开发港口航道资源


  宁波市港口资源丰富,是大型深水港的理想港址。当前应抓紧推进宁波港北仑四期、五期及大榭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同时抓好宁波港集装箱六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对象山港和石浦岸线开发要统一规划,在不影响这些地区海洋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引进高新技术、清洁生产的企业与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岸线,禁止对周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与产业进驻。


  2.合理利用渔业和滩涂资源


  宁波市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种群恢复能力强,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之一。要在对近海渔业资源开发零增长的前提下,加快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开发远洋渔业资源;加快海洋科技对水产加工业的渗透,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海洋水产品的附加值。但要严格控制近海养殖规模,尤其要控制象山港区域养殖规模,降低该区域富营养化状况。


  宁波市拥有大量的滩涂资源,集中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和三门湾北岸四大片区。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坚持规划指导、综合论证、依法审批、合理开发,严禁低滩围垦;其开发利用要更加注重生态多样性和适宜性,在保持象山港区域滩涂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其他地区的滩涂均可有步骤地开发作为围垦的后备资源。


  3.有序开发滨海旅游资源


  绵延曲折的海岸线及先民的河姆渡文化,伴生了“港、渔、涂、岛、景”有机结合的独特滨海旅游资源。分布在松兰山、皇城、半边山、横山岛等地的沙滩,是天然的海水浴场,可开发观光休闲体验以及高端度假产业。星罗棋布的岛屿,气候冬暖夏凉,利于疗养治病和避暑避寒。奉化悬山岛可发展高品位旅游休闲度假产品。石浦可开发休闲渔文化风情游。象山的东门岛、宁海的横山岛、北仑的大榭岛等则是开展游泳、垂钓、冲浪、帆船、游艇、滑水、潜水等文体活动和海洋考察、海洋公园等旅游项目的优良场所。尤其是象山港水域宽阔、风平浪静、水质清洁,是开展各项现代海洋娱乐活动的理想海域。招宝山的海防遗迹与古海塘,丹城塔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代化的北仑东方大港景观、奉化卓兰芳故居、抗倭名城、凤凰山皇坟古迹等人文景观都可开发滨海旅游。


  4.合理开发岛屿资源


  宁波市岛屿众多,占浙江省岛屿数的17%,为全市陆地总面积的2.9%。除渔山列岛离大陆较远外,其余大部在近岸分布,且主要集中于北仑港规划区、象山港和石浦港区内。根据各岛有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各自的主导功能,构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优势互补的独特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功能各异的岛屿开发组合区。大榭岛以开发深水港口和发展出口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国际贸易、货物中转、仓储运输为支柱,带动房地产、金融、通讯、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使其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中转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港口和外向型经济区。梅山岛以港口和土地资源为导向,优先发展港口、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作为外向型滨海工业基地的预留区。强蛟岛群生态环境上乘,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可发展为特色的休假疗养旅游区。东门岛、对面山岛、南田岛、高塘岛等岛群依托土地资源丰富,水道众多,水深底质条件优良,环境隐蔽,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浅海滩涂增养殖,同时发展蔬果种植、禽畜饲养、海洋旅游等。对于一些无居民海岛,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规范开发行为。


  5.积极开发海能和海洋油气资源


  海能资源的开发,对增加宁波市的能源供应,减少能源工业对环境的压力,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要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引进相应技术,进行专项研究,建立潮汐能发电站,使宁波市海能利用变成现实。


  宁波市以东的东海油气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大,生油岩系发育好,构造圈闭多,储集条件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宁波市要建成为春晓油气田的后方基地,使东海油气就近上岸,建设油气中转、储运、加工基地;应以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之一,带动港口工业发展,形成滨海产业密集带。


  (二)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1.加强海洋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陆源污染物排放必须达标。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及城市附近海域。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减少入海污染物。加快沿海大中城市、江河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和脱磷、脱氮效率。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废物倾倒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进行河口综合整治。加强甬江口、金塘水道等通海航道的综合整治。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渣,严格限制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降解污染物的排放。临海企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


  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严格控制养殖自身污染,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型种养殖业。提高船舶和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做到达标排放。海上石油生产及运输设施要配备防油污设备和器材,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


  开展重点海域污染治理。加强杭州湾、象山港等重要海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2.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重点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保护,修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完善各具特色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开展宁波市海洋生态调查,重点开展海草床、河口、滨海湿地等特殊海洋生态系及其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海洋自然保护区。


  加强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修复和治理,重点是杭州湾、象山港等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建设一批海洋生态监测站。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及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海洋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确保渔山猫头洋、大目洋等重点渔场不受破坏。加强重点渔场、江河出海口、海湾等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加强海珍品增殖礁建设,扩大放流品种与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区的建设。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在象山港、渔山列岛等海域继续实施大黄鱼、对虾、黑鲷、梭鱼等增殖放流,扩大放流品种与规模。


  4.合理开发利用海岸线


  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开展海岸调查评价,制定海岸利用与保护规划。深水岸线优先保证重要港口建设需要。对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人文景观要加强保护。推进沿海防护林建设,严禁非法采砂,加强侵蚀岸段的治理与保护。


六、项目支撑与保障措施


  海洋经济发展是一项事关宁波市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强化工程和项目支撑,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进行。


  (一)项目支撑


  必须通过政府引导、民间出资、对外引资、金融支持等多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研究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产业关联度大的支撑项目,支撑“一个中心,五个基地”的平台建设,促进宁波市海洋经济高效、快速发展。


  1.港口服务业项目


  港口服务业是宁波市港口发展的基础,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99.4亿元,重点建设集装箱码头、油码头、多用途码头等,航道建设及重点建设物流园区。


  2.临港工业项目


  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国家鼓励一些项目向沿海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临港工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157.8亿元,重点建设电厂及其扩建设、石油储备基地、LNG接收站等,建设象山港船舶制造基地等,以及建设石化、PTA、PVA、造纸等临港型工业。


  3.滨海旅游项目


  利用宁波市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33亿元,重点建设休闲旅游区、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休闲渔业等。


  4.海洋渔业项目


  利用象山港和三门湾二大鱼类资源丰富的海湾,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6亿元,重点建设水产批发中心、发展远洋渔业、推进池塘标准化建设、水产加工园区建设、渔港建设、渔业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等。


  5.海洋科技项目


  在“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0亿元,重点建设海洋高科技园区和绿色水产品基地建设,以及渔业科技十大攻关专题项目。


  6.生态环境项目


  为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水体污染,要加快污染源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1.14亿元。主要涉及海洋生态治理恢复工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65万吨,以及建设工业固废处置站。


  7.海涂围垦项目


  宁波市海涂资源丰富,采取围涂的方式,可以解决土地严重不足的状况。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36亿元,围涂面积23万亩。


  8.海水淡化项目


  为了克服宁波市部份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大力推进海水淡化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5亿元,建设三座海水淡化处理厂,日产淡水能力达6万吨。


  9.滩涂风电场项目


  利用丰富的滩涂风力资源,发展清洁型能源风力发电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总投资20亿元,建设慈溪杭州湾风电场、象山风电场、宁海风电场等项目,发电能力达到20万千瓦。


  (二)保障措施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宁波市面向21世纪的战略选择。为实现规划目标和战略任务,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机制体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重视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发展海洋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考核目标。进一步完善并强化市海洋经济领导小组的功能,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各级各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关的组织协调机构,形成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


  理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规章,理顺海洋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针对目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不顺、协调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进一步发挥海洋经济领导小组对海洋开发全局的基础性、综合性管理功能的同时,建立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协调机制,妥善解决“群龙闹海”的问题。


  强化规划引导。牢固树立规划是政府第二行为准则的理念,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海洋开发和保护活动,充分发挥规划在合理空间布局、集约利用资源、引导重要区块形成等的作用。精心组织实施《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并实施各相关海洋专项规划。重点制定海岸利用和保护规划,促进“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合理利用岸线资源。要编制并实施好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保护规划,以此指导无居民海岛海洋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


  2.完善政策法规,推进依法治海


  完善政策法规。根据宁波实际情况,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等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的实施细则。适时制定和完善《宁波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宁波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地方海洋法规体系,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推进海洋普法宣传,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


  严格海洋执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海洋法律、法规,重点要贯彻实施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为核心的海洋法律制度,把海域使用三项制度(海域使用审批、海洋功能区划、海域有偿使用)落实到位。全面实施《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依法审批各类海洋开发活动,严格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通过法制化手段来确保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海域使用权证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海洋资源从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过渡,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严格实行海洋倾废、油污管理制度,完善海域溢油管理和防治制度,从源头上制止海洋污染和资源破坏。依法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及相关管理规定,确保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强化执法队伍。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海洋执法装备,建设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海上联合执法管理。充实海洋环境保护等的监督、执法力量,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形成各专业行政执法队伍沟通协调的机制,努力开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新局面,确保各项海洋法律、法规得到贯彻实施。


  3.实施科技兴海,促进结构调整


  引进培养人才。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突破海洋经济的人才“瓶颈”。引进一批工程技术类和科技人才、紧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引进海洋生物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安全和保护、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鼓励宁波市高校增设涉海专业,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优化用人环境,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开展科技攻关。把推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战略目标,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自主创新项目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近期重点要在海洋环境工程、数字海洋工程、生物资源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以及港口综合开发、临港工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以海洋科技攻关带动海洋科技创新,以海洋科技创新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搭建创新平台。建设象山港海洋科技园区,吸引国内外知名海洋科技院所进驻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使园区成为海洋科技的输出转移中心。整合现有海洋科技资源,建成一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实施一批海洋科技试点示范工程。依托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海洋科学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海洋科技创新的社会支撑体系。


  4.创新机制体制,拓宽投资渠道


  创新机制体制。顺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立企业投资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度。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融资和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拓宽投资渠道。坚持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确立企业在发展海洋经济中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强化财政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资,重点投向海洋经济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并以此带动社会投资。要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支持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研攻关、高科技人才的科研项目启动和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示范。加强对象山港等重点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用于支持海洋的主体功能培育和建设。


  5.加强综合管理,保护海洋环境


  严格项目审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三项制度”,按照不同海域使用功能,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不符合海域使用功能的项目上马。全面执行海洋开发环境审批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对新开工的涉海项目首先要考虑论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坚决制止乱用海、乱填海、乱倾废行为,加强海岸、防护林带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护。


  加强综合管理。控制陆上污染源,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严格控制污染物直接入海排放。加大污染点源管理力度,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新建,扩建项目实行严格的环评审议制度。控制和继续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保护好渔业资源。建立和完善象山港等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快建设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生态型人工鱼礁,放流增殖多种海洋生物和优质鱼类苗种。加强河口、港湾和重点海域的环境监测、整治和修复,实施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建立应急机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建立海洋生态监测系统和网络,形成有效的监测、评价和预警能力。建设一批沿海生态监测站和大型全自动生态环境浮标,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加强海洋信息服务工作,健全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体系及海洋污损应急处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潮工程和应急救助工作,提高防灾减灾、加强应急反应设备和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损事件的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全市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定期评价全市海洋污染源和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


  6.坚持软硬并重,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树立全市“一盘棋”观念,统筹陆海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海洋基础设施与陆地基础设施接轨。推进集装箱四期、五期等项目建设,实施“一绕五射”高速公路工程,启动甬台温铁路及北仑港疏港航道、杭甬运河等配套工程,为港口运输业和临港口工业发展提供保障。以石浦中心渔港、奉化渔港等建设为重点,带动一、二、三级群众渔港建设,为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海事、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性工程。加速形成以万人岛为主体,联结大陆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千人岛以上海岛的交通设施,使海岛交通被动局面有较大改变。加快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抓紧规划建造象山港跨海大桥和三门湾连岛大桥。扶持海岛县改造海岛公路和交通码头,尽快实现5000人以上“一岛两码头”;加快海岛水源工程、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海岛农村电网改造。逐步完善地方港口布局,开发石浦港南岸,分步开发南田、高塘和东门等岛的岸线资源,增强石浦港的整体功能。在建设车渡码头和客货公用码头的同时,积极实施撤渡建桥和岛上公路建设。


  营造良好环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与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海洋经济发展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营造人人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于海洋科技创新企业、海洋高科技产业企业等要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进一步规范涉海(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未来海洋产业等)价格政策,深化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政策改革,营造公平、良好的价格环境。进一步深化投资、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努力推进行业标准、价格管理、监督检查、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依法行政进程,为海洋经济的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


(来源: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00122)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