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下)

  (五)畜牧养殖产业基地


  1.发展现状


  全市已形成了奶牛、生猪、长毛兔、獭兔、蜜蜂、家禽等优势养殖品种。2005年,奶牛饲养量达7300头,主要分布在鄞州、海曙区和宁海县;生猪饲养量247.3万头,出栏136.7万头,猪肉产量9.1万吨,主要分布在鄞州、余姚、象山、慈溪、宁海等县(市)区;兔年内出栏97万只,年末存栏86万只,主要分布在余姚、慈溪市和镇海、鄞州区;蜜蜂年末存18.6万群,主要分布在余姚、慈溪市和宁海、象山县。家禽年末存栏1995万羽,出栏3012万羽,禽肉产量4.2万吨,禽蛋产量14.1万吨,主要分布在余姚、鄞州、慈溪、宁海、象山、奉化、镇海、江北等县(市)区。


  2.发展目标


  重点发展奶牛、生猪、兔、浙东白鹅、宁海土鸡、余姚黄鸡、番鸭、肉鸽等养殖。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约16%。全市奶牛存栏1.5万头,奶牛种业国内领先;生猪存栏75万头,出栏139万头;家禽存栏2280万羽,出栏2600万羽;獭兔出栏400万只,建成全国良种獭兔繁育基地;长毛兔存栏50万只,兔毛年产达600吨,种兔场年供种50万只以上,全国领先。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8万吨,禽蛋产量13万吨,牛奶产量达到6万吨。


  3.基地建设


  建立1个奶牛良种基地和4个养殖基地,养殖总规模8500头,总投资约1.5亿元;建立9个肉猪生产基地,养殖规模59.3万头,总投资约2.8亿元;发展4个獭兔养殖基地,规模50万只,总投资约2500万元;发展3个长毛兔生产基地,规模18万只,总投资约1500万元;建设7个蛋禽生产基地,规模480万羽,总投资约7930万元;建立6个浙东白鹅、宁海土鸡等优质肉禽生产基地,规模2360万羽,总投资约9440万元;建立2个蜜蜂养殖基地,规模20万群,投资250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设施,配置消毒及防疫设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治理,达到污染防治标准,引进和培育畜牧优良品种。


  奶牛养殖基地项目有:


  (1)奉化市尚田镇、西坞街道建立3000头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建造牛舍及辅助用房,推广集约化生态养殖模式,实施技术培训。


  (2)宁海县长街镇建立2000头奶牛养殖基地。


  (3)宁海利丰牧业有限公司建立1000头奶牛养殖基地。


  (4)鄞州区云龙、横街、集仕港、高桥、横溪等镇建立1500头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态型养殖。


  (5)江北区宁波科元家禽胚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1000头良种奶牛养殖基地。


  肉猪生产基地项目有:


  (1)余姚黄家埠、临山、牟山、三七市、丈亭、马渚、泗门、陆埠、阳明等镇(街道)建立5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粪便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品加工、动物防疫设施建设等。


  (2)慈溪市龙山、新浦、庵东等镇建立15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粪便及废弃物综合治理,有机肥生产装置和沼气池建设等,达到绿色畜牧养殖小区要求。


  (3)奉化市尚田、松岙等镇建立5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集约化生态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畜牧业环境综合治理和畜产品开发。


  (4)宁海县梅林街道建立1万头岔路黑猪商品猪养殖基地,建造猪舍及其它辅助用房,推广养殖模式,实施技术培训。


  (5)宁海县长街镇建立6万头肉猪生产基地,建设集约化生态养殖基地。


  (6)象山县以茅洋、新桥镇为主建立2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畜牧小区建设,集约化生态养殖,畜牧环境治理等。


  (7)鄞州区瞻岐、塘溪、东吴、咸祥、横街等镇建立20万头肉猪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进生态型养殖。


  (8)镇海区骆驼、九龙湖、澥浦等镇(街道)建立2万头肉猪生产基地。


  (9)江东区金地公司建立尚桥无公害生猪基地,肉猪年出栏3.3万头,重点实施标准化猪舍、种猪引进、饲养设备配套等。


  獭兔养殖基地项目有:


  (1)余姚市陆埠镇、朗霞街道建立1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2)慈溪市庵东、龙山、三北、掌起等镇建立2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3)奉化市尚田、莼湖、江口、萧王庙等镇(街道)建立1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4)镇海区九龙湖、澥浦等镇建立10万只獭兔养殖基地。


  长毛兔养殖基地建设主要有:


  (1)象山县石浦镇建立3万只长毛免生产基地,开展高产优质长毛免选育及良种生产体系建设。


  (2)镇海区蛟川街道、骆驼镇建立10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


  (3)慈溪市周巷镇建立5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


  蛋禽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有:


  (1)慈溪龙山、宗汉、观海卫、匡堰等镇建立100万羽蛋禽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发展免疫蛋生产。


  (2)奉化市尚田、莼湖、裘村、松岙、江口、西坞、萧王庙、溪口等镇(街道)建立50万羽蛋禽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养殖小区。


  (3)奉化市尚田镇生物禽业产业基地建立100万羽蛋鸡饲养基地,重点建设蛋鸡养殖设备、基础设施,实施蝇蛆养殖、家禽养殖和技术培训。


  (4)宁海县西店、大佳何、长街等镇建立100万羽蛋禽生产基地,重点建造标准化鸭舍,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建设治污处理工程。


  (5)象山县晓塘镇建立100万羽蛋禽生产基地,重点改造和更新饲养设备,建立雨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系统和粪便干湿处理设施,改进饲养模式,疫病防治及基础设施建设等。


  (6)象山县以墙头、西周镇为主建立20万羽海鸭蛋禽生产基地,环象山港、西沪港生态放养,综合技术应用,绿色特色产品开发。


  (7)镇海区九龙湖、骆驼等镇建立10万羽蛋禽生产基地。


  肉禽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有:


  (1)余姚市阳明、凤山、兰江、梨洲、临山、黄家埠、泗门、低塘、马渚、朗霞、牟山、三七市、河姆渡、陆埠等镇(街道)建立1000万羽优质家禽生产基地。


  (2)慈溪市龙山、三北、掌起、范市、观海卫等镇建立800万羽肉禽生产基地。


  (3)宁海县胡陈、力洋、一市、大佳何、长街、前童等镇乡建立500万羽宁海土鸡生产基地,建造标准化鸡舍、简易机耕路、饮用水源;推广养殖模式、技术培训、区域服务网点建设等。


  (4)象山县丹东、东陈、大徐、贤庠、茅洋、泗洲头等镇(街道)建立200万羽浙东白鹅生产基地,实施浙东白鹅的繁育、饲养、防疫和管理标准化。


  (5)象山县以西周、泗洲头镇为主建立60万羽放山鸡生产基地,重点应用山地、草山、草坡资源种植人工牧草,发展生态型放养。


  (6)北仑白峰镇建立20万羽白峰草乌鸡生产基地,建设进山简易道路、鸡舍、围墙、水井等。


  蜜蜂养殖基地项目有:


  (1)慈溪市周巷、新浦、横河等镇建立12万群蜜蜂养殖基地,重点实施蜜蜂良种推广和繁育。


  (2)宁海县长街、力洋、茶院等镇乡建立8万群蜜蜂养殖基地。


  (六)水产养殖产业基地


  1.发展现状


  2005年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达98.2万亩,总产量34.3万吨,其中淡水养殖面积34.1万亩,产量7.1万吨,养殖基地主要是内陆池塘;海水养殖面积64.1万亩,产量27.2万吨,包括滩涂养殖、海水围塘养殖和浅海养殖,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象山港区域、三门湾区域、东南沿海区域和环杭州湾区域,养殖主要品种有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紫菜、缢蛏、泥蚶、牡蛎等。


  2.发展目标


  围绕提高品质、拓展加工、增加出口的要求,加强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滩涂养殖重点开发低坝高网养殖和蓄水养殖,建立贝藻类滩涂养殖示范基地,实现生态型健康养殖,突破重要经济贝类优质高效养殖技术。围塘养殖要加强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快工厂化养殖、大棚养殖,推广增氧、清淤机械,加大虾类品种的更新、选育,推广内循环养殖、蟹虾贝类混养等生态养殖技术。浅海养殖要建立健全以紫菜为主的良种繁育体系,调整海水网箱布局,开展浅海养殖新品种、养殖新模式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延伸浅海养殖业产业链。到2010年,海水养殖面积达80万亩,养殖产量达42万吨。


  3.基地建设


  建立象山港生态型海水养殖基地7个,总投资约2.5亿元;三门湾生态型海水养殖基地11个,总投资约2.8亿元;其他水产品养殖基地4个,总投资约1亿元。


  主要建设内容是池塘养殖实施标准化技术改造;滩涂养殖推行蓄水养殖和低坝高网养殖技术, 推广内循环养殖、蟹虾贝类混养等生态养殖技术;浅海养殖推广牡蛎延绳式、筏架式、棚架式养殖,梭子蟹吊笼式养殖技术,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以及紫菜冷藏网技术,培育优良品种。


  象山港区域养殖基地项目有:


  (1)奉化市莼湖镇双山、鸿峙至裘村镇南沙海域2万亩海水网箱养殖基地,重点推广大规格抗风浪网箱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示范。


  (2)奉化市松岙、裘村、莼湖镇1万亩海水池塘养殖基地,重点实施海水池塘改扩建。


  (3)奉化市象山港狮子口内海域7000亩牡蛎养殖基地,重点推广养殖新技术和清洁化生产。


  (4)宁海县象山港强蛟海域3000箱海水网箱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中大型抗风浪网箱,淘汰传统小网箱,养殖从内湾区向外围区转移,配备轮养区。


  (5)象山港棉花山海区、西沪港长坑海区、高泥村门前海区1500箱海水网箱大黄鱼养殖基地,重点实施苗种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种质资源开发、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系的选育;改进网箱养殖结构,推行大水体网箱养殖。


  (6)鄞州区瞻歧、咸祥、塘溪镇1万亩围塘养殖基地,重点发展贝类、对虾、蟹类、鱼类等海水标准化养殖。


  (7)鄞州区瞻歧、咸祥镇海域6000亩浅海紫菜养殖基地,重点实施坛紫菜与条斑紫菜二茬养殖,引进优质紫菜苗等。


  三门湾区域养殖基地项目有:


  (1)宁海县长街镇宁海东部高效海水养殖产业化园区1万亩,实施田园化滩涂养殖,建设内循环养殖场和育苗场,配套机械设施,发展深加工等。


  (2)宁海县一市镇旗门港旗门塘3000亩仿生态青蟹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实施塘、坝、渠、沟、路、电等设施改造。


  (3)宁海县一市镇一市港5000亩虾塘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实施塘、坝、渠、沟、路、电等设施改造。


  (4)宁海县越溪镇群英塘1万亩虾蟹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实施塘、坝、渠、沟、路、电等设施改造。


  (5)宁海县一市镇蛇盘涂1.7万亩池塘标准化养殖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化池塘、道路及其它配套设施。


  (6)宁海县力洋镇三山涂3000亩滩涂田园化养殖基地,重点推行蓄水养殖技术和低坝高网养殖技术。


  (7)宁海县越溪乡双盘涂2000亩名优特新品种养殖基地,重点推行蓄水养殖技术和贝类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建设优新品种苗种中间培育区、高潮区优新品种蓄水养殖区,完善配套设施。


  (8)宁海县长街镇满山岛2000亩藻类养殖基地,重点实施藻类浮流式养殖、滩涂低潮区藻类养殖。


  (9)象山县新盐场养殖场、丹石公路两侧1300亩梭子蟹养殖产业基地,重点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蟹苗中间培育及养殖技术等。


  (10)象山县长大涂水域,三门口鹤浦、高塘岛、石浦、定塘等地,东部沿海昌国、新桥、东陈、爵溪、涂茨等地2.3万亩紫菜产业化养殖基地,重点建设养殖核心区、育苗中心,发展加工企业和销售组织。


  (11)象山县大塘港沿岸狮子山及新桥、石浦、定塘、晓塘等地1.5万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重点建设核心区、辐射区标准化池塘,建立药物、饲料供应网点。


  其他水产品养殖基地项目有:


  (1)余姚市黄家埠、马渚、牟山镇、阳明等镇(街道)2万亩生态鳖养殖基地,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实施优质鳖料培育、品牌建设等。


  (2)余姚市牟山、马渚镇牟山湖1万亩大闸蟹养殖基地,重点建设养殖设施,实施种苗提纯复壮、外荡增殖放流等。


  (3)慈溪市1万亩无公害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


  (4)北仑区梅山、霞浦、春晓等镇乡(街道)1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


四、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


  (一)水产品加工业基地


  1.发展现状


  水产品加工是宁波市重点农产品加工产业。2004年全市有水产品冷冻和加工企业361家,加工量达43.7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7.1%,加工产值达33.5亿元,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冷冻为主的多样化水产加工体系。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水产品加工以特色、优质、高附加值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海淡水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加工系列,培育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到2010年,形成一批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产值超10亿元4家、产值超5亿元10家,产值上亿元20家),树立10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实现水产品加工总产值150亿元,水产品加工比率上升到65%,基本接近先进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比率,精深加工比率达到50%,加工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三废”排放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3.加工基地建设


  (1)宁波(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位于慈溪市崇寿街道和坎墩镇,占地4500亩,立足以慈溪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为原料,发展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建成宁波市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建成后形成年销售额20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的生产规模。


  (2)宁海双盘涂加工基地,大和水产养殖公司和餐之皇食品有限公司分别建设日产净化蛏子50吨和清洁牡蛎10吨的贝类净化加工基地,投资估算1000万元。


  (3)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以发展海洋捕捞鱼品精深加工为主,规划占地9630亩,投资估算2.5亿元,建设期限2005——2007年。


  (4)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以发展远洋渔业原料精深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宁波陆龙兄弟海产食品公司等。


  (5)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水产品、蔬菜等加工,水产品以来料加工为主,龙头企业有浙江老板娘食品公司等。


  (6)奉化市以莼湖镇的冷冻企业致远、今日、亿洋等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鱼排、牡蛎、对虾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到2010年冰鲜水产品年出口达8000吨。


  (二)蔬菜加工业基地


  1.发展现状


  我市蔬菜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产品有速冻、腌渍、脱水、保鲜、菜汁、罐头等类别。2004年全市出口蔬菜及加工制品58.4万吨,已成为我市第三大类出口农产品。蔬菜加工业中,榨菜加工业发展较快,已有企业69家,年加工总产值10亿元。慈溪宁波海通食品集团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蔬菜加工企业,有近30条生产流水线,年加工蔬果3.5万吨,生产100多种产品,销往日本、韩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蔬菜加工重点发展冷风脱水蔬菜、膨化蔬菜、保健蔬菜和营养蔬菜食品,扩大保鲜蔬菜和精深加工的比重,带动其他加工品种的发展,引进和攻克超粉碎技术和真空处理技术,出口蔬菜均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到2010年,全市年加工蔬菜能力达到12万吨,蔬菜加工原料本地来源比例提高到70%以上,创汇蔬菜加工率占出口蔬菜总量50%以上。


  3.加工基地建设


  (1)余姚姚北食品工业园区,位于泗门和小曹娥两镇交界处,规划总面积2200亩,投资估算4500万元,主要面向姚北滨海农业产业区,发展榨菜、大豆、水果、畜禽、水产品等深加工。


  (2)余姚城东绿色食品加工小区,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规划总面积500亩,以水果、畜禽类农产品加工为主。


  (3)慈溪长河创汇蔬菜示范区,位于慈溪市长河镇,示范区中专设农产品加工区,开展蔬菜加工、保鲜,各类蔬菜年加工量达4万吨,出口创汇达800万美元。


  (4)慈溪市腌制蔬菜加工基地,位于周巷镇,占地750亩,以腌制蔬菜加工为主要特色,引入年销售1500万元以上的蔬菜腌制企业10家以上。


  (5)宁海宁东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于宁海县长街镇,规划用地900亩,投资估算4亿元,主要建立水产品精深加工、速冻蔬菜加工及其它农产品加工区,建设期限2007——2010年。


  (6)象山定塘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于象山县定塘镇,规划用地1000亩,投资估算5亿元,建设期限2006——2010年。主要发展创汇蔬菜等农产品加工。


  (三)水果加工业基地


  1.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水果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15万吨左右,其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企业20家,水果加工品种包括桔瓣罐头、干红杨梅酒、桑果酒、青梅汁、果冻、速冻杨梅和草莓等系列产品。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稳定以温州蜜柑为原料的桔瓣罐头加工,大力发展其他种类水果加工,包括草莓、桑果、杨梅等果汁、果酒以及果酱加工,注重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到2010年争取再形成1——2家大型现代化加工企业,争创2——3个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水果加工率达到10%以上。


  3.加工基地建设


  (1)奉化市以武岭泰、松欣等公司为龙头,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黄桃、柑桔、杨梅、青梅等加工能力,形成水果加工产业群。


  (2)宁海县以宁东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以国盛、海静、卡依之等一批柑桔、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稳定和提高柑桔生产和加工水平。


  (3)象山县以永成、仙子谷为龙头发展杨梅加工,提高加工能力,增加杨梅酒、饮品等品种,提升产品档次;以宝达、宝鱼、华宇、龙鑫为龙头发展柑桔加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柑桔罐头出口。


  (4)鄞州区以宁波五洲星食品工业城为依托,发展、形成水果加工基地;以下应镇湾底村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依托,发展果桑生产和加工,形成制成品、酒、饮料等系列产品。


  (四)畜禽加工业基地


  1.发展现状


  全市畜禽加工主要有肉类、禽蛋、奶、蜂产品以及特种养殖畜禽的加工等,2004年有肉类加工企业95家,绝大部分是活畜屠宰;肉制品以禽类为主;有蛋类加工企业30家,总产量1.5万吨,主要生产咸蛋、松花蛋等;有奶类加工企业2家,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上;蜂产品出口历史长,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影响。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围绕产品开发,加大畜禽制品加工比例,改进传统加工工艺,加强产品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改善加工企业生产条件,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保护周边生态环境。要提高产品品质,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增值转化能力。到2010年,建立起较完善的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奶牛、肉猪、蛋禽、肉禽、长毛兔、獭兔、蜜蜂等加工总产值达45亿元,肉类加工总量达4万吨,蛋类达3.5万吨,奶类达5.5万吨,在加工企业影响力和品牌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3.加工基地建设


  (1)余姚绿色禽业园区,位于余姚市,园区内专设禽产品加工区,由10家骨干禽业龙头企业承担建设。


  (2)象山特色畜禽创业园区,位于象山县,配套建设特色畜禽加工生产线,开发野猪、浙东白鹅、特禽等系列绿色加工食品。


  (3)镇海农业开发区,位于镇海骆驼街道,园区集养殖、加工、营销于一体,配套发展兔毛、禽蛋加工。


  (五)茶叶加工业基地


  1.发展现状


  2004年全市茶园面积21.77万亩,茶叶产量1.8万吨,产值2.9亿元,名优茶比例稳定提高,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6家。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开发茶叶的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率,提高名优茶市场占有率。鼓励茶叶加工企业强强联合,发展规模,提高竞争力,扩大茶叶出口创汇。到2010年,茶叶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4000吨。


  3.加工基地建设


  (1)余姚市四明山、大岚、梁弄、鹿亭等镇乡(街道)2万亩“瀑布仙茗”名优茶加工。


  (2)奉化市溪口、西坞、尚田、莼湖等镇(街道)1万亩“雪窦山”名优茶加工。


  (3)宁海县深圳、黄坛、桑州等镇3万亩“望海茶”加工。


  (4)象山茅洋、泗洲头、贤庠、黄避岙等镇乡1.1万亩名优茶加工。


  (5)姚江以北、象山港沿岸2万亩白茶加工。


  (6)鄞州区横溪镇1万亩鄞州名优茶加工。


  (7)鄞州区东钱湖镇福泉山5000亩“东海龙舌”名优茶加工。


  (8)北仑区春晓、白峰、柴桥1万亩北仑名优茶加工。


  (六)竹加工业基地


  1.发展现状


  2004年全市有竹笋加工企业86家,收购原笋4.5万吨,加工产品3.5万吨,产值2.4亿元。加工品种以水煮笋为主,还有罐头笋、瓶装笋、小包装笋等。有竹材加工企业59家及一大批个体竹材加工户,收购原竹11.8万吨,加工品种有竹凉席、竹筷、竹胶板、竹炭、竹工艺品以及传统的箩、筐等日用品,年产值1.7亿元。


  2.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发展竹笋、竹材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开发竹、笋加工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在竹笋小包装、方便食品、竹炭、竹筷和竹胶板等产品上有所突破。到2010年,全市竹笋年加工数量达到18万吨,加工产品占竹笋总产量60%,竹业总产值达到22.5亿元,出口创汇5亿元以上。竹笋加工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40%达到绿色食品标准、10%达到有机竹笋标准,创建10只宁波市名牌竹笋、竹材产品。


  3.加工基地建设


  在竹笋重点产区培育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竹笋产品加工,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实现竹林资源多层次增值,逐步形成专业加工基地。


  奉化市以士林、恒日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竹制品加工业,以诚吉、一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竹笋加工业。


  鄞州区以明州工业园区的五洲星集团、塘溪镇的东方九洲公司、横街镇的联华食品公司、龙观乡的汇源食品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竹笋加工业。


五、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


  (一)发展现状


  全市有各类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500余个,其中花卉、蔬菜、水产、禽蛋等专业批发市场和柑桔、杨梅、水蜜桃、茭白等季节性交易市场350多个。全市有市场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6家。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建设产地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加快形成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性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增强市场的集散辐射功能。发展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农副产品自选商场等多种农产品交易业态,实现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和期货、竞拍、网上交易等形式,完成立足宁波面向国内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


  到2010年,在中心城江北(路林)市场园区和姜山市场园区,新建粮油、水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等市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或扩建县(市)区大中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10个;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在宁波城区、鄞州新城区、慈溪、余姚等市(区)创建大型菜篮子自选市场10家。


  (三)农产品市场建设


  根据全市各城镇的区位条件、城镇发展规划、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加工基地布局规划,以加强农产品交易网络和提高流通效率为目标,统筹考虑市场建设布点。


  在宁波市区布局综合性大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个,专业批发市场5个;在余姚、慈溪、奉化、鄞州、镇海、北仑布局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各1个;在象山布局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1个,在宁海布局果蔬批发交易市场1个,在余姚布局茭白批发交易市场1个,在奉化布局花卉苗木交易市场1个;在各中心镇布局与生产基地相配套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重点建设宁波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宁波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宁波市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宁波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宁波市水果批发交易市场、宁波肉禽蛋批发交易市场;慈溪、余姚、奉化、鄞州、镇海、北仑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宁海蔬菜果品批发交易市场、象山石浦中国水产城、余姚河姆渡茭白批发交易市场、奉化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等自选市场。


  1.农产品市场建设内容


  加大对重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心城批发交易市场。


  为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制度创新、环境整治和市场秩序整顿,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


  在完善市场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市场管理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流通中介组织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2.重点农产品市场建设项目


  (1)宁波市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规划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两处:一处位于江北市场园区内,用地约300亩,建成为宁波“菜篮子”工程服务于宁波中心城最重要的蔬菜批发一级交易市场;另一处位于姜山市场园区内,用地约150亩。


  现有兴宁路宁波蔬菜批发市场需搬迁至江北市场园区,该市场现状占地75亩,交易场地2.5万平方米,配套有蔬菜农残检测中心,是集商贸、批发、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2)宁波市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规划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两处:一处位于江北区路林市场内,用地约300亩,路林市场由现状粮油市场逐步改造为水产品市场,成为集批发零售、冷冻冷藏、物流运输于一体的功能完备的国家级水产品批发交易一级市场;另一处位于姜山市场园区内,用地约150亩。


  路林市场作为三江片现有水产品市场搬迁之处,近期逐步搬迁江东水产品市场、江东鲜活水产品市场、京润水产品市场、鄞奉水产品市场、孔浦水产品市场、新基咸干水产品市场和兴宁干水产品市场。


  (3)宁波市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规划农副产品综合市场两处:一处为已立项的东方农副产品综合市场,位于世纪大道以东、铁路以南、杭甬高速公路以北、曹隘村以西,用地约300亩;另一处位于姜山市场园区内,用地约120亩。


  (4)宁波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


  规划粮油批发交易市场两处:一处位于江北市场园区内,用地约150亩;另一处位于姜山市场园区内,用地约150亩,作为远期发展。在近期将现有路林粮油市场搬迁至江北市场园区。


  (5)宁波市水果批发交易市场


  规划水果批发交易市场两处:一处为东方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另一处位于姜山市场园区内,用地约180亩。搬迁现有市蔬菜公司果品市场、海田果品市场、元康水果市场至以上市场园区。


  (6)宁波市肉禽蛋批发交易市场


  规划肉禽蛋批发交易市场三处:一处位于江北市场园区内,用地约75亩;一处位于东方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内;另一处位于鄞州姜山镇番石渡村附近,用地约150亩。搬迁现有澄浪南路肉禽蛋批发市场至江北市场园区或东方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内。


  (7)慈溪市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位于慈溪市浒山街道,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经营蔬菜、瓜果、水产品、禽畜、冷冻食品及副食品,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划建设2000吨高低温冷库、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绿色蔬菜加工厂等。


  (8)余姚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位于余姚城区西北侧,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内设蔬菜、水产、家禽、水果等四大类商品交易区。规划二期开发建设用地150余亩,投资6000万元。


  (9)中国水产城(二期)交易中心


  中国水产城位于象山县石浦镇,占地138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中国水产城(二期)工程,占地142亩,总投资1.2亿元,二期工程修建码头、趸船、交易大厅、停车场、综合服务区和办公楼等。


  (10)北仑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位于北仑区,规划用地85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期限2006——2007年。主要经营蔬菜、水果、水产、肉禽蛋四大类产品。


  (11)宁海蔬菜果品批发交易市场


  宁海蔬菜果品市场有限公司是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下辖二个批发市场和一个蔬菜经营部。其中果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占地5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是宁波市南部最大的果品蔬菜专业批发市场。


  (12)宁东农产品交易中心


  位于宁海县长街镇,规划用地300亩,总投资1亿元,建设期限2007——2009年。以宁海县东部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沿三门湾水产品养殖基地为依托,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水产品加工和贸易。


  (13)奉化市花木市场


  位于奉化市溪口镇剡江侧,规划用地300亩,总投资2000万元。主要发展花卉、苗木、鲜切花、盆景等交易市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精心实施产业布局规划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把组织实施产业布局规划作为“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产业的主要工作来抓,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成员单位要以布局规划为依据,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的程序,各施其责、加强协调,组织好都市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项目的建设。


  各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县(市)、区政府要在规划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都市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项目。要把项目真正落实到地域空间上,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和投资等,发展改革部门在产业化办公室选定的项目基础上,要严格把关,原则上不审批规划外的建设项目。


  规划和国土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农业产业布局要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框架内实施。各级政府要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源保护制度。


  要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和专项考核制度,加强规划管理。落实专门部门负责规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反馈规划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科技保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建立健全市、县、镇(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充分发挥乡镇科技特派员、村农技信息员、农经信息网等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作用,结合都市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农民信箱”工程,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继续实施作物良种、农业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与示范基地建设等八大科技行动;继续安排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三分之一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用于种子种苗、种养技术、贮运保鲜、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农口部门、农科院要加强与宁波大学、万里学院以及市外农业研究机构的合作,争取在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


  继续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建立若干县级以上种苗基地,加快名特优新品种引进,提高良种覆盖率,把种子种苗逐步培育成一个大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机械配套,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产业化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进行科技开发与创新,研究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模式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改进沼能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有机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等技术;推广农业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等技术;应用生物、工程等技术,对各类农(林、水)产品的加工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开发农产品加工链的系列应用技术。深入研究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的资源条件和有效途径,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服务保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大大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服务,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建立农资监管制度,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农用物资有序供应。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建立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系统。坚持预防为主,抓好生物灾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控,加快建设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鼓励和扶持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行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及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集交易、展示、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具有产业优势的专业批发市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制定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技术规程及加工储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配套,与国际标准能接轨,涵盖生产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特别要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服务和指导,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大政策保障,增强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幅度。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对农业农村的各项扶持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用足用好WTO对农业支持保护条款的规定,利用“绿箱”、“黄箱”政策,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粮食生产、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体系,加大以工补农力度。


  继续推进强龙工程,完善扶持政策,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龙头企业技术革新、环保设施、发展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等,给予重点扶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支持,努力建成加工能力充足、产业配套齐全、精深加工水平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农业减灾防灾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实施“百千工程”,完善农村道路、水等“五网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公用设施下乡,加速农村城市化。继续大力实施“千里清水河道”整治工程,推广农村垃圾处理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海洋环境保护。


  (五)加强体制保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从制度上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关系,建立农民得益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强化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深化科技兴农战略以及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导向,以融资投入为辅助,以企业、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逐步建立资金多来源的农业投入机制,增强农业的发展动力。政府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投资农业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加快农民向小城镇、大城市转移,加快人口集聚,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城镇化进程。继续实施高山、海岛农民就业转移工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和农民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程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及灾害救助。


(来源: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00121)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