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业经营模式

摘要:我国加入世贸后,由于在传统的农业中也引入了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首先从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的动因和现代化农业流通系统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接着引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农业流通机制再造和协同计划的重要性,并对适合农副产品特性的供应链管理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业经营模式作为对策。这种模式有利于体现党中央提出的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工作指导方针;同时,也有利于确保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传统与基础产业紧跟时代步伐,面对国际化大市场的要求与竞争。


关键词:品质与安全;农业信息;供应链管理;生产预测


一.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的动因


    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购农副产品时的决策重心已从过去的品种、大小及形状等外在因素,逐渐向口味、环保、安全健康等内在因素转换。现代农业经营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环境的改变微观竞争


    当今农业的竞争,已不单纯是产业中某个单一实体的竞争,而是表现为整个产业链及其运作体系的竞争。而供应链管理则提供了这一态势下有效的竞争武器。为了获取整个产业链绩效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将运营和管理视野外放于整个供应链,即农户、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可以说,农业宏观环境的变迁,加速了以协作式竞争为内核的供应链竞争模式的崛起,并引领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协调并互相推进的时代。


    (2)提高产业链运作的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


    21世纪以来,农副产品总体消费模式的演变,对构建一个能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并快速响应的农业供应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首先要求这个链条上的所有相关单位改变现有组织模式,面向效率与敏捷性对自身实施组织流程再造。而就整个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说,也是一次社会型的组织流程再造。


    (3)解决农副产品的内在特性造成的物流瓶颈


    农副产品具有季节性、性状不稳定性及易腐等特性,其影响可不同程度地持续至最终用户;这些特点与各级用户的非对称性要求及其他外部因素相结合,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物流技术因素和物流管理能力的高度依赖。


    (4)能否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是农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新型农业经营的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体化组织联结机制的稳固与否,因此与农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整合整条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资源成为农业经营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合作与协同”的理念培养和能力形成,无论对于农业产业化还是对于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现代农业流通系统宏观分析


    1、“农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要消除生产与消费间的信息壁垒,就必须首先从了解商品的产地、品种的真实信息开始,所以充分利用现代的通讯、信息技术来进行远距离的信息及时传递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这里的“农业信息”可以专门指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如,我们只需要一个大小只有10CM左右,被称为“摄像服务器”的设备,它通过一根网络线与国际互联网相连、那么通过这台设备拍摄到的影像就可以及时地传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可以使用国际互联网的地方了。这种设备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但是已经达到了每秒传送30祯的速率,具有了实用价值。这样一套设备如果能方便、便宜地买到的话,那么把它放置在田里,农民就可以把自己栽培中作物的影像信息,实时地提供给任何感兴趣的人了。


    如果还想获取更为详细的动态信息,也可以使用移动的无线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太阳能电池,只要把它放到田里就可以了。现在国外的此类设备已经达到了1公里左右的无线控制范围,只要进行相应的设置,不仅可以对农作物进行远程的管理,还可以供各类相关者观察农作物本身的生长状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另外,如果我们把农民作业过程与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的画面读入服务器的数据库中进行存储,那么,通过计算机网络,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与任何人进行没有任何障碍的信息交流了。例如,在可以在种植西红柿地里放上前面提到过的“摄像服务器”,而远隔万里之外的客户则通过专门设计的软件系统观察西红柿从苗开始的生产过程,并且可以自己遥控“摄像服务器”的变焦、角度等来观察作物的细部或者田地的全貌以至周边环境。这样一来,作为现代农业经营标志的“合同种植”才真正成为现实。可以说,在农业供应链中,如果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信息能得到共享,那么整个供应链的共享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2、经营的思路和方式


    要建立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首先必须确立符合经营环境变化和全球化、一体化竞争要求的经营思路,这种农业经营指导思想的变化如图1所示。其本质主要有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高效的生产


    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势必给传统的农业经营观念带来革命性的冲击,然而也必须认识到,这必须是建立在农副产品流通以至农业生产、种植的方式变革的基础之上。到目前为止,应用新型的农业技术降低生产、种植成本一直是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这是为了达到规模化经营以降低成本的经营方式,内部协作体制的建立成为实现这个目标重要的支撑组织体系。


    (2)高效的供应


    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与现有经营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过去主要着眼于生产和销售环节,而在将来,更高的“品质与安全”将最终决定农业经营的成败。这就要求农副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整个过程都能快速的适应市场的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过去我们所说的“品质”指的是产品本身的品质,而在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之下,“品质”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包括了安全、安心、价格、生产地、销售场地、时间和氛围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品质”好坏的定义,还会随着市场的不同时机而发生变化。


    在未来的农业经营中,要做的就是快速地捕捉到市场的真实的“品质”需求,然后提供针对这种需求的及时供应,这样才能真正的降低整个经营过程中的总成本。


    (3)网络型的生产组织结构


    向新型的农业经营进行转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现在的农产品市场体制下,大量零散生产的农民为了适应流通型大农业的市场背景都在组成或谋求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无论怎么说产品品质有多重要,独立经营农户的产品由于单位物流成本过高,还是难以成为真正流通体系中的商品。因此,在目前的农业经营过程中,组成一定的联合体已经成为一个前提。这种联合体中很象一家虚拟企业,生产什么样的品种,到哪里的市场进行销售一般来说由这家虚拟企业的领导来决定和组织完成。然而,这样的联合体往往会发展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模式,大范围的网络组织也就变得必须和重要。结果,信息网络自然成为支撑和维持这个组织网络的重要基础。


三.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核心问题


    1、 农业流通机制再造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由一家企业来完成从生产到最终用户流通过程中的所有功能是不经济的,而在参与这个过程的所有企业间建立起一套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协同化全面管理是完全可行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农业SCM(农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对于农副产品的流通模型,总的来说指导思想可以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简少流通环节”。然而,单纯的减少流通环节是行不通的。因为,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有很多必须具备的功能,如种植、(加工)、集货、组配、市场开拓、供需调整、定价、运输、配送、销售、结算等,这些功能中到底哪些由自己来做?哪些功能交由其他人完成?都是需要考虑的。图2中列出了农副产品流通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对这些功能的分担情况。总的来说,如何将这些功能高效、协调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如何在“7R”的前提下的“社会的流程再造”,最终在农业流通体系中建立生产、采购、物流、销售的联动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农业生产 采购 批发 二级批发 零售店 消费者


    理想的流通战略模型    


    采供站  


    新型流通商注1    


    农业联合体    


    新型农户    


    大型超市 


    批发企业


    注1:也可定义为物流企业


    2、 协同计划的重要性


    图3所示的农业供应链模型中的,各种机能的运作是不会自动地协调进行的。就象虽然有农户将自己种植的鲜花、蔬菜放到阿里巴巴这类B2B的网络市场面向零售商和客户进行直接交易,但结果却证明这种销售模型在农副产品,特别是需要保鲜的产品类别中,并不适用。我国对于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从几年前就开始了,但实际效果却一直都不理想,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在于与之配套的相应集货、分货、配送的功能缺乏。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作为核心企业的单位首先把市场需求数据提供给生产商,而生产商则根据这些数据来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同时,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也根据这些数据来制定自己的采购、销售计划。


    这就是说,如图4所示的在农业供应链所涉及的集货、运输、配送等业务功能具体由哪个企业分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转变传统的批发商、零售商的经营思路:正如在供应链管理的定义那样: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贸易伙伴间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和费用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最好的服务。


    3、针对农副产品流通管理的特性分析


    (1)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如图6所示,当零售商向上级批发商定货10个商品时,而这个批发商有10 10家零售店客户,那么这家二级批发商接到的订单有10×10=100个,它定货时会考虑10%的余量,这样它向上一级批发商发出的定货则为110个;同样的,一级批发商也与10家二级批发商进行交易的话,它收到的定单为110×10=1100(个),它也考虑10%的余量,它就会向产地集货商发出1210个的定单……最终,为了满足定单要求,生产者必须生产146,410个商品。而实际上,零售商的实际销量仅为8个,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如果损耗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际上生产者只要生产出80000个商品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了,而现在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却有45%左右被损耗掉了。而这些损耗都可以看做仅仅是因为预测的不准确而造成的。不难看出,要想杜绝这样的浪费,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管理是唯一的途径。


    每个阶段均假设定货为实际销售计划的110%


    生鲜商品库存周期长将带来鲜度下降和损耗增加


    流通过程中损耗带来的利润减少,最后多由生产者负担


    (2)农副产品供应链减少物流损耗的途径——“生产预测”


    由于农业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农副产品供应链中即使精确地预测到了一段时期的市场需求,但这样的需求预测结果也会在农副产品生产的不确定特性条件下失去效用。所以,在农业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生产预测”的重要性更加显著。只要农作开始,只有尽早地提供出“生产预测”的相应数据,这样才可能对需求方的计划进行修改。


    而即使“需求预测”不是那么准确,也可以通过准确的“生产预测”,使最终的产品获得最大的价值,即可以通过需求管理的方法来调整市场的需求,根据最终产量来制定市场营销和市场宣传的策略。而这种需求管理必须是建立在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信息共享和商、物流完全分离的前提之下的。


四.关于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农业经营对策,其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


    (1)新型农副产品流通经营战略模型


    传统的流通方式为,农民从自己的农田中收获农副产品,并在自己的家里进行初级加工,使之成为最基本的“商品”,然后把它们送到附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供销社),在这里由农产品采购商对这些产品进行分拣、归类、组配,以达到规模化运输的要求。然后经过各地的一、二级农副产品的批发商,最后经过一定的物流加工配送到各个菜市场或超市供消费者选购。我们根据农副产品及流通形态的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流通战略模型,如图6所示:


    ①“低成本型”这个模型鼓励农民将从农场中收获的产品直接交给采购商,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建立起采购商与零售商的直接交易体制。这种流通模型成败的关键在于,从农产品集货开始就使用零售商也同样适用的大型物流集装器具,这样才可以完成直接输送。这种模型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大量削减流通过程中的换装、组配的物流费用和交易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下降。


    ②“合同种植型”这种模型在于推广和约种植方式。进一步可以跨越零售企业和实际的大量需求者(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不过必须做好不同交易对象各自的实际情况,包括对商品的不同要求及所需各种物流器具的尺寸大小等。这样以来就需要有一家核心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总协调者。


    ③“高附加值型”主要针对需要保鲜处理的生鲜产品,这种模型要求从农场采摘到的产品,用拖车直接送到集货地进行冷藏保鲜处理,并通过冷链运输直接送到零售店或者消费者手中。


    (2)通过建立农业供应链信息系统消除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壁垒


    为了消除农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壁垒,首先必须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建立现代的农业经营,就必须首先认识到“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的重要性,相应地,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想了解的各种信息。


    在农业供应链建立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而将习惯于零散经营的农户纳入信息共享的范围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过,随着大农业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农副产品竞争的激烈以及市场对于新进入产品很难接受的事实,已经使我们越来越迫切的认识到,将农户的生产、种植信息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图7的信息系统模式描述了农户、核心企业及零售商在农副产品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流程和运作方式。


    农户对于种植的预定通过信息系统与零售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比对,通过生产协调会找到差异供零售商和农户对销售计划及生产计划进行调整。而农民的生产情况由于建立了农副产品信息数据库,得到实时的存储并提供给销售方共享,销售方在根据这些种植、售货的信息制定相应的市场推广、并协调物流配送能力完成运输和配送过程。


    参考文献:


    [1]  扬保建 张悟移 主编.供应链与拓展产业流通市场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晟义.农业产业化框架下的供应链实践及其驱动力量[J].农业经济导刊,2004,(10).


    [3]  马义奎; 马艳红. 运用供应链管理指导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

 

责任编辑:玲儿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