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中国农产品物流标准原理研究初探

摘要:本文在较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农产品物流标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实践,提出了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基本原理和方法原理。基本原理包括:基本原理和派生原理:环境依赖性、技术和设备依赖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方法原理是标准化原理在农产品物流标准具体应用嫁接而成的。农产品物流标准原理的提出对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研究,体系的建立和时间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  物流标准 原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棉、油、水果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如棉花常年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以棉纺织品为主的服装出口一直是国家创汇的主要商品,每年为国家出口创汇500亿美元。所以,无论从流量和价值来看,农产品物流在我国农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多是以自然形态运销,增加生活垃圾和二次污染;增加了损耗和物流费用(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耗率在25 % ——30%左右,损失达750多亿元,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同时,农产品物流处于无序状态 。另外,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包装和标签等问题屡屡碰壁,损失严重。究其原因?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发展滞后,程度低,协调配套性差,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食品安全和促进公平贸易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建设,促进农产品物流这个大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及子系统的各个方面,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物流最佳秩序与社会经济效益。在广泛搜集国外农产品物流标准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对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原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一.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定义和对象


    根据GB/T20000. 1——2002的标准定义的含义,我们认为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定义是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物流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农产品物流标准是以农产品物流为对象的标准,是对农产品物流领域中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的规定。它覆盖了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三个领域,是农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的过程中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以及物流技术和管理的等标准。农产品物流标准的主要对象实际上包括:农业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制品和物流过程的诸要素。农业初级产品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两大部分。


二.农产品物流标准基本原理


    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原理是由农产品物流标准对象的属性决定,主要由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决定。农产品首先具有农业生产本身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特点;其次,农产品消费涉及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所以具有食品的安全、卫生方面的特点。所以,农产品物流标准特点是由农业的特点和食品的特点共同决定的,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标准有两个基本公理:


    1.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一般来说,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生产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改变或很少改变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如生命性、易腐性、环境依赖性、过程多路性(农产品生产流通的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应用相应标准化控制不能由一项标准规则完成,而是多项不同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嵌套、互动和互作的结果)、地区差异性、质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形状不规则等。


    2. 安全和卫生交织在一起。农产品是人们维持生命的根本,它的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是每一个个人、组织极为关注的问题。所以,农产品物流标准要适应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


    结合农产品物流过程和组成要素,这两个基本特点的又派生出农产品物流标准的三个具体原理:


    A 环境依赖性。农产品具有生命性,在物流的起点已经脱离了具体的生产过程,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大大减弱,尤其是蔬菜类农产品,要保持其品质,实现卫生安全的目标,对其处的物流环境具有较强的限制。


    B 技术和设备依赖性。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要保持其品质,实现卫生安全的目标,主要取决于物流过程中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如保鲜技术、冷藏技术、包装、冷链运输、配送技术及相应的设备,以及相应的卫生、安全技术和检测技术。


    C不确定性和风险。农产品的过程多路性和农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性,应用农产品物流标准控制不能有一项标准完成,而是多项不同标准或技术规程的嵌套、互动和互作的结果。同时,农产品流通过程始终处在动态处理过程,其品质是用一般的标准很难“确定”,因此,标准应充分体现、反映和控制这种不确定性。


    所以,农产品物流标准的核心是农产品物流技术和环境的标准化。


三.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方法原理


    近半个世纪来,世界上许多学者,在对标准化的起源,标准化的发展历史及标准化实践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标准化原理的各种见解和论述。在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是由英国的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七原理和日本的松浦四郎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十九原理。而我国标准化工作者对标准化原理的研究和探讨起步较晚,但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如“四原理”、“五原理”、“六原理”、“标准系统宏观管理原理”、“相似设计原理”、“组合优化原理”和“稳定过渡原理”等。其中,在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最有影响的是由李春田同志主编的《标准化概论》(198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提出了“简化、统一、协调、最优化”四原理。结合农业物流发展的实际和国际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简化、统一、协调、最优化”四原理在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实践中的应用。表述如下:


    1.简化原理的应用


    桑德斯认为:简化原理是指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其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即应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功能的环节,保持其构成精炼、合理,使总体功能最佳。


    农产品物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而且多样性常常在不停的变化过程中。农产品物流涉及流通、物流、农业生产等多领域的,仅物流就涉及运输、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装卸、信息、配送等普通物流环节和相关技术,此外还涉及特殊物流,如冷链运输、农产品电子产品码追踪系统及分子条码高技术等。同时,由于社会需要的不断增加,加上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农业从自然到人为,从生产到市场,从一般到奇特,都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造成了重复、多余甚至低效和无用的情况,出现资源的浪费,加重了我国农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简化就是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优化方法,提出低效和无用的方法,快捷低成本实现物流过程的目标。具体说,简化体现在农产品物流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采摘,收获,储运、消费等过程;农产品物化特征与物流环节、对物流技术的要求的相似性等均作为简化的对象。此外,诸如,术语、文字、符号、图形、编码、程序、方法等等事务性工作可通过简化统一防治比不要的重复,提高效率。


    2.统一原理的应用


    统一原理: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确定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统一原理在标准化实践中的具体表达形式为统一化,也就是说使标准化对象中的某些事物的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致性。即把同一事物的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从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角度来说,统一化的实质是使对象的形式、功能(效用)或其他技术特性具有一致性,并把这种一致性通过标准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由于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对象很广泛。具体对象物化特征不同,消费卫生安全属性不同,统一程度也应不同。应根据标准对象的不同特征,从农产品物流的实际出发,结合经济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选择适当的统一时机,明确统一的范围和统一的程度。


    3.协调原理的应用


    协调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在标准系统中,只有当各个局部(子系统)的功能彼此协调时,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最佳。”


    协同原理是用系统的观点处理农产品物流标准内部和标准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产品物流


    标准与相关农业标准、物流标准、卫生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部门的接口,协调农产品物流各环节标准的环境之间、技术之间的衔接关系,实现根方面衔接和配合的合理性科学性,实现标准内部因素和外部约束的配套和适应,进而实现标准在一定时期内的平稳。


    具体体现在:


    1)与其他农业标准协调


    农产品物流标准是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机构成,它要突出反映农产品物流中的生命特性,即对物流中的保鲜、储藏、运输、包装和物流环境安全、卫生特殊要求。所以,要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加工标准、农产品服务标准、农产品卫生标准和农产品安全标准为支撑,要反映农产品质量、加工、卫生和安全标准的要求。争取做到农产品物流每一个环节与系统的协调以及环节之周的衔接性良好,达到整体功能最佳。


    农产品物流标准要反映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是各个国家共同所接受的的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途径之一。所以,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绿色或有机农业的生产规范、标准及认证体系。其中农业物流标准是绿色或有机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与法律的协调


    从发达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发展经验来看,农产品物流标准的制定都有法可依,标准体系的制定以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为核心。农产品物流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可是实现标准体系的最佳社会效益和提高标准的实施效率。


    3)与物流标准的协调


    物流标准是制定农产品物流的通用和基础标准建立的重要参照依据。它不仅要反映物流标准的一般特点: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服务;还要反映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如冷链运输、保鲜包装和储存、卫生、安全、形状非统一、过程多路和环境依赖等与工业制品物流相比显著区别。二者的良好衔接,可以降低标准的实施成本,提高整个相关标准的标准体系的整体功能。


    4.优化原理的应用


    优化原理是指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农业标准系统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的目的是取得最佳的效益和贸易的秩序和公平。农产品物流标准活动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标准之间相互关系、标准内容、标准系统外的环境的优化程度;取决于一系列标准工作的质量。


    这些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单一地起作用的,其互相之间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他们结成一个整体,综合反映了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活动的规律性。


四.结论


    国家标准委2003年5月21日印发的《全国农业标准2003年——2005年发展计划》提出的目标。按照该计划的要求,到2005年,我国农业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力争从现在的20%提高到50%以上,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880项;制(修)订地方标准9000余项。2004年科技部将“农产品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和发展战略研究”列为国家“十五”技术攻关项目。近来印发了《中国物流标准体系表》研究成果,这都说明了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进入了极好的有利时期,同时也是市场发展所要求的,更体现了我国在农产品物流标准化方面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农产品物流标准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但从体系看,存在产品标准数量与过程标准数量比例失调和整体上的不连贯性等诸多问题。这是发展得正常状态,开始的过程就是量化累积的过程,而现在看到其比例的不协调与系统的不连贯,正是“起飞”前的准备。总之,如何进行深入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指导,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农业标准,[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P33——52


    2. 王佐,关于物流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2


    3. 黄久久,物流标准化存在问题与初步进展[J],经济要参,2003,51


    4. 李鑫,袁锋,刘光哲,等.农业标准综合体结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责任编辑:玲儿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