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随着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防止食物中毒,让广大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是各级政府、各监管部门和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一定要在“七个必须”上下功夫。


一、必须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


    安全食品是企业生产出来的,只有企业生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安全食品的生产主要依靠企业全面实施HACCP体系来保证食品质量。政府主要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监控企业的生产行为、检测企业销售食品、管理突发事件和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提起司法诉讼,从而迫使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因此,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要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承担以下十四方面的主体责任:始终保持生产资质的一致性;建立进货验收制度;建立生产过程控制制度;建立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生产加工食品的标识标注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及食品标准规定;建立产品销售台账;执行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从业人员健康和培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接受委托加工食品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主动收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快速反应并建立和保存记录;按规定妥善处置食品安全事故。


    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光靠企业的自觉性远远不够,须通过各种监管措施,如落实主体责任核查、年度审查等方法落实到位,凡在企业主体责任情况核查过程中,发现企业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的,必须督促企业当场进行整改,并依法作出处罚;对于拒不改正或多次不落实的,除给予严厉的处罚外,还应当依法提请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取消其生产资格;对于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还应当在其信用档案记上一笔,影响其信用度;凡连续两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其食品生产许可证到期,不允许换证。只有采取这些刚性手段,方可促使企业自觉落实其主体责任。


二、必须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


    食品生产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单靠监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必须依靠舆论和社会监督的力量齐抓共管,让不安全食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使之无藏身之地。


    一是强化舆论监督。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媒体的监督对食品安全行之有效。新闻媒体信息来源广泛,能及时发现许多监管部门没有发现的问题。但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专业性强,新闻记者对此了解不一定全面,因此要正确引导媒体正常的舆论监督,避免过度炒作,特别是避免随意使用“有毒、致癌”等字眼,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二是积极受理消费投诉。消费者投诉是发现问题的有效渠道,对许多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是第一发现人,如阜阳奶粉事件中,如果接到“大头娃娃”投诉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一点,处置更恰当一些,这起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就可能小得多。因此,作为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对消费者投诉的内容及时分析和整理,对投诉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避免造成更大的食品安全事故。


    三是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同行业的企业情况最清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强化行业内部监管,避免行业“潜规则”的出现。


三、必须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责


    作为负责任的政府部门,应当自觉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做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好监管工作,首先要厘清自身的监管职责。质监部门作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者,需要履行的主要职责是督促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生产,同时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但目前还存在一些职责不清的地方,特别是过多的替代企业的主体责任,如特殊时期实施的驻厂监管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客观上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自主经营,另一方面也抬高了行政成本。由于有限的行政力量和行政经费不可能做无限的事,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也给企业和社会造成错觉,仿佛食品质量安全是监管部门和政府的事,客观上削弱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也容易使社会公众对政府产生误解,影响政府的形象和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监管部门的角色应当是督促企业依法依规生产安全食品,同时对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通过惩处达到震慑违法的目的,从而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其次,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监管队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队伍建设到位,才能做好监管工作。由于用人体制的制约,目前监管队伍的素质难以满足监管需要,有必要对现有监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不断引进人才,以提升整个监管队伍的素质。再次,要强化责任追究。责任追究是保证监管到位的有效手段,不作为以及乱作为都要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因失职、渎职行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直至刑事责任。但在已经形成责任追究机制的氛围下,还应该形成必要的激励机制,一味追责恐难留住人才和稳定队伍,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应做到有奖有罚,让所有监管人员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建立食品风险评估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具体就是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及相关的风险程度。“苏丹红”、“三聚氰胺”之所以泛滥成灾,与我们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假如能及早发现“苏丹红”、“三聚氰胺”污染食品以致对人体造成危害,就可采取相关的监管措施,从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风险评估体系应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外的独立部门负责建设,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通报相关监管部门,以达到预警的目的。监管部门则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监管对策,把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五、必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标准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标准体系同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差距越来越明显,这很不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和国际贸易的开展。目前我国存在有出口产品标准、农业部制订的农产品标准、质检总局制订的产品标准、卫生部制订的卫生标准以及其它部委制订的行业标准等,经常出现同一种产品的同一指标有不同规范,让人无所适从。鉴于我国目前标准体系比较混乱的现状,有必要对整个标准体系进行完善,标准的制订应积极与国际接轨,出口食品与国内生产、经销的食品应采用同一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以及涉及人身安全的指标应100%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同时,尽快解决标准老化、滞后的问题,努力使标准的研究、制修订与技术同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六、必须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与否,必须通过检测才知道,食品检测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众多政府部门。由于检验机构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比较普遍。我国食品检测设备虽然多,但大多为小型和常规设备,自动化和精密度较低,大都还处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仪器设备和检验能力与国外同类质检机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质检机构的检测能力亟待提高。例如, “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指标,我国至今还有很多质检机构不能检验。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需要,建议对现有机构进行全面整合,由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对检测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合现有检验机构资源,实现人员和设备的共享。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精度较高的检测设备,满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所急需,为所有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必须建立健全诚信体系


    “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我们食品企业的自律和诚信意识缺失等问题。要生产出安全食品,必须全面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企业应该从原料入厂、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同时做好售前售后服务,自觉对问题食品进行召回和销毁,不让一例问题食品流入消费者口中。这一切除了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最主要的还是靠企业的自律和诚信,因此有必要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诚信体系。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建立系统的质量诚信体系,让守法、诚信的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违法的企业寸步难行,从根本上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之,虽然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还很严峻,我们监管体制还存在一些缺陷,我们面临的困难比较大,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修补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监管队伍尽职尽责,企业诚信守法,就一定可以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解决好,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质量小知识


    如何辨别真正的压榨油


    消费者在选择食用油时,除了品牌的选择,多数人还是凭着油瓶包装上的介绍,或厂家促销人员的推介来做判断,常常会发生识别不清、买错商品、利益受损。那么,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识别真正的“健康压榨油”呢?


    一、看瓶帖标注和产品介绍资料:压榨油不经过高温提炼,不经过脱臭、脱色、脱脂、脱胶、脱蜡、脱酸“六脱”精炼工艺,没有化学溶剂残留问题;


    二、压榨油不含抗氧化剂(TBHQ):压榨油保留了原料里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E能起到天然保鲜的作用,无须添加任何化学防腐剂。


    三、看油品浓度:好压榨油浓度高,油品挂壁时间久,使用量只需普通油的1/2,从根本上达到“少吃油、吃好油”的健康目的;


    四、闻油品香味:打开瓶醇香扑鼻(压榨油是天然原料香味),压榨工艺能最大程度保留原料醇香;


    五、尝油品味道:只榨取原料第一道原汁,原汁原味的“初榨油”更美味更营养;


    六、比油品价格:压榨工艺对原料要求较高,出油率低,花生营养价值高,成本高,所以,压榨油相对价格较高。

 

(来源:湖南日报  20110121)

 

责任编辑:思绪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