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零售企业10强中,前五位的沃尔玛、家乐福、家得宝、特意购、麦德龙已经进入中国数余载,尽管发展程度不一,但势头普遍强劲。世界零售250强中则有37家企业进入了中国内地,他们在其所属业态和连锁辐射范围内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地位,是零售行业的佼佼者。


1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投资方式发生转变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投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股权并购、资产并购等。跨国零售企业在代写硕士论文华投资方式与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进程紧密相关。从1992年到2001年再到2005年,外商投资零售领域经历了从试点、半开放到全面开放的历程,随着政策的变化,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阶段:1992年至2004年,合资为主。


    1992年7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1992年成立的上海八佰伴是国内正式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或上海开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并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由于政策限制和政府管制较严,这一时期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较为缓慢。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把零售业中外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承诺将在3年内向外资开放零售和分销领域。随着政策一步步明朗,跨国零售企业加速进入中国,但进入方式仍以合资为主,或者一些在政策规定框架内的各种隐性变通的方式,如委托管理、特许经营等。


    第二阶段:2005年以后,独资、并购为主。


    2005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政府完全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股权限制,由于没有了股权比例的限制,外商独资比例明显增加,当年新批设立的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外商独资企业共124家,占总数的66%。不少跨国零售企业也开始从合资伙伴企业中收购股权,进行独资经营。2005年2月,易初莲花在山东济南开设了一家独资超市,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内地设立独资超市首开先河,易初莲花也开始其在中国的全面独资计划;2005年5月,麦德龙宣布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锦江麦德龙的持股比例从60%上升至90%;2005年10月,家乐福对昆明店实现独资,并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将新疆、长沙等门店变为独资,而其温州店、海口店在注册时就标明了是独资经营。从限额以上零售企业


    统计来看,2006年外资(包括港澳台资)法人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均是上年的2倍还要多,是所有登记注册类型中平均增加最多的一类。2005年以后,并购是除独资外,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投资的另一主要方式,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越来越与国际趋同。如百思买2006年6月控股并购江苏五星电器,改变2003年涉足中国市场以来只有办事处的局面;家得宝2006年底通过代写硕士论文收购天津家世界的12家门店正式进入中国;TESCO于2004年7月通过收购乐购50%的股权进入中国,并于2006年12月再度收购乐购40%的股权。相对于沃尔玛、家乐福这些中国零售市场的先行者来说,TESCO等后来者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质资源已经不多但潜力巨大的市场,并购市场上的在位者是其迅速拥有门店、熟练员工等资源的最快方式。


2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6年底,我国限额以上外资零售企业整体规模如表3.1所示。从表中可以计算出,在我国零售业中,外资企业各项指标合计数占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7.1%、5.7%、6.2%、11.4%和8.9%,比重都不高,可见内资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近年来,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扩张速度也逐渐加快,这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特别是2005年我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如表3.2所示,除个别年份的个别指标出现负增长外,2001至2006年,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合同外资金额以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均增长明显。特别是2005年以后,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投资规模增长幅度更大,2005和2006年,我国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602和4664个,分别增长53.1%和79.2%;合同外资金额分别为43.44亿美元和74.85亿美元,分别增长73.7%和7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0.39亿美元和17.89亿美元,分别增长40.4%和72.2%。


3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区域分布不均


    本文选择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名单中榜上有名的家乐福、大润发、好又多、易初莲花、沃尔玛、乐购、麦德龙、欧尚等8家跨国零售企业,统计了这些跨国零售企业截至2007年底在中国的区域分布,见表3.3。从这8家样本企业在中国开设首家门店的地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均是我国1992年首批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城市。跨国零售企业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商业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些城市在我国市场中的战略地位。跨国零售企业选择开设第一家店铺的城市一般是其中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如果以合资形式进入,其合作伙伴一般也是这些城市中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截至2007年底,这8家跨国零售企业共开设580家店铺,比上年增长15.1%,其中,东、中、西部地区门店数分别占总数的75%、14.5%和10.5%,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由于投资环境普遍较好、市场机会多、购买力强,东部地区不可避免地成为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主要投资区域。但随着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店地域的放开以及发达大城市优质资源的减少,跨国零售企业开始加紧向比较发达的地级城市甚至是县级市扩张。如沃尔玛2007年在浙江衢州、江苏常州、广东佛山、福州泉州等城市开设新店,2007年沃尔玛新增开设29家店铺,数量居跨国零售企业之首;2006年10月28日,家乐福全球第1000家大卖场落户北京通州,这是其在中国的第一家郊区店,成为家乐福在中国发展业务的里程碑;2007年6月,乐购与宁波鑫洋电器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决定在宁海合作投资大型超市,这将是其在国内县一级城市中开办的第一家大卖场。随着外资企业开始深入二三级市场,本土零售商加速与资本市场对接,本土的区域零售商与跨国零售企业的激战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随着东北的振兴、中部的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购买力上升,在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增加,跨国零售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进军。如沃尔玛2007年首次在河南、陕西省开设新店,黑龙江等省更是开出第二、三甚至更多家分店;家乐福2007年则首次选择在吉林、陕西省开设新店;大润发2007年首次进驻湖南并开设两家分店。跨过零售企业进军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有:出于自身整体扩张战略的考虑;受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鼓励外资西进的优惠政策的吸引;近年来东部地区零售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中西部零售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竞争激烈程度远不如东部。


4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基本以开设连锁超市为主


    业态的选择对于零售企业经营的成败非常关键,跨国零售企业在业态选择问题上都会综合考量自己的能力、市场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外零售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其主导业态(市场份额最大的零售业态)是不同的。从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脉络来看,这一特征依然比较明显,如图3——1所示。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基本以开设连锁超市为主。以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为例,百强中的外资企业主要都是超市或超市与百货店、便利店、会员店的组合。


    分国别来看,欧美零售企业主要是以开设大型综合超市为主。该业态是国际市场上的一种流行业态模式,且在许多国家的发展都获得了成功。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及先进的管理技能,在经营大型综合超市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且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大型综合超市的经验。此外,该业态模式具备了超级市场与百货店的双重功能,与中国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可以不与中国传统食品超市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达到领先市场的目的。日本零售企业长期以来受到《大店法》的规模限制,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很多为小店格局,便利店应运而生,而且作为日本零售业的一种独立业态长期存在并且发展迅猛,7——11便利店就是其典型代表。


5跨国零售企业加速在华本土化进程


    零售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或用户是最终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与购物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性甚至语言、地理与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零售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一个非常难以标准化的市场,很难采用一种全球通行的原则和方法来经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零售商业。正因为如此,跨国零售企业纷纷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本土化主要体现在资源、渠道、文化、管理、人力等方面。以家乐福为例,在采购战略上,2007年初,家乐福至上而下开始推行由区域采购中心(MU)到城市采购中心(CCU)的转变;人才战略上,家乐福的中国籍大卖场总经理以上管理人员已占总数的50%以上,且比例逐年提高;内部管理上,家乐福中国被提升为直属代写硕士论文全球集团管理,直接向集团总部汇报工作,除了一些欧洲子公司外,家乐福中国是直属全球集团管理的惟一子公司;货品选择上,家乐福在卖生鲜的时候,用冰柜冷藏,在中国不断学习农贸市场的经验,更多地卖活鱼,并让店员也学着农贸市场的生意人叫卖吆喝。家乐福有效的本土化策略使其进入中国市场10多年来一直占据外资零售巨头的头把交椅,其分店放权、区域采购一直为其他外资零售企业所借鉴。


6跨国零售企业在华经营绩效增长迅速


    截至2006年底,我国限额以上外资零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如表3.4所示。从表中可以计算出,2006年,外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占总数的10.5%、10.0%、9.0%和15.5%,只占总数的一成左右,但与2005年相比的增长率分别为29.5%、33.0%、155%和43.9%,而内资企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2.2%、23.4%、13.4%和26.4%,外资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增长率均大于内资企业。


    以我国百强零售企业为例,2001——2004年我国百强零售企业中,外资企业数分别为7、8、9、11家,而2005年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增长迅速,有15家企业入围。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在数量上虽不及内资企业,但其占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年年攀升。2001——2004年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销售额合计分别为175.1、313.9、620.3、824.8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48%、10.84%、15.02%、15%,2005年15家外资企业销售额合计达到1485.2亿元,是2001年的8倍还要多,比2004年大增80%,占百强销售额的比重突破20%。如图3——2所示。


    据CTR
2006年对中国零售渠道的调查,家乐福在全国15个主要城市范围内以5.0%的金额占比和47.2%的渠道渗透率继续保持其冠军位置,这意味着在这些城市中有将近一半的家庭在一年内曾经光临过家乐福;乐购和好又多以9.4%、16.7%的金额占比分别在上海和广州排名第一。调查结果还显示,外资零售企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普遍的增长,而本土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则表现出普遍的下降趋势。


7有些跨国零售企业已从中国市场撤退


    跨国零售企业在我国市场的经营并不一定能持续,撤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荷兰阿霍德在1999年、法国巴黎春天在2000年、日本大荣在2004年相继出售全部股权,退出中国市场。从中国市场撤资本身也是跨国零售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也说明了并非跨国零售企业就一定能在与本土零售商的竞争中获胜。


    2005年以后,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零售企业开店扩张的同时,关店调整也不断出现。2007年,家乐福在中国第一家独资经营的西安北大街店,在本土超市与供应商的联合打压下,该店商品价格与其他超市相比较贵,经营状况不理想,最终关店,这是家乐福到中国开展业务12年来第一次关店;2007年5月1日,TESCO乐购长春店停止运营,公司对外宣称停业是建筑物业主易人所致;2007年6月24日,欧尚天津峰汇广场店关门,这是欧尚首次关闭内地门店,该店关门除了跟本身业绩不佳有关外,跟物业方发生纠纷是导致关门的直接原因。


    分析跨国零售企业关门歇业的原因,一方面,零售商供应商矛盾严重。《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的颁布未能有效地解决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矛盾,如零售企业在促销、价格、返点等条件上向供应商提出各种苛刻要求;供应商围堵超市、哄抢货物的事件屡有发生;更有部分供应商通过法律途径催讨欠款。另一方面,物业矛盾导致门店关闭,如零售企业拖欠物业费、水电费,物业公司断水断电导致零售企业关闭。此外,本土化问题有待解决,如何适宜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成为零售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来源:厦门代写网  20090625)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