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伊志宏】老牌商学院的变革与创新

  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商学院院长,头顶经济学博士的光环,却在管理教育的领域大展拳脚,开拓出人大MBA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她是一个强人,却没有惯常强者的霸气,以温文尔雅的谈吐和女性特有的缜密思维在业内独领风骚;


  她执掌帅印不过一年之久,便频频“亮剑”,以独到的视角、新颖的理念赢得掌声一片;


  作为一所一流大学的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承载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承和延续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卓然品格,更是要以理性而前瞻的战略眼光,引领商学院成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续写新一代人大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实,此番追求岂是弹指一挥间的短暂和轻松,期间需要凝结多少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迈吉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德国杜伊斯堡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都留下了伊志宏奔波的身影,如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汇与融合,如何在提升商学院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开创中国特色的商学院教育,是她履新后关注最多的问题。


传统理念下的品牌突围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但不能将‘实事求是’理解成‘闷头做事’,一流的商学院不仅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要得到市场的认可。”


  2007年5月1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媒体云集,掌声不断,这是“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来自全国98所MBA培养院校和数家境外商学院院长及各主流媒体等千余人齐聚一堂,这是中国MBA教育界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伊志宏履新一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又一次“先声夺人”之举。


  一切还远不止于此,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明茨伯格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的成立是中国企业管理研究国际化提升的重要一步。作为国际管理学界泰斗的亨利•明茨伯格如约出现在如论讲堂,这也是有恐机症的他第一次为参加一个短暂的活动而乘坐数小时的飞机。或许这一切所暗示的不仅仅是伊志宏重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决心,更是一名学者对中国高层次教育发展所怀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时代鼓手的中国人民大学,一直以其博大精深的厚重,“务实、严谨、求是、稳健”的精神气质,撬动着社会发展的脉搏;作为中国经济重要推手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传承着人大的治学之道,以“治经世致用之学,播实事求是之道” 续写着老牌商学院的历史……


  前身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祥地,是中国工商企业管理的摇篮,也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拥有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会计学3个全国重点学科,囊括了工商管理学科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学位和培养项目,56年教学科研的积累与不断创新奠定了商学院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管理领域的高端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作为执掌商学院帅印的伊志宏来说,这一切都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骄傲,然而一个清醒的事实也摆在眼前:一大批同业的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而作为老牌商学院的人大却仍在传统的务实理念下低调发展。对于“品牌至上”的时代而言,这种低调其实构成了发展的一个软肋。曾有一个主流媒体的记者问伊志宏“你们有MBA项目吗。”要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开办MBA学位教育的九所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开办 EMBA教育的高校,这个问题让她心里有些难过,她知道,这正是人大MBA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弱势的品牌宣传所带来的尴尬境地。竞争的时代,如果仅仅固守品牌的美誉度去获取市场份额,生源的磁场效应将微乎其微,没有好的生源,便没有发展的保障,品牌至关重要,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更是一种标识、一种个性,提高知名度和关注度将是商学院发展不可跨越的过程。


  反思过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协同人大宣传部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媒体联谊会,请各界媒体共同为商学院的品牌建设与发展献言献策,努力总是有成效的,这一次的媒体联谊会不仅仅为人大商学院搭建了一个与媒体互通的良好平台,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一个老牌商学院的发展与实力,这无疑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发展进程中一个跨越性的事件,因为它暗含着一种思想的变革,昭示着一个老牌商学院与时俱进的开拓。


    品牌突围的战役打响了,商学院在品牌推广上频频出击,从“中国工商管理领袖论坛高层圆桌会议”的成功举行,到“首届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的胜利召开,从与胡润百富联合发布《2007胡润慈善榜》到“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圆满落幕,人大商学院不断地以自己响亮的声音,大踏步地迈进在管理学教育的前沿,以自己的实力和魄力重塑中国老牌商学院的辉煌。


演绎特色化的MBA教育


  “通过MBA培养的过程,要让学生实现‘提升自我、达善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十几年来的思考,是我们一直要追求的目标。”


  如果说商学院的教育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那么MBA教育则关系到商学院教育的未来发展,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扁平化的情况下,商学院的发展路在何方?MBA教育的发展路又在何方?这是有责任感的商学院院长都在思考的问题,伊志宏自不例外。


  如果说创新是一种发展,那么体现个性特色的创新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昔日从战争烽火中走出来的陕北公学,如今历经70年的锤炼,早已形成了浓浓的中国味道。作为商学院来讲,如何将商科教学的特点与“人民、人本、人文”的理念相结合,打造中国特色的人大性格是以伊志宏为首的领导团队战略发展中一步关键棋。


  沃顿商学院以金融著称,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著称,“只有突出特色,走差异化的道路,才会实现真正的强势发展”伊志宏字字坚定。以国际化的视角和规范研究中国企业的问题,这是伊志宏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未来发展方向上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2007年,随着“明茨伯格研究中心”的揭牌,商学院第一次有了以管理大师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这也是伊志宏寻找EMBA教育理念创新性的又一次突破。亨利•明茨伯格是中国学界公认的继彼得•德鲁克去世之后管理学界最伟大的大师级人物之一,是一位从管理实践出发,挑战传统管理理念的斗士。他的独到见解从踏入管理研究领域以来,一直在以实际观测为依据,这符合人大一贯尊崇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伊志宏希望能将他在管理学上独特的理念与中国的教学和研究很好的结合,这将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创新之举。


    差异化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需要过程,伊志宏信心满怀,因为她知道,这种过程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来讲是有着先天优势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校每年有400门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可以面向MBA学生开放,这样的安排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优良作风的精髓之一就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使得商学院拥有了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而这恰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最大的优势:


  他们有走出企业的企业家教师——在MBA教学上,有常年的著名企业家讲座。最近这3年,商学院邀请了100多位国内知名的企业家来院讲座、甚至是选修课程,全部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主讲,并且建立了一批著名企业在内的MBA实习基地。


  他们有深入企业实践的一线教师——在MBA课堂上的案例,80%以上都是来自于国内企业的实践。除了国家的纵向课题以外,绝大部分老师承担了企业的横向课题。老师们以振兴民族为己任,深入企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谈老一代教师,己任担肩。李占详教授等参与制订的“鞍钢宪法”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邓荣霖教授对中国股份制改革、公司制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0年初,黄卫伟、包政、杨杜等一批教授参与制订的“华为基本法”,在华为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年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肯定,直至今日,黄卫伟等教授一直在做华为的顾问,进行着长期的跟踪研究……


  论新一代教师,重任担道。他们传承了人大的优良传统,长期进入、跟踪企业,通过咨询、顾问、横向课题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服务。由于老师了解实践,因而讲课时能够贴近实践,能和学员更好的交流、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关注中国的实际问题,到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伊志宏一直希望能以国际认可的方式向外推进,希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项目中体现出来,希望在结合历史优势的同时,力争形成真正的差异和特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伊志宏在求索中期待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是本土化实践的深入,更是国际化水平的跨越,这一切已然开始……


接轨国际的MBA发展之路


  “中国的企业需要具有高度国际化观念的MBA,中国的MBA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国的MBA教育要逐渐推进国际化。”


  世界是平的,历史是呈螺旋状上升的,我们可以不必依附于组织和集体,就可以轻松地与世界联通,这一切已是一种必然。我们不能改变螺旋上升的历史,只有追随它一起跳动,一如追随MBA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大势。


  迎势需要一种魄力,更需要一种能力,它不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而是实力与眼界的角逐,作为中国MBA教育国际化的领跑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自1984年起,便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院校长期合作,联合培养MBA、MPA和博士生。自1998年起即与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开展EMBA课程,是当时国内唯一进行EMBA教育并取得美国MBA学位的项目。在2001年教育部对50多所中外合作、授予境外学位项目的评估中,该项目排名第一,是公认的国内最优秀的EMBA项目。


  这一切不仅彰显着人大人的眼界和魄力,更彰显着人大“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豪迈。一位企业的HR曾谈过,“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海纳百川,也就是包容。” “海纳百川”是一种性格,它是人大的性格,也是伊志宏的性格。


  在商学院的管理上,她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构建着商学院的和谐。刚上任的时候,面对着一批思维活跃而又充满个性的团队,伊志宏有喜有忧,喜的是商学院有特色发展的个性因子,忧的是过分个性的彰显所带来的淡薄的合作意识。她开始积极创造好的学术氛围和好的交流平台。如今的商学院,在原来商学院几十年发展基础上出现了更好的发展态势,大家积极性更高了,学术氛围更好了,交流与合作也更密切了。


  伊志宏坦言,她可以以管理者的姿态谋划发展,却不愿以管理者的心态威严于下属,她从不与同事乱发脾气。再大的事,她不急;再难的事,她不慌;她觉得管理知识型的组织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环境要好;她希望自己的团队是一个能够团结合作的团队,她觉得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国际化竞争的道路才能走的坚守,走出力量。


  其实她的这种包容和自信渗透的更多的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视角和胸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需要的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汇与融合;发展中的中国企业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国际化观念的MBA人才,伊志宏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带动人大商学院MBA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在国际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她也一直遵循“海纳百川”的思想,在她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吸取众长,才能让自己更丰富,才能以真正的国际视野参与竞争,如今的商学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韩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新加坡、泰国等国的多所著名大学均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


  2006年,商学院启动了法国国立里昂第三大学合办中法财务金融管理硕士项目,并与美国加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学生交流互访合作关系。


  2007年2月结束第三期招生的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项目是全球首批获AMBA认证的管理学博士学位课程,代表该课程的优秀学术水平获得了国际肯定;与芬兰坦佩雷科技大学达成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硕士项目合作;与法国马赛商学院合办了国际管理硕士项目,除此,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奎恩商学院、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等均已达成合作办学意向。


  不仅如此,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合作举办的“案例方法和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习”研讨班,以连续两年派多名骨干教师参与培训,以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案例教学和写作方面的能力;同时,在案例和教材开发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与韩国高丽大学商学院也有长期的合作。


  在师资方面,人大商学院加大了海外引进和教师海外进修的支持力度,经常邀请外籍教师参与MBA教学工作,并与知名跨国企业联合开办短期课程,丰富学员的实践感知。学院也经常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访进行学术讲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大师交流的机会,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素养。


  回首来时路,商学院五十多年的管理教育历史,是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致力培养本土化商界精英的历史;是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历史,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共培养MBA学生4000多人,为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在中国MBA招生人数整体提高5%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MBA招生人数提高25% ,堪称历年来最好的一届。无论是品牌推广还是对外合作;无论是师资还是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都是成绩斐然,惊喜不断。记者让伊志宏为自己履新一年后的成绩打个分,她很谦虚地打了个80分,她说管理教育是要终生学习的,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从教师到管理者,不同的角色演绎着同样的精彩,在传承着古老与内涵的人大校园,伊志宏正以她女性特有的睿智和果敢引领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于海纳百川中逐渐清晰于人们的视野……

 

责任编辑:北一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