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07〕32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进一步加快全省服务业的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促进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全省经济总量,加快江西崛起的步伐,迫切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和保障。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民生问题、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已处在新的起点上。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规模、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把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与发展培育新兴服务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把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支撑和保障能力;把发展服务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支农、惠农能力;把发展服务业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全民创业就业;把发展服务业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逐步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0%。“十一五”以后,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三、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互动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组织和技术结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现代流通为主的开放、实效、畅通、统一的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体系。构建鄂皖赣交界地区重要直达口岸物流中心和对接长珠闽三角地区重要直达口岸物流基地,形成贯穿东西南北中的货物运输通道和快速网络物流业。加快南昌、九江、赣州、宜春、鹰潭、吉安六大物流集聚区建设,推进九江、南昌、赣州出口加工区等重要物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拍卖、典当、租赁、旧货等现代流通方式,建设一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会展、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品、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改造提升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物流企业。
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做大金融市场,改善金融环境,建设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江西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各种信用机构,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和改进金融监管。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内容,加快产品、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工作,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业,健全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积极鼓励保险业面对生产经营、物流配送、事故灾难开发和扩展保险新品种,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挥中介服务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服务、协调、管理、培训职能,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信用体系构建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抓好行业发展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国际交流等知识性中介服务业;抓好为企业提供融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生产资料经纪货运代理等生产性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仲裁等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组织,吸纳国内外高素质中介人才,推动全省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应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进一步加快发展软件产业,鼓励发展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产业。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信息网、社区信息网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服务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大力扶持关键技术项目、信用评价体系、在线支付体系以及信息安全服务,实施信息服务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网络增值服务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数字内容产业园区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开展远程教育、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图书等服务,促进各种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面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市场的需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强对农村现代流通、生产生活服务、城乡一体的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完善农副产品流通、农村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和规范交易市场和林业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大力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副产品销售。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一体化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与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加强以农业专业技术部门为依托、各类民营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研部门、大中专农业院校改革,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培训教育体系。围绕提高农民创业创新能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工的培训。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销售的信息网络。
加快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广播影视、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群众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完善面向农村的小城镇商业网点建设。
五、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丰富产品。
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红色经典、绿色精粹、绝特山水、特种生态、陶瓷艺术、道佛文化、乡村民俗、客家风情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拓宽海内外客源市场。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推动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提升旅游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加强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互相开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将旅游培育成我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为代表的文化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以动漫创意、文博会展、网络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大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努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打造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剧种和民间艺术,加大县、乡、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和完善文化资源信息和出版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文化信息工程建设,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化和传播网络化。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中心,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快公共人才人事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劳动保障和职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特点、满足不同需要的就业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养老、职业中介、托幼、文化、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业。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活动室、游园广场等文体场所,发展社区休闲文化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提高社区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城市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便民连锁店等方便居民生活的商业网点。
六、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培育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本地区的带动作用。要立足于用好现有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部门、地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辐射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优势,尽快形成集约型服务业发展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强化物流基础设施整合,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小城镇因地制宜,形成具有特定服务功能的城乡连结纽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供水供电、通信、公交、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七、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改革开放
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放宽市场进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加大服务领域改革力度,推进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服务业发展,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引入竞争机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事业单位改组改制,促进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改革与发展。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能力。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服务业布局调整,在报业、出版、广电、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职业中介、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加盟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江西省服务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人才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推进服务外包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实施CEPA和各种重大招商活动契机,积极引进适应我省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境内外知名服务机构、大公司,在赣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销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分支机构,有序引进境外文化、教育、旅游、中介服务等大机构、大公司,在赣兴办文化、教育、中介服务企业,从事酒店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整体开发,带动我省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扩大对外合作。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交通运输、国际劳务合作、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软件外包、工艺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服务出口。鼓励龙头旅游企业直接在境外设立旅游服务机构,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餐饮旅馆、医疗保健、民间艺术等服务业在境外设立连锁经营机构。
八、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实行规费优惠。对列入国家、本省鼓励类的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工商、税务上给予倾斜。凡落户在赣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等证照手续过程中,除国家核定的工本费外,免收其他所有费用。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进城创业者自主创业,各类吸纳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企业,按照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其他行政事业收费,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减免。
加大资金支持。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省财政预算安排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和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逐步扩大规模,各级政府也要相应安排政策导向资金,支持服务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加强信贷支持,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开展业务。
运用价格扶持。进一步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积极疏导和缓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价格矛盾,不断改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价格环境。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行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基本同价,对服务业的动力用电实行与普通工业用电相同价格,逐步缩小服务业照明用电与普通工业用电价格的差价。进一步完善峰谷用电管理办法,降低从事服务业企业的用电成本。
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对各类所有制性质的服务业企业,在企业资质、前置许可、登记注册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对采用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合理确定服务业的用地规模,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
九、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规范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对新兴服务行业探索制订服务标准,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保护自主创新,坚决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扩大有效需求。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职工工资,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落实职工年休假制度,倡导职工利用休假进行健康有益的服务消费。发展消费信贷、租赁服务,鼓励城乡居民采取灵活多样的消费方式。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加即期消费。
加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加大服务业高级管理人员赴国(境)外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引进,积极吸纳海内外高级人才到我省创业发展。加强和完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保障、职业中介、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
十、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统一领导,提出全省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区)政府都应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推动本地服务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日常工作。
建立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部署和推进。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动态,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在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沟通行业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促进服务业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将服务业重要指标纳入履行职责的考核范围,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抓出成效。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能范围,抓紧制定配套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省发改委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资料来源: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责任编辑:刘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