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邗江区农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以来全区农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步推进农业“三品”基地建设,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预计“十五”期末,全区可实现农业产值19.8亿元,农业增加值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30元,较2000年分别增加25.1%、24.8%和57.2%。全区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2005年全区粮食面积53.9万亩次,总产23.1万吨,油菜面积7.7万亩,总产1万吨,蔬菜12万亩次,果茶面积2.6万亩,花木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15.8%;年出栏生猪34万头;饲养家禽860万只,其中鹅220万只;饲养奶牛450头;水产养殖面积10.6万亩,水产品产量2.6万吨。二是区域特色初步显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沿江地区着力发展优质稻米、无公害蔬菜、长江特色水产品、银杏、木业加工等优势产业。以头桥、沙头、杭集等镇为重点,已初步形成木刷、笔刷、梳刷、装刷板等木业加工产业群;以沙头、蒋王、杭集等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沿湖地区的鹅业、特水养殖、奶业、生态休闲业稳中求进。丘陵地区的特色林果、花卉、茶叶、樱叶、樱花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凸显。三是农产品质量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区全面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三品”品牌从无到有,已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品牌5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个,建设“三品”基地27.3万亩。26个农贸市场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四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全区围绕鹅业、渔业、木业、蔬菜业等产业化优势项目,组建了各类专业协会12个。同时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逐年壮大。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的农林生产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劳动者构成比例失调。目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多为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农民,致使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较慢,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是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田间残留大、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快。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同时,具有较响品牌的名优农产品不多。农副产品标准化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生产者对产品的安全性认识不足。四是自然资源不足。全区人均耕地仅有0.8亩,农户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同时,随着大交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这将使我区现有的区位优势受到一定的削弱,尤其是资源匮乏、劳动力价格偏高的劣势将更为突出。五是农业服务体系趋于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推广应用步伐不快,农技人员后备力量缺乏,且有断层的危机。


二、“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新时期,也是全区实现“两个率先先行区”、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区农业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考验。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较大转变。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供应已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由农村消费型为主向城市消费型的转变。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发生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继续呈现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增加的基本态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发生明显变化。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产业并举,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更加紧密。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将逐步打破,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农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联程度日益密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农业发展更加直接地面临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得到提升。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三、“十一五”农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发挥城郊优势,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快城郊型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实现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化导向。着眼于国内外两大市场,满足多样、优质、专用、安全的市场需求,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适销对路并有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与容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2)区域化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地对农业进行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优化各种农业资源的配置,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适度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


  (3)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农产品产业环境、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市场营销等各个关键点的质量控制,依靠农业标准化生产,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科教兴农,注重不断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4)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备的农业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优势,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链接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和产业组织形式。


  (5)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实现人和自然、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6)社会化服务。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公益性农业服务,建立以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提供完备的服务。


  (三)预期目标:


  至2010年农业产值年递增5%以上。农业增加值12亿元,年递增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00元以上,年递增10%;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实现销售17亿元,利税2.1亿元,创汇3300万美元。


  围绕城郊型农业,加大沿江农业开发力度,抓好沿河开发,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业、林木花卉业、畜禽业、渔业和生态旅游业。


  ⑴优质粮油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自给略有盈余。粮食种植面积45万亩次,总产20万吨,其中水稻稳定在29万亩,调减3万亩,用于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牧草种植等;油菜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1万吨。提高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实施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完成总投资6300万元。


  ⑵蔬菜业:积极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以沙头、蒋王、杭集、李典、槐泗等镇为重点,配套完善市级万亩“菜篮子”基地,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蔬菜种植15万亩次,其中设施栽培面积达3.5万亩次,蔬菜产品总体上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蔬菜在扬州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⑶林木花卉业:全区增加林地面积7万亩(含“四旁”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2%。围绕城市建设及居民的新需求,以甘泉、槐泗为重点,培植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10年全区花卉苗木达2万亩以上,围绕几大节日市场,发挥本地优势,年供应盆花300万盆以上,鲜切花200万枝以上,盆花、鲜切花在扬州市场占有率力争达30%。


  ⑷畜禽业:建设沿湖畜禽基地,以公道、方巷、槐泗为重点,发展百万只扬州鹅(鸭)等水禽规模养殖基地。全区家禽饲养量达1200万只。利用黄珏盐水鹅的品牌优势和万达羽绒等企业的加工优势,发展壮大鹅产业,至2010年,鹅饲养量达600万只。以泰安为核心,加快发展奶牛业,2010年奶牛存栏量1000头,产奶3000吨。生猪年出栏量30万头,山羊年饲养12万头。


  ⑸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利用长江和邵伯湖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北洲夹江和公道、方巷水产品生产,十一五”期末水产养殖发展到11万亩,总产量3万吨。建成8万亩特色水产品产业基地,特水产量6000吨。特色水产品做大做强“江上”和“绿扬”两个品牌,进入广润发、时代等超市挂牌销售,在扬州、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点,并直供宾馆、饭店。


  ⑹生态旅游农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迎合城乡居民旅游观光内涵悄变的势头,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板块。。一是建设沿江旅游休闲观光带。重点是进一步搞好扬州润扬森林公园建设,建设好夹江生态园;二是环湖旅游风光带。建设湖堤绿化,形成景观林带,重点是进一步提升泰安凤凰岛观光、娱乐、休闲层次,着力培植以“九井原始山庄”为代表的新兴休闲旅游区域;三是近郊生态旅游基地。重点实施蔬菜基地建设和特色经济林建设,使之成为集特色林果和蔬菜种植与采摘为一体的近郊生态旅游基地,让广大市民亲身体验田园乐趣。


四、“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城郊型农业发展,在特色上做好文章,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一)品种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实施稻麦油、蔬菜、林果花卉、特水及畜禽等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五年合计引进新品种250个。推广应用麦田套稻、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或旋耕抛秧、水稻直播等轻简耕作方式的研究与推广、新型特种鱼类养殖新技术等的研究,五年合计研究与推广新技术100项以上。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监管体系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及农作物、森林预测预报、检疫和综防体系建设。抓好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畜禽疫病综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绿色环保)农药新品种。“十一五”期末全区农产品“三品”品牌达150个,无公害基地面积达70万亩次,建成万亩无公害蔬菜、十万亩优质绿色稻米、万亩绿色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抓好水禽、水产品、蔬菜、花卉、苗木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通过龙头企业搭起基地(农户)+公司(企业)+市场的桥梁,带动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实现销售17亿元,利税2.1亿元,创汇3300万美元。


  (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大农业开发力度,2010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达13万亩,完成总投资6300万元。狠抓土地治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至2010年,新增土地治理4万亩,完成投资2亿元。抓好节水灌溉,渠道衬砌,提高排涝抗旱水平。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质量,完成8000万元投资,90%以上农田建成高产稳产农田。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努力提高从农人员素质。围绕稳定农技服务队伍,抓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提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努力提升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学历要求,农技人员区级90%达大学以上、镇级达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健全镇级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镇、村级耕作、种子、植保、化肥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性和专业性服务组织,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六)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围绕城市建设,构造生态屏障。加强湿地保护、绿色通道、河道绿化、农田林网和植被恢复工程建设。重点对沿路、沿村庄、沿江、沿湖、沿河两侧全面绿化,不断扩大绿化覆盖率。积极申报创建润扬长江湿地公园和凤凰岛湿地公园。配套“碧水工程”、“通达工程”、“土地治理”和“小康村建设”的绿化建设,提高堤岸、村庄绿化水平,搞好农田林网,坚持江滩“兴林抑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五年新增林地7万亩,“十一五”期末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2%。围绕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实施“资源–产品–废气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大力推广秸秆过腹还田,麦套稻秸秆还田,速腐秸秆制肥,秸秆制气等应用技术。秸秆利用率达80%以上。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从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出发,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的组织领导。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总体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和主体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单项考核和全年综合考核相结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继续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等各项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严格界定和合理划分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职能,优化公益性农技结构,不断增强农技服务效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机制,并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制度,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加快涉农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转移。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的理念,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要提高劳动力输出的组织程度,建立劳动力资源需求信息网络,开展好劳动力中介服务。要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就业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职业技术层次和效益,并且注重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转。要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和协调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沟通农民与市场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打洋工、发洋财”,多渠道、多形式地依法保护打工者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与此同时,要吸引“非农产业老板”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能人投资农业生产,加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生态区建设,进一步增加了我区环境保护的压力。因此,各地要强化农民的农业质量意识,抛弃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观念和种养习惯,不断引导农民形成市场、科技、质量、标准的新观念,使农业标准化转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高全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积极推广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使用模式。要狠抓品牌创建,动员和指导相关企业积极申领商标,争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要严把市场准入关,按照“放心肉菜”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大对主要农贸市场农产品的监测和督查力度,在市场准入品种上由蔬菜向果品、畜禽、水产品延伸,在检测方式上向基地延伸,让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肉菜”。


  (四)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争创“两个率先”先行区的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针,根据全区农业“十一五”规划,找准坐标,创新发展载体,加快建立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全面落实,把实惠让给农民。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倾斜力度,配套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新机制,激活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活力,通过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园区,吸引科技企业入园,吸引科技成果入股,加快园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要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千方百计把相关项目挤进上级有关的“笼子”,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和市场体系建设,搞好产销衔接。重点建设好产地批发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尽快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信息系统,并向各镇、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和种养运销大户延伸,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30%以上要用于农业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步伐,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公益性服务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快农村教育的步伐,提高农民素质,为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六)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规模较大、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超市、连锁、配送、专卖等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保障农产品快速流通;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及时搜集、整理、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


  (七)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入股、发展股份合作制和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的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和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和合办专业合作社,不断健全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和机制。引导有能力和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牵头兴办农产品行业协会,把同类农产品的加工营销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组织进来,发挥其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共商产、加、销,同议质、量、价,提高行业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来源:扬州市邗江区农林局  20100105)


责任编辑:北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邗江区工业发展规划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