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我省农业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现将《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予以贯彻实施。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把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产业作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规划》提出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省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整合、集聚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引导、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7年)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省农业面对国内外市场,既有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产业。本规划提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是指在我省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通过重点扶持和培育后,竞争更具优势的农业产业。

 

一、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适应入世和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组织资源、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努力提高江苏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产业发展优势,以市场为取向,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广、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和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优先发展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一定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在考虑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以企业终端产品附加值高低、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拉动作用大小和对农民增收贡献作为衡量标准,确定一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3.坚持区域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生态特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发挥太湖地区经济、区位、人才和农村工业化的优势,突出发展农业种苗、农产品加工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挥沿江地区农产品种类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突出发展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淮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种养技术水平较高、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业。

4.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目标任务。经过5年努力,全省要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优势农产品生产总量占全省农产品总量的75%以上;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带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创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领先的优势农产品品牌30个,优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比例达到35%以上;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跨区域、现代化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规模农产品专业市场达到15个;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达50%以上,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0%以上;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60%;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总额翻一番。

 

二、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与优势区域

(一)优质稻米。

1.主攻方向。一是优质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选育、开发优质水稻品种;二是优质安全标准化、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稻米食用安全性;三是稻米加工工艺与优质稻米品牌建设,提高稻米附加值。

发展目标:至2007年,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400万亩(其中国标三级1500万亩,国标二级600万亩,国标一级300万亩),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无公害优质稻米商品率达60%左右,比2002年提高20%。全省稻米年外销量200万吨左右,占全省稻米年总产量的15%以上。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坚持自育与引进相结合,科研、育种、生产相结合,选育和开发一批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品种,重点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杂交籼稻组合、国标二级以上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粳稻新品种(组合)。建立优质籼稻组合、优质粳稻品种(组合)育繁中心,建设和完善水稻育种和引种体系、种子生产体系、种子加工体系、良种推广和营销体系、种子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

2)稻米加工。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稻米加工企业,提高稻米加工工艺水平,研究开发稻米深加工技术,开发以大米为主体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加强对稻米副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稻壳及米糠资源的合理开发。

3)市场流通。培育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稻米精品名牌,提高精品名牌优质稻米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籼米市场。改扩建5个区域性优质稻米专业化批发市场,发展35个区域性的无公害优质稻米产业化协会,推行规范化订单生产。扶持稻米专业交易市场,实行超市化销售。

3.优势区域。

淮北西南部杂交中籼稻优势区。在徐州、宿迁、淮安三市部分县(市)发展优质杂交中籼稻3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质籼稻优势产业基地250万亩。

沿运及丘陵杂交中籼稻优势区。在淮安市西南部及扬州、南京两市的沿运、沿江部分县(市)发展优质杂交中籼稻3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质籼稻优势产业基地250万亩。

淮北陇海线及沿淮中熟中粳稻优势区。在淮北微山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运河、淮河等湖河灌区,发展优质中熟中粳稻500万亩,重点开发国庆节前上市的中熟中粳稻米,建成无公害优势产业基地300万亩。

苏中里下河及沿海迟熟中粳稻优势区。在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市部分县发展优质迟熟中粳稻8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势产业基地450万亩。

苏南太湖流域单季晚粳稻优势区。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发展优质早、中熟晚粳5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势产业基地300万亩。

(二)弱筋小麦。

1.主攻方向。一是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发展专用品种,开展区域化订单生产、订单收购;二是弱筋小麦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标准化生产;三是引进“三资”,发展专用小麦的食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

发展目标:提高国内弱筋小麦的自给率,逐步实现国内进口替代。到2007年,全省弱筋小麦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在现有基础上扩大500万亩。其中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满足国内优质弱筋小麦需求总量的50%以上,中弱筋配麦(准弱筋)小麦生产基地5007亩,满足省内市场需求的2/3以上。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弱筋小麦品种资源的引进、选育与开发;弱筋专用小麦良种扩繁;建立弱筋小麦品种创新与良繁中心。

2)小麦加工。培育、扶持一批专用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小麦深加工。

3)市场流通。实行弱筋小麦订单生产、收购,探索建立市场优质优价机制。建立23个区域性小麦生产行业协会、优势区内市县小麦协会,提高专用小麦生产组织化水平。创建一批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和专用粉品牌以及深加工产品品牌。

3.优势区域。发展沿江、沿海(含丘陵)地区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里下河及沿淮中弱筋小麦优势区准弱筋配麦基地400万亩,淮北麦区啤酒用白粒弱筋小麦基地100万亩。

(三)高品质棉花。

1.主攻方向。一是加快高品质棉新品种(杂交组合)选育,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改进高品质棉加工技术,加强高品质棉适纺性试验;二是提高高品质棉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棉农合作组织,发展订单生产,建立健全棉花市场体系;三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目标:到2007年,育成(含引进)适应性、丰产性、抗性好的高品质棉新品种(杂交组合)23个;发展高品质棉250万亩,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40%左右;提供商品皮棉15万吨,省内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20%左右,成为我国主要的高品质棉生产基地;培育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高品质棉深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皮棉加工经营企业3个,棉种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大高品质棉种质资源的引进与选育力度,成立育种攻关协作组。到2007年选育出绒长30mm以上、适纺60支纱的转基因抗虫、抗枯耐黄萎病品种(组合)23个。同时,加快研究开发适合我省生态环境,绒长在33mm以上、适纺80支纱的高品质棉品种。

2)棉花加工。研究锯齿机加工工艺,提高加工速度;研究皮辊机加工高品质皮棉的工艺,确保高品质原棉含杂符合国标;研制与国际接轨的打包机,推广配套打包新技术。

3)市场流通。培育融品种开发、技术推广、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棉花专业协会和不同层次的专业合作社。创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苏棉”种业及棉纺品牌。在核心县建立一批棉农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建高品质棉业协会。

3.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沿海优势棉区和淮北优势棉区及辐射区。

(四)“双低”油菜。

1.主攻方向。提高“双低”油菜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双低油市场消费引导,加快油菜品种和产业化运作机制创新,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新品开发和深加工综合利用,组织订单生产,全面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监控,实现全省双低油菜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发展目标:至2007年,全省“双低”品种实现全面更新,油菜“双低”化面积12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00万吨以上,平均单产180公斤以上。着力提高油菜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培育“双低”菜油消费群体,生产注识“双低”标志的菜籽油制品占全省菜籽油实际加工生产量的80%。培育一批优质油脂龙头企业,全面实行订单生产与收购,年加工优质菜籽100万吨以上;创造出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双低”油制品品牌10个。开发饼粕等副产品,改善其适口性,每年提供高蛋白饲料90万吨。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双低”油菜品种创新、繁育体系建设,发展种业专利技术。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种(组合)56个,商品种子及菜籽的质量标准高于部颁标准,接近国际指标。

2)油菜籽加工。对油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加大对油脚和饼粕为原料的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提高深加工技术水平,开发“双低”名牌营养专用油,提取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提升油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

3)市场流通。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双低”油制品消费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农技服务部门、农产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或协会,建立市场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3.优势区域。苏南“双低”油菜产业区,以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为主,发展“双低”油菜集约化生产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300万亩。苏中“双低”油菜产业区,在沿海、沿淮、里下河三个区域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450万亩。

(五)特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1.主攻方向。一是特粮特经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二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中介组织,打造一批名优品牌。

发展目标:到2007年,特粮特经作物面积稳定在2000多万亩,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三区一带”优势区域布局,即淮北旱杂粮油优势区、沿海特种工业原料优势区、丘陵特经优势区和沿江鲜食菜用型特粮优势带。其中淮北重点建设饲用玉米、专用甘薯、优质高蛋白大豆、油用花生等核心基地16个,面积500万亩;沿海重点建设啤酒大麦、中药材、香料等特种工业原料核心基地12个,面积200万亩;丘陵地区重点建设编织类、糖料类等核心基地6个,面积100万亩;沿江重点建设鲜食菜用型特粮核心基地县24个,面积200万亩。在产业化开发上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即建设核心示范基地县40个,重点订单企业30家,形成市场知名度高的品牌20个,基地化生产面积1000万亩,产品基本实现超市化销售。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特粮特经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地方特色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国内外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筛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一批既适合当地生产、又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

2)加工。开展特粮特经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和加工质量。重点开发淀粉加工、低糖薯脯、真空炸薯片、豆奶、花生奶、花生茶以及豆类点心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系列。积极扶持和引导饲料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对各种食用作物的茎叶、果壳实施饲料化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副产品的利用率。

3)市场流通。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通过“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组织订单生产,开拓市场渠道。

3.优势区域。

淮北旱杂粮油优势区。重点建设大粒油用花生基地、饲用玉米基地、专用甘薯基地、高蛋白大豆基地、油用芝麻基地。

沿海特种工业原料优势区。重点建设啤酒大麦基地、薄荷基地、何首乌基地、中药材基地。

丘陵特经优势区。重点建设苎麻基地、甘蔗基地、百合基地、芝麻基地、席草基地。

沿江鲜食菜用型特粮优势带:重点建设鲜食玉米基地、鲜食菜用甘薯基地、鲜食菜用大豆基地、蚕豌豆基地、小杂豆基地、中、小粒专用花生基地、荞麦基地、薄荷基地。

(六)特色蔬菜。

1.主攻方向:一是提高种质创新与种业产业化水平,主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扩大深加工的规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四是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外向化程度。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特色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400万亩,总产3000万吨,总产值400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0%75%83.3%,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特色蔬菜面积850万亩,有机食品蔬菜面积10万亩,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个,组建蔬菜行业协会10个,其中全省性协会5个,培育有影响力的蔬菜品牌1520个,蔬菜加工能力达300万吨,鲜菜消耗量达800万吨,占蔬菜总产的20%左右;出口蔬菜60万吨,占全国蔬菜出口量的15%左右,创汇5亿美元;普遍实现净菜上市,超市连锁销售量达600万吨,占全省城市居民消费量的70%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育成一批设施栽培与加工专用品种,形成一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业企业。

2)蔬菜加工。推行蔬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发展保鲜、冷冻、脱水蔬菜,开发深加工产品。

3)市场流通。培育一批优势产品和品牌,形成重点产地和销区的批发市场网络。重点建设一批蔬菜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蔬菜超市化经营,培育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3.优势区域。重点培育淮北、沿海和环湖三大蔬菜区,在区域内建设20个无公害、出口创汇型的特色蔬菜基地。

淮北菜区。充分发挥该区域光温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产品以茄果类为主,同时发展芦笋、牛蒡、山药、大蒜等。

沿海菜区。重点发展根茎类蔬菜、葱蒜类蔬菜和食用菌生产。

环湖菜区。充分利用我省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里下河、环湖等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莲藕、水芹、茭白、慈菇等水生蔬菜和香葱等特色蔬菜。

(七)花卉苗木。

1.主攻方向。提高种质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形成特色;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升级。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花木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0万亩。建设观赏苗木优势产区4个,盆栽花卉优势产区3个,鲜切花和商品盆景优势产区各1个。建立花卉苗木优势基地36个。生产观赏苗木24亿株,其中标准化产品占一半以上;盆栽花卉3亿盆,其中高档轻基质栽培产品占20%;商品盆景300万盆,其中95%以上符合国际检验检疫标准;鲜切花4亿枝,品质符合国家三级以上标准;草坪草6000万平方米,其中无土草毯500万平方米。培育出20个左右的花木名牌产品。建立10个左右产值超5000万元的花木龙头优势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木品种覆盖率达50%,种苗自给率达90%,组建12家花木种苗上市企业。在生产区、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10个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国家级大型花木市场23个。观赏苗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左右,鲜切花省内市场占有率达40%;草坪草基本满足省内市场需求。实现花木销售产值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4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种质创新,在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开发地方特色品种,壮大一批高标准的种苗、种子繁育企业。

2)市场流通。重点培育20个左右的花木名牌产品,10个花木批发交易市场,完善省、市、县三级花木协会网络,培育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开拓国际市场。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苏南设施盆花苗木花卉区,苏中苗木盆景花卉区,淮北观赏乔木花卉区和反季节切花花卉区,以及宁镇丘陵名花草坪花卉区等4个优势产区。在优势区域内建立18个万亩以上的各类观赏苗木生产基地,12个年产500万盆高档花卉基地,2个千亩商品盆景基地,4个反季节鲜切花生产基地。

(八)优质水果。

1.主攻方向。一是优质水果的引进与选育,提高种质创新能力;二是无公害基地建设与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加工、储运、保鲜技术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水果总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260万吨,总产值42亿元,人均果品占有率达35公斤,优质果率达80%以上,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以上。全省建立无公害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00万亩,建成10万亩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县68个,建立苹果、梨、葡萄及小水果4个果树良种繁育中心。做大做强优质水果品牌10个,认定认证无公害水果300个,改扩建5个区域性大型果品交易批发市场,建立10个生产基地县产地批发交易市场,果品冷库贮藏能力达到8万吨,其中发展气调冷库1万吨,建设完善水果分级包装流水线10条,果品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培育壮大果品加工、生产营销及市场龙头企业16家,建立果树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县、乡两级果树技术服务体系。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优质水果的引进与种质创新,建立果树良种繁育中心。

2)果品加工。重点发展优质水果分级、包装与保鲜贮藏,果汁、罐头、果酒加工。

3)市场流通。发展贮藏加工流通,全面提高优质果品市场竞争力,努力扩大出口,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全面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

3.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优质梨生产区、优质苹果生产区、优质桃生产区、应时鲜果生产区、加工水果生产区。

(九)茶叶。

1.主攻方向。一是茶叶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无性系良种比例;二是无公害生态茶园和高标准制茶设备和环境建设,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三是茶叶品牌建设,提高江苏茶业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至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比例为30%,名茶生产基地40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45万亩;茶叶总产量24000吨,其中名特茶12000吨,比例占50%,绿茶销售占江苏省绿茶市场65%以上的份额,茶叶深加工产品年消耗中低档茶叶原料8000吨,产品外销率达70%;茶叶年总产值15亿元,投产茶园亩产值3200元;培育在国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名茶品牌20个,培育一批对全省茶叶行业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发展优良无性系良种扩繁。

2)茶叶加工。进一步提高茶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扩大在食品、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

3)市场流通。在坚持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联合,做大做强品牌,完善批发交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3.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和发展环湖低山丘陵和宁镇扬丘陵茶叶优势产区。

(十)优质瘦肉型猪。

1.主攻方向。一是种质龙头企业建设,扩大供种能力,推进种质产业化。二是优质瘦肉型猪基地建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企业,扩大商品猪规模。三是肉类加工、运销等龙头企业群体的培育,打造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发展目标:到2007年,建成510个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或省级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建成510个规模较大的种质龙头企业集团,成为华东地区或全国的供种基地。全省出栏优质瘦肉型猪1800万头以上,其中苏太杂优猪800万头,总产值115亿元;农民增收18.8亿元,人均增收40.5元。优质瘦肉型猪占全省出栏商品猪的比例达60%以上,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比例达50%以上。全省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900万头,占出栏优质瘦肉型猪的比例达50%;以连锁专卖和超市销售为主体,主攻江、浙、沪三个地区市场,形成35个国内著名产品品牌,形成市场竞争主体。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优质瘦肉型猪原种猪和配套系选育,支持外种猪、苏太猪、苏钟猪等瘦肉型猪种的持续选育,加强姜曲海、新淮猪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培育力度。完善县、乡级二元母猪制种与扩繁场建设。加强种猪测定工作的管理,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工作。

2)肉类加工。选择有一定基础的肉类加工企业,通过扩建和技术改造,建成35个屠宰加工能力为200万头以上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建设510个年屠宰加工能力为3050万头的猪肉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有5个以上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团,获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食品卫生达到haccp国际标准和欧盟、日本注册,成为我省活猪或猪肉产品出口基地。

3)市场流通。在苏中、苏北优势区域发展一大批与生产相配套的运销合作经济组织。在省内县级以上城市开辟优质瘦肉型猪猪肉连锁销售的专卖店150个,品牌猪肉超市专销比例达60%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苏南规模化种猪生产、集约化商品猪生产和现代化猪肉加工基地;苏中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规模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苏北发展适度规模、小区连片的无公害养猪基地,发展一批加工龙头企业。

(十一)奶业。

1.主攻方向。一是良种奶牛繁育体系建设和规模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二是培植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网络;三是积极引导消费,培育乳品增量市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四是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监督体系与国际接轨。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奶牛存栏25万头,奶类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奶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60%以上的产奶牛年平均单产达7000千克,其中江南和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20万头,奶产量达7580万吨。鲜奶加工达到120140万吨;上市各种乳制品种类1012个,品种数量120150个;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品种45个。培育35个国内知名品牌,发展15个奶制品无公害品牌。学生饮用奶推广覆盖全省各区县。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一批高产奶牛核心种群示范基地。组建省奶牛育种中心,配套建设种公牛站,推广应用高产奶牛繁殖新技术,推进良种奶牛种质产业化。建设奶牛育种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奶牛的良种(电脑)登记和全群牛的电脑信息管理。

2)乳品加工。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使其整体科技含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强科研部门与科技企业的联合协作,重点研究开发抗高血压因子发酵乳、降胆固醇功能乳、降血糖功能乳、婴幼儿免疫奶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发酵奶和液态奶产品,实行产业化链式开发。

3.优势区域。实施“两头带中间”奶业发展战略,江南奶业经济带重点发展沪宁线大中城市郊区的规模化养牛,徐连奶业经济带重点发展陇海线的适度规模养牛,淮南及苏中腹地奶业发展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奶牛规模饲养。

(十二)波杂山羊。

1.主攻方向。一是波尔山羊原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波尔山羊种质龙头企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波尔山羊原种繁育基地;二是提高波杂山羊的饲养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三是通过改制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屠宰加工企业和流通市场;四是因地制宜、草畜结合,建设一批优质牧草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纯种波尔山羊存栏量达到7000头,比2002年翻一番;出栏波杂山羊870万头,占全省山羊出栏总量的比重达到48%,比2002年翻两番。种草养羊面积达200万亩,比2002年翻两番。山羊业生产加工产值达83.7亿元,其中波杂山羊达46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达55%,分别比2002年增长59.7%376.2%36%。建成波杂山羊年饲养量100万头以上的商品基地县1个,50100万头的商品基地县10个,10万头的商品基地乡(镇)10个,1000头的规模羊场或小区100个;建立100个规模化无公害波杂山羊生产基地;配套建设优质牧草基地100个;规模饲养比重提高到30%。建成35个种质龙头企业,23个年交易量百万头以上和58个年交易量50万头左右的山羊专业交易市场,培育壮大23个羊肉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和一批市级龙头企业,打造23个羊肉产品省内乃至国内知名品牌。羊肉加工产品打入中东、俄罗斯市场;皮革、羊肠衣等产品出口增加50%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原种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种羊规模,加强纯种选育,更新血统,提高种羊质量和供种(精)能力,为省内外杂交改良提供优质父、母本。改善扩繁场基础设施,强化波尔山羊的选育和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提高波尔山羊种用价值,加速纯繁扩群,满足全省山羊杂交改良的需要。加强县、乡两级供精体系建设,提高人工授精受胎率和覆盖面。

2)肉类加工。在徐州、南京、南通、盐城等地,推行定点屠宰,改造和扩建山羊屠宰、分割、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能力,开发系列产品。

3)市场流通;建成23个年交易量百万头以上和58个年交易量50万头左右的山羊专业交易市场。

3.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徐宿、沿海、沿江、丘陵四个肉用山羊优势区,波杂山羊出栏量占全省的80%以上。

(十三)优质地方家禽。

1.主攻方向。建设一批种质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江苏家禽品种的创新能力和储备能力,成为全国优质地方家禽保护、开发和引种中心;建设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和规模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家禽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建设一批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著名企业和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地方优质鸡、麻鸭、鹅等优质家禽出栏4.5亿只,占全省家禽比重达60%,产值比重达65%。重点开发和推广如皋鸡、淮扬麻鸡、苏禽黄鸡、雪山草鸡、新兴黄鸡、青壳蛋鸡、高邮鸭和扬州鹅,成为我省地方家禽的主体品种。主体品种的生产比重达50%以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禽肉产量达到50万吨,无公害禽蛋达到30万吨。重点建设10个优势区域,年栏存优质地方家禽占全省总量的68%,规模水平提高30%,加工比重达到40%。围绕鸡、鸭、鹅、特禽,各培植一个从种质—生产—加工的链式开发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成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地方鸡种、水禽等优质地方家禽开发中心。建设狼山鸡、溧阳鸡、如皋鸡、高邮鸭、太湖鹅、扬州鹅、新扬州鸡等品种的原种场和四季鹅、“雪山草鸡”、“青壳蛋鸡”等育种场。完善地方禽种扩繁场。培育青壳蛋鸡和青脚肉鸡各一个配套组合,作为今后全省优质地方家禽开发的主体品种。

2)加工。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推行“公司+农户”等多元模式,探索建立产业联结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从基地规模生产到企业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市场流通。发展家禽业协会,建立家禽批发市场。

3.优势区域。根据全省各地现有的生产基础和资源条件,全省重点建设10个优质地方家禽优势区域,其中地方黄鸡4个、肉鹅2个、蛋鸭1个、特禽3个。

(十四)特种水产。

1.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特种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江苏特种水产品种的创新和储备能力,成为全国优质地方特种水产品种保护、开发和引种中心;建设一批初具规模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一批名牌企业和产品,增强江苏特种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07年,特种水产养殖面积预计900万亩,特种水产品产量108万吨、产值256亿元。形成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品8个。其中,藻类、龟鳖、珍珠、观赏鱼等4个产品产值分别达到510亿元;特色鱼类产值20亿元;虾类、经济贝类产值分别达到3060亿元;蟹类产值100亿元以上。建设510个水产品加工开发园区,特种水产品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升到30%以上,加工产值达80亿元,培育67个有区域特色的万亩规模连片的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到2007年,建成无公害特种水产品生产基地500万亩,力争5年内新增无公害水产品800个,新增名牌产品20个。全省水产品出口达到2.1亿美元。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设国家级中华绒螯蟹原良种、条斑紫菜种质库和省级海、淡水引育种中心等10个特种水产原良种基地。建设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条斑紫菜、河豚、黄颡鱼、翘嘴红鱼白、文蛤、青虾、中华鳖、罗氏沼虾、河蚬等20个品种的原良种场,完善50个较具规模的育苗场。

2)水产品加工。完善水产品加工、流通冷链,加快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加强企业安全质量体系建设,重点启动建设35个水产品加工开发示范园区。

3)市场流通。发展渔业协会,加快省紫菜协会、省河蟹协会等渔业专业协会建设。培育、规范专业批发市场和产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水产品批发市场及其无公害水产品交易区。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二带”、“四区”。分别是:沿江长吻鱼危、江蟹、江虾、河豚、黄颡鱼等特色产业带;沿海文蛤、缢蛏、大黄鱼、对虾、梭子蟹、条斑紫菜等特色产业带。太湖地区淡水虾、蟹、珍珠、鳜鱼、鱼白鱼等优势区;里下河地区虾、蟹、黄鳝、黄颡等优势区;洪泽湖及淮北地区蟹、虾、斑点叉尾鮰、鲟鱼等优势区;大中城市周边观赏鱼、休闲渔业优势区。

(十五)特色林业。

特色林业以杨树和银杏为发展重点,力争5年内在产业化开发上有明显突破。

1.主攻方向。杨树种苗和原材料建设,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杨树产品深加工。银杏种质创新,栽培、加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银杏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林木种苗引繁体系和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林木种苗龙头企业培育。

发展目标:至2007年,新增杨树速生丰产林400万亩,总面积达730万亩;建成杨树良种繁育基地4.5万亩,生产杨树良种壮苗1.37亿株;全省杨树总产值可达260亿元。银杏苗木基地面积达2万亩,新建银杏果、材、叶、花原料林基地85万亩,银杏良种果实年产量超2万吨,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银杏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林木种苗基地面积达4万公顷,年总产苗量达13.5亿株,林木种苗总产值达20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健全杨树种苗选育、繁育推广体系,建立1个省级杨树良种繁育中心,6个市级杨树原种繁育场,33个良种繁育圃,加快优质高产、耐水、耐盐、耐旱叶、果、花、材和观赏用银杏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建设3个银杏种质资源库,2个省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5个银杏良种生产圃。建立林木良种基地28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95%以上,建设1个苗木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林木良种示范基地和18个重点苗圃。

2)加工。鼓励“三资”开发林业,大力发展和提高木材加工水平,积极推行银杏机械化选果和分级包装,发展银杏产品深加工。重点引进国际先进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积极开拓出口外销,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3)市场流通。大力培育木材及加工产品、银杏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初级林木种苗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性批发市场和储运中心,促进规范化管理,拓宽国内外市场流通渠道。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淮北、沿海和沿江三个杨树优势产业带,包括徐、淮、盐、连、宿5个优势产区;建设淮北、里下河、环湖和沿海银杏产业优势区。

(十六)桑蚕茧。

1.主攻方向。一是桑蚕品种选育;二是桑蚕茧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培育壮大;三是茧丝绸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亩均产茧达到80公斤;到2007年,达到90公斤。鼓励丝绸工业和贸易企业与蚕茧生产基地紧密结合,鼓励蚕茧产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后道加工企业,培育出辐射区域较广、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3家,生产加工型或流通贸易型龙头企业56家,积极支持建立蚕农合作组织,实现蚕桑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高强力、高净度、雄蚕茧、彩色茧等桑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在改造已有三级原种场的基础上,引导三级原种繁育基地向蚕茧主产区转移,支持苏北建设一个三级原种场。

2)加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加工设备和技术改造,开发蚕茧深加工技术,发展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3)市场流通。在坚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全收购网络体系。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沿海里下河蚕茧产业经济优势区、徐宿优质蚕茧优势区、苏南丝绸深加工优势区。

 

三、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涉农各部门的协作。省政府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秘书长、省计委、农林厅、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任副组长,省经贸委、财政厅、科技厅、外经贸厅、粮食局、农业资源开发局、农机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水利厅、供销社、农科院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定期交流情况,研究扶持政策,确定重大项目,加强组织协调,检查督促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进展,对各产业年度发展目标进行考核。

(二)明确部门分工职责,落实优势产业建设责任制。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中,既要加强统一组织,搞好协作,又要明确分工职责,落实任务。省农林厅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统一组织管理,省计委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牵头协调管理工作,财政厅负责建设项目资金筹措与监管。根据省各有关部门的自身优势,既按产业进行分工,又对产业链的环节明确职责。按产业具体分工如下:

省农林厅负责弱筋小麦、高品质棉、特粮特经、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地方家禽、花卉苗木和茶叶产业;

省经贸委负责桑蚕茧产业;

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特种水产产业;

省林业局负责特色林业产业;

省农业资源开发局负责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产业;

省粮食局负责“双低”油菜产业;

省农科院负责波杂山羊和优质水果产业。

各涉农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在制定规划、确立项目时,要将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规划所确定的主攻方向与发展重点列入重点支持范围,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实行重点支持。

1.基地建设。由省计委、农林厅、海洋与渔业局、农业资源开发局、水利厅负责。

2.农业技术推广。由省农林厅、海洋与渔业局、经贸委负责相关产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实施,省农机局负责相关产业的农业机械与农艺的结合。

3.龙头企业。由省计委会同农业资源开发局、农林厅、海洋与渔业局、粮食局、供销社负责。

4.市场建设与市场营销。由省计委、经贸委、外经贸厅、工商局、农林厅、供销社负责。

5.科研攻关。由省科技厅负责。

6.质量建设。由省农林厅、海洋与渔业局、林业局、经贸委、质监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三)集聚项目资金,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管理有序、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将现有省级财政和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优势产业聚焦。根据各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按照优势产业建设分工与实施职责,由联席会议统筹安排产业与地区间投资渠道,避免部门间、地区间项目的重复投资和严重的不均衡性,提高产业的项目整合力度。

1.农业三项更新工程。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创新与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集成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农膜)研制与产业化开发,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链式开发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与到位率。

2.农产品质量建设经费。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进行补贴,提高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优势产业农产品认定和品牌建设。

3.农业资源开发资金。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4.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倾斜,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5.农业科技攻关经费。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以培育科技主导型区域性支柱产业为重点,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开发等基础应用性研究,并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

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7.开放型农业资金。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企业,打造优势产品品牌。

8.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资金。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加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成示范,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9.苏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金。围绕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苏北地区转化的步伐。

10.林业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提高森林综合防护能力和生态效益。

(四)吸引社会资金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的投入。一是建立一资带三资的机制,通过涉农项目导向性资金,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尤其是产业链式开发中的加工、流通领域;二是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投资平台,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集体、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加强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的金融信贷服务,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建设贷款担保机制,拓宽投入渠道。

 

责任编辑:邓如柯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