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8〕7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7]57号),制定本规划。
一、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主要成就和基础。
“十五”以来,全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促进了全省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1.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高于同期GDP增速0.9个百分点。“十一五”头两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75亿元和3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15.2%。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9.7%;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7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0.1%,高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4.2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2.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其中:批发零售和餐饮业比重由1980年的38.6%下降到2007年的26.1%,下降12.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比重由1985年的16.8%下降到2007年的12.9%,下降3.9个百分点。同时,新兴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房地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5.1%提高到2007年的9.7%;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组成的大文化产业比重由1990年的13.3%提高到20%以上。
3.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加快,投资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5.7%,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十一五”头两年,服务业投资达到2148亿元和267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8%和24.7%。2007年,服务业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达到59.1%;全省服务业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062.65亿元,占全部服务业的52.6%,比1990年提高8.6个百分点。
4.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对地方财政贡献不断增加。2007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146.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32%,成为我省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据财政部门核算,2007年全省服务业税收239亿元,占全省地方税收434亿元的55%。
5.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发展载体建设初见成效。全省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服务业重点领域中,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完成,骨干企业相对聚集,初步形成了78个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园区(聚集区),武鄂黄、武襄十、武荆宜等物流产业带初具雏形;“一江两山”旅游区、大别山和洪湖等红色旅游基地以及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一批旅游景区(点)相继建设;光谷软件园、楚天传媒产业园、长江出版科技园等文化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武昌、江汉区域性金融总部和金融产业区加快集聚等,改善了服务业发展条件,成为全省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突出矛盾和问题。
1.发展总体水平偏低。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广东省的28%、江苏省的38%、浙江省的48.3%,比河南省少778亿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地区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人均服务品拥有量为598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03元,居全国第18位。
2.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支撑全省服务业发展主要依靠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和邮政等传统服务行业;为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市场策划、社会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慢。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最高,达27.7%;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仅占服务业的23%。
3.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仍然较多,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进入的步伐不快;服务产品价格管制较严,有些服务产品的价格难以及时、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成本效益,企业和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服务业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我省仅有14家企业跻身于2007年中国服务业500强。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是服务业已成为国际性投资的主体,跨国投资中服务业的投资占2/3。二是服务贸易取代货物贸易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占全球贸易额的30%以上,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获取外汇收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三是服务外包迅速兴起,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估计,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
2.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有利于发挥湖北在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科教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延伸拓展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形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同时,也将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等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培育成为我国重要的消费性服务业聚集区。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要素的需求。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为我省加快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4.我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与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层次多样化,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教、旅游等主要消费支出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上升明显,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必将推动消费需求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
同时,我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投资趋紧、融资难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面临着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增加、适用和高层次人才短缺、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着力培育市场主体;适应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新形势,巩固商贸等现有支柱服务业,提升整体水平;着力加强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服务业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坚持与一、二产业联动配套与相互促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服务业布局。武汉市要发挥龙头作用,着力建设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襄樊、宜昌等副中心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工业、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对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其他城市要承接中心、副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面向生产和城乡生活,扩大服务总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县域服务业要因地制宜,培植各具特色的服务产业,围绕“一主三化”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服务业繁荣与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规划引导、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继续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巩固商贸等现有支柱服务业,着力加强服务业的新兴行业和关键领域,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旅游、文化、房地产和中介等8大行业实施重点突破,促进全省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服务生产和消费升级相结合。围绕一、二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工业、农业的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消费类服务业,逐步实现服务业的增量升级。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机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协作配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成为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支撑。
----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服务业投资达到5000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左右,使湖北成为中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成为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建设78个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今后5年,我省服务业发展,重点规划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三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四大消费性服务业板块。
(一)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合理转移和集聚。同时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重点建设21个服务业聚集区,将武汉建成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科教中心、人才中心。
----建设2个金融聚集区。一是建设武汉王家墩中心商务区(CBD),在汉口建设大道形成金融产业聚集区;二是在武昌洪山广场周边建设金融总部聚集区。
----建设2大信息产业园。一是以空间信息、嵌入式软件开发为特色的武汉光谷软件园;二是以数据库、信息安全软件产业为特色的汤逊湖软件园。
----建设4大文化产业园(区)。一是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的楚天传媒产业园;二是以长江出版集团为主体的长江出版产业科技园;三是以江通动画、数字媒体和我省优秀网络游戏企业为主体的动漫游戏产业园;四是以武汉高校群为依托的珞珈创意产业园。
----建设4大物流聚集区。一是以长江智能、省汽运、捷利、普洛斯、捷龙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为载体,以货物集散和中转为主要功能的舵落口物流聚集区;二是以临空经济为载体,在天河机场周边发展航空物流聚集区;三是以大宗物资集散为主要功能,建设阳逻物流聚集区;四是为东湖开发区、庙山开发区及江南地区制造企业和大市场群提供服务的关山物流聚集区。
----建设6大核心商贸圈。巩固发展江汉路商业圈、中南商业圈、武广商业圈,加快建设街道口商业圈、徐东商业圈、光谷商业圈三大新兴商业圈。
----建设3大观光休闲旅游区。一是以黄鹤楼和武昌首义园为重点,实施“两江、两山、四岸、四桥”综合开发,形成大滨江旅游区;二是以东湖风景区为核心,整合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地质大学博物馆等周边科教文化旅游资源,打通关联或毗邻的11个湖泊,并连接长江,将东湖地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湖泊旅游休闲品牌。三是建设武汉城郊游憩圈,开发黄陂木兰文化系列生态文化景区、东西湖石榴红村农家乐景区、蔡甸生态嘉年华等系列旅游产品。
(二)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以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随州、十堰、荆州、荆门、恩施等城市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鄂西北和鄂西南的两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园区和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服务业骨干龙头企业,壮大全省服务业的规模。
1.襄樊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襄樊是鄂西北的中心城市和重要枢纽城市,以物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引导和扶持11个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在鄂西北地区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带动鄂西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建设3个专业物流聚集区:以汽车及零部件、铁路物流为主的樊城物流聚集区、以余家湖铁水联运物流为主的汉江物流带、以刘集航空港为依托的航空物流园。
----建设4个文化旅游聚集区:以襄阳古城为龙头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区、以古隆中为龙头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鱼梁洲为龙头的汉江观光旅游区,以九路寨为龙头的大荆山生态旅游区。
----建设3个商贸圈:四官殿核心商业区、长虹路特色商业区、襄城十字街特色商业区。
----建设1个依托火电、汽车、文化旅游、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类中介聚集区。
2.宜昌市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区。宜昌是鄂西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水电、化工等良好的产业基础,以旅游、物流为突破口,重点引导和扶持9个服务业聚集区的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在鄂西南地区发展中的集聚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外向带动功能,带动鄂西南区域服务业的发展。
----建设3个文化旅游聚集区:三峡观光和休闲旅游聚集区、清江生态观光旅游聚集区、沮河休闲观光旅游聚集区。
----建设3个现代物流聚集区:茅坪物流聚集园区、东山物流聚集园区、猇亭物流聚集园区。
----建设2个商贸圈:夷陵广场商圈、环五一广场商圈。
----建设1个依托水电、化工、文化旅游、农特产品等主导产业和大宗商品流通的交易中介服务业聚集区。
(三)三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1.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特别是在交通枢纽地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2.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樊、十堰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3.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围绕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产业、纺织服装及无纺布、家电及配套产品、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高速和长江,特别是在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四)四大消费性服务业板块。
1.武汉城市圈都市消费性服务业板块。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注重商贸资源共享,强化武商、中商、中百等骨干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建设武汉大都市旅游服务网络,完善城市圈景区交通基础设施,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会展商务三大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旅游一体化格局;优化住房结构,注重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节能省地型住房,规范房地产市场。
2.“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板块。重点建设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等三大旅游区域。突出三峡文化、武当文化和原始自然风光等特色,开辟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把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尽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尽快建设武当山—神农架、襄樊—神农架的高等级公路,打通“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区大通道。
3.荆—襄—随生态文化旅游板块。重点挖掘深厚的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文化内涵,创新展示形式和手段,突出平原农耕文明特色,打造文化精品,使之形成以历史文化为精髓的平原旅游经济区域。
4.清江土家生态文化旅游板块。以清江为主线,依托恩施州和长阳、五峰县,突出巴土民俗文化特色,发挥土苗民族风情和清江山水画廊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生态观光及旅游产品,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区,使其成为我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结合全省服务业发展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旅游、文化、房地产、中介等8大行业实施重点突破。围绕扩大就业和消费升级新形势,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保健休闲、健身娱乐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促进全省服务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一)金融服务业。
1.发展方向。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着力构建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区域性金融体系,重点完善各类金融市场要素体系,引导和支持在武汉新设和迁入各类金融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金融机构聚集区,强化武汉金融产业集中度。
2.主要目标。到2012年,力争金融业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明显扩大,力争全省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50家,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总额达到1000亿元;产权交易市场(包括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基本确立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
3.主要任务。
----加快金融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汉口银行改革,支持其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支持武汉市农村信用联社组建统一法人机构,并向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加快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改革重组,发挥长江证券、天风证券、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快建设武汉区域性票据市场,大力发展银行间的票据业务。
----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外资银行来汉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争取商业银行总行在汉设立区域管理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城市圈内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设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加快发展资本市场。争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三板市场试点和开设非上市公司股票柜台交易试点,积极推动期货交易所在我省增设生猪、稻米等农副产品期货品种的现货交割库。争取将武汉光谷产权交易所列为全国国有产权交易的综合性市场。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积极促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吸引上市公司在武汉设立总部,做大做实总部经济。
----积极发展保险市场。引进保险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保险经纪、公估、代理公司等中介主体在汉设立机构,吸引保险资金加大对武汉和湖北的投入。
----推进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加快城市圈内城市实行资金同城清算,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异地贷款,推广商业承兑汇票。重点推进城市圈的信贷市场、票据市场、支付结算和金融信息服务“四个一体化”。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继续推动信用工程建设,打造“信用湖北”,重点抓好企业信用信息和企业信用担保两大平台建设。
4.建设重点。
以武汉为中心,重点建设汉口建设大道金融产业聚集区和武昌中南路金融总部聚集区,将武汉打造成华中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一是以王家墩中心商务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促进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产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集聚,建成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金融产业聚集区;二是以洪山广场周边金融总部区建设为重点,发挥区位优势,完善金融业务的商务及生活设施,配套各类金融后台业务服务,积极吸引基金公司和金融总部及分支机构落户,建成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金融总部聚集区;三是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将其后援服务中心、后台业务聚集落户。
(二)商贸服务业。
1.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加快向农村延伸,形成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商贸零售企业,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全国性、区域性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主要目标。到2012年,力争全省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争取有1--2家大型商贸零售企业进入全国前10名,建立比较规范的“农家店”25000家,建设10个国家级批发市场。
3.主要任务。
----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消费网络。适应消费规律,建立层次清晰、定位明确、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消费服务体系。
----创新现代流通体系。着力创新现代流通体制和流通技术,坚持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加快品牌培育,加快对传统业态的转型和改造,提升现有零售业态专业化水平,促进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逐步向区域性流通企业转变。
----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以大型商贸集团、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手段,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商贸企业;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创新商务诚信体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引导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坚持企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完善诚信制度建设;坚持守信与失信奖罚相结合,形成商品流通行业“守信为荣、守信受益”的良好氛围。
4.建设重点。
----以武汉为核心,打造新兴商业圈。依托武汉六大商业圈,带动武汉城市圈商贸集群发展;辐射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商业圈,完善其他大中城市、县城和全省城乡的商贸流通网络。
----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以武商、中百、中商等大型商贸企业为依托,加快商贸流通业的并购重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建立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大型零售网络体系。
----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的区域性大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湖北商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提供快速通道和交易平台。
----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建立一批规范的超市和“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商业流通网络。
(三)现代物流业。
1.发展方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方向,发挥区位、交通、信息等优势,建立配套完善、服务高效、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的物流企业,推动物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主要目标。到2012年,力争全省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襄樊为支点,形成“一圈两带”的物流格局,并以其周边城市为支撑,以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市配送中心为延伸,形成多层次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争取培育20家大型骨干现代物流企业,建成5个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物流园区。
3.主要任务。
----加强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合理布局综合交通系统网络、物流枢纽和物流结点网络、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加强物流业行业协调,完善物流管理体系,推进物流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强化联运网络,提高重大功能性设施的利用效率。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骨干光纤等通信网络,在沿江、沿铁路和沿高速公路的物流枢纽城市,推动“中物在线”物流与采购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资源平台和我省各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现代物流运输平台、存储配送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式联运、有效衔接的网络体系。
----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大力宣传和推广物流国际、国家标准,推动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积极采用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物流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加快制定和实施现代物流急需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4.建设重点。
----以武汉为全省物流的核心枢纽,打造服务全省、融合国内国际物流的“中物在线”物流与采购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区域物流和产业物流的全国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武汉舵落口物流园、武汉航空物流园、阳逻物流园、郑店物流园、常福物流园和“丹水池—后湖”物流中心、汉西物流中心、青山(阳逻)物流中心、白沙洲物流中心、关山物流中心、武汉保税物流中心、沌口物流中心。
----以宜昌和襄樊为全省物流的中心枢纽,建设服务鄂西、联通武汉的物流枢纽,涵盖区域物流和产业物流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宜昌伍家岗—猇亭物流园、宜昌润恒农副产品物流园、襄樊综合物流园、襄樊余家湖煤炭物流园和宜昌市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宜昌长江物流中心、襄樊汽车物流中心、襄樊航空货运物流中心。
----以黄石、鄂州、咸宁、黄冈为鄂东地区的重要物流结点,重点建设黄石下陆物流园、黄石宏升物流中心、鄂州葛店物流园、鄂州樊口物流中心、咸宁综合物流园、黄冈长信鄂东物流中心;以荆州和荆门为鄂西南重要物流结点,重点建设荆州港口物流园、荆州农产品物流中心、荆门石化物流园、荆门农产品物流中心;以孝感、十堰、随州为鄂西北重要物流结点,重点建设孝感建材物流中心、十堰综合物流园、十堰堰中农产品配送中心、十堰汽配城广场物流中心、随州汽车钢铁物流中心。
----其他大中城市及县城为一般物流结点,主要发展特色物流园,形成承接中心城市物流节(结)点,覆盖全省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仙桃综合物流中心、潜江现代物流中心、天门综合物流中心以及以各县城所在地和中心镇为依托的物流中心。
(四)信息服务业。
1.发展方向。以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服务业与所有产业的融合和互动发展,加快构建与我省相适应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聚集区。
2.主要目标。到2012年,力争全省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480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年均增长17%以上;主营业务年收入过10亿元的知名软件企业达到8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以上;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达到2亿美元,年均增长45%以上。
3.主要任务。
----加强电信资源的整合和挖潜,拓展电信宽带业务,优化电信服务,着力开发增值服务新产品,不断提高电信增值业务的收入比例。积极扶持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数据库外包服务等新型业态,着力培育网络游戏、宽带影视娱乐、网络教育等数字内容产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
----大力发展应用系统软件,拓展基于网络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形成基础平台开发、数据生产、增值服务的空间信息技术产业链。加快发展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加密系统、计算机安全平台软件、网络安全套件、智能卡及读卡器、数字证书管理系统、安全支付系统等。立足于CAD、CAM、CAPP、PDM、ERP等优势产品,发展三维CAD、BPM、PLM、MES等新产品,拓展基于协同运用的制造业软件。
----积极承接软件技术外包,培养本土外包人才,提升本土企业外包服务能力,推进软件产业工程化、规模化。支持烽火科技、武汉开目、博彦、纬创、IBM外包服务中心、微软技术中心、方正国际、文思创意、地大信息、中地数码等企业发展,壮大武汉软件服务外包联盟,打造我国中部最大软件外包基地。
----依托现有通信终端制造、空间信息等产业基础,以行业用户为突破口,依托武汉邮科院、武汉热线、友人网、亿房网等企业,重点发展3G无线定位、移动娱乐、视讯内容、数字内容提供等基于网络和通讯的增值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特色网站建设,丰富电子信息内容,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娱乐、网上查询、网上购物等信息增值服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一批专业化信息平台。以CA(数字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服务网站为基础,推进BtoB、BtoC等电子商务。在武汉、襄樊、宜昌等城市率先建设覆盖全省、全国的电子商务平台。
4.建设重点。
----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改造升级,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公网资源,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推进“三网融合”,逐步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武汉城市圈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圈内城市统一电话区号、整合产业资源、共享信用资信的网络信息服务格局。
----建设五个软件产业聚集区。即: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类软件为主要特色的光谷软件园,以制造业信息化软件、激光和数控类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类软件为主要特色的汤逊湖软件园,以信息服务外包、软件、动漫为主要特色的光谷软件城,聚集通信类、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的关东高新软件园,集软件研发、制作、信息服务、技术交流于一体的武汉软件基地。
----围绕武鄂黄、武襄十、武荆宜等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以黄石、鄂州、襄樊、宜昌等骨干光纤网重点建设城市为依托,促进资源整合,打造一批信息共享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
(五)旅游服务业。
1.发展方向。突出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都市旅游圈的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品牌,加快创建一批旅游示范名镇,提高我省旅游核心竞争力。
2.主要目标。到2012年,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18%,旅游业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打造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10个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3个年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和7个年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的旅游产业集群,培育10个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旅游龙头企业,建设10个在中部地区知名的旅游名镇。
3.主要任务。
----做大做强旅游核心产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快“一江两山”旅游区的综合开发。着力拓展自然生态旅游,加快建设以武汉为龙头的武汉都市旅游圈,壮大我省旅游产业规模。积极开发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旅游区域,培育我省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开发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以优势突出的旅游重点景区和旅游景点密集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政策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旅游产业要素聚集,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
----扶持壮大旅游企业。提高旅游企业市场化程度,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形成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旅游集团。
----完善旅游要素支撑体系。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旅游客运体系;支持大型旅行社依托资金、品牌等优势,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引导城市近郊和景区大力发展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旅游项目。
----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扶持开发具有湖北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加快发展体育休闲业,推出一批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建立休闲保健产业价格、技术标准,引导和规范休闲保健行业有序发展。
4.建设重点。
----“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包括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三大板块。主要任务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重点建设三峡坝区生态旅游度假、武当山玉虚宫修复、神农架大九湖高山湿地保护及国家级地质公园等项目,加强长江及其支流航道与码头建设,加快209国道改造升级和旅游景区内部公路建设,把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尽快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武汉都市休闲旅游区。重点围绕都市旅游和休闲旅游,推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加快武汉大滨江、大东湖等核心景区的改造和完善,积极开发大别山、幕阜山等一批高质量的山岳、温泉、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及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建设好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等1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
----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巴土文化、土苗民族风情和清江山水画廊的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咸丰县坪坝营生态旅游、巴东神农溪国际旅游区、巴东清江水布垭高坝观光旅游、建始野三河寻踪探谜旅游区、长阳清江古城建设、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建设。
----随—襄—荆人文历史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荆州、襄樊在全省三国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全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以“城”为主导,打造荆州古城、襄阳古城、随州编钟城等三大古城旅游区。着力抓好襄阳古城复建改造、古隆中和荆州纪南城重建、荆州古城护城河保护整治等项目的建设。
(六)文化产业。
1.发展方向。突出荆楚文化特色,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品牌战略,发展大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升级。重点做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网络文化、动漫产业、体育产业等六大产业。
2.主要目标。到2012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以上,建成一批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基地(集群),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大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将武汉打造成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使我省成为中西部文化强省。
3.主要任务。
----整合新闻出版业资源,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支持湖北日报、湖北长江出版等传媒集团做大做强;加快报业资源整合,形成以党报党刊为主体,都市生活类、经济信息类、文化教育类报刊为支点的报刊出版发行和配送体系,力争出版行业综合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印刷复制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印刷及光盘复制骨干企业。
----壮大广播影视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武汉影视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打造汉派影视音像产业。推动电影产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行业,营造银兴、天河、万达、珠江等院线在省内的良性竞争氛围。加快大中城市影院设施建设和县(市)区影院改造步伐,加快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发展电影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
----拓展文娱演艺服务,延伸开发演艺产品。扩大现代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业规模,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充分发挥“八艺节”演出场馆功能,精心打造以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洪山体育馆等演出场馆为主导、辐射全省的文艺演出院线。不断丰富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娱乐业。
----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打造知名品牌。加大动漫产业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扶持我省优秀原创动漫产品的创作、研发、制作、播出、出版,帮助动漫企业做大做强,逐步形成我省动漫形象创作、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产业链。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示范效应的动漫龙头企业,建立2至3个国内一流的动漫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知名动漫品牌。
----整合网络文化资源,促进规范发展。加快发展数字娱乐和创意产业、数字图书馆、数字电影、移动短信等相关产业,打造全国网络文化产业副中心。以武汉长江互动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业的发展,加强对网吧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布局调整。
----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建立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机制。深化体育制度改革,把一些体育活动、体育组织真正推向职业化、市场化轨道,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利用税收政策进行积极引导,采取多种形式鼓励非国有主体参与体育资源的配置。
4.建设重点。
----光谷现代科技文化产业基地。发挥武汉光谷现代科技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中国·光谷动漫、江通动画等动漫游戏产业园区,建设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手机游戏等产业集群,打造国内教育软件、游戏软件开发和动漫制作、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会展的重要基地。
----传媒文化产业基地。依托传媒机构、文化场馆及相关企业,以楚天传媒工业园、新华印刷科技工业园、《知音》印务工业园、华中印务包装工业园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告、包装、印刷、图书报刊、数字报刊、影视制作等文化传媒产业,进一步加速文化传媒产业群的集聚,建设区域性书刊音像印刷基地和全国性出版物网络交易平台。
----文化创意特色区。依托武汉大学等高校群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省博物馆、省艺术馆等资源,形成以滨湖风光、科技荟萃、文博展览、现代传媒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功能区。重点支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北楚天明清古民居保护园、三峡文物保护中心等一批产业发展载体,大力推进中国光谷国际创意园、新加坡创意产业园、三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江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广播影视特色区。努力打造我省“银兴”及“天河”两大品牌;建设九真山、赤壁水泊梁山、蕲春明清影视文化等一批功能齐全的影视基地,着力开发优秀影视剧作品,打造汉派影视音像产业;整合广播资源,加大行业投入,建设集影视剧拍摄、制作、旅游观光和影视旅游产品生产为一体的广播影视特色功能区。
----文娱演艺特色区。依托琴台、月湖、晴川阁、东湖等景点,湖北剧院、琴台艺术中心等场馆,打造文娱演艺特色聚集区。以“八艺节”场馆和艺术成果为基础,深入开发一批精品文化。
资料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刘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