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利工程现状及水利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沧县位于河北平原东部,属海河流域中下游,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人口65.88万,其中农业人口62.09万,耕地129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盐碱地36万亩。境内有国管河道4条(南运河、南排河、捷地减河、黑龙港河),县级支渠30条,乡级支渠228条,有中型节制闸3座(东关闸、杜林闸、保庄子闸),小型节制闸54座,固定排灌站28处。目前全县有各类机井6110眼 ;地下输水管道220万米,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 。
沧县是个农业大县,地域广、河渠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绕沧州市,担负着沧州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油区用水,连年的抽吸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吊泵,地面下沉的严重后果,加之,连年的干旱给沧县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沧县水资源严重匮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抗旱救灾、开源节流是水利建设的重点。
沧县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水利” 这个主题,以南水北调为契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修复危桥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开源与节流并重,抗旱与防洪并举,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改善水利环境,全面夯实水利产业基础,改善农田水利和农村生活基本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提高抗灾御灾能力。
二、今后五年水利建设的重点
1.积极拦蓄本地水,援引外来水,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准备。
根据沧县水利设施现状及沧县行洪排沥河道多的特点,首先搞好河渠清淤,提高输水和蓄水能力,抓好险工险段的加固和修复,配套灌溉工程,最大限度地拦蓄本地径流,有效地补充地下水。另外,发展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改造修建坑塘蓄水工程,做到当地径流当地蓄,补充涵养浅层地下水。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紧紧抓住南水北调这一有利时机,搞好河渠坑塘治理,搞好蓄水闸工程建设和维修,增加地上水引蓄量,扩大地上水浇地面积。为实现以上目的,沧县需新建蓄水闸7座,计划维修闸8座,计划清淤河渠26条。
2.下大力气解决沧县人饮安全问题
在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十五”规划实施期间,沧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多方筹资、筹劳。解决了沧县大部分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 这是沧县农村水利工程近几十年来国家投入最多的一个项目。
但是由于受建设规模的限制,一部分饮水困难村没有列入计划,随着机井超期服役和报废,不断出现新的饮水困难村,使饮水困难村呈动态上升的发展趋势,局部农村饮水困难或季节性缺水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地质条件的影响,沧县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饮用水存在高氟、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力争在今后五年内解决2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饮水困难、饮用水水质不达标)。
3.修复危桥、完善河渠配套工程。
经调查沧县境内主要河渠上的桥涵大部分修建于“大海河时期(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兴建标准低、工程工艺简单,又经几十年的运用,尤其近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机动车辆增加、车辆载重量不断加大远远超出了当时的标准,因而造成相当部分桥涵的破坏、破损。为了确保行人行车安全,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十五”期间按照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解决的原则,计划维修或重建110座危桥工程 。
4.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节水的重大意义,全面实现节水灌溉,地上水力争取实现防渗输水,全县所有深、浅井全部实现管道输水,并且积极推广喷灌节水技术,形成沧县的喷灌节水示范园区,力争每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十五”期间末力争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0万亩。
5.发展咸淡混浇技术。
面对沧县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现实,开发利用现有咸水资源,实施咸淡混浇,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日趋紧张状况,保护水生态环境,这种技术符合沧县实际,有利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今后五年沧县计划利用当地丰富的微咸水资源,发展咸淡混浇灌溉面积6万亩 。
6.科学调配,充分利用水源。本地拦蓄的地上水要优先积极利用,外引水源要按季节调配节约使用,防止盲目抢水,无故增加水源损失。对于地下水而言,由于浅层水开采成本低,易于补给,应优先开采,但目前沧县浅机井数量已经很大,在实施时要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能更新则更新,不能更新再的新打,不要造成人为的浪费;深层水在沧县已属于严重超采,所以对于深层水地开采要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再新打深机井,可在保持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有深机井进行维修或更新,提倡搞节水农业。对于运东地区机井极少,还是靠天吃饭,人均水浇地不足半亩的乡镇,为了农业的持续发展,非采不行者,要在全县统一规划的布局下,有计划的开采深层地下水,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01109)
责任编辑: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