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热中对发展我国物流配送的再思考

一、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为传统的物流配送观念带来深刻的革命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需要置备大面积的仓库,而电子商务系统网络化的虚拟企业将散置在各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起来,使之成为"虚拟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都放大了。这样的企业在组织资源的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所不可比拟的,相应的物流观念也必须是全新的。
 
  (二)网络对物流配送的实时控制代替了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程序
 
  一个先进系统的使用,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全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新型的物流配送的业务流程全部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神经末端收到一个需求信息的时候,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可以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三)物流配送的完成时间在网络环境下会大大缩短
 
  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这个时间随着网络系统的介入会变得越来越短,任何一个有关配送的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管理在几秒钟内传到有关环节,从而对物流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网络系统的介入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
 
  传统物流配送整个环节极为烦琐,随着物流配送业的普及和发展,行业竞争的范围和残酷性大大增加,信息的掌握、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其易得性,使得用传统的方法获得超额利润的时间和数量会越来越少。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里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在网络支持下的成组技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加淋漓尽致地被使用,物流配送周期会缩短,其组织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网络上的营业推广可以使用户购物和交易过程变得更有效率、费用更低,从而可以提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竞争力。
 
  (五)物流配送模式从少品种、大批量向多品种、小批量转变
 
  传统配送主要是为企业间交易服务的,配送的对象主要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占的比例相对较少。由于生产资料品种规格单一,需求量大,配送过程基本不需分拣、配货环节,多采用少品种、大批量的配送模式。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网络化的商务模式使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都更加活跃,一方面,对消费者网上购物订购的商品要进行配送,加之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商业企业与生产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开展,生活资料的配送量增多,成为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主流。生活资料需求具有的特点,品种规格繁多,每次需求量小,用户多,故要求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配送。另一方面,企业间由于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交易,订货作业变得简单、快捷,成本降低,因此趋于小批量、多批次订货,以实自身零库存,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因此,生产资料配送也向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方式转化。
 
二、我国发展物流配送的有利条件
 
  物流配送制是变革我国流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举措,是实现流通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配送制,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国家赋予国有物流主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更是物流主体稳定供需关系、壮大自身实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现实选择。目前,在我国发展配送制,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1.经过近20年来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部分调整和正在继续调整,社会总需求不能满足与总供给状况得到根本的扭转,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为实施配送造就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2.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其资源组织工作难度大大增加,使得生产企业迫切要求物资供应工作由社会流通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替,自己则专致于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被供应链间的竞争所代替的理念正在被人们所接受。
 
  3.随着企业从速度型、外延型向效益型、内涵型的转变,企业再不能采取过去那种尽力扩大库存以保证供应的方式;相反,企业迫切要求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尽量少占用资金、少支付利息,并尽量把储备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用于生产经营。企业追求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愿望已变得越来越迫切。
 
  4.在传统体制作用下,物资供应者很难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用户的服务精神去从事这项工作,而往往带有指令性、官商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恩赐性。从目前和长远来看,物流企业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吸引用户,赢得市场而采取为用户接受和欢迎的方式去服务,配送无疑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种最佳方式。
 
  5.配送主体的实力有所增强。经过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物流企业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提高。购销基地比较稳固,流通设施有所改善,信息处理和利用能力明显提高,具有了一批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等。
 
  很显然,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与发生的变化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我们推行发展配送制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和条件。我们应该把握全局,不失时机地把物资配送的质量和水平再提高一步,促使我国物流产业进一步向社会化、现代化转变。
 
三、进一步发展物流配送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发展物流配送面临不少有利条件,并且近些年来我国物流业对配送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但是,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曲折过程一样,进一步搞好配送制,并不断使之发展和完善,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努力才能解决。
 
  1. 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物流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物资企业经营范围窄、物资配送范围小,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所有需求。
 
  2.配送企业未能形成物流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
 
  合理的配送,既应包括送货,也应包括分拣、配货、配载、配装等功能,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体。目前的物资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流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功能,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3.加工型配送发展缓慢
 
  流通加工能力弱,将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相结合的配送实践则较少。流通加工是实现合理配送的重要手段。没有这一重要手段,以合理配置物资资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物资配送则难以实现。虽然一些物流企业也具备了一些加工能力,如混凝土供应水泥搅拌加工、木材的加工、玻璃的开片套裁、工业动力配煤等。从流通加工总体观察,流通加工范围还很小,流通加工能力还不足,将流通加工和物资配送结合起来的加工型配送实践还很少。
 
  4.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低
 
  配送用户较少且分散,配送率(指物资配送量与可进行配送的物资总量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实现优化配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合理使用物流设备、节省配送费用等方面,形成不了规模效益,物流集约化程度很难提高。
 
  5.尚未实现社会库存的集中调度
 
  优化库存结构,变生产企业分散库存为物流部门集中库存,实现整个社会库存总量的降低,是配送突出的优势,也是配送的主要目的。目前的物资配送已使配送服务用户的库存有所降低,甚至还出现了企业帐面零库存。但是生产企业仍普遍拥有较高的库存,且调动困难;物流企业也远没有实现最合理库存,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库存量仍居高不下。
 
  6.对物资配送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现阶段,有不少部门或企业对物资配送的意义和作用仍缺乏认识,对开展或接受物资配送业务犹豫不决。如有的物资企业认为开展物资配送得不偿失,不仅要大幅度增加工作环节和工作量,而且本身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会相对下降。另外,目前许多物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困难,本来就为正常的经营资金不足而发愁,如果再搞配送,周转资金问题就更突出。生产企业对物资配送也不无担忧,其中最担心的莫过于配送资源能否得到保证,物资配送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四、我国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建成了一批融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集储存保管、集散转运、流通加工、商品配送、信息传递、代购代销、连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但总体而言,问题还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不够健全
 
  配送中心主要包括如下功能:进货功能、整理分拣功能、加工功能、储存保管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等。在相应的专业公司没有充分发展之前,这些功能必然全部由配送中心自身来承担,否则难以体现物流配送的优势。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配送中心,由于各方面原因,只充当着仓库与运输中转站的角色,甚至某些单位将配送中心功能简单理解为"送货上门"。配送中心各项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2.建设存在盲目性
 
  今天兴建物流园区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具不完全统计有100多家,对此物流界看法不一,说太多者有之,说不足者也有之。在配送中心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宏观管理职责不明、规划不当, 造成宏观上区域布局不合理,存在相互重复、冲突的现象的确存在。由于企业行为不规范,微观上企业不结合自身实际能力、发展需要和市场环境状况,盲目上马,简单拼凑,尤以随着连锁经营"一哄而起"而建成的大批小规模配送中心更为突出。
 
  3.效率低
 
  首先是业务量低,资源闲置。我国的配送中心数量庞大,1997年底已近1500家,但大多数都是企业为自身服务而营建的,其中连锁企业自建的就达1000多家,其业务量低,无法达到经济配送规模。据考察,由于连锁不正规及商品、运输、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我国连锁企业配送率一般为60%~70%,差的仅有30%,甚至更低,而它们几乎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另一方面,配送中心60%左右的人员、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批发企业、储运企业、企业集团等建设的配送中心。 其次是设备落后,成本高。大多数配送中心各种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更不用谈自动化了。因此,导致了高成本、低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
 
  4.企业理念与配送技术落后
 
  要达到配送效用最大化,需有一套专门的技术知识与之相适应,以做到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整体上讲,我国的配送中心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加之企业经营理念落后,影响业务质量,无法开展面向社会的,尤其跨国企业的配送服务。
 
五、我国进一步发展物资配送的基本设想
 
  (一)加强对第三方物流宣传,通过舆论导向,争取社会各方对配送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不同的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物资配送的重要意义,采用配送新闻发布会、配送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物资配送的实际效果,提高物资企业、生产企业和全社会对物流配送的认识。
 
  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物流企业是配送的主体,使其充分认识到开展物流配送不仅能增强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增强流通能力,扩大流通职能,使物流企业真正成为物资流通的主渠道,从而增强其搞好物资配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要提高生产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识。通过召开配送用户座谈会、深入工厂调查等方式,征求他们对配送服务的看法和建议;通过配送前后成本、效益的对比分析,用事实说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配送能真正使生产企业受益。同时要想方设法消除配送用户的后顾之忧。
 
  第三,要提高全社会对物流的认识。第三方物流配送为生产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集中精力扩大再生产,增加产值,提高效益,从而增加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集中库存、集中配送也符合金融部门资金投向,能加速资金周转,还能够大大提高干线运输能力等。总之,配送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生产发展和流通发展是互相依存的,从某些角度上讲,流通还应该相对超前。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未能尽如人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不重视流通、甚至排斥流通有很大关系。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流通问题早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要有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扭转这一局面,加速物流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认真对待, 努力抓上去。
 
  (二)建立统一的社会流通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配送制的整体功能
 
  首先要把各种从事流通的部门逐渐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使目前由各部门管理的流通变为社会化大流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改变目前由于以行政分工、归口管理为主的,使互相联系的流通人为地割裂而造成管理不集中、政策不统一、协调不一致、机构重叠、流通层次多、速度慢、浪费大、效益差的弊病。但考虑到实现这一目标涉及面广,绝非短期能够迅速见效,我们设想是否能建立起流通宏观调控决策、协调制度,成立包括物资、工商、财政、税务、物价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流通管理机构,帮助企业不断总结配送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指导配送制健康发展,协调配送各方在权益上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让配送关系得到巩固和完善。
 
  (三)发展物资配送要和其它改革措施相配合
 
  配送,作为物资流通体制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一定要真正起到突破口的作用。同时配送又要与其它改革措施结合起来,配套进行,相互促进。
 
  1. 物资配送与生产资料市场相结合
 
  物资配送要与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产资料市场结合起来。一方面,物资配送有利于稳定市场供需关系,强化工商联合。另一方面,把流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断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成本,使物流通畅、高效、合理的局面又继续得到进一步改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时期,一度曾感到交通运输紧张、流通落后,但未引起足够重视。5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流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生产发展并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对此,日本政府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逐步扭转了流通落后的状态。70年代,日本高度重视物流配送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协作,从而合理进行物资源的综合平衡,增强市场的调控能力,提高物资利用率,为物流配送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保证。
 
  2.物流配送与物流企业相结合
 
  发展物流集团,壮大配送主体的实力,从而为扩大配送范围、增大配送规模创造了条件。同时,物流配送又是发展物流集团的有效手段。通过集中库存、集中配送等大生产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打破旧体制下单元的小生产方式,实现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流通社会化。
 
  3.物流配送与行业管理相结合
 
  加强行业管理,能强化物资部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社会资源的能力,有利于打破部门封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将物资部门、工业供销部门等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开展"联库配送"。
 
  4.物流配送同企业改革、改制相结合
 
  企业自身要抓住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良好时机,理顺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改善服务,开拓市场,壮大实力,为配送的发展和完善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同时,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以及流通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以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的物资配送联合体,达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共存发展的目的.
 
  5.努力提高 配送水平
 
  其一,保证配送物资资源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特别是保证物资品种、规格、型号齐全,能满足配送用户需要,这是实现"配"与"送"有机结合的基础。
 
  其二,增加对配送设备设施的投资,加快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开发和投入与物资配送相适应的、先进的物流设备,如自动分拣装置、电子计量设备、散装水泥配送车等,从而提高配送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配送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当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但可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办法,争取在几年内有个较大改观是完全可能的。
 
  其三,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共同配送,既可实现合理配载和配装,也为中、小型配送企业去实现对物流外包企业所需物资的综合配送,
 
  6.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型配送
 
  通过流通加工环节进行集中下料、合理套裁,可以实现优材优用小材大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发展流通加工,能够充分满足配送用户对物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等方面多样化的要求。将流通加工和物资配送相互结合起来,实行成品、半成品配送,进一步方便配送用户,降低配送费用,促进物资配送和流通加工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7.充分利用和调度社会库存,发挥"虚拟库存"的作用。一方面,按照用户对物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时间等要求配送到用户手中;另一方面,将生产企业的储备库存并入社会库存,变社会分散库存为流通集中库存。
 
  8.积极发展双向型配送
 
  利用物资部门广阔的市场网络和专业化优势,将供应配送和销售配送结合起来,既保证生产厂的原材料的配送供应,又负责生产厂的产成品销售。这种配送方式比单向配送更具优势,不仅会深受生产企业的欢迎,而且可扩大配送规模和配送范围,减少运输车辆的空载,大幅度提高配送效益。
 
  .9.努力提高物资配送经济效益
 
  如何进一步提高物资配送经济效益,是完善和发展物资配送制的关键。除了选择高效益的配送方式,实现"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以外还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如配送利润指标、费用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间指标等,以加强对物资配送经济效益的考核,全面提高物资配送经济效益。
 
六、物流配送的电子化、数字化
 
  (一)电子商务时代物流配送系统电子化、数字化
 
  电子商务,就是传统的商业服务借助于现代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改造,升级,开拓出来的一种新的商务运营模式。它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其核心的服务内容没有变化,依然是满足消费者的各类层次的需求,包括传统的物质需求,服务需求,同时也出现了由于传统技术的局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能够满足的需求。涉及到物质的转移就会涉及到物质的运输,包装,配送,装卸等功能。物流虽然包含电子商务之中,但是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而忽略了物流的电子化过程。作为支持销售的最后功能环节。物流配送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意义尤其关键,因此,电子商务下的物流运作作为电子化运作的一环,要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如快速响应、统筹规划、规范运营等进行流程再造,使配送系统实现电子化、数字化。
 
  要进行物流配送电子化、数字化,首先要指出的是,应该加强物流硬技术的建设和改造,奠定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的物质基础。物流硬技术包括: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道路建设、仓库建筑、场站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电子商务下的运输体系要求有通畅的道路,先进的输送设备,连贯的‘门到门’运输连接手段。高速运行并能自动完成取送货物的堆垛机,以及条码技术、集装技术等等。当传统物流业面临着电子商务巨大的挑战的时候,也正是其大改造、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物流企业以自动化的物流设备、规范化的作业方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化的物流目标,来完成物资的空间位移,这便是电子商务的明天。
 
  对于物流配送的电子化,要强调的是,物流电子化的对象仍然是传统的物流运作的对象,即各种实体物品,需要完成的功能仍是传统物流运作下的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网络设计等功能。不过,这些功能的实现在物流电子化条件下可以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得到实现。物流电子化的一般流程,首先要做到对物流配送自身信息化、网络化,即使配送的各功能环节如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单纯模块信息化、网络化,以实现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其次对于一个完整的物流运作,从整体上去进行流程再造;然后,通盘考虑整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世界进行整合,主要就是进行网络化。这其中有物理路径的网络化设计,点线之间的关系、整个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的设计,还有信息系统的网络化设计、流程的设计、物流的电子商务化等。
 
  (二)物流配送电子化、数字化的手段
 
  物流配送电子化、数字化,要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信息流进行电子化、数字化操作,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分析处理以及对信息的监控过程都要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具体来说,支持物流配送电子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信息采集、识别技术如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如EDI、INTERNET技术,信息分析、监控技术如GIS、GPS等。
 
  (三) 物流配送与物流信息传输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从顾客订货开始,在实物配送尚未开始前,物流信息的传输便开始了,由此启动了整个物流配送程序。而伴随着实物配送,物流信息也在不断传输、处理,从而使物流配送过程得以迅速、高效、顺利地完成。
 
物流信息传输就是把物流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如订货、发货、存货等信息在物流各参与方之间进行传递,从而保证能在恰当的时间,把顾客需要的品种、规格、数量等以恰当的方式送到指定的地点。在物流配送中信息流往往是双向流动的,即在各参与方间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而实物流则是单向流动的,一般从供应商流向最终用户,因此物流配送中信息流比实物流更为活跃,更复杂,要求有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
 
责任编辑:方方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