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日本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二)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政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政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政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来源:搜狐  20090102)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