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物流概念是在1979年从日本导入的,直到90年代才被广泛接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物流产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但与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现代物流水平先进的日本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借鉴日本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长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日本发展物流业的做法与经验
1. 完善促进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
日本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现代物流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断完善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促进本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对《日本国有铁路法》、《道路运输法》进行了修订,80年代末颁布了《货物卡车运输事业法》和《货物运输经营事业法》,1990年日本颁布了《物流法》。1997年4月4号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促使已经比较先进和完善的日本物流系统又向着更加先进、科学、合理的目标发展。2002年《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被内阁会议通过实施。由此,形成了由各部委承担的物流措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2005年初,日本政府在物流领域又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将日本物流战略的目标定位于把电子信息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领域,发展该领域的系统化和网络化技术,从而全方位地提高物流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可见,日本物流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与日本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政策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加快物流设施现代化建设
日本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中,始终将建设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随着这一时期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扩充,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日本在这一时期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物流设施的建设。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现代化。作为具体措施,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和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城市大规模开辟物流园区,其中包括占地2.5万m2的东京批发中心等一批大型物流活动中心,建立专业物流园区、流通中心、卡车终端、集装箱码头等。这些大型物流基地和众多的仓库终端成为支撑整个物流网络的终点。与此相联系的是物流企业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流通手段和技术,实现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分拣等系统的现代化。目前,日本全国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物流体系,以90个左右的物流园区为核心,各种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为节点,为循环配送线路所组成的物流体系奠定了基础,加上先进的电子商务的配套,使得日本的物流效率成为了世界第一。
3. 健全物流管理的体制、机制
从宏观管理层面上看,注重为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引导现代物流发展。通过相关省厅合作建立综合物流施策推动会议制。通产省、运输省负责制定物流政策统一规划,制订方案,积极扶持。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有力推进了物流的成本管理。在推进综合物流过程中,重视发展区域物流、环保物流。考虑到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地理环境的差别,区域物流规划和发展都各具特色。如:沿海区域注重港口经营和海运,国际性大都市注重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物流业务发展等。各级政府都对有关环保的物流项目给于大力扶持,支持发展“静脉物流”,努力建设有助于实现循环型社会的新型物流系统。从中观管理层面看,设置了相应的综合物流施策推动会议制度,其组成单位有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院校研究所、地方公共团体、企业界团体等,贯彻实施物流推进政策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微观层面上,各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推动物流合理化发展。2004年,日本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保险成本、管理成本分别占GDP的比例为8.5%、5.8%、2.3%、0.4%。2006年日本物流全行业流通成本占销售额比例为5.01%。经过多年的努力,政府和物流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和货主企业共同建立健全了一套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
4. 加强物流理论和应用研究
日本物流观念形成的历史与美国相比要晚的多,但其重视学习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发展都很迅速。1964年正式将物流的概念解释为“物的流通”,即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的综合体”。1970年日本同时成立了“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举办经常性的讲座,并为社会培养物流管理人才。随着物流概念的传播和接受,无论是政府、社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展开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活动。70年代后日本进入了物流合理化发展时期,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的运动,集中反应在“物流利润学说”的产生。西泽修提出的“第三利润源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促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在实践上,广泛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现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丰田、三菱等著名企业在物流技术、管理方法所取得的成绩显著。80年代中期后日本进入了物流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物流合理化观念面临着进一步变革的要求,在库排除的观念越来越强,导致了整个物流体系的物流管理发生了变化,即从集中化物流向多频度、少量化、短时化物流发展。目前日本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发达,研究机构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与企业合作,除组织专家、学者和物流工作者对共同关心的物流问题研讨外,还为企业物流决策提供解决方案和培养物流管理人才。
二、对长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启示
1. 明确政府定位和发挥导向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协调,需要政府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政府必须找准在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位置,主要从法规、政策、规划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长三角地区发挥好政府促进现代物流发展中的政策导向作用,首先要清理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区域现代物流健康发展。其次,要完善促进长三角地区物流发展的政策,在贯彻落实好现有国家和地区推动现代物流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绿色环保物流的发展;要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兼并重组、尽快做强做大;要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税负,推动物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物流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 合理规划和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通、资源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优化现代物流业的布局,完善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十分重要。长三角地区应加快立体化大交通体系的建设,整合长三角海、陆、空“三港”物流资源,建立物流发展战略联盟。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要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专业物流园区建设。通过创新举措,真正使长三角地区的国际机场和大型机场的空港物流、洋山港、外高桥与“长江港口群”以及长三角南北两翼的河海港物流等得到大力发展。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各地方政府间应相互联系,注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和协调,统一规划包括铁路和公路在内的综合干线网络,特别要加强对区域节点的位置与规模的规划和建设。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区域信息平台。要综合运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使各地独立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协调起来,构筑区域物流服务平台,促进区域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
3. 完善区域物流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机制
国外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经验表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协商机制。在长三角现代物流的发展中,长三角城市协调会和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合作联盟等组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发展要求看,还要尽快科学设置统一的物流管理机构或管理组织,专门负责研究、制定、规划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避免多头管理,以提高规划预测功能和协调管理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从地市一级的情况看,现代物流的发展至少涉及发改、交通、经贸、外经贸、公安、税务、海关、商品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但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责不清或协调不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按照管理有度、强化服务、创新机制的要求,健全各市物流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各市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划导向和政策落实,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共同解决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加强社团组织建设的力度,使其在行业管理、人才培训、企业认定、数据统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重视现代物流的宣传、研究和人才培养
长三角地区的物流发展虽然在国内有一定的优势,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是资本、技术和能力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差距。从现实情况看,尽管当前物流很热,但各方面对发展现代物流和开发“第三利润源”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由于现代物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特点突出,涉及很多部门和领域。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长三角现代物流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并增强紧迫感、机遇感和责任感,通过更新理念,形成共识,密切合作,将政府的宏观指导变为部门和企业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发展现代物流的良好社会氛围。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院校研究所和行业协会要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开展物流理论和政策研究,在学习探讨国外现代物流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化对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物流标准化、物流政策的研究和应用。针对物流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物流专业教育起步较晚的情况,还要加快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通过采取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努力为长三角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江南论坛 20100601)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