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停工门”中日收入差距反应行业规则
若将此事置于整个市场范围内,它大致呈现了这样的景象。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它具有难以预测的潜力。一方面,这里的汽车工人并没有拿到与这种地位应该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事情有中国特色的结果。
本田深陷“停工门”传领头工人已被辞退
据广州媒体报道,5月17日在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田零部件公司)爆发的员工停工事件进一步升级。虽然本田零部件公司5月24日公布了对员工停工事宜的解决方案,但员工对公司制定的提薪方案过程提出异议。记者昨天就此致电本田中国投资公司,一直未得到任何答复。
据了解,停工事件发生后,本田零部件公司于5月24日公布了对员工停工事宜的解决方案:将员工补贴提至120元到155元不等,相比之前提升了55元。由于与预期结果差距太大,停工的员工对公司提薪方案出台的过程提出异议,称大部分员工并没有参与谈判。
此前,本田中国投资公司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田零部件公司、当地政府、工会和员工几方已经积极谈判,公司将会妥善解决好此事。记者昨天几度致电该人士,但对方电话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
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广东佛山南海狮山工业园区,总投资9800万美元,于2007年3月正式投产,是本田在海外建立的第4家可全工序生产自动变速箱的工厂。
员工晒工资,省吃俭用月余400多元
2010年5月17日晚,本田零部件公司停工的帖子出现在各大网站上。一位本田零部件公司员工还晒出了工资清单:南海本田I级工资=基本工资(675元)+职能工资(340元)+全勤补贴(100元)+生活补贴(65元)+住房补贴(250元)+交通补贴(80元)=1510元,扣除养老保险(132元)、医疗保险(41元)、住房公积金(126元),到手的工资为1211元。若每月除去房租250元、吃饭300元、电话费100元、日用品100元、工会费5元,每月仅剩456元。
一位本田零部件公司员工在网上这么描述工资增长速度:“我在本田干了2年半了,第一年工资涨了28元(理由是公司刚起步很多项目还没投产);第二年涨了29元(理由是公司部分项目尚未完全投产);到了第三年在项目全部投产后也仅加了40多元。”
媒体爆料,中日员工工资相差50倍
和中国工人的拮据相比,本田零部件公司有一批特殊的工人——日本支援者,他们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
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公司一个20多岁的日本支援者曾自称每月工资有5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令人艳羡的补贴和福利。以部长为例,每月收入可达10万元人民币以上。“日本那边经常会派支援者过来,支援者吃住行全包,每天还有300多美元的补助,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个月工资。”
据悉,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薪酬体系分为五大级别,一级是最低级别,五级是最高级别,每个大级别下面有15个小级别,共75个级别,每年评审一次,合格后就晋升一级,跳一大级大约需要15年。
事件进程
◎2010年5月17日,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近百名员工因不满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停工一天。公司方面承诺在一周内给予回复。
◎2010年5月21日,因传言公司已赴湛江等地大量招聘新工,公司不会给员工加薪,员工们开始第二轮停工。
◎2010年5月22日下午1点多,公司通过广播宣布与“参与集体怠工、停工、集会,无正当理由不服从公司命令”的两名停工者解除劳动合同。当天下午2点多,停工员工复工。
◎2010年5月24日,公司公布了对停工事宜的解决方案:本田零部件公司员工的补贴提到120元到155元不等,相比之前提升了55元。
本田工资门新进展 传领头工人已被辞退
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5月24日,本田方面做出回应,工人的补贴可望增至122元——155元人民币,大约在原补贴基础上增加了55元。资方的态度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工会的认可,部分未具名的人士均对本田汽车的做法给出了直接的肯定,意即本田汽车在为解决矛盾做出了“努力”。但对于工人而言,这样的“加薪”远未达到他们停工的目标。
以事情发展的趋势看,事情的平息可能尚需时日。但对于抱着希望参与其中的工人而言,事情已基本结束了。在事发至今一周左右的时间中,这件事情的诸多方面证明,它已基本回到了行业内曾经发过的此类事件的老路上。
据说,当初带领诸多工人停工的两名关键人物已经被辞退,且没有获得除工资之外的补偿。这样的结果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所谓枪打出头鸟即是。这件事情迄今暴露出的细节中,资方与有关方面在处理这件事情之初,曾邀请工人代表参与解决方案的商讨,但没有人愿意出面。这可以被拿来用做工人不配合问题解决的理由。如果,资方与有关方面能代表工人给出工人不愿参与讨论的解释会更有意思。秋后算账,始终是中国处理这类问题的最终结果。
在媒体的报道中,被解雇的两名工人是因为违反了本田零部件公司“就业规则73条之规定”。该规定工人不清楚,本田零部件公司也没有给出解释。参与其中的工会同样没有给出正面的解释。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美国是经常被提及的参比对象,在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与整车制造商的谈判中,这个工会组织会对与厂家谈判的基本细节公开示众。即便如此,最近30年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会员人数呈递减趋势,这极大的伤害了它。在本田零部件公司的这起事件中,以正义形象示众的工会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综合各方发布的消息,本田佛山零部件公司的工人对薪酬体系的不满似乎是事情的根源。被工人与媒体提及的对比是,本田方面派驻这家零部件公司的30人左右的志愿者,他们的年薪酬在2亿日元左右。这成为引发工人情绪的主要原因。
其实,在汽车行业内,尤其是在合资公司(整车与零部件)或者独资公司(零部件)中,外方高薪酬是通行的规则。一般而言,外方人员的工资是按照其所在国的工资标准发放的,中方雇员的工资是按照中国标准发放的。在我接触的企业中,他们的最小比例是这样的。按照中方高管年薪100万人民币计算,外方的年薪一般在400万人民币。外方的这一收入不包括外派的补贴、奖金。如果将这些加在一起,外方的收入大致在800——1000万人民币。回到中国的潜规则,高管之间尚有如此差距,工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自是必然。
若将此事置于整个市场范围内,它大致呈现了这样的景象。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它具有难以预测的潜力。一方面,这里的汽车工人并没有拿到与这种地位应该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事情有中国特色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制造并非是工人利益的所求点,它是本田零部件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主管部门渴望的外衣,是本田零部件公司以低成本换取高收益的基点。在这两者之间,工人仅是工具而已。这件事情的影响不会进一步扩大,除工人之外的各利益方会以各种方式成为事情的终结者。
(来源:慧聪汽车网 20100526)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