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徐长文:东亚合作应消除主导心态

    “环黄海经济圈应改为泛黄海经济圈,合作区域不应限于3国10城市之间。区域合作需要地理概念做先导,但不能惟地理概念,一定要突破地理概念限制;不论是国内区域合作,还是国际区域合作,都不应该有主导心态。”


  2009年10月29日,在由青岛市政府和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东亚城市合作论坛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徐长文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抛出如上观点。


“环黄海”不如“泛黄海”


  徐长文认为:“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的3个重要国家,其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由2001年的87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2668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在同期内,中韩贸易由359亿美元增长到1861亿美元,增长最大,达4倍多;日韩贸易也由427亿美元增长到882亿美元,增长了1倍多。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与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日韩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3国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


  徐长文说:“黄海处于中日韩3国的中心地带,环黄海地区是经贸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3国经贸往来的相当部分在这里展开。环黄海经济圈现在人口超过3亿,其GDP和贸易额均超过东盟,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日韩经济一体化应从这里开始。”


  环黄海经济圈覆盖的地区包括日本的九州,韩国的全罗南道和北道、忠清南道、京畿道、釜山、大田和仁川,中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和河北、辽宁7省市。


  徐长文告诉导报记者,日本和韩国对于环黄海地区次区域合作的热情很高。韩国制定了庞大的西海岸开发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与中国山东、辽东半岛进行广泛合作。而日本的北九州复兴计划就是要建成面向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交流中心。


  “事实上,日、韩目前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很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环黄海经济圈已初见端倪,发展潜力巨大。”但徐长文认为:“一般来说,区域合作首先需要地理概念,但不能惟地理概念,要将‘环’的概念打破,向其腹地延伸,在这里,‘泛’的概念更适合未来3国间的经济一体化。”


合作共赢 消除主导心态


  近年来,环黄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路和航空运输体系,3国城市之间开通了多种渡船、集装箱定期运输航路以及航空运输线。“这一区域城市间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城市间合作成为中日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推手。”


  徐长文分析认为,环黄海地区城市一个鲜明特征是都拥有条件良好的港口,因此,促进环黄海地区的经济合作首先是扩大环黄海港口城市间的合作,以港口连接各国,以港口连接和辐射内地,进而形成联动式合作、共同发展的格局。“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内地—港口—国外’发展模式。”


  但徐长文表示,现在环黄海地区合作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环黄海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中国环黄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黄海经济圈的发展。


  其次是产业趋同。环黄海地区省市都在发展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趋同影响环黄海地区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影响福利改进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三是产业配套条件较弱,限制了科技优势的发挥。


  四是,目前环黄海地区城市间国际合作务虚层面多。应积极促进各城市间在产业、基础设施、人流、物流、资金流、科技流等方面的联系与务实合作,推进中日韩3国在金融保险、建筑、运输、零售、旅游和医疗、教育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化合作。


  “目前环黄海地区各个城市普遍是竞争多于合作。合作的基础是共赢,不论是中日韩的国际间合作,还是国内城市之间的合作,都要消除主导心态。”徐长文说。


“东亚共同体”之未来


  10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日本首相在发言中再次强调要建立东亚共同体这一话题,并认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关键是中日韩3国要强化经济合作。


  对于日本提出的东亚共同体,东亚各国学者持批判态度的不少,但徐长文认为,东亚共同体并不是“大东亚共同圈”,这两者之间的概念相去甚远。


  他分析说,一般而言,区域合作首先需有地理概念,东亚是指东北亚和东南亚,所以东亚共同体应该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加起来的共同体。如果合作开始即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参与国家和地区,就很可能打乱共识,甚至很难称为东亚的合作了。而日本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便将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亚的印度3国拉进来,搞所谓“10+6”合作,已经超出了东亚合作范畴。


  “日本鸠山首相在10月份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之后,美国高层人士即向日方表示反对。鸠山随后又表示,东亚共同体不将美国排除在外。可见,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没有区域概念,已经不再是地域意义上的东亚共同体了。”


  徐长文告诉导报记者,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东亚合作更不可能是一国说了算,如果没有东亚国家的积极参与,日本也无能力单独搞东亚共同体。


  实际上早在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过“东亚共同体”的设想,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盟与中日韩3国领导人会晤,即“10+3”框架建立之后,这一设想才开始推进。


  徐长文认为,中国和韩国都主张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愿意强化中日韩合作,即首先是东盟和中日韩合作的“10+3”合作,在这个框架基础上,才可能成为未来的东亚共同体。


    “在推进区域合作中,在分析合作对本国利弊关系的同时,要充分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否则合作难以推进。积极推进东亚合作进程,使东亚也能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样,尽快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当然,这其中强化中日韩合作是重要的一环。”徐长文说。


(来源:经济导报  20091102)


责任编辑:叶子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